IPO日报

搜索文档
这家老字号食品要上市了!你吃过吗?
IPO日报· 2025-06-28 12:21
公司概况 - 江西齐云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泰国际为独家保荐机构 [1] - 公司是中国南酸枣食品行业龙头企业,拥有67年历史,南酸枣糕产品面市33年 [1][3] - 2024年公司营收超3亿元,净利润5319.9万元,同比增长124.42% [2][4] -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南酸枣之乡"江西崇义县,享有地理优势和供应链优势 [4] 市场地位 - 2024年以零售额计占据中国南酸枣食品市场32.4%的份额 [4] - 在中国果类零食行业排名第九,市场份额0.6% [4] - 产品线涵盖南酸枣糕、南酸枣粒、南酸枣凝、南酸枣软糖及南酸枣冻等多个品类 [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总营收分别为2.17亿元、2.47亿元和3.39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40.8% [4]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563.4万元、2370.5万元和5319.9万元 [4] - 南酸枣糕产品占销售额比重分别为88.7%、84.7%和86.7% [5] 销售渠道 - 89.3%收入来自线下渠道,2024年线下经销商数量从140家增至199家 [6][7]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从2022年11.9%降至2024年9.7% [7] - 天猫旗舰店产品单价约20元,部分产品销量过万 [7]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016.5万元、1106.1万元和1194.8万元 [7] - 研发团队由17名全职成员组成,由高级工程师刘继延领导 [7] 股权结构 - IPO前崇义食品厂持股75%,员工持股平台云之上有限合伙持股25% [7] 募资用途 - 计划用于提升研发能力、扩大生产储存规模、发展电商基础设施及在线推广、拓展经销网络 [8]
浙大学霸夫妻创业,干出个龙头!如今要上市!
IPO日报· 2025-06-28 12:19
公司概况 - 长光辰芯成立于2012年,源自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是国产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龙头企业,专注于机器视觉、科学仪器和专业影像领域 [2] - 公司提供九大产品系列超过50种标准产品,覆盖工业成像、科学成像、专业影像和医疗成像等领域,并提供定制传感器解决方案 [2] - 截至2024年底,公司员工401人,其中博士20人、硕士181人,研发团队占比50.1% [7] 市场地位 - 2024年全球CIS市场规模预计1391亿元,2029年将达2103亿元,复合增长率8.6% [2] - 2024年工业成像领域,长光辰芯全球市场份额15.2%,中国排名第一;科学成像领域全球份额16.3%,中国排名第一 [2] 财务表现 - 2020-2022年营收分别为1.98亿元、4.11亿元、6.04亿元,但同期净利润连续两年亏损(-3316.85万元、-8314.81万元) [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04亿元、6.05亿元、6.73亿元,2023年扭亏为盈(净利润1.7亿元),2024年净利润增至1.97亿元 [4] - 面阵传感器产品占收入比重66.5%(2022)、67.7%(2023)、61.6%(2024) [4] - 毛利率从2022年76.2%降至2024年59%,主要因高性能CMOS和定制传感器毛利率下滑 [4] 上市历程 - 2023年6月申请科创板上市,经历两轮问询后于2025年1月撤回申请,半年后转战港交所 [2][3] - 问询涉及业绩可持续性、关联交易、公司治理等问题 [3] 股权与管理 - 控股股东王欣洋、张艳霞夫妇合计持股49.53%,两人均为浙江大学校友并拥有海外博士学位 [6] - 王欣洋任董事长兼CEO,张艳霞任副总经理兼COO,均有国际半导体企业工作背景 [6] - 早期股东包括上市公司奥普光电、凌云光,后期引入高瓴裕润、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资方 [7][8] 募资用途 - 计划将港股IPO资金用于四大方向:主要应用场景研发、CMOS图像传感器研发中心建设、封装测试产线扩展、国际业务布局 [8]
这家公司净利润下滑31.83%,董事长还被通报批评
IPO日报· 2025-06-28 12:19
公司概况 - 康晋电气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科技驱动的一体化电力设备及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2023年内资股于新三板上市(代码873863)[3] - 公司自2016年战略转向智慧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覆盖风电、光伏、储能、充电基础设施等领域,业务横跨基础设施、能源、工业等六大领域[3] - 拥有珠海及赣州三大生产基地,员工1400余人,其中研发及技术工程师占比17.1%[3] - 业务分为智慧配电网设备(环网柜、变压器等)和智慧新能源解决方案(储能、充电系统等)两大分部[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持续增长:6.38亿元→8.24亿元→9.69亿元,但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31.83%至3834.1万元[4] - 毛利率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29.1%→2023年27.9%→2024年25.4%,同期毛利分别为1.86亿元、2.3亿元、2.46亿元[4] - 以2024年环网柜销售收入计,公司市场份额4.4%,排名行业第三[4] 行业对比 - 特锐德2024年营收104.85亿元、净利润7.09亿元;许继电气营收170.89亿元、净利润11.17亿元,规模显著高于康晋电气[5] - 环网柜领域龙头国电南瑞2024年营收574.17亿元、净利润76.1亿元;平高电气营收124.02亿元、净利润10.23亿元[6] 上市历程 - 2020年计划创业板上市,2024年4月改道北交所,同年10月终止;2025年3月决议发行H股并提交港交所申请[8][9] - 实控人吴国成直接及间接控制50.15%表决权,担任董事长兼CEO[9] - 曾因未及时披露特殊投资条款被全国股转系统通报批评并记入诚信档案[9][10] 募资用途 - 计划用于赣州新生产基地建设、深圳研发中心设立、债务偿还及营运资金[11]
又要融资31亿,前次募投项目两度延期,长川科技董事长还被警示
IPO日报· 2025-06-28 10:42
再融资计划 - 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31.32亿元,为上市以来最大规模再融资 [1] - 募集资金中21.92亿元将投入半导体设备研发项目,9.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 业绩表现 - 预计上半年实现盈利3.60亿元至4.20亿元,同比增长67.54%至95.46% [2] - 2024年营业收入36.42亿元,同比增长105.15%,归母净利润4.58亿元,同比增长915.14% [7] - 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2623.82%,主要因市场需求旺盛及成本费用控制 [9] 业务与技术 - 公司是中国集成电路测试设备领域领军企业,产品覆盖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AOI光学检测设备及自动化设备五大类 [6][7] - 2024年研发投入9.67亿元,占营业收入28.14%,研发人员2059名,占员工总数54.18% [13] - 累计获得超1000项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超350项,产品进入国内外头部封测厂及芯片厂商供应链 [13] 募投项目进展 - 本次38.4亿元半导体设备研发项目聚焦测试机和AOI设备迭代开发,实施周期5年,旨在提升国产化率 [10][11] - 2021年募投的"探针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两度延期至2025年底,实际效益未达预期(2024年-822.83万元,2025年一季度-218.30万元) [13][14] 行业背景 - 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仅13.6%,中高端设备国产化率更低 [10] - 公司指出本土企业与国外竞争对手存在较大差距,需通过研发投入缩小差距 [10][11] 监管问题 - 2024年12月浙江证监局对公司出具警示函,涉及2022年提前确认收入、募集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销售内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14]
豪放分红超20亿!这家公司要冲刺IPO
IPO日报· 2025-06-27 14:34
公司分拆上市计划 - 潍柴动力计划分拆子公司潍柴雷沃至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潍柴雷沃已于6月20日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为保荐机构 [1][2] - 潍柴雷沃由潍柴动力和潍柴控股分别持股61.1%和27.26%,两者合计控制88.36%投票权 [5][6]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潍柴雷沃专注于农机产品及智慧农业服务,业务覆盖农业生产全周期,包括智能农机装备和智慧农业服务 [6] - 2024年中国农机销售额前5大厂商占54.5%市场份额,潍柴雷沃以174亿元销售额排名第一,市占率21.2% [6] - 2024年拖拉机市场份额22.6%排名第一,轮式谷物收获机械、玉米收获机械、智能收获机械市场份额分别为53.5%、21.5%、66%,均排名第一 [8]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9.5亿元、146.76亿元、173.9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72亿元、8.71亿元、9.57亿元 [7] - 2024年拖拉机板块收入90.57亿元,收获机械收入70.92亿元 [8] 历史发展与目标差距 - 潍柴集团2021年重组潍柴雷沃前身雷沃重工,目标2025年营收500亿元,但2024年营收仅174亿元,未达预期 [9] 上市历程与分红情况 - 2023年曾申请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但撤回,2025年转战港交所 [11][12][13] - 2021-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超18.5亿元,2025年6月再分红2.29亿元,近五年分红超20亿元 [14] - 报告期内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3.4%、80.44%、80.24% [14] 募资用途 - 本次港股IPO募资拟用于高端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建设、生产线智能化升级、研发投入、海外业务拓展及营运资金 [14]
突发!呈和科技终止收购……
IPO日报· 2025-06-27 09:23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呈和科技筹划两个多月的重大资产重组突然终止 因交易各方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1] - 原计划以现金方式收购映日科技不低于51%股权 标的公司100%股份整体估值预计18亿元 [3] - 终止原因包括标的公司股东结构复杂 对未来经营发展规划意见不一 业绩承诺安排发生重大变化 [5] 标的公司映日科技概况 - 主营业务为高性能溅射靶材研发生产 应用于半导体显示面板、触控屏、消费电子、光伏及汽车电子等领域 [3] - 2022年曾申报创业板IPO但撤回 2019-2021年营收从1.13亿元增长至3.15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13% 同期归母净利润从0.12亿元增至0.84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215% [5] - 主要股东包括张兵(30.09%)、天津美泰真空(12.61%)、罗永春(6.57%)等 前四大股东合计持股53.04% [5] - 前任实控人罗永春因虚开增值税发票被判刑 新三板挂牌审查曾就此事项问询 公司回应称涉事主体为厦门映日 与标的公司无关 [7] 呈和科技经营表现 - 主营业务为高分子材料助剂产品 2021年科创板上市 [8] - 2020-2024年营收从4.60亿元增至8.82亿元 净利润从1.17亿元增至2.50亿元 保持稳定增长 [9] - 2025年一季度营收2.20亿元(同比+14.97%) 归母净利润7146.43万元(同比+15.82%) [9] -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包括产品国产化率提升、下游应用拓展及国内外市场开拓 [9] 收购协同效应 - 公司认为与映日科技存在良好协同效应 但重组终止不会对现有业务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4][9]
特斯联、群核科技等AI公司IPO提速:谁将成今年港股最大标的?
IPO日报· 2025-06-27 09:23
港股AI公司上市潮 - 2024年港股市场迎来AI公司密集上市潮 特斯联、云知声、群核科技等多家企业先后递表或通过聆讯 [4] - 自动驾驶赛道中希迪智驾、驭势科技计划赴港上市 AI机器人赛道云迹科技、乐动机器人、石头科技等头部企业集中递表 [4] - DeepSeek崛起带动中国科技公司价值重估 叠加港股18C政策红利形成IPO窗口期 [5] 市场表现与标杆案例 - 港股流动性改善推动科技股表现 地平线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越疆机器人股价从18.8港元涨至60港元 [5] - 特斯联2022-2024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58% 2024年营收18.43亿元领跑行业 [8][9] - 商汤科技、地平线等已上市AI公司2024年营收增速为10.8%-53.6% 特斯联增速显著高于同业 [9] 募资用途与国际化布局 - 群核科技募资重点投向美国、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市场 旗下Coohom产品主攻海外市场 [6] - 特斯联产品覆盖全球160个城市800多个客户 募资将用于TacOS系统研发及海外市场拓展 [6][7] - 滴普科技2024年营收2.43亿元 估值达68.5亿元人民币 云知声IPO前估值接近90亿元 [8] 行业竞争格局与估值分化 - 港股机构投资者更青睐头部企业 特斯联以216.2亿元估值领跑 极智嘉、群核科技估值超百亿 [8] - 中小型AI公司普遍估值在数十亿元 云迹科技投后估值40.8亿元 仙工智能估值32.7亿元 [7][8] - 营收10亿元以上企业仅占少数 云迹科技2024年营收2.45亿元 滴普科技同期营收2.43亿元 [7][8] 研发投入与技术壁垒 - 特斯联研发团队包含3位IEEE Fellow 研发人员占比52.2% 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40.7% [9] - 行业特性决定前期高研发投入 特斯联2022-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超9亿元 [9] - AI技术规模化后边际成本降低 后期盈利潜力突出 [10][11]
欲重大资产重组!再增巨额商誉!梦网科技商誉还会炸雷吗?
IPO日报· 2025-06-27 09:23
交易概述 - 梦网科技拟以12.8亿元收购碧橙数字100%股份,交易方式为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 [1] - 同时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8.3亿元 [1] - 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但不导致实际控制人变更 [2] 标的公司情况 - 碧橙数字成立于2010年,是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提供全链路电商服务和全域零售服务 [4] - 2021年12月曾申请创业板IPO,2022年8月终止审核 [5] - 2023-2024年营收分别为12.81亿元和13.63亿元,净利润9685.5万元和7418.44万元 [5] - 业绩承诺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0.9亿元、1.08亿元和1.25亿元 [6] 估值与商誉 - 碧橙数字100%股权评估值13.12亿元,评估增值率164.91% [9] - 2023年6月估值6.4亿元,2024年1月增至9.6亿元,半年增幅50% [11][12] - 交易预计新增商誉8.15亿元 [12] 收购方财务状况 - 梦网科技2021-2024年营收31.75亿元至52.34亿元,净利润连续亏损 [14] - 2024年扭亏为盈净利润0.42亿元,但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4.49% [14] - 历史收购形成25.43亿元商誉,2023年末账面商誉已清零 [16][17] 战略协同 - 梦网科技主营云通信服务,碧橙数字主营电子商务服务 [7] - 收购旨在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优化业务结构 [7]
小米智造青睐,这家机器人公司却遭创始人清仓
IPO日报· 2025-06-26 11:52
公司概况 - 斯坦德机器人是一家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赋能多种工业场景中的智慧工厂,由王淮卿及天使投资人罗鸿在2016年6月创立 [3] - 公司创始团队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包括王永锟(CEO)、李洪祥(CTO)和王金鹏(COO)等核心成员 [4][5] - 公司于2024年6月23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申请,冲刺港股"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1] 股权结构与融资历程 - 创始股东王淮卿、罗鸿等已清仓所持股份,不再为公司股东 [9] - 公司完成多轮融资,投后估值从2016年的200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21亿元,期间估值波动较大(如2023年C轮估值13.5亿元低于2021年Pre-C轮的21亿元) [8][9] - 当前主要股东包括小米智造(8.4%)、博华资本(7.26%)和梁溪投资(14.29%)等知名机构 [9] 业务与技术 - 公司提供一站式机器人解决方案,包括核心机器人技术平台、工业智能机器人产品系列及智能协同系统RoboVerse [11] - 2025年推出首款轮式具身机器人DARWIN,配备多模态感知及VLA等先进AI算法 [11] - 按2024年销量计算,公司是全球第五大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在3C行业位居第二、汽车行业位居第二、半导体行业位居第五 [11]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0.96亿元、1.62亿元和2.5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61.3% [12]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28亿元、1亿元和4514.4万元,亏损规模持续收窄 [12] - 毛利率从2022年的12.9%提升至2024年的38.8%,两年增长近26个百分点 [12] 研发与市场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5552.5万元、5609.8万元和3661.1万元,2024年同比大降34.74% [13] - 研发投入占比从2022年的57.7%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14.6% [13] - 已服务超过400家客户,关键客户留存率超60%,包括小米汽车、富士康、OPPO等知名企业 [12]
这家公司“改头换面”之际,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IPO日报· 2025-06-26 11:51
公司动态 - 阳煤化工因涉嫌未按规定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往来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原控股股东华阳集团因2021年占用公司资金同样被立案 [1][3] - 公司公告称涉案资金已全部归还 目前生产经营一切正常 [3] - 公司拟更名山西潞安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简称变更为"璐化科技" 新控股股东潞安化工公司计划增持0.09%股份 [1][4] 股权变更 - 控股股东由华阳集团变更为潞安化工公司 后者通过增资扩股获得24.19%股权 实际控制人仍为山西省国资委 [4] - 股权变更历时四年 2021年4月启动重组 2024年9月披露收购报告书 年底完成过户 [4] - 潞安化工公司为山西省四大省属能源集团之一 业务覆盖化工、煤炭、新材料等六大领域 [5] 经营业绩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连续下滑:170.36亿元→136.21亿元→108.95亿元 同比降幅分别为9.08%、20.05%、20.01% [8] - 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合计亏损20.47亿元(-13.66亿元、-6.81亿元) 2024年通过成本优化使亏损收窄 [8][9] - 2024年一季度营收23.40亿元(同比-15.11%) 归母净利润-1.40亿元(同比-273.54%) 亏损扩大 [9] 行业挑战 - 化工行业景气度低迷 尿素、聚氯乙烯等主要产品价格下行 2024年尿素出厂价同比下跌14.6% [8][9] - 行业产能过剩 2024年底尿素产能达6919万吨(同比+196万吨) 市场竞争加剧 [9] - 子公司平原化工关停及原材料价格波动进一步拖累业绩 [9] 战略转型 - 市场预期潞安化工入主将加速公司产业转型 新控股股东肩负山西省能源科技转型重任 [5][6] - 公司名称变更或反映业务重心转向科技驱动型化工企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