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誉减值
icon
搜索文档
每周股票复盘:日播时尚(603196)并购茵地乐进展披露及财务影响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9-28 07:10
股价表现与市值 - 截至2025年9月26日收盘价22.67元,较上周23.2元下跌2.28%,本周最高价23.71元(9月25日),最低价21.77元(9月23日)[1] - 当前总市值53.73亿元,在服装家纺板块市值排名19/59,两市A股排名3070/5157[1] 重大资产重组进展 - 公司于2025年8月1日收到上交所《审核问询函》,正组织回复并推进中介核查,最终能否通过审核及时间存在不确定性[3] - 拟收购四川茵地乐71%股权,现金对价59亿元,通过配套募资1.558亿元(实控人认购)及自有资金约1亿元支付[3] - 截至2025年8月31日可自由支配资金2.39亿元,叠加出售日播至胜所得1.385亿元及配套募资,可完全覆盖付款需求[3] 并购后财务表现预测 - 备考报表显示合并后2023年营收从10.27亿元增至15.30亿元(增长49%),归母净利润从0.17亿元增至1.38亿元(增长711%)[3] - 2024年营收从8.66亿元增至15.03亿元(增长74%),归母净利润从-1.59亿元改善至-0.21亿元[3] - 2025年1-5月营收从3.13亿元增至6.30亿元(增长101%),归母净利润从0.23亿元增至0.87亿元(增长278%)[3] 茵地乐业务优势 - 茵地乐在P负极粘结剂领域市占率约50%,与头部企业建立稳定合作,行业地位稳固[4] - GGII预计2024-2030年P粘结剂复合增速达28.0%,高于SBR粘结剂的13.4%,供需失衡可能性低[4] - 交易后形成"服装+锂电粘结剂"双主业格局,茵地乐作为控股子公司由原核心团队自主经营[4] 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 - 归母净利润3,828.76万元,扭亏主因出售上海日播至胜产生转让收益3,503.95万元[5] - 扣非归母净利润91.88万元,主业盈利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品牌升级及全渠道整合[5] - 存货下降95%,通过奥莱店铺拓展、线上折扣专场及采购计划优化实现[5] 现金流与资金管理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706.50万元,同比增长2,137.67%,主因库存管控加强及费用下降[5] - 货币资金下降43%系委托理财规模扩大,交易性金融资产达8,327.27万元[5] 行业趋势与战略 - 固态电池中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显著,全固态电池因材料与成本问题短期难替代液态电池[4] - SNE Research预测2030年液态锂离子电池占全球市场95%以上,全固态电池渗透率约4%[4] - 公司坚持全渠道、轻资产、数智能、精运维模式,提升全域流量与复购率[7]
麦科田转战港交所:并购堆高业绩致大额商誉悬顶 扭亏背后是否存在业绩美化?
新浪证券· 2025-09-26 08:53
伴随资本持续注入,公司估值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6年初的3.2亿元升至IPO前的82.45亿元,增幅近 25倍。然而,在受到资本热捧的背后,公司实际上仍存在诸多隐忧,包括业绩真实性存疑、并购导致大 额商誉悬顶、内控合规方面问题频发等。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在启动A股上市辅导近五年后,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科田")最终选择 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与华泰国际担任其联席保荐人。回顾公司融资历史,自2016年开 始,公司一直保持着高频融资节奏,7年内累计完成10轮融资,总融资金额约22.59亿元。 这一变化与2022年的关键收购密不可分,当年麦科田将内窥镜生产商唯德康医疗收入囊中,成功切入微 创赛道。并购效应立竿见影,该业务营收从2022年的3.8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7.21亿元,成为绝对的增 长主力。2025年上半年继续发力,同比增长16.85%,收入达4.03亿元。 事实上,近年来并购已成为麦科田扩张业务版图的主要路径。公司在2022年1月收购英国医疗设备公司 Penlon,将生命支持业务延伸至麻醉解决方案领域;同年4 ...
115亿商誉悬顶,迈瑞医疗押注海外,并购再提速
虎嗅· 2025-09-26 05:58
业绩增长放缓 - 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降至个位数 2025年上半年营收167.43亿元同比下降18.45% 净利润50.69亿元同比下降32.96% [2] - 2017-2022年营收增速持续超20% 2023年增速放缓至15%以上 2016-2023年净利润增速均超20% [1] - 股价从2021年高点461.94元/股下跌46.96%至245元/股 市值曾达6000亿元 [6] 行业环境变化 - 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从过去十多年高增长进入相对平稳阶段 [3] - 集中带量采购导致价格大幅下降 生化类检测试剂平均降幅达70% 部分产品报价低至0.07元/人份 [4] - 医疗行业整顿和设备更新政策使公立医院招标采购放缓 [28] 国际市场拓展 - 2025年上半年国际业务收入保持5.39%增长 国内业务收入下滑超30% [7] - 国际市场规模为国内4-5倍 当前市占率不足3% 目标未来国际收入占比超50%甚至达70% [8][9][10] - 通过自建、收并购、OEM等方式加快海外本地化平台建设 [11] 并购战略与商誉 - 2008年收购美国Datascope生命信息监护业务 获得全球销售平台 成为监护仪市占率第三厂商 [13] - 2013年收购美国ZONARE获取高端超声技术 2021年5.32亿欧元收购芬兰HyTest 2023年1.15亿欧元收购德国DiaSys 75%股权 [14][16] - 商誉从2021年初12.25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115.06亿元 占总资产19.58% 期间增长839% [19][20] 业务结构变化 - 生命信息与支持产品原为最大营收来源 2023年占比43.66% 2024年该业务营收下滑11.11% [27][28] - IVD产品2024年营收占比37.48%首次成为第一大营收来源 2025年上半年生命信息与支持产品继续下滑31.59% [28] - 国内IVD市占率不足13% 远低于设备业务34%的市占率 [28] IVD领域竞争 - 化学发光市场国产化率不足25% 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等国际巨头主导高端市场 [29] - 公司化学发光、生化、凝血国内占有率仅10% 目标三年内提升至20% [29] - 计划每年新增至少15个化学发光项目 两年内核心项目竞争力全面对标国际巨头 [30] 股东减持情况 - 2024年7月联合创始人成明和旗下Ever Union减持500万股 套现超10.67亿元 持股比例从4.25%降至3.83% [4] - 2020-2021年股价大幅增长期间分别减持639.99万股和443.77万股 2023年减持超204万股 [5]
并购“催肥”、经销商“失活”、商誉“高悬”:麦科田IPO如何破解“虚胖”增长难题?
华夏时报· 2025-09-25 07:57
上市申请与资本历程 - 公司由A股转战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由摩根士丹利与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2] - 7年内累计完成10轮融资 总融资金额约22.59亿元 估值从2016年3.2亿元增至IPO前82.45亿元 增幅近25倍[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持续增长 分别为9.17亿元、13.13亿元、13.99亿元 但同期亏损分别为-2.26亿元、-6450.8万元、-9661.7万元[5] - 2024年营收同比微增6.55% 亏损幅度较2023年扩大49.8%[5] - 毛利率逆势攀升 从2022年43.7%升至2024年49.7%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52.9%[6]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7.87亿元 同比增长15.31% 利润由亏转盈录得4096.8万元[6] 费用结构 - 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25.68%降至2024年20.76% 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下降10.72%至1.27亿元 占总收入比重16.09%[7] - 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28.2%降至2025年上半年21.2%[6][7] - 2025年上半年扭亏主要依靠成本与费用控制而非营收爆发式增长[7] 业务结构 - 微创介入业务营收占比从2022年42.1%升至2024年51.6% 2025年上半年稳定在51.1%[10] - 2022年收购唯德康医疗后微创业务营收从3.86亿元猛增至2024年7.21亿元[10] - 生命支持业务占比从2022年45.3%下滑至2024年35.3%[12] - 体外诊断业务占比从2022年12.6%微升至2024年13.1%[12] 市场竞争格局 - 2024年国内药物输注领域公司市场份额15% 排名第二 与第一名35%份额差距显著[11] - 消化系统微创介入耗材市场份额19.2% 排名第二 第一名份额达46.4%[11] - 微创业务毛利率显著低于南微医学、安杰思等头部玩家[12] 销售渠道风险 - 经销商收入占比持续超80%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84.4%、87.8%、84.3%、82.9%[12] - 海外经销商数量从2022年923个降至2025年上半年607个[13] - 不活跃经销商数量从983个激增至2220个 翻了一倍多[13] 商誉与政策风险 - 商誉规模达9.08亿元 占净资产49.6% 主要来自对Penlon和唯德康医疗的收购[16] - 商誉规模持续居高不下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均维持在9亿元以上[16] - 面临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压力 若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将挤压利润空间[17]
溢价186%收购亏损IT公司股权,对赌其3年收入超3亿元!A股公司股价大涨,年内已涨近5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04:07
收购交易概述 - 新致软件全资子公司深圳新致软件有限公司拟以4823.56万元收购深圳市前海恒道智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49%股权 交易完成后新致软件将持有深圳恒道100%股权实现全资控股 [1][3] - 交易金额为4823.56万元 采用现金分期支付方式 资金来源为上市公司自有资金 [3][4] - 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 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3] 战略动机 - 收购旨在增强公司华南地区竞争能力 完善华南地区战略布局 [1] - 通过全资控股全面整合深圳恒道区域客户资源与业务交付能力 提升对华南地区中小银行市场拓展及交付能力 [4][5] - 深圳恒道为IT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已获评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与广州农商银行、佛山农商银行、东莞农商银行等华南金融机构有长期稳固合作 [4] 财务条款 - 交易定价基于收益法评估 深圳恒道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为9850万元 较账面净资产增值6410.06万元 增值率达186.34% [6] - 交易双方设定三年业绩对赌条款:深圳恒道2025年需实现收入1.185亿元及净利润958万元 2026年收入1.335亿元及净利润1096.7万元 2027年收入1.535亿元及净利润1261.21万元 三年累计净利润需超3000万元 [6] - 若业绩未达标 出售方需进行现金补偿或回购股权 [7] 标的公司财务状况 - 深圳恒道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5966.53万元 净利润645.62万元 [6]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21.70万元 净利润-280.89万元 出现亏损 [6] 交易影响与市场反应 - 收购将推高新致软件商誉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商誉账面价值7839.73万元 其中原收购深圳恒道51%股权产生商誉1230.41万元 本次收购将进一步增加商誉 [7] - 新致软件股价于交易披露次日(9月25日)大涨超5% 年内累计涨幅近50% [1] - 股价数据显示 9月25日成交额2.25亿元 成交量9.47万手 换手率3.60% 总市值62.94亿元 市盈率(TTM)365.98 [2]
黄金盛宴下的危险游戏:潮宏基IPO狂奔,大股东为何紧急撤退?
搜狐财经· 2025-09-24 15:01
上市动态 - 公司于9月12日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 计划实现A+H两地上市[1] - 第二大股东东冠集团在递表前减持888.49万股 占总股本1% 套现金额超1亿元[1] - 减持计划公布后股价单日下跌6.42% 减持期间最低股价为13.02元/股[1] 股价表现 - A股股价于6月5日创历史新高18.18元/股[1] - 东冠集团自2003年通过JB集团入股 与公司已有十余年合作关系[1]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43.64亿元、58.36亿元、64.52亿元及40.62亿元[1] - 归母净利润呈现波动 2022-2024年分别为1.99亿元、3.33亿元和1.94亿元[2] - 2025年一季度存货达37.31亿元 环比增加8.4亿元创历史峰值[4] - 存货周转天数长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 商誉风险 - 2014年收购菲安妮形成11.63亿元商誉[2] - 2022-2024年手袋收入从3.24亿元下滑至2.70亿元[2] - 累计计提商誉减值6.58亿元 其中2024年计提1.77亿元[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账面商誉余额5.09亿元[2] 运营管理 - 浦江生产基地产能利用率达133.8% 超负荷运行[4] - 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策略但与超负荷生产存在矛盾[4] 市场竞争 - 2024年中国珠宝市场占有率0.8% 行业排名第九[5] - 与周大福(10.2%市占率)等头部企业存在显著差距[5] - 面临老凤祥、周大生、六福珠宝等品牌竞争[5] - 高端市场被蒂芙尼、卡地亚等国际品牌主导[5] 国际化进展 - 2024年境外收入2641万元 仅占总营收0.41%[4] - 亚洲及其他地区仅设1家自营店和1家加盟店[4] - 缺乏海外市场运营经验 国际化起步晚于竞争对手[4] - IPO募资拟用于2028年前在海外开设20家自营店[5]
新致软件溢价186%收购深圳恒道剩余股权,对赌标的公司3年收入超3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13:50
收购交易概述 - 新致软件全资子公司深圳新致软件有限公司拟以4823.56万元收购深圳恒道智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49%股权 [1] - 交易完成后新致软件对深圳恒道持股比例由51%增至100%实现全资控股 [2] - 交易资金来源于上市公司自有资金采用分期支付方式 [3] 战略布局动机 - 收购旨在增强公司华南地区金融领域竞争能力完善区域战略布局 [1][3] - 深圳恒道为专注IT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已获评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3] - 标的公司在华南区域与广州农商银行佛山农商银行东莞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 财务评估与对赌条款 - 标的公司评估基准日2025年5月31日股东权益价值9850万元较账面净资产增值6410.06万元增值率186.34% [4] - 深圳恒道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5966.53万元净利润645.62万元但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21.70万元净利润亏损280.89万元 [4] - 业绩承诺要求2025-2027年分别实现收入1.185亿元1.335亿元1.535亿元净利润分别达到958万元1096.7万元1261.21万元 [5] 商誉与潜在影响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新致软件合并商誉账面价值7839.73万元其中此前收购深圳恒道产生商誉1230.41万元 [5] - 本次收购将进一步增加公司商誉规模 [5]
“K金之王”潮宏基冲刺港股:被宝格丽、历峰控告侵权,时尚女包销售持续下滑
经济观察网· 2025-09-21 14:43
公司港股IPO计划 - 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主营黄金珠宝首饰业务 有"K金之王"之称 [1] - IPO募资重要用途包括在海外开设自营店 计划2028年底前在海外开设20家自营店 [4] - 计划在香港设立新办事处 作为海外营运总部 [4] 市场地位与业务特点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 按销售收益计算 公司2024年在中国时尚珠宝市场名列第一 市占率1.4% [2] - 公司主打东方文化和IP联名设计珠宝 拥有12个全球顶尖IP包括库洛米 美乐蒂 哆啦A梦 蜡笔小新 小黄人 侏罗纪公园等 [2] - 按每年新开加盟店数量计算 公司2024年是中国内地增长最快的珠宝品牌 [2] - 2024年公司珠宝业务首度落户海外 截至2025年年中在马来西亚 泰国及柬埔寨有四家海外珠宝店 [2] 知识产权诉讼情况 - 公司涉及与宝格丽的商标和商品设计侵权纠纷 宝格丽2024年7月提起诉讼 要求连带赔偿500万元 案件于2025年2月19日和3月14日开庭审理 尚未作出一审判决 [3] - 历峰国际2024年9月因类似事由提起诉讼 要求共同赔偿500万元 广东潮汇网络承担300万元连带责任 [3] - 2025年6月苏州中院裁定将历峰国际诉讼拆分为两个案件审理 [3] - 2025年7月25日苏州中级法院针对手镯产品案件作出判决 公司需共同赔偿历峰国际100万元 广东潮汇网络在40万元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4] - 公司已于2025年8月6日向江苏省高级法院提起上诉 预计诉讼负债最佳估计区间为70-130万元 [4]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18亿元 同比增长10.48% [6]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94亿元 同比下降41.91% [6] 菲安妮业务状况 - 公司2012至2014年分多次完成对菲安妮有限公司的收购 形成商誉11.63亿元 [6] - 收购菲安妮以来累计商誉减值准备达6.58亿元 [6] - 2024年再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77亿元 [6] - 2022-2025年上半年菲安妮平均同店销售呈现整体下降趋势 [7] - 2022财政年度及2023财政年度菲安妮录得平均同店销售增长20.5% [7] - 2024财政年度录得平均同店销售减少21.8% [7] - 2025年前六个月平均同店销售减少15.5% [7]
3亿多买亏损上亿公司!400亿晶晨股份增长放缓,港股IPO还稳吗?
搜狐财经· 2025-09-20 10:38
公司财务表现 - 晶晨股份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8.33% 但2025年上半年增速降至10.42% [5] - 净利润增速从2024年上半年的96.06%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7.12% [5] - 公司上半年营收规模达33.3亿元 [5] 重大收购交易 - 晶晨股份以3.16亿元收购芯迈微半导体公司 [1][3] - 被收购方芯迈微在一年半时间内亏损超1.3亿元 [1] - 芯迈微营收规模仅67万元 [1] - 交易产生高额商誉 芯迈微上半年末净资产3590万元与收购价3.16亿元差额全部计入商誉 [7] 股权交易结构 - 创始人孙滇直接和间接持有芯迈微60.57%股权 但交易对价仅112万元 [3] - 孙滇个人直接持有的21.8%股权采取0元转让方式 [3] - 其他持股39.43%的股东获得3.15亿元交易对价 [3] 战略动机分析 - 收购旨在补全通信技术短板 包括蜂窝通信、光通信和Wi-Fi领域布局 [5] - 芯迈微拥有6款芯片流片技术并已实现小规模营收 [5] - 通过技术整合提升港股IPO估值预期 港股市场重视技术潜力 [5] 行业竞争环境 - Wi-Fi射频芯片市场竞争激烈 已有卓胜微、唯捷创芯等成熟企业 [5] - 行业产品迭代速度快且存在价格战压力 [5] - 芯迈微作为新进入者营收规模仅60余万元 面临较大竞争挑战 [5] 交易潜在影响 - 芯迈微亏损状态可能拖累晶晨股份净利润表现 [5] - 若芯迈微持续亏损 高额商誉存在减值风险并影响财务报表 [7] - 收购时机正值公司港股IPO关键阶段 可能影响估值预期 [1][5]
上市超募后仅两年,业绩大变脸,现要再次募资19亿元……
IPO日报· 2025-09-19 00:34
发行方案概述 - 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1.89亿股A股股票 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9.3亿元[1] - 资金用途包括14.3亿元收购卢森堡铜箔100%股权 2亿元用于铜箔添加剂用电子化学品项目 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1] - 发行对象尚未确定 关联交易情况将在发行结束后披露[1] 标的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卢森堡铜箔成立于1960年 主营高端电子电路铜箔研发生产 核心产品为HVLP和DTH 终端应用于AI服务器 5G基站和移动终端[4] - 2024年收入13370万欧元 净利润-37万欧元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4499万欧元 净利润167万欧元[5] - 2024年亏损主因高阶产品处于起量阶段 欧洲电价高企 新增产能折旧摊销及财务费用较高[5] - 2025年第一季度盈利改善源于高阶产品放量 产能利用率提升及成本优化[6] 收购交易细节 - 标的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约1.26亿欧元 收购价格1.74亿欧元 存在净资产增值[6] - 交易预计在合并报表中形成商誉 若经营不及预期可能产生商誉减值风险[6] - 公司称收购将助力电子电路铜箔领域快速跃升 实现"锂电+电子电路"双领域领先[6] 资金需求与财务状况 - 铜箔行业属资金密集型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 原材料价值高 高端产品研发投入大[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产负债率达73.55% 2025年1-6月财务费用率2.60% 压制经营业绩[9] - 募集资金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补充流动资金以满足营运资金需求[9] 公司经营业绩变化 - 2024年营业收入78.05亿元 同比增长19.51% 但归母净利润-2.45亿元(上年为1.33亿元) 扣非净利润-2.37亿元(上年为6903.36万元)[10]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2.99亿元 同比增长66.82% 归母净利润3870.62万元 实现扭亏为盈[10] 历史募集资金使用 - 公司2023年8月17日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18.91亿元 净额17.64亿元[8] - 原拟募集12亿元用于28000吨/年高档电解铜箔建设项目 研发项目及流动资金 超额募集5.64亿元用于琥珀新材料年产5万吨高档铜箔项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