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APP

搜索文档
灵巧智能CEO周晨:灵巧手的终局不是参数堆砌,而是真正解放人类双手
钛媒体APP· 2025-08-15 05:52
据周晨介绍,为了让灵巧手从实验室走向"真正能用",灵巧智能基于柔性传动的技术路线,开发出了最 新的灵巧手产品DexHand021 Pro。该技术路线,也是特斯拉所采用的运动控制解决方案。 目前灵巧手的技术路线中,灵巧手的传动方式主要分为刚性直驱和柔性传动两种技术方案。 2025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WRC 2025),人形机器人的整个产业链几乎是"全员到齐"了。 根据官方数据,WRC 2025参展企业超过1240家,包括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 器人、核心零部件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知名企业,参观人数累计突破130万,累计交易额超过269亿元。 其中,除了受到广泛关注的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如宇树科技、银河通用、优必选等,机器人的核心零 部件厂商,也成为了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新兴势力。而在这些新势力中,灵巧手无疑是最重要的部 分。 作为人形机器人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巧手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直接决定了机器人对真实世界的适 应能力。换言之,一个足够"灵巧"的手,可以大幅度提升机器人能覆盖的场景广度,让机器人能够真正 下场干活。中国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将灵巧手列为"核心基础部件 ...
服务器OS迎来智能化升级时代,AI如何“for system”?丨ToB产业观察
钛媒体APP· 2025-08-15 03:38
AI时代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战略重要性 - AI重构各行业 服务器操作系统成为支撑大模型应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上承模型应用 下接多元算力 [2] - 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美元 操作系统从被动适配硬件的工具进化为主动定义算力的中枢 [3] - 操作系统不仅是技术突破试验场 更是全球科技产业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3] AI对服务器操作系统提出的核心需求 - 需实现全架构兼容与动态资源调度 AI大模型训练需同时调用CPU GPU DPU FPGA等多元化算力 对硬件兼容性提出前所未有挑战 [3] - 需突破性能瓶颈与保障集群稳定性 万亿参数模型面临TB级显存需求和万卡集群故障率累积问题 [3] - 需实现AI原生设计与自我进化 操作系统从工具进化为智能体 成为调取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底层核心 [4] - 需保障数据隐私与全生命周期安全 医疗金融等敏感领域AI应用对数据安全提出严苛要求 [5] - 需统一软件硬件生态 芯片厂商各自为政的SDK和驱动形成严重软烟囱 生态复杂度成为最大挑战 [5] 服务器操作系统智能化升级的技术路径 - 学术派提出用大模型打造操作系统内核进行智能资源分配 但存在延迟性问题 业界领先推理性能处于50毫秒吞吐量 而内核需微秒级甚至亚微秒级响应 短期内无法实现 [4] - 大模型内核方案存在Token资源极大浪费 成本极高 目前无法商用落地 [4] - 另一方向是在原有操作系统内核基础上通过MCP适配实现智能化升级 该方案相对更易实现 [5] - 龙蜥操作系统实现对x86 ARM RISC-V等各体系结构芯片的完善支持 提供最新芯片支持 [6] 系统厂商与云服务商的实践重点 - 需高效利用GPU算力同时让CPU充分工作 避免CPU算力闲置 [5] - GPU显存调度优化需推进新硬件协议 技术难点存在但更需打通生态解决适配性痛点 [5] - 操作系统需连接多样化硬件与软件 为云计算调度弹性及大模型训练推理提供稳定安全高效保障 [5] AI与操作系统的双向赋能关系 - 需实现System for AI 解决异构算力调度问题 在硬件层面实现从单一适配到多元融合转变 [6] - 操作系统需成为算力智能调度引擎 实现从静态分配到动态优化 未来不仅是算力管理者 更成为智能决策中枢 [7] - 需实现AI for System 将AI能力植入操作系统 目前操作系统的构建管理过程已可通过智能体辅助 但大多功能仍处于辅助阶段需人工接管 [7] - AI for System最佳应用场景是智能运维助手 通过AI提供预警及自动化运维操作 减少避免宕机 提升系统稳定性和可用性 [8] 产业生态协同与标准化建设 - 龙蜥社区成立龙蜥智算基础设施联盟 联合20余家AI芯片厂商 服务器厂商 操作系统厂商 大模型及AI应用开发商 [9] - 联盟以开源开放求同存异为宗旨 目标打造AI原生操作系统 形成开放兼容AI生态体系 增强国内AI产业链竞争力 [9] - 联盟将建立系统兼容性测试基准 围绕GPU兼容性测试形成一致性标准规范 减少GPU与不同商业版适配工作量 [10] - 构建统一标准技术规范 提升AI基础设施可靠性 统一维护更新社区主线版本KABI白名单 加强上游原生版本兼容能力 [10] - 建设开源AI框架与国内AI芯片适配平台 做好系统全栈适配及性能优化 [10]
服务智能体如何重塑酒店服务? | 2025 ITValue Summit 前瞻对话「AI落地指南特别篇」③
钛媒体APP· 2025-08-15 03:38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正从认知智能走向行动智能 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 服务智能体在酒店行业应用成熟 面临人机协作等挑战但逐步解决 未来将拓展至医院、家庭等更多场景 [1][5][12][16][24] - 云迹科技专注于多场景AI智能机器人 以软硬件一体方式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在酒店场景机器人应用成熟 已服务超3万家酒店和100多家医院 机器人服务超5亿次 行走里程超2000万公里 [3][4] - 选择酒店场景因其全服务时长特性 机器人可24小时服务 在非工作时间替代作用更大 且酒店配送、清扫等需求可实现端到端解决方案 [6][7] - 未来规划将离身智能与具身智能结合 实现需求智能化收集、AI大脑处理、分配执行 并拓展至医院、工厂、公寓及海外市场 [16][24][25] 技术发展与应用 - 机器人技术发展从关注运动能力转向与实际生活场景需求结合 特别是千行百业普通百姓衣食住行需求 [1][5] - 机器人与电梯交互是技术难点 因电梯是特种设备 需解决物联打通和安全问题 公司通过研发获监管认可 在中国具有领先优势 [10] - 硬件训练核心能力在于解决真实物理世界问题 而非单纯技术思考 积累解决问题经验和思考才是护城河 [15] - 具身智能发展瓶颈不在硬件迭代速度 而在于机器人如何理解世界、建立世界模型、认知感知社会 以及与人互动关系确认 [26] 人机协作模式 - 进入"碳基混合班组"状态 碳基人类与硅基人类协作 机器人替代的是简单任务(tasks)而非工作岗位(jobs) 让人从事更高价值情感性工作 [7][11] - 解决人机指令冲突需将机器人视为有自主意识智能体 而非电器 赋予其身份、岗位、KPI 使其成为工作流程重要一环 清晰划分人类与机器人边界 [13][14] - 机器人应用需考虑与人类在空间上的协同关系 如机器人车道规划、设备使用配合等 [19] 场景选择与拓展 - 选择酒店场景因空间和时间上深度思考 全服务时长场景 机器人价值在非工作时间更大 且需求可端到端闭环 [6][7] - 未选择饭店市场因服务是中间环节 无法从需求端到满足端实现全价值链闭环 [8] - 未来拓展至医院、工厂、公寓等场景 因人类需求智能化收集、AI大脑处理、具身智能执行的体系可复用 [24] - 拓展海外市场因发达国家人工更贵 机器人替代价值更大 已在香港设国际总部 与香港理工大学建联合实验室 聚焦酒店场景探索海外需求 [25] 产品形态与未来演进 - 机器人形态不重要 关键是完成使命和产生价值 多种形态是必然 重点在功能满足和需求完成 [20] - 研发复合多态机器人 运动部分与功能部分分开 不同时间段做不同任务 符合家庭等更多场景需要 [18] - 未来酒店机器人可实现洗衣、送粥等服务 通过AI agent提出需求后全流程自动化 实现万物互联 机器人比用户更懂需求 [22][23] - 家用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需等待技术进一步成熟 性价比更符合商业层面 同时解决机器人与人类空间协同问题 [18][19] AI落地关键问题 - AI落地最重要问题是价值 以及人对机器人的认知和期待与实际价值之间的落差 人类期望机器人无所不能 但商业、成本、支付意愿可能无法达成期望 [28] - 机器人替代路径从简单重复体力劳动开始 再到复杂体力劳动 最后至家用等更多场景 [17]
汇源公开控诉大股东“空手套白狼”,一场价值8.5亿元的资本迷局
钛媒体APP· 2025-08-15 03:11
公司治理纠纷 - 北京汇源公开指控大股东诸暨文盛汇未履行出资义务 逾期8.5亿元投资款经11次催缴仍未实缴[2] - 约6.5亿元实缴资金未投入生产经营处于趴账状态 实缴出资仅占注册资本22.8%却掌控60%股东权益[2] - 公司已对诸暨文盛汇及文盛资产提起诉讼 呼吁股东及债权人采取法律手段维权[2] 资本运作历程 - 文盛资产2022年6月成为控股股东 承诺投入16亿元资金重整并推动三至五年内A股上市[8] - 国中水务2022年12月以8.5亿元受让文盛汇31.481%股份 原计划2023年累计持股不低于51%[9] - 因股权冻结导致转让受限 国中水务2025年4月终止收购北京汇源 A股计划暂缓[10][11] 财务经营状况 - 北京汇源2023年收入27.5亿元净利润4.2亿元 2024年收入24.8亿元净利润3.4亿元[13] - 2025年上半年国中水务对诸暨文盛汇投资收益2207万元 同比减少1717万元降幅43.76%[13]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600-1900万元 业绩由盈转亏[13] 历史背景与行业地位 - 汇源2008年曾获可口可乐180亿港元收购邀约 因商务部未批准而失败[6] - 2017年底负债规模达114.03亿元 2021年4月从港交所退市进入破产重整[7][8] - 2013年100%果汁市场份额56% 中果和低果市占率分别为45.2%和30.8%均居行业第一[12] 未来发展展望 - 公司2023年召开经销商大会 宣布加大市场投入目标三年后实现百亿元营收[13] - 面临管理层变动与大股东纠葛 叠加外部竞争快速迭代 市场份额恢复存在不确定性[13]
AI创业圈又冲出一个288亿独角兽......
钛媒体APP· 2025-08-15 03:09
公司概况与创始人背景 - AI创业公司Fireworks AI估值达288亿美元,成为新晋独角兽 [1] - 创始人乔琳拥有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本硕学位及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曾在IBM、LinkedIn担任技术高管,并在Meta领导超过300人的工程团队,主导将PyTorch从科研工具打造为行业标杆 [1][2] - 公司创始团队由七位成员组成,包括六位PyTorch核心成员和一位前谷歌AI专家,被誉为AI基础设施领域的“梦之队” [2] 商业模式与核心技术 - 公司定位为AI算力服务提供商,通过租用英伟达等公司的GPU服务器,预先安装并优化主流开源大模型(如Llama、DeepSeek),为客户提供按流量付费的API调用服务 [5] - 核心优化技术包括“量化技术”和“推测执行”,前者通过模型压缩提升计算效率,后者通过预测性生成大幅加速推理过程 [9][10][11] - 技术应用效果显著,以客户Cursor为例,其AI模型推理速度提升至每秒生成约1000个token,比普通推理快13倍,比使用GPT-4快9倍 [11][12] - 自研的Fire Attention技术进一步优化推理速度并降低资源消耗,为客户节省成本 [11] 资本布局与行业竞争 - 公司获得红杉、Benchmark等顶级风投及产业巨头英伟达、AMD的共同投资 [1][13][14] - 英伟达作为A轮投资方,与公司存在深度技术合作和客户关系,但同时也收购了公司竞争对手Lepton,并推出自有GPU云服务市场,形成潜在竞争 [14][15] - 创始人乔琳指出,英伟达对有利可图的市场均可能进入,竞争是必然趋势,且预计竞争将很快发生 [15][16] - 公司当前40亿美元估值反映了市场对其技术的认可,但需在英伟达等巨头全面入场前快速扩大规模并建立护城河 [17]
茅台最大的难题,是年轻人不会在小红书上晒茅台
钛媒体APP· 2025-08-15 00:31
行业产量趋势 - 2025年1-6月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累计191.6万千升,同比下降5.8% [1] - 6月单月产量33万千升,同比下降6.5% [1] - 行业连续第九年产量下跌,全年产量或低于400万千升(近20年最低水平)[2][4] 头部企业表现 - 贵州茅台上半年营收增速9.1%,为近10年首次个位数增长 [4] - 茅台合同负债55.07亿元创历史新低,同比降幅达42.59% [4] - 五粮液、山西汾酒、泸州老窖保持营收利润双增长但增速放缓 [5] - 飞天茅台批发价跌破2000元/瓶,主力产品出现价格倒挂 [4] 中小企业困境 - 水井坊、顺鑫农业上半年净利润腰斩 [5] - 舍得酒2024年净利润暴跌80%,酒鬼酒营收跌40%、净利润降超90% [5] - 金种子酒预计上半年亏损6000万-9000万元 [5] 消费群体结构性变化 - 18-30岁酒饮潜在人群达4.9亿,贡献超4000亿元市场规模 [6] - 白酒消费者中1995年后出生群体仅占18% [6] - 83%的14-35岁年轻人倾向选择酒精度低于20%的低度酒或果味酒 [18] - 啤酒、果酒、鸡尾酒在年轻人中消费渗透率超40%,白酒仅31.8% [18] 消费场景与动机转变 - 传统白酒消费场景集中于家庭聚会(49.11%)、朋友相聚(48%)、商务宴请(42.22%) [9] - 年轻人酒饮场景以居家独酌(50%)、露营野餐、闺蜜聚会为主 [11] - 72%的00后认为白酒象征"权力规则"和"服从性测试" [16] - 消费动机从"哄别人高兴"转向"哄自己高兴" [16] 新兴酒饮市场崛起 - 精酿啤酒年复合增速25%,市场规模三年翻倍 [19] - 果酒产量五年增长746%,超60%为Z世代消费者 [19] - 低度酒市场规模2025年将突破7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5% [24] 企业年轻化转型举措 - 21.1%酒企加码投入年轻化酒类产品 [21] - 头部企业通过降度数、改包装、IP联名、音乐节冠名、小包装、直播带货等方式转型 [21] - 茅台发力低度酱香系列产品 [21] 传统酒企转型挑战 - 年轻化产品仍维持高价策略(数百至上千元)[22] - 销售渠道依赖传统"经销商-酒店餐厅-消费者"链条 [26] - 营销方式与年轻人"短视频种草-电商下单-快递到家"消费路径错位 [26] - 产品设计仍保留传统审美元素 [22]
小红书要放下对赵露思们的执念
钛媒体APP· 2025-08-14 10:22
平台用户与内容生态 - 小红书日活跃用户超过3亿[2] - 平台90%内容来自UGC创作者[6] - 社区采用去中心化算法 流量分配更倾向普通用户[9] 头部创作者表现 - 赵露思成为小红书首位粉丝突破2000万的创作者[1] - 8月前两周进行10场直播 单场观看量达数千万[2] - 平台官方账号"巨星薯"专门发布长图细数其里程碑事件[3] 平台战略转型 - 品牌slogan从"你的生活指南"变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6] - 2017年曾通过人工干预降低对明星和头部博主的依赖[6] - 当前转向扶持头部达人 包括董洁慢节奏直播和李诞深夜小卖部[10] 明星合作效果评估 - 董洁直播频次降至每月仅一场[10] - 章小蕙618期间仅进行一场直播 近两个月未开播[10][18] - 平台对赵露思采取反常流量倾斜和官方背书[2] 社区用户反应 - 赵露思相关内容引发部分用户不满[19] - 热搜词条下出现"啥时候注销小红书"的评论[19] - 明星流量打法与社区原有生态存在冲突[22] 行业竞争态势 - B站成功培养大量头部博主[2] - 明星入驻策略效果递减 周杰伦入驻抖音未掀起太多关注[22] - 小红书被指抢夺B站二次元业务但创作者生态建设仍需加强[23]
具身智能Scaling Law缺失:机器人界的"摩尔定律"何时诞生?
钛媒体APP· 2025-08-14 10:22
具身智能发展瓶颈 - 机器人学习新技能需从头开始训练 缺乏基础能力持续进化机制[1] - 算力增长与数据堆积不能直接提升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 例如机械臂灵巧性或双足机器人稳定性[1] - 强化学习Scaling Law在具身智能领域尚未有效建立 行业面临物理世界适应性挑战[1] 物理世界交互困境 - 现实环境随机性因素阻碍性能提升 包括不同材质摩擦/空气阻力/物体形变等物理特性影响[2] - 算力投入与性能提升不成正比 哈佛机器蚂蚁实验显示算力增加10倍仅带来环境适应能力2%提升[2] - 机器人采用高能耗"蛮力计算"对抗物理法则 而非仿生式低功耗适应策略[2] 生物智能启发 - 章鱼分布式神经元结构展示身体即计算的自然智能模式 5亿神经元分布于触手实现独立感知与决策[3] - 生物智能依赖身体与环境实时互动 如人类婴儿学步和动物捕猎行为[4] - 需发展身体自主适应能力 使机器人在未预设场景中根据环境变换调整状态和行为[5] 进化方向突破 - 未来突破点在于身体与大脑协同进化 算法无需针对细微环境持续训练[5] - 需建立类似生物的自然调整机制 通过互动实现自适应优化[5] - 自然界从单细胞到人类的进化史证明该路径可行性[5] 衡量标准变革 - 当前机器人缺乏抗干扰智慧 重点应从避免犯错转向错误后快速修正能力[7] - 容错率应成为新智能衡量尺度 真实世界中稳定性比精准度更重要[8] - 存在泛化能力缺陷 机器人无法抽象通用规律 如掌握马克杯后仍需从零学习保温杯抓握[8] 未来发展路径 - 需让机器人理解动作本质 如抓握涉及的形状/重量/摩擦力关系 而非死记硬背物体数据[9] - 测评标准应从精准度转向生命力指标 以突破现有技术天花板[9] - 最终目标是发展出与物理世界和谐共处的身体智能系统[6]
AI焦虑的扎克伯格,盯上了华人天才少女
钛媒体APP· 2025-08-14 05:02
Pika Labs公司概况 - 由郭文景于2023年4月创立 专注于AI视频生成工具开发 目标为普通人提供易用视频生成解决方案 [9] - 成立一年内完成三轮融资 总额达5500万美元 2024年B轮再融资8000万美元 估值逼近5亿美元 [1][16] - 产品上线半年用户数达50万 每周生成视频数百万条 获Nat Friedman、Daniel Gross、Lightspeed等硅谷明星机构投资 [10] 创始人背景 - 郭文景为哈佛大学数学本科及计算机硕士 曾就职于Facebook AI Research 参与Transformer蛋白质序列分析项目 处理2.5亿条数据 研究成果被引用超1200次 [7][9] - 高中时期获美国国家信息学奥赛满分冠军并蝉联 数学奥林匹克夏令营最高分 编程竞赛击败哈佛、斯坦福等大学代表队 [5][6] - 父亲郭华强为A股上市公司信雅达实控人 公司因Pika Labs关联连续六个涨停 形成"女儿概念股"现象 [3][7] Meta战略布局 - 扎克伯格成立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 旨在开发具备文字理解、语音识别、图像生成及视频剪辑能力的个人超级智能 [12][13] - 通过聘请Scale AI CEO Alexandr Wang为首席AI官 入股NFDG基金 收购PlayAI公司 构建多模态AI能力体系 [14] - 当前视频生成领域存在技术短板 需弥补与OpenAI的Sora、谷歌的Veo等产品的差距 [11][15] 行业竞争与收购动态 - Meta正与Pika Labs及Higgsfield等视频生成初创公司接触 意图通过收购补全技术版图 [15][18] - Pika Labs股东包含Meta战略顾问Nat Friedman与Daniel Gross 为潜在收购提供资源协同基础 [15][16] - 行业面临技术迭代压力 AI视频工具需持续优化生成质量与用户体验 [9][11] 发展路径选择 - 创始人持开放商业态度 强调为公司利益选择最快实现里程碑的路径 包括潜在收购选项 [18] - 收购可借助Meta资源与分发能力 但可能丧失公司独立性 自主发展需应对融资竞争与技术挑战 [18][19] - 硅谷历史案例显示被收购公司存在两种发展路径:持续增长(如Instagram、WhatsApp)或丧失创新动能 [18]
先导电科二度“卖身”:衢州发展“闪电”接盘的计算与隐忧|并购一线
钛媒体APP· 2025-08-14 04:52
交易估值与支付方式变化 - 先导电科估值从市场传闻的2022年140亿、2024年210亿大幅下滑至不超过120亿,缩水幅度显著[2][3] - 支付方式从光智科技时期的"股份发行+现金支付"组合变为衢州发展的纯股份支付[7] - 参照2022年10月A轮参投方厦门国升持股转让时的估值137亿,当前120亿估值无法满足近三轮融资参投方预期[3] 股东参与度与交易结构 - 参与交易的股东数量从55名减少至48名,7名股东退出交易[7] - 衢州发展仅收购先导电科95.4559%股权,剩余股东或因流程未完成或估值分歧未参与[7] - 交易设置30亿定增计划,可能导致衢州发展国资实控人持股比例被双重稀释至19.37%,与先导稀材12.76%的持股差距不足7个百分点[14] 标的公司业绩与行业背景 - 先导电科2021-2024年营收持续增长(17.7亿→34.3亿),但净利润从8.2亿腰斩至4.4亿,显示业绩拐点[9] - 核心产品ITO靶材依赖显示面板和光伏领域,2022年受消费电子需求疲软、面板价格暴跌及光伏价格战冲击[9] - 半导体靶材虽通过国际大厂认证但未形成规模贡献,存货中金属铟金额较大反映销售压力[9] 交易背后的地方利益联动 - 先导电科主要股东先导稀材为衢州市"投资大户",已在当地投资3个百亿级项目[11] - 衢州市国资委2024年5月入股先导稀材旗下浙江先导智芯传感科技,与衢州发展实控人属同一体系[11] - 交易被赋予地方利益绑定色彩,但控制权博弈风险因持股比例接近而凸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