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身智能

搜索文档
云迹科技谢云鹏:智能时代如何协同“AI同事”重构服务生态
钛媒体APP· 2025-09-17 02:18
行业转型与核心理念 - 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机器工具"到"AI同事"的转型 强调深度人机协同而非单纯工具属性 [1][3] - 具身智能需与离身智能结合 催生高度适配细分场景的"行业智能体" 释放"机器人口红利" [4][11] - 机器人应具备六维能力:学习力 适应力 交互力 自主力 情感力 社会力 以服务人类健康与设备效能为终极目标 [3][7][8] 企业实践与场景应用 - 云迹科技深耕机器人领域11年 产品覆盖超3万家酒店 累计完成5亿次服务 行走203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00圈) [3][6] - 酒店场景中机器人日均完成130次任务 响应时间1秒 任务完成时间3-4分钟 每年为单酒店节约成本10万元 [10][11] - 医院场景机器人日均完成100+次任务 负责运送手术器材 放射性药品 规避配送风险并优化手术资源协同 [11] - 工厂场景机器人日均运输1万米 管理成本下降30% 停靠时间可预判生产节拍 保障生产连续性 [11] 技术架构与协同机制 - 人机高效协作需满足四大关键:目标明确 过程可控 结果可溯 反馈必应 [4][10] - 通过AI云脑进行任务派发与优先级排序 实现机器人 机械臂 用户终端的场景智能体协同 [12][13] - 机器人通过环境反馈优化策略(学习力) 在长尾场景保持稳定(适应力) 理解情感诉求(交互力) [3][9] 价值创造与市场验证 - 酒店OTA好评平均分达4.93 每增加0.1分可使RevPAR提升2.86% 单机器人年均获250条好评 [11] - 盲人无障碍设计等情感连接功能使机器人获得"同事"身份 甚至出现酒店为2017年型号机器人过生日的案例 [9][10] - 机器人替代简单重复任务 使人类专注于高情感价值工作 提升人类附加价值 [9] 未来发展方向 - 在机器人底盘叠加机械臂 通过大模型训练替代刷马桶 擦地 放射药物运送等人类服务工作 [15] - 与美团 顺丰合作探索"原子柜"模式 与无人车实现楼宇内外运输接力 达成"最后100米手臂配送"目标 [15] - 机场等2C场景存在巨大应用潜力 可通过低成本智能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14]
服贸会看点:云迹科技服务机器人从“单机智能”迈向“群体智能”
中国经济网· 2025-09-15 05:17
行业技术发展 - 服务机器人行业正实现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智能的跨越 从功能单一向多元服务集成的跨越 从标准化场景向大型活动公共空间的跨越 [1] - 智能服务集群由具身智能机器人和离身智能AI系统组成 标志着机器人技术进入新阶段 [1] 公司业务表现 - 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研发及商业化的先行者 提供适应性强 可扩展 以消费者为中心且面向未来的产品及服务 [1] - 公司产品包括能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机器人及简化决策的智能软件平台 已落地全球超30000家酒店 医院 工厂 公寓 楼宇等场景 [1] - 2024年全年机器人智能体完成超5亿次服务 行走2033万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07圈 [1] 行业应用场景 - 机器人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多场景应用 生动呈现数智领航主题 [1] - 服务机器人应用从酒店 工厂等标准化场景扩展至大型活动公共空间 [1]
云迹科技打造的全球首个AI智能体新闻中心亮相服贸会
证券日报网· 2025-09-11 03:48
核心观点 - 云迹科技在2025年服贸会新闻中心推出全球首个服务智能体系统 实现具身智能与离身智能协同 标志服务机器人实现三重跨越:从单机智能到群体智能 从功能单一到多元服务集成 从标准化场景扩展到大型公共空间 [1] 技术架构与产品组成 - 核心产品包括复合多态机器人UP(执行端)和AI智能体应用系统HDOS(云端指挥中枢) 二者构成会思考能决策的智能服务生命体 [2] - 系统突破传统指令执行模式 实现"感知-思考-行动"完整闭环 具备实时环境感知、需求理解与自主决策能力 [3] - HDOS系统通过全链路闭环工作流与多设备生态互联 实现线下服务场景与线上数字能力深度融合 [4] 功能应用与服务能力 - 在服贸会新闻中心提供巡游送水、智能清扫、AI摄影等多元服务 [3] - 酒店场景中HDOS作为数字管家无缝串联住中服务环节 推动实现服务自动化-运营数字化-业务智能化的阶梯进化 [6] - 系统包含五大功能模块:数字人Yuni(自然对话响应客需)、流程管理专家(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运营助手(数据报告生成与投诉预判)、办公助手(实时翻译与文档处理)、AIoT助手(物联网平台打通) [6] 商业化落地规模 - 已落地全球超30000家酒店、医院、工厂、公寓、楼宇等场景 覆盖中东、美洲、韩国、日本、泰国等地区 [7] - 2024年全年完成超5亿次服务 行走里程达203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07圈) [7] - HDOS系统作为行业首批落地应用的服务智能体系统 成功从酒店场景拓展至工厂、医院、大型公共活动等多元场景 [4][6] 行业意义与发展方向 - 验证"具身智能+离身智能"双引擎模式 展示中国在服务机器人智能体化、系统化与场景融合方面的领先能力 [7] - 系统在大型公共场景展现高度适应性 通过智能调度优化多机器人协同 通过数字人交互提升服务体验 [6] - 未来将深入更多复杂场景 推动人机协同的智能服务新时代加速到来 [7]
2025年具身智能行业研究:跨领域融合引领的新一轮智能革命
头豹研究院· 2025-09-04 12: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转向商业化探索 在各行业场景开启试点应用 [2] - 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场景落地 但商用化进展低于预期 [4] - 未来五年具身智能在各场景落地将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先专后通"原则 2030年前核心在工业专用场景 [4] - 技术挑战包括缺乏自主意图生成能力 难以完成环境理解到任务执行的闭环 真实数据量不足 合成数据质量低 软件生态割裂 [8][34] - 应用挑战包括市场需求模糊 用户接受度低 产品形态合理性限制场景适配性 产业链条不完善 [8][39] 具身智能行业综述 基本定义与关键特征 -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交叉的前沿领域 核心在于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实现智能行为 [13][17] - "本体+环境+智能"是具身智能的核心三要素 本体是物理载体 智能是算法模型和决策能力 环境是交互的物理世界 [13][17] - 形成"感知-决策-行动-反馈"循环系统 [17] 具身智能 vs 离身智能 - 核心差异在于是否依赖物理载体与环境交互 具身智能通过身体与物理世界实时交互 离身智能依赖虚拟环境数据和算法 [19] - 具身智能优势:动态环境适应性强 高泛化能力 精准物理交互 [19] - 具身智能劣势:硬件成本高 开发复杂度高 能耗大 [19] - 离身智能优势:高效计算 低成本部署 跨领域通用性 [19] - 离身智能劣势:缺乏物理反馈 场景局限性 动态环境适应差 [19] 发展历程 - 1945年梅洛-庞蒂提出"身体是认知的主体"为具身认知理论奠定基础 [20] - 1950年图灵首次提出具身智能概念 [20] - 1977年吉布森提出"可供性"理论 [20] - 1986年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包容架构" [20] - 1980年代末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发首个人形机器人WABOT-1 [20] - 1994年MIT启动Cog项目模拟人类婴儿认知发展 [20] - 2013年波士顿动力Atlas展示复杂物理环境适应性 [20] - 2016年谷歌DeepMind AlphaGo展示强化学习框架 [20] - 2018年OpenAI Dactyl项目展示具身学习潜力 [20] - 2022年ChatGPT推动具身智能向"认知-行动"一体化演进 [20] - 2023年中国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20] - 2024年OpenAI与Figure合作推出Figure 01 [20] - 2025年中关村论坛发布"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 [20] 技术体系 - 演进趋势由分模块化AI算法整合向基于大模型的统一技术框架转型 [21][23] - 技术体系以"感知-决策-行动-反馈"四大核心模块构建闭环系统架构 [21][23] - 感知模块是多模态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 [23] - 决策模块基于感知信息进行任务规划和动态决策 [23] - 行动模块将决策结果转化为物理动作 [23] - 反馈模块构建闭环学习机制持续优化性能 [23] 核心技术层面 - 商业化落地本质是将认知智能与物理执行系统深度融合 [24] - 涉及算法演化 数据来源和硬件演进三大层面 [24] - 算法层面:上层控制负责任务定义与行为决策 下层控制负责操作执行与运动控制 [25][26][28] - 数据层面:真实数据依赖动作捕捉 合成数据通过域随机化模拟 网络视频数据补充长尾行为 [29] - 硬件层面:以SoC芯片为基础 形成AI决策与实时控制的双层控制器架构 [25][26][28] 应用现状 - 工业制造案例:优必选Walker尝试物流分拣 特斯拉Optimus尝试汽车总装线搬运 [32] - 工业制造挑战:效率低下(Walker搬运箱子需2-4分钟 工人仅需1分钟) 成本极高(单机价格40-60万元 回收周期3-4年) [32] - 服务与零售案例:软银Pepper在商场引导 松下"松松"在家电零售导购 [32] - 服务与零售挑战:交互生硬难以应对复杂需求 短期内难以提升销售额 [32] - 医疗与养老案例:日本Robear协助老人移动 傅利叶康复机器人帮助患者下肢康复 [32] - 医疗与养老挑战:高准入门槛需药监局审批 成本高昂医保未纳入报销 [32] - 特种与高危案例:NASA Valkyrie用于太空任务 波士顿动力Spot在核电站巡检 [32] - 特种与高危挑战:成本高应用限于高预算场景 特种场景下故障难以现场维修 [32] 面临的挑战 - 算法层面:缺乏自主意图生成能力 仍需人类智能介入 [35] - 算法层面:感知与行动存在"认知断层" 难以完成感知到任务执行的闭环 [35] - 数据层面:真实数据稀缺 合成数据质量低 数据标准化缺失 [36] - 软件层面:软件生态割裂 开发工具链不完善 [37] - 硬件层面:硬件成本高 能源效率低 核心部件自主化不足 [39] - 商业层面:市场需求模糊 用户接受度滞后 [40] - 产品层面:产品形态合理性影响性能和场景适配性 [41] - 产业链层面:产业链条不完善 协同效率低下 [42]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未来产业培育体系 [44] - 2023年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 [44] - 2023年工信部等十七部门《"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推动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44] - 2021年工信部等十五部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 [44] - 2021年工信部等八部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44] 地方层面相关政策 - 2025年上海浦东新区《具身智能产业支持16条政策》对关键技术攻关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 [45] - 2025年浙江《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建设具身智能产业基地 [45] - 2025年天津《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推动人形机器人关键领域研究 [45] - 2025年重庆产业攻关项目需求征集包括具身智能领域 [45] - 2025年四川推动具身智能等技术交叉融合创新 [45] - 2025年江苏推动具身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45] - 2025年河南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聚焦具身智能 [45] - 2025年山东对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 [45] - 2025年深圳计划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 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 [45]
一图读懂|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差别
机器人圈· 2025-08-25 12:00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是三个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概念,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强调物理实体和与世界的交互,而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理想载体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产业价值 [5][8][21] 定义差异 - 人工智能是由人类制造、模拟人类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机器或程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集合" [8][16] - 具身智能是有物理载体的智能体,利用感知、决策和交互能力执行现实世界任务并主动学习进化,其反义词是离身智能 [8][16][17] - 人形机器人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具备与人类相似的"肢体"结构、运动方式和感知方式,以及自感知、学习和决策能力 [10][12] 概念关联 - 人工智能是系统科学,包含具身智能和离身智能两个分支,具身智能强调"智能"与"身体"的结合,而离身智能处理文字、图片等数据但无法直接作用于物理世界 [16][17] - 离身智能示例:用户提问"怎么把咖啡从厨房端到客厅?",系统会列出详细步骤但无法完成操作 [18] - 具身智能示例:用户发出同样指令,系统能自主走进厨房、用"眼睛"看到咖啡、"手"拿起杯子、避开障碍物并完成送达任务 [19] -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最理想的载体之一,其他载体包括工作、服务、特种、仿生机器人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无人船、无人机等智能运载装备 [20][21] 人形机器人价值 - 产业层面:人形机器人技术包含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发展人形机器人可带动制造业升级、技术革新、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巨大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 [22] - 应用层面:人类社会工具和空间场景以人类为中心设计,人形机器人具备与人类媲美的操作能力和移动性,在医疗护理、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能在工业生产和公共服务领域替代人类完成危险或重复性工作,释放劳动力并提高社会生产力 [24] - 心理层面:人形机器人能更好满足人机交互需求,更易被用户接受,例如直接使用人类工具如扳手拧螺丝、拖把拖地等,并能像人类一样观察和思考,这是其他具身智能不可替代的优势 [25] 行业事件 - 2025年8月北京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和首个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展示机器人产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制造方面的最新成果,体现机器人加速走向大众生活的无限潜能 [3]
写给小白的“具身智能”入门科普
36氪· 2025-08-21 06:22
具身智能定义与核心特征 - 具身智能是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 通过实体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并实现行动 [4] - 核心三要素包括本体、智能和环境 强调与环境交互的整体需求和功能 [4] - 必须同时具备AI大脑及感知与行动能力 并能与外部环境实时互动 [8] 发展历程与行业驱动 - 概念起源于1950年图灵提出的两种智能发展途径 [9][10] - 1986年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通过物理交互产生智能行为的理论 被誉为"具身智能之父" [14][15] - 21世纪后因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及AI大模型发展而爆发 [17] - 2023年英伟达CEO黄仁勋称其为AI下一浪潮 2024-2025年中国政策明确支持产业发展 [19] 主要类别与形态 - 人形机器人具有人类身体结构 适用于家庭服务、医疗护理和工业生产等场景 [22][24][26] - 轮式机器人移动速度快 适用于仓储物流和巡检安防领域 [28][30] - 多足机器人如机器狗具备强地形适应性 用于勘探和救援任务 [31][33] - 智能汽车、无人机等通过传感器实现自动驾驶 也属于具身智能范畴 [34] 技术体系构成 - 本体包含机械结构、传感器和执行器等 决定机械强度与运动能力 [37][39] - 大脑负责感知与决策 依赖大语言模型和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进行多模态数据融合 [42] - 小脑专责运动控制与动作生成 采用模型预测控制和力控等技术 [4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3年全球AI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43亿美元 预计2032年增长至824.7亿美元 [54] - 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21.50% 显示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 [54] 技术挑战与瓶颈 - 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中感知准确性不足 运动控制算法设计存在稳定性问题 [46] - 真实环境数据获取成本高昂 业界采用仿真世界进行替代训练 [48] - 安全方面存在被恶意利用及隐私泄露风险 需建立可靠保障机制 [50] - 技术研发需要长期资金投入和高水平人才团队支持 [52]
服务智能体如何重塑酒店服务? | 2025 ITValue Summit 前瞻对话「AI落地指南特别篇」③
钛媒体APP· 2025-08-15 03:38
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正从认知智能走向行动智能 从数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 服务智能体在酒店行业应用成熟 面临人机协作等挑战但逐步解决 未来将拓展至医院、家庭等更多场景 [1][5][12][16][24] - 云迹科技专注于多场景AI智能机器人 以软硬件一体方式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在酒店场景机器人应用成熟 已服务超3万家酒店和100多家医院 机器人服务超5亿次 行走里程超2000万公里 [3][4] - 选择酒店场景因其全服务时长特性 机器人可24小时服务 在非工作时间替代作用更大 且酒店配送、清扫等需求可实现端到端解决方案 [6][7] - 未来规划将离身智能与具身智能结合 实现需求智能化收集、AI大脑处理、分配执行 并拓展至医院、工厂、公寓及海外市场 [16][24][25] 技术发展与应用 - 机器人技术发展从关注运动能力转向与实际生活场景需求结合 特别是千行百业普通百姓衣食住行需求 [1][5] - 机器人与电梯交互是技术难点 因电梯是特种设备 需解决物联打通和安全问题 公司通过研发获监管认可 在中国具有领先优势 [10] - 硬件训练核心能力在于解决真实物理世界问题 而非单纯技术思考 积累解决问题经验和思考才是护城河 [15] - 具身智能发展瓶颈不在硬件迭代速度 而在于机器人如何理解世界、建立世界模型、认知感知社会 以及与人互动关系确认 [26] 人机协作模式 - 进入"碳基混合班组"状态 碳基人类与硅基人类协作 机器人替代的是简单任务(tasks)而非工作岗位(jobs) 让人从事更高价值情感性工作 [7][11] - 解决人机指令冲突需将机器人视为有自主意识智能体 而非电器 赋予其身份、岗位、KPI 使其成为工作流程重要一环 清晰划分人类与机器人边界 [13][14] - 机器人应用需考虑与人类在空间上的协同关系 如机器人车道规划、设备使用配合等 [19] 场景选择与拓展 - 选择酒店场景因空间和时间上深度思考 全服务时长场景 机器人价值在非工作时间更大 且需求可端到端闭环 [6][7] - 未选择饭店市场因服务是中间环节 无法从需求端到满足端实现全价值链闭环 [8] - 未来拓展至医院、工厂、公寓等场景 因人类需求智能化收集、AI大脑处理、具身智能执行的体系可复用 [24] - 拓展海外市场因发达国家人工更贵 机器人替代价值更大 已在香港设国际总部 与香港理工大学建联合实验室 聚焦酒店场景探索海外需求 [25] 产品形态与未来演进 - 机器人形态不重要 关键是完成使命和产生价值 多种形态是必然 重点在功能满足和需求完成 [20] - 研发复合多态机器人 运动部分与功能部分分开 不同时间段做不同任务 符合家庭等更多场景需要 [18] - 未来酒店机器人可实现洗衣、送粥等服务 通过AI agent提出需求后全流程自动化 实现万物互联 机器人比用户更懂需求 [22][23] - 家用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需等待技术进一步成熟 性价比更符合商业层面 同时解决机器人与人类空间协同问题 [18][19] AI落地关键问题 - AI落地最重要问题是价值 以及人对机器人的认知和期待与实际价值之间的落差 人类期望机器人无所不能 但商业、成本、支付意愿可能无法达成期望 [28] - 机器人替代路径从简单重复体力劳动开始 再到复杂体力劳动 最后至家用等更多场景 [17]
机器人“全明星阵容”大聚会近百家上市公司参展
证券时报· 2025-08-10 17:43
产业趋势 -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历史之最,涵盖近百家上市公司,100余款为全球首发新品[1] - 中国机器人产业从"看得到"向"用得上"进阶,产品特性从"单一功能"发展到"一机多能",技术维度从机械式响应迈向"主动预判",能力维度从"精准高效"迈向"泛化智能"[2] - 行业正从传统以硬件为主的"机器属性",转向强调感知—认知—执行闭环的"类人智能"系统能力[7] 技术突破 - "具身智能+离身智能"双引擎驱动让机器人实现从环境感知到闭环反馈的全链路AI智能化,例如机器人可预判需求自动送水[2] - 宇树科技展示两款新品(四足和人形),其机器人可实现灵活闪避、迅猛出拳等高强度运动控制[2] - 视源股份工业级四足机器人MAXHUB X7采用高性能电驱动关节与自适应步态算法,可稳定穿越复杂地形并在严苛环境下运行[6] 商业化进展 - 陪伴机器人逼真程度大幅提升,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铺平道路[4] - 工业机器人应用进入全面爆发期,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4] - 高危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年增长率25%,国内目标细分市场预计2028年突破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6] 企业动态 -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机器人能大量干活的时代可能在2-5年内到来,公司上市是对过去九年发展的交代[3] - 诺力股份与浙江大学推出具身智能复合机器人"诺宝II号",针对高危作业场景实现"零风险的触碰"[5] - 首程控股管理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规模100亿元,已投资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7] 市场前景 - 中国精细化工市场规模2022年达5.78万亿元,预计2027年突破8万亿元,化工领域机器换人潜力超2000亿元[6] - 机器人产业从"工具思维"迈向"类人智能"的共识正在形成,展示维度更加真实和立体[7]
机器人“全明星阵容”大聚会 近百家上市公司参展
证券时报· 2025-08-10 17:35
产业趋势 -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WRC 2025参展企业数量创历史之最,涵盖近百家上市公司,100余款为全球首发新品 [1] - 行业从"看得到"向"用得上"进阶,产品从"单一功能"发展到"一机多能",技术从机械式响应迈向"主动预判",能力从"精准高效"迈向"泛化智能" [2] - 行业共识正从"工具思维"转向"类人智能",AI模型、传感器、操作系统等方向企业参展增多,强调感知—认知—执行闭环的系统能力 [7] 技术突破 - "具身智能+离身智能"双引擎驱动实现全链路AI智能化,例如机器人可预判需求主动送水而非等待指令 [2] - 宇树科技展示四足和人形两款新品,其机器人擂台赛表现突出,具备灵活闪避、迅猛出拳等高强度运动控制能力 [2] - 视源股份工业级四足机器人X7采用自适应步态算法,可穿越35°陡坡等复杂地形,IP66防护等级适应-20℃至40℃严苛环境 [6] 商业化进展 - 陪伴机器人逼真度显著提升,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铺路,但通用性仍面临智能体、具身智能等技术挑战 [4] - 工业机器人应用爆发,上半年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7 8%,工业/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35 6%和25 5%,中国连续12年全球最大应用市场 [4] - 高危作业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30亿美元(年增25%),国内细分市场2028年将突破500亿元(CAGR超30%),化工领域机器换人潜力超2000亿元 [6] 企业动态 -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称机器人量产时代或2-5年内到来,届时可能征收机器人税,公司上市是"对九年发展的交代" [3] - 诺力股份与浙大联合推出"诺宝II号"具身智能机器人,主打高危作业场景如化工、钢铁冶炼,解决柔性生产与安全挑战 [5] - 首程控股管理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规模100亿元,已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头部企业 [7]
沸腾!机器人“全明星阵容”大聚会,王兴兴:上市是宇树的高考
证券时报· 2025-08-09 23:11
行业趋势 - 人形机器人产业从"看得到"向"用得上"进阶,产品特性从"单一功能"发展到"一机多能",技术从机械式响应迈向"主动预判",能力从"精准高效"迈向"泛化智能" [1] - 展品形态从静态走向动态,交互性显著提升,具备实时感知、动态避障、抓取操作等能力 [10] - 行业从传统以硬件为主的"机器属性"转向强调感知—认知—执行闭环的"类人智能"系统能力,出现"世界模型""通用大脑"等概念 [10] 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离身智能"双引擎驱动,实现从环境感知到闭环反馈的全链路AI智能化,例如机器人可预判需求自动送水 [2] - 宇树科技展示四足和人形机器人新品,此前在上海WAIC上机器人擂台赛表现灵活迅猛 [2] - 视源股份工业级四足机器人MAXHUB X7采用高性能电驱动关节与自适应步态算法,适应复杂地形和严苛环境 [7] 商业化进展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方向包括教育和陪伴,逼真程度大幅提升为商业化铺路 [3] - 工业机器人应用进入爆发期,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连续12年全球最大应用市场 [4] - 高危作业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年增长率25%,国内目标市场2028年将突破500亿元 [5] 公司动态 -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公司已成立9年,上市是成长过程,预计机器人能大量干活的时代可能在2~10年内到来 [3] - 诺力股份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诺宝II号"具身智能机器人亮相,主打"零风险的触碰"应用于高危作业场景 [4] - 首程控股管理100亿元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已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等头部企业 [9] 市场数据 - 中国精细化工市场规模2022年达5.78万亿元,预计2027年突破8万亿元,化工领域机器换人潜力超2000亿元 [5] - 我国机器人产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25.5% [4] - 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历史之最,涵盖近百家上市公司,100余款为全球首发新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