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江西资溪:为“两山”转化注入金融活水 | “两山”转化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2:16
地处江西省东部、武夷山脉西麓的资溪县,森林覆盖率高达 87.7%,坐拥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溪大觉山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等丰富的生态资 源,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值达 36万/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然而,受限于生态资源开发分散、缺乏统一规划管理,曾经的资溪县虽有着大量优质生态资源却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生态产业发展面临资金短 缺困境,传统金融机构对生态资源价值评估困难,导致生态项目融资难、融资贵。 近年来,资溪县以创新生态金融产品、提升生态金融服务水平为核心,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资金"闭环转化机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 力。 鼓励多元资本参与资源整合,推动规模化发展 2019年,资溪县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调查,完成了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和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生态资源图谱。 "通过详细核查,全县林地面积约167.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约1105万立方米,毛竹超1亿株,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资溪县林业 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邓云峰介绍道。 只有确立科学的自然资源价值核算方法,才能科学定价,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2019年,资溪县在江西省 ...
如何立足外部变化实现绿色共富?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1:51
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绿色共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向 强调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和全民共享财富 [1] 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 - 通过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破解生态产品"五难"问题(难供给、难核算、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 [2] - 2025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预算达1205亿元 较上年增加84亿元 增幅7.5% [2] - 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推动生态价值跨区域回流 如长江流域上下游省份跨区域补偿协议 [3] 产业转型与市场机制 - 发展生态农文旅、生态康养、绿色食品、生态文创等特色产业 依托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需求 [4] - 探索"生态银行"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产业项目 形成生态价值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2] -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设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4] 就业与收入分配机制 - 通过生态公益岗位(护林员/巡河员/草原管护员)增加中西部生态功能区就业机会 贵州县区带动数万农村劳动力增收 [3] -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实现农户保护环境与稳定增收双赢 [2]
在台州看见新时代美丽山海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1:43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84 全省排名第三 AQI优良率为94.0% 全省排名第四 PM2.5平均浓度为24.1微克/立方米 [3] - 国控及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3.8% 超出年度目标3.2个百分点 省控交接断面达标率100% [4] - 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3种(含一级保护植物中华水韭、南方红豆杉)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8种(含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等19种) [6] 污染治理创新模式 - 首创"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 结合数字化平台"渔省心"实时监控污染物处理流程 [10] - 实施"蓝色循环"模式建立海上收集—再生利用—碳汇交易产业链 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及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铜奖 [10][11] - 推行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改革 采用"物联网+区块链"解决小微企业危废及医疗废物处置难题 [4] 减污降碳协同成效 - 医化园区实施20个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及14个环境治理协同项目 实现降碳约1.25万吨 [12] - 发布全国首部海洋蓝碳标准《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 配套数字化核算系统 将40%以上碳汇收入反哺生态保护 [10] - 入选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国家试点城市 率先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 [4] 生态价值转化成果 - 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25个 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21个 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8个 [17] - 天台县塔后村通过水生态治理发展荷塘产业链 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及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村称号 [16] - 仙居县林坑村依托5A级景区资源形成民宿观光康养一体化格局 获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村等荣誉 [17]
丽水以主战场担当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1:43
文章核心观点 - 丽水市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 成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 形成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模式 成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创新标杆 [2][6][10][14] 生态保护成就 - 森林覆盖率高达80.3%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7.3% 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市" [6] - 将全市75.67%国土面积规划为生态优先保护空间 其中生态红线区占比31.8% [6] - 建立"天眼+地眼+人眼"全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空天地一体化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库 [6] - 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7年位居全省前列 2024年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累计成交金额突破100亿元 [10] - 全国首创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权益交易 松阳县横岗村项目以938万元成交 [9] - 森林植被碳储量达6589万吨 碳汇能力全省领先 [10] - 构建"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农产品近三年销售额160亿元 "丽水山居"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 [11] 绿色产业发展 - 聚焦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 [13] - 引进半导体项目96个 产业连续四年保持25%以上增长 [13] -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98.6% 6个抽水蓄能项目总装机容量729.7万千瓦 [14] - 绿色信贷余额1160.82亿元 同比增长20.7% 其中气候融资余额占比85.59% [11] 创新机制建设 - 全国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落地 首创"生态信用"体系 [10] - 建成浙西南科创产业园(总投资27亿元) 通过"飞地"机制在杭州、上海累计落地企业超200家 [14] - 出台20余项气候投融资政策 建立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的金融体系 [11] - 形成智能短途交通产业集群 聚集27家规上企业 年产值近70亿元 [14]
以“共生”观念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生物多样性治理系列解读②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0:14
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涵 -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哲学观 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将自然视为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1][2] - 创新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观 揭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 - 倡导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观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法治观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全球观[2] 生态治理实践路径 -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5] -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6]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强化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6] 传统文化生态智慧 - 吸收《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荀子》草木荣华时斧斤不入山林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2] - 继承《礼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老子》人法地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伦理思想[2] 共生理论框架 - 共生概念涵盖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领域 衍生共生政治学 共生经济学 共生社会学 共生生态学等新兴学科[3] - 现代共生概念包含关系性 行动性 伦理性 社会性四个维度 强调关系性原则和舍弃个体主义及人类中心主义[4]
如何提升自动监测异常数据分析研判的精准性?
中国环境报· 2025-08-12 23:20
自动监测数据应用现状与问题 - 某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分析研判自动监测异常数据,挖掘出超标排放及其他异常线索超200条,但现场核查结果显示超九成(超过90%)分析研判不准确 [1] - 案例分析显示,某热电有限公司有4天出现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自动监测数据超标,但核查发现超标时段企业废气排口处于停炉状态,并非真实排放超标 [1] - 实际工作中发现,近七成(近70%)移交核查的自动监测超标数据实为设备调试、故障、日常维护、校准等产生的无效数据,这些本应在分析研判阶段被剔除 [1] 非现场监管的政策与实践效果 - 应用自动监测数据监管企业排污是实施非现场监管、减少现场检查频次的重要手段 [2] - 某市2024年通过污染源在线监测、分表计电等在线监测数据发现的问题有822个,占发现问题总数1078个的72.3%,现场检查频次较上一年度下降30%以上 [2] - 部分地区因自动监测异常数据分析研判能力不足,导致现场检查频次及无效执法不降反增,与非现场监管初衷背道而驰 [2] 数据分析研判机制的改进方向 - 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自动监测异常数据分析研判机制,不能仅由执法部门依据"数据是否达标"的简单标准研判 [3] - 长期存在恒值、零值、突升突降等情形的自动监测数据往往是弄虚作假、超标排放的主要表现 [3] - 上海市实践提供借鉴,明确由市区两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对超标数据进行专业认定,并对特定异常情形标记为疑似不属实数据开展专业分析,实行"监测部门专业分析研判、执法部门精准核查处理"的分工模式 [3] 科技手段提升研判精准性 - 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增强分析研判的精准性和效率,例如苏州市开发的机动车排放检验非现场监管"AI前哨"系统 [4] - 该系统构建了涵盖数据骤停、数据恒值、曲线陡降等97个特征的分析模型,覆盖已知机动车排放检验异常数据情形,其分析研判并推送的12条异常线索经核实后均已立案处理,精准性极高 [4] - 基于数据建模的智能分析模式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智能初筛,有效过滤设备故障等无效数据,快速锁定高嫌疑异常线索 [4]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石敏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新要求,反映了我国城市治理理念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中国环境报· 2025-08-12 03:29
城镇化发展阶段 - 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城镇常住人口9.4亿人,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1] -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需解决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等方向性问题 [1] 未来城市发展关键词 -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的核心 [1] - 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1项(包容、安全、有韧性的城市)高度吻合 [1] 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 - 早期城市化忽视可持续性导致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现转向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模式 [2] - 2013年PM2.5年均浓度72微克/立方米,仅4.1%城市达标;2024年降至29.3微克/立方米,65.5%城市达标 [2] 城市治理政策框架 - 《美丽中国建设意见》和《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构建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等五大维度1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 [3] - 韧性城市建设涵盖基础设施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社会治安防控等全方位任务 [3] 宜居城市建设内涵 - 统筹人口、产业、城镇和交通规划,推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完善生活性服务业 [4] - 以美丽城市夯实生态本底,韧性城市筑牢安全底线,宜居城市提升生活品质,形成协同推进框架 [4]
湖北十堰扛起责任、践行使命,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中国环境报· 2025-08-12 01:49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丹江口库区水质显著改善,获得习近平总书记肯定[1] - 十堰市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1] - 森林覆盖率达73.86%,1/3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7] 水资源保护措施 - 制定《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2] - 建设248公里环库岸线隔离围栏,完善1.2万公里库区公路安防设施[4] - 建成2729公里城镇污水管网、119座污水处理厂及2577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4] - 搭建6个智慧监测系统,实现水质监管数字化转型[4] 产业转型升级 - 上半年GDP增长7.4%,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大增50.7%[7] - 中重卡市场占有率达14.9%,"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推进[7] - 新能源新材料和循环经济产值分别增长36%和39%[7] - 武当云谷数据中心获评国家级绿色算力数据中心[7] 文旅与农业经济 - 武当山入境人次和旅游收入增长超50%[7] - 农业总产值增长5%,新增林下经济面积100多万亩[8] - 绿色食品饮料产值增长15%,饮料产量占全省30%[8] - 培育"武当七味""菌草九品"等特色农产品品牌[8] 环保志愿服务体系 - 构建"8+10+N"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注册志愿者达86万名[5] - 开展5.2万场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次33.7万[6] - "清漂护水"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6]
衢州绿水青山间书写美丽衢州生态答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8-12 01:36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衢州市通过关停搬迁49家化工企业并实施截污纳管措施 显著改善乌溪江水环境质量 [3][4] - 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实现工业污水全收集处理 [4] - 钱塘江干流持续保持Ⅱ类以上水质标准 县控以上断面全部达到Ⅱ类水 其中开化出境水全年约200天达Ⅰ类标准 [5] 企业绿色转型实践 - 英特高分子材料公司投资2000万元升级废水处理设施 预处理水平达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4] - 通过自主研发从废水中提炼硫酸钾 苯酚等化工原料 实现原料副产物综合利用率100% [4] - 绿色共富模式带动就业120人次 帮助农民年增收720万元 [9] 生态经济发展成果 - 金星村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民宿经济 村集体年收入超200万元 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6万元 [8]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329.1亿元增长至2024年2262.83亿元 增幅约7倍 [10]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倍和7.5倍 达到6.36万元和3.62万元 [10] 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 全市森林覆盖率65.06% 建立27处自然保护地 总面积116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0%以上 [11] - 记录生物物种10643种 占浙江省物种总数82.28% 湿地保有量稳定在32.3万亩以上 [11][12] - 建成钱江源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天空地一体化管护系统 实现常态化生态监测 [13] 区域协同与国际认可 - 成立衢黄南饶绿色生态联盟 建立跨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 [13] - 钱江源地役权改革案例入选COP15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14] - 钱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实践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作为焦点向全球发布 [15]
舟山泼墨绘“绿”奔赴“新”程
中国环境报· 2025-08-12 01:36
生态建设成就 - 东极岛海域出现成群海豚跃出水面的生态改善现象 [1] - 全国首个涉海地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在舟山诞生 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方案 [1] - 舟山常年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列 [4] - 2024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6.45%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86.1% 城市声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94.1% [4] - 全域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嵊泗诸湾、普陀诸湾、本岛南部诸湾建成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和美景象 [2] 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 - 普陀鲁家峙舟山市美术馆开馆首周接待量突破1万人次 [4] - 新城小干岛日落景观成为年轻人专程打卡地 [4] - 全长43.9公里的云顶公路串联山海景观 [4] - 2024年全市58处道路两侧闲置地块完成生态化改造 [4] - 试点"不扫落叶"举措 让银杏梧桐落叶成为季节性景观 [4] - 建成"1+9+N"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污水排放等数据 [4] 乡村发展与特色产业 - 新建村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净零碳"乡村规划中国案例 培育海岛民宿和乡村旅游新业态 [7] - 为保护800株古杨梅林 舟山实施整体迁移至觅林古树园 [7] - 坚持"一村一品、一岛一主题"打造花园示范村庄 [8] - 定海区小沙街道光华村樱花景观吸引市民观赏 普陀区六横镇五星村佛茶产业园和"土豆公社"成为暑期热门打卡地 岱山县岱东镇涂口村上船跳区域因盐文化徐福文化活动及露营业态从空心村蝶变为热门地 [8] - 创新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 打造露营岛东岠、海上运动岛白沙、红色研学岛蚂蚁等特色小岛 [8] - 4条共富风貌游线2024年旅游收入超过2.5亿元 普陀"东海极地·逅会如期"和六横"海上清城"共富风貌游线获省级荣誉 [8] - 新建成海上共富带陆上精品路5条 省级未来乡村12个 花园村庄5个 和美乡村覆盖率达50% [8] - "百里海乡画廊"品牌入选和美乡村建设全省十佳案例 [8] 生态保护创新 - 探索建立全域全时全民"海上环卫"工作机制 2022年入选全国自贸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案例 [10] - 采用"部门协同+属地管理"网格责任体系和"源头管控+日常保洁"智能治理模式有效治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 [10] - 149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已建成113个 包括高新区化工污水处理主体工程、普陀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修复、岱山污泥配套处置项目主体工程、嵊泗县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等项目 [10] - 定海五峙山列岛成为鸟类"返乡"生态舞台 中华凤头燕鸥备受关注 [10] - 推进金塘水獭志愿保护项目实现人与水獭和谐共生 [10] - 保护普陀鹅耳枥从"地球独子"发展到"儿孙满堂"状态 [10] - 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等志愿者团队参与海洋环保 [10] - 2024年舟山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位列全省第四 上升幅度居全省第一 [10] - 朱家尖岛樟州村成立"护滩小队"定期捡拾沙滩垃圾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