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津沽大地涌动海河志愿力量
中国环境报· 2025-08-12 01:36
全域联动,活动精彩 纷号 全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积极 联动高校、社会组织及志愿团队, 巧妙融合志愿服务与科普教育, 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主 题鲜明的志愿活动,覆盖全市各 区域。 在河东区,"美丽海河 志愿 有我"志愿服务已成为常态化行 动。河东区通过设置科普展板、 发放宣传手册普及生物多样性保 护知识,并向公众开放海津大桥 水质监测站,直观展示科技在水 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此外,发起 了"净难护河 绿动直沾"亲子环 保行动,吸引30组家庭化身"河 小青",捡拾垃圾、学习知识,深度 参与。 河西区则重点联动辖区中小 学,在海河亲水平台开展"节水小 卫士"活动,现场演示水质监测 流程及遥感车监测科技应用, 科普水污染防治与节水知识。 同时,组织志愿者对沿岸进行 "地毯式"垃圾清理与排污隐患点 排查。 责编:徐小雪 电话:(010)67139791 传真:(010)67139791 E-mail:dfxcb@ vip.sina.com 注文 Witch 2019 12:15 15 "美丽海河 志愿有我"志愿服务项目开展 50余场活动,吸引 ◆任效良 唐晓琪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 境 ...
船舶大气污染已成为关键挑战之一,如何深化船舶大气污染物防治?
中国环境报· 2025-08-12 00:23
当前,我国蓝天保卫战进入深水区,包括机动车、船舶等在内的移动源大气污染排放贡献较大,是大气 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尤其船舶大气污染已成为关键挑战之一,排放量占比突出。笔者通过梳理当前我国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提出深化船舶大气污染物防治建议。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一是加大船舶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结合财政补贴等手段,依据船龄等 关键指标,制定工作时间表,推动现有船舶有序更新淘汰。另一方面,要结合2025年交通运输部等部门 印发的《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细化工作方案,量化工作目标,着力提高新建船舶新 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比例。 二是加快推动更新船舶排放标准。加快对标船舶排放国际标准,新增颗粒物数量控制指标,推动颗粒捕 集器技术应用。收紧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阶段加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等排放限值。补充气体 发动机总烃控制要求,避免甲烷逃逸。 三是提升船舶排放全过程监管效能。融合法规、技术、区域协作及激励机制,构建"监测—控制—治 理"闭环体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明确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推广应用船舶大气 污染物实时排放监测,并实现联网应用。统一长江流域等上 ...
培育生物多样性新质生产力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物多样性治理系列解读①
中国环境报· 2025-08-11 23:17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机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承载着食物供给、水源净化、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功能[2] -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议题[2] - 生物多样性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2] 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 我国已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3] - 建立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平台可实现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实时监控[3] - 四川若尔盖湿地实景三维监测系统实现了对25个试点项目的实时监测和评价[3] 物种保护策略 - 对广布种与优势种实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4] - 对极小种群物种建立抢救性保护机制,开展植被重建和生境连通性提升[4] - 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7只恢复至42只,印证了科学保护的有效性[4] 遗传资源保护 - 建立国家级农作物、畜禽种质资源库,收集地方品种与野生近缘种的遗传材料[4] - 推广传统耕作制度与品种混作模式保护重要基因资源[4] - 贵州从江稻鱼鸭系统通过放养本地鸭种,保护了糯稻、鲤鱼等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4] 污染防治成效 - 2024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大幅超过"十四五"目标[5] - 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率达到90.4%[5]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5] 绿色生活方式 - 上海实施垃圾分类后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6.7%,回收利用率达45%[6] - 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6] 生态扩容效果 - 湖北枝江金湖国家湿地公园修复后鸟类由141种上升到184种[6] - 上海"生境花园"构建立体网络提升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韧性[6] 生态价值实现 - 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实现年旅游收入1.8亿元同时维持生态系统稳定[7] - 中国甘李药业掌握重组胰岛素类似物技术,减轻对生物资源的依赖[7] 生态补偿机制 - 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已扩展至全国20个流域[8] - 全国首例跨省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中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占赔偿金额的75.96%[8]
世界运动会相约成都,如何织密大型赛事生态环境安全网?
中国环境报· 2025-08-11 05:48
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探索智慧赋能强化生态环境应急准备。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检、三维荧光监测等技术手 段,构建覆盖赛事核心区域及周边敏感点的"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污染因子实时监 控、溯源分析与风险预警智能化。建立"分级管理、多元储备、协同保障、智慧调用"的生态环境应急物 资储备体系,根据赛事规模、风险特征精准配置应急监测、快速处置、污染拦截、水质净化等专用装 备,依托智慧应急平台实现物资储备动态管理与跨区域快速调拨。 持续提升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发力、社会助力的生态环境应急救 援体系,建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危化品、水污染等专业处置队伍,发展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定期组 织开展生态环境应急业务培训和技能比武,邀请专家进行授课,重点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快速响应、协同 作战和科学处置能力。紧盯重大风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开展生态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构建极端巨灾 情景,针对性设计演练科目,切实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构建协同高效的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分工,统筹推进气象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和安 全等方面工作;建立"赛事核心区+周边协同区+流域 ...
城市群如何系统应对气候风险?
中国环境报· 2025-08-11 03:37
城市群气候适应能力建设 -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给城市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带来损害,城市群治理体系面临挑战 [1] - 城市群面临复合性气候威胁,区域气候适应能力差异化,产业韧性与应急准备存在区域分化 [1] - 城市群经济高度集中、要素高度耦合,气候风险传导被放大,高经济密度区域基础设施脆弱性显著提升 [1] - 部分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缓冲区保护不足,加剧气候风险传导 [1] 顶层设计与科技支撑 - 建议成立气候安全相关委员会,建立"城市群气候安全事权清单",加快颁布应对气候变化专项法律 [2] - 修订《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试点建立跨省城市群专项基金 [2] - 构建国家、省、地市三级气候风险预测预警与协同管理体系,提高重点城市暴雨内涝预测准确率 [2] - 开展城市群数字孪生气候适应试点建设,实时追踪气候、能源及复合型灾害风险 [2] - 研发气候适应型基建技术,实施"气候韧性新基建"政府采购负面清单制度 [2] 生态基座与韧性集群 - 推动城市群生态系统气候风险评价与适应成效评估,预测生态失稳带来的级联风险 [3] - 筑牢城市群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巩固洪水调蓄、气候调节等功能 [3] - 健全"城市群—城市—街道—单体建筑"多层次生态韧性体系 [3] - 对重点产业集群制定差异化转型路径,研究发布气候适应型产业集群建设指南 [3] - 建立关键产业"气候—地缘"双风险评估机制,对战略物资实施产能备份与分布式仓储 [3] 全民参与与激励机制 - 创建"气候韧性公民"培育体系,将气候适应知识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4] - 推行个人应对气候行动积分激励制度,实现重点城市群试点积分互通 [4] - 建立气候风险众包监测网络,鼓励上报内涝点、风险隐患 [4] - 鼓励设立社区气候基金,用于屋顶花园、雨水收集等微基建改造更新及社区应急物资购置 [4]
以三大举措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8-11 00:21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历史性变革 天更蓝 地更净 水更清的美好图景愈加清晰 [1] - 当前处于加快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向新而行 通过三大举措培育绿色生产力 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1] 全民行动体系建设 -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体系 深化认知培育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激发公民责任意识 [2] - 创新行动载体 借助生态环保纪录片 成果展等形式展现改善成效 依托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 推动绿色实践融入日常生活 [2] - 凝聚社会共识 通过志愿者积分 企业绿色信用评价等机制 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共识 凝聚全社会守护生态家园的合力 [2]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 绿水青山蕴含巨大经济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 需找对转化路径 实现核算准 流转畅 收益均的良性循环 [3] - 加快制定统一生态价值核算标准 建立生态资产负债表 精准测算森林碳汇 湿地净化等生态服务价值 [3] - 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推广钱塘江流域上游护绿下游埋单等经验 通过资金补偿 产业扶持让生态守护者获得稳定收益 [3] 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 -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突破传统治理模式 在体制机制 技术应用 预警溯源等方面适配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4] -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深化人工智能 物联网等技术应用 构建天空地海立体化监测网络 [4] - 利用AI 大数据打通地域治理壁垒 强化区域联防联控 推动治理范式从碎片化向系统性管控跃升 [4] 未来发展方向 - 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需深化生态文明理念 完善两山价值转化机制 提升科技赋能精准度 [5] -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持续深化拓展 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动力 [5]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
中国环境报· 2025-08-10 23:1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历史沿革 - 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奠定现代化绿色基础 包括兴修水利 植树造林 防治水土流失等工作[2] - 1973年首次确立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 为规划指导提供原则基础[2] - 改革开放后"六五"计划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 1986年首部专项规划《"七五"时期国家环境保护计划》出台[3] -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美丽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目标[3] 规划方法论与经验总结 - 坚持理论创新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规划制定 推动实践与制度创新[4] - 坚持问题导向 针对不同时期生态问题明确时间节点任务与破解途径[5] - 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增强政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6] 美丽中国建设实施路径 - 推动全领域转型 加快能源 工业 交通运输 城乡建设 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7] - 推动全方位提升 重点建设美丽蓝天 美丽河湖 美丽海湾 美丽山川 打造美丽城市和乡村[8] - 推动全地域建设 统筹西部开发 东北振兴 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 实现全域覆盖[8] - 推动全社会行动 建立生态文化体系 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构建多元共治环境治理体系[9] 当前规划阶段与目标 - 正处于科学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键时期[1] - 需准确把握总体性目标和阶段性要求 确定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1] -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7]
陕西开展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
中国环境报· 2025-08-08 11:06
政策背景与目标 - 陕西省四部门联合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 推动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和绿色发展 [1] - 推荐领域涵盖工业 信息通信 能源 互联网 金融 公共机构六大方向 [1] - 推荐对象需满足能效水平高 绿色低碳 布局合理 技术先进 管理完善等要求 [1] 数据中心资质要求 - 申报主体需为独立法人 数据中心产权清晰且具备完整物理边界 [1] - 需拥有独立供配电和制冷系统 且全系统连续稳定运行1年以上 [1] - 2022年后建设的数据中心原则上需位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或算电协同试点区域 [1] - 规模要求不低于3000标准机架(公共机构及金融领域除外) 上架率需达60%以上 [1] - 算力资源使用率需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原则上达到绿色数据中心评价二级及以上等级 [1] 申报评审流程 - 申报单位需对照《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自评价并编制报告 [2] - 市级工信主管部门会同发改 商务部门审核材料完整性及真实性后择优推荐至省级 [2] - 省级四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向工信部推荐 [2]
粪肥还田要理顺各方关系
中国环境报· 2025-08-08 08:17
政策规范 - 新的《畜禽粪肥还田技术规范》于8月1日实施 强化资源化利用导向并规定技术要求 [1] - 政策要求统筹畜禽养殖与农业种植 架设两者桥梁以实现粪肥还田理念落地 [1] 实施模式 - 田间地头布局贮肥池(塘)形成简易输配系统 养殖户将粪肥注入池中 种植户可自助取用 [1] - 该系统兼顾各方利益:养殖户获得分散堆存空间和缓冲容量 种植户节省化肥成本且取用便捷 [1] - 设计增加运输成本有限 但显著提升操作便利性和实用性 [1] 建设要求 - 贮肥池建设需以养殖户为主协商种植户 根据地形和交通条件科学布局 [2] - 需协商场地和建设费用 同时配套防渗、防臭及水肥一体化设施 [2] - 农业部门需指导粪肥施用阶段 控制用量并确保方法正确 防止二次污染 [2] 协同机制 - 需通过调研和座谈找准养殖户与种植户需求结合点 [2] - 方案需符合当地农业生产习惯和条件 实现粪污运输顺畅和粪肥高效施用 [2] - 核心目标是破解"养殖户运不出去 种植户用不上"的矛盾 [2]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中国环境报· 2025-08-08 07:57
王君正介绍,202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清洁能 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如今,西藏自治区自我造 血、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全自治区生产总值有 望突破3000亿元,实现第三个千亿目标。 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方面,2024年,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 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到了404个,绿色有机成为"藏字号"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绿色工业加 速转型,2021年—2024年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高原特色产业的含 绿量、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如今,西藏自治区依托世界级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为实现"双碳"目 标贡献力量。2024年西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了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 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西藏自治区的各领域生态补偿制度不断优化完善。2021年—2024年,西藏自治区累计落实草原生态补助 奖励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