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治理

搜索文档
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生物多样性治理?|生物多样性治理系列解读④
中国环境报· 2025-08-18 00:25
生物多样性与经济活动的依赖关系 - 全球经济活动中有58万亿美元中度至高度依赖自然,相当于全球年度GDP的一半以上[1] - 农业、食品和饮料行业直接依赖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行业依赖健康土壤和稳定气候,医药化工行业依赖生物遗传资源[2] - 科技创新和人文艺术领域从自然界汲取灵感,推动人类文明进步[2] 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治理的重要性 - 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生物多样性破坏将导致原料短缺、成本上升和韧性下降等风险[2] - 商业活动与土地利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2] - 全球企业与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GPBB)为企业参与多边进程提供平台[2] 中国企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 中国成立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CPBB),推动形成企业参与长效机制[3] - CPBB搭建政策对话、最佳实践展示、技术支撑和国际合作四大平台,提升企业参与度[5] - 农业食品、能源采矿、化工制药、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已形成实践路径雏形[5] 政策与行业行动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首次将"企业与生物多样性"列为优先行动[4] - 目标到2030年建成企业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长效机制,形成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4] - 政府需完善法规体系、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8] 企业面临的挑战 - 部分企业难以识别业务与生物多样性的依赖关系,如制造业忽视原材料风险,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忽略生态影响[6] - 超60%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上存在困难,缺乏专业监测和评估方法[6][7] - 行业缺乏统一的影响评估标准和政策激励机制[6][7] 企业行动建议 - 企业需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建立全价值链管理体系[9] - 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保护行动和成效[9] -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培育新质生产力[9]
以“共生”观念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生物多样性治理系列解读②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0:14
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涵 -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哲学观 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将自然视为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1][2] - 创新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观 揭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 - 倡导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观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法治观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全球观[2] 生态治理实践路径 -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5] -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6]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强化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6] 传统文化生态智慧 - 吸收《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荀子》草木荣华时斧斤不入山林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2] - 继承《礼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老子》人法地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伦理思想[2] 共生理论框架 - 共生概念涵盖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领域 衍生共生政治学 共生经济学 共生社会学 共生生态学等新兴学科[3] - 现代共生概念包含关系性 行动性 伦理性 社会性四个维度 强调关系性原则和舍弃个体主义及人类中心主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