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共富
icon
搜索文档
“两山”理念20年:千万芳华,共赴和美乡村
中国新闻网· 2025-08-15 13:04
数字农业与生态产业 - 桐乡"瓜牛雨林"基地通过直播电商实现单片植物叶片销售额达2.6万元[2] - 天南星科植物育种产业规模达千万级 带动20余位农村妇女就业[2] - 安吉白茶原构建DNA数字游民公社 吸引超万名跨界青年入驻且65%为女性[2] 乡村文旅与空间改造 - 安吉白茶原将废弃农房改造为年售10万杯的茶饮空间[2] - 丽水平田村通过改造危房使村民年收入从9800元跃升至2.86万元[5] - 湖州窑里村改造十余栋闲置农房 使碳排放直降40%并开发30余项非遗课程[5] 绿色治理与产业转型 - 温岭生态环境执法队破获107吨危废非法转移案 跨省蹲守36小时取证[8] - 推出排污权抵押贷款机制 助力传统工厂获取绿色转型资金[8] - 分级帮扶机制覆盖规模企业闭环服务与小微企业周末学法讲堂[8] 文化传承与社区赋能 - 平田村茶缬巾帼工坊实现茶香手帕年销百万[5] - 窑里村培育50位"窑里姐姐"作为手艺传承人与儿童教育专员[5] - 数字游民公社架构社区女性创业平台 推动创意文化产业新模式[2][3]
如何立足外部变化实现绿色共富?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1:51
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绿色共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向 强调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和全民共享财富 [1] 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 - 通过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破解生态产品"五难"问题(难供给、难核算、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 [2] - 2025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预算达1205亿元 较上年增加84亿元 增幅7.5% [2] - 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推动生态价值跨区域回流 如长江流域上下游省份跨区域补偿协议 [3] 产业转型与市场机制 - 发展生态农文旅、生态康养、绿色食品、生态文创等特色产业 依托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需求 [4] - 探索"生态银行"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产业项目 形成生态价值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2] -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设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4] 就业与收入分配机制 - 通过生态公益岗位(护林员/巡河员/草原管护员)增加中西部生态功能区就业机会 贵州县区带动数万农村劳动力增收 [3] -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实现农户保护环境与稳定增收双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