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生
icon
搜索文档
与一棵树共享世界
36氪· 2025-09-27 03:27
缦品牌「阿拉善未来之林计划」 梭梭树是最适宜在沙漠中生产的树种之一,它们通常只能长到4-5米高,但根系可以向下扎到10米深,是树冠的两倍。发达的根系造就了梭梭树的耐旱性, 只要50升水,就有可能让一棵梭梭树在降水量不足150毫米的沙漠中存活下来,然后成为当地人的经济来源和一些小动物的生命通道。 所以,在阿拉善的沙漠中种树,种的从来不止是一棵树。 2025年9月的秋天,沙漠,干燥,昼夜温差很大。中午太阳直射温度可以达到30度左右,晚上降到10度以下。 这是一个不同于城市的地方,夜晚天空里的星星很亮,地上随风流动的黄沙是绝对主角,没有大楼,没有灯光,甚至绿色的树也是稀缺的点缀。 要改变这里的恶劣环境,只能种树。但在沙漠种一棵树的难度,至少是城市公园的10倍以上。不过,只要一棵树活下来,就意味着黄沙中多了一片小小的绿 洲,随时间而叠加的正向力量又增加了一份。 4万+4万+…… 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2024年至2025年,每年春天来临之后,合生缦品牌以业主的名义在阿拉善的沙漠中种下1000亩梭梭树,按照正常的折损率计算,最起码每年有4万棵树能活 下来,变成一种与沙漠共生的力量,成为保障这里的居民和动物生存质量的屏障。 ...
陈春花:面对今天最大的机会变量,组织重塑的三个关键词
经济观察报· 2025-09-24 00:27
(原标题:陈春花:面对今天最大的机会变量,组织重塑的三个关键词) 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做企业经营的人可能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人工智能、逆全球化、内卷、找 不到新的发展机会等等,还有我们所有人可能都要面对的问题——数智化转型。 但是,我们做经营有一个很重要的训练,就是看到任何变化时,都要把它看成是机会,而不是冲突、挑 战或者压力。 01 数智技术:今天最大的机会变量 我相信所有人都接受,数智技术是今天最大的机会变量。这是源于数智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的生存环境。 一旦讨论到生存环境,就意味着它在你的生活当中不能回避,意味着我们的商业模式必须与此相关,也 同样意味着在你的工作环境、工作能力成长,甚至与竞争对手的交流当中,它也依然是最重要的部分。 "数智技术成为生存环境"到底在讲什么?我想把我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我今年也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叫 《共生理念》。 对于"数智技术成为生存环境",大家一定要有几个很重要的理解维度。 1. "技术优先" 如果你不能够跟上技术优先的变化速度,很可能的一个结果就像一些企业家所说的"我什么都做对了, 但还是被时代淘汰了。" 我特别喜欢克劳迪·朱尔斯的一句话,"今天的挑战不再是如何打造'移 ...
陈春花:组织的数智化转型,机会从“寻求共生”中来
经济观察报· 2025-09-22 04:31
(原标题:陈春花:组织的数智化转型,机会从"寻求共生"中来) 数智化转型,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有业务的、技术的、组织的……今天,我从组织的角度来跟 大家讨论。 01 AI时代的组织挑战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很清楚地知道,人工智能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不确定性、边界 模糊和价值重构。 大家可能看过一本书《反脆弱》,这本书最核心的就是讲你的组织是否具有反脆弱的能力,也就是你的 韧性、适应能力,你能否不断地把边界去做调整,把价值去做重构。 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从技术环境、制度环境,还是绩效影响因素以及企业的核心困境来看,你会发现 它其实就是要你把这三样东西能够解决掉: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和价值重构。 · 技术环境:数智技术成为新基础设施,连接一切。 · 制度环境:社会责任成为必选项。 · 绩效关键:由组织内部转向组织外部。 · 核心困境:内部优化≠生存保障,亟需新成长逻辑。 我们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很挑战的问题,就是内部做得再好,好像都不能保障生存,所以才有"内卷"这个 词,甚至焦虑也来源于此。那么,我们新的成长逻辑到底是什么? 02 机会从"寻求共生"中来 如果说面对变化,我们最重要的是找机会,那么从 ...
以“共生”观念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生物多样性治理系列解读②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0:14
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涵 -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哲学观 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将自然视为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1][2] - 创新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观 揭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 - 倡导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观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法治观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全球观[2] 生态治理实践路径 -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5] -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6]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强化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6] 传统文化生态智慧 - 吸收《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荀子》草木荣华时斧斤不入山林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2] - 继承《礼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老子》人法地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伦理思想[2] 共生理论框架 - 共生概念涵盖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领域 衍生共生政治学 共生经济学 共生社会学 共生生态学等新兴学科[3] - 现代共生概念包含关系性 行动性 伦理性 社会性四个维度 强调关系性原则和舍弃个体主义及人类中心主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