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安康】2024年生态产品总值达2374亿元
陕西日报· 2025-08-20 00:18
核心观点 - 2024年安康市生态产品总值(GEP)达2374亿元 较2020年增长17.3% 生态价值显著提升[1] - 通过建立GEP核算制度体系 多途径转化生态价值 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1][2] GEP核算体系 - 核算体系涵盖物质供给 调节服务 文化服务三大类18项核心指标[2] - 调节服务类价值1653.1亿元 占比69.6% 其中局部气候调节价值808.99亿元 水源涵养价值541.45亿元[2] - 文化服务类价值511.65亿元 占比21.6% 旅游康养价值达326.34亿元[2] - 物质供给类价值209.4亿元 农林牧渔产品价值占比85.3%[2] 生态资源禀赋 - 森林面积超140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68% 居全省第二[1] - 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 空气质量与水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1] - 每平方公里每年提供343.8万元"天然空调"和230.1万元"绿色水库"服务[2] 产业转化成效 - 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560亿元 "安康富硒茶"成为国家级消费名品[2] - 旅游康养带动全市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5.1%[2] - 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实现GDP与GEP协同增长[2]
专访张超:“三种路径、七种模式”,为“两山”转化给方案给启发 | “两山”转化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2:23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态环境部总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三种转化路径和七种转化模式 这些模式基于全国240个实践创新基地的成功经验 旨在通过生态保护 产业转型和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2][3][7] 转化路径与模式 - **护绿换金路径**:以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和政策激励为核心 对应生态补偿模式 例如海南保亭县通过流域补偿机制使水质达标率提高25% [3] - **聚绿成金路径**:通过技术创新 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生态工业等模式 例如辽宁西丰县和北京朝阳区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3] - **借绿生金路径**:通过市场交易体系和绿色金融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资产 对应生态市场模式和生态金融模式 [3] 实践成效 - 近34%的"两山"基地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年均增幅达4% 有效激发生态保护行动自觉 [4] - "两山"基地通过延伸产业链和发展碳汇经济 实现超过45%的转化率 [4] - 14%的地区纳入省级以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涌现创新性做法 [4] - 基地建设公众满意度超80% 形成保护与共享并重的社会氛围 [5] 参与主体角色 - **政府**:制定政策 规划生态产业布局 引导资源向绿色产业集聚 [8] - **企业**:发挥龙头作用 推动绿色转型 开发生态产品和服务 [8] - **公众**:践行绿色消费 参与生态产业工作或购买生态产品 [8] 可持续发展措施 - 加强生态保护投入 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9] - 通过技术手段评估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科学规划开发路径 [9] - 延伸产业链 打造生态品牌 发展绿色金融以提升抗风险能力 [9] -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以人民需求为核心提升生态惠民成效 [9]
如何立足外部变化实现绿色共富?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1:51
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绿色共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向 强调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和全民共享财富 [1] 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 - 通过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破解生态产品"五难"问题(难供给、难核算、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 [2] - 2025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预算达1205亿元 较上年增加84亿元 增幅7.5% [2] - 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推动生态价值跨区域回流 如长江流域上下游省份跨区域补偿协议 [3] 产业转型与市场机制 - 发展生态农文旅、生态康养、绿色食品、生态文创等特色产业 依托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需求 [4] - 探索"生态银行"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产业项目 形成生态价值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2] -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设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4] 就业与收入分配机制 - 通过生态公益岗位(护林员/巡河员/草原管护员)增加中西部生态功能区就业机会 贵州县区带动数万农村劳动力增收 [3] -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实现农户保护环境与稳定增收双赢 [2]
湖州创新推出“VEP+”系列金融产品 累计提供授信10.52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13:23
绿色金融创新 - 湖州市金融机构创新推出VEP+系列金融产品 为17家企业887户农户9个项目提供授信10.52亿元[1] - 将VEP核算结果作为绿色信贷决策依据 并开发与VEP挂钩的绿色贷款产品[1] - 绿色信贷占全部贷款比重达33.9% 高出全国近20个百分点[2] 生态价值核算体系 - 发布全国首个地市级VEP评估技术规范 累计开展179个VEP核算项目 生态价值超80亿元[3] - 建立市域GEP核算体系 德清县安吉县长兴县常态化开展县域GEP核算[3] - 2023年10月发布全国首个符合地方特色的VEP核算标准[1] 产业绿色转型成效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近20年下降4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69.3%[2] -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7% 星级绿色工厂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90.4%[2] - 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在全国率先建立两山合作社 创新开展竹林碳汇收储改革和水生态产品交易[2] - 探索形成核算评估法权益交易法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法[2] - 成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2]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 全市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超95%[2] - 通过VEP+金融产品为农户提供利率优惠和额度提升等信贷支持[1]
淳安实施青马工程 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杭州日报· 2025-06-24 02:26
乡村振兴青年培养计划 - 淳安县启动"村村都有好青年"2025年青马工程青年入乡成长营(第一期),采用"理论充电+实践淬炼+项目孵化"模式,吸引30名农创客、企业青年、返乡大学生参与 [1] - 成长营选址枫树岭镇大下姜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中心,因其作为核心区在青年人才培育上的示范效应,已建成"一滴水"研学营、栀梦产业园等创业载体,形成"红色研学+生态产业"发展格局 [1] - 学员结构包括"一村一名大学生"、淳籍在杭创业青年及"90后"新农人,将通过导师团队指导完成从理论学习者到乡村建设者的角色转变 [1] 培养体系与课程设计 - 采用"四阶递进"培养体系,为期半个月,涵盖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数字经济、人才政策解析等系统性课程 [1] - 实践环节包括特色点位跟岗研学、产业平台实地考察、青年企业家创业经验分享,以及针对乡村产业痛点的解决方案路演 [1] 政策目标与长期规划 - 核心目标是破解乡村"人才荒",搭建"政策解读-资源对接-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平台,推动青年创意与乡村需求深度耦合 [2] - 纳入淳安"114X"青年发展体系,计划分两期实施,首期面向就业创业青年,第二期将开设大学生专场,构建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机制 [2] - 枫树岭镇党委书记提出乡村是青年建功立业的"黄金舞台",以下姜村从"穷山沟"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转型为例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