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宜居城市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壹图读懂|做好七篇大文章,山东这样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齐鲁晚报· 2025-09-18 12:29
会议核心内容 - 山东省召开城市工作会议 部署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 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1] 结构优化规划 - 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 完善提升城市规划 增强济南青岛辐射带动能力 统筹城市群和都市圈联动发展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3] 动能转换方向 - 推进创新城市建设 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深化改革开放政策[3] 城市品质提升 - 建设宜居城市 持续改善居住条件 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3] 绿色转型措施 - 建设美丽城市 重点在降碳 减污 扩绿领域开展工作[4][5] 安全发展建设 - 构建韧性城市 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6][7] 文化传承发展 - 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塑造特色城市风貌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8][9] 智慧治理体系 - 建设智慧城市 健全城市治理体系 完善城市智慧中枢 建强基层治理单元[10][11]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山东全面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齐鲁晚报· 2025-09-17 05:33
提升住宅建设标准、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着力建设舒适 便利的宜居城市",山东也在积极推进宜居城市的建设。聚焦"住有宜居 百姓安居",山东坚持一手抓市场、一手抓保障,聚焦"高品质、好环境、优服务、 强保障",全力推动群众住房条件持续改善。 试点项目做引领 山东"好房"遍地开花 近日,山东省第三批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名单出炉,全省共103个项目入选,自此,山东的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已经突破200个。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孟杰 今年,"好房子"首次写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 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而"发挥高品质住宅试点项目引领作用,推动全省住房品质实现系统性提升",正是山东在建设人民满意"好房子"工作中的一个 重要举措。 为了加快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顺应人们对"好房子"的新期待,山东提升了住宅建设标准、建造工艺和质量水平。省级层面,编制高品质住宅建设指导意见 和技术指引,明确高品质住宅定位,注重提升居住体验,在功能分区、技术指标等方面 ...
城市建设“见物”更要“见人”(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9-16 22:12
城,所以盛民也。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 熙熙攘攘的城市里,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完整社区提供一站式服务,楼宇之间辟出花园绿地,温馨小家 汇入一城灯火……一个个人与城和谐相处的场景,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动体现。 城市,是奋斗的舞台,更承载着安居乐业的美好期盼。新时代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 念,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打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空 间、山青水绿的生态空间。2019年至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共增设停车位387万 个,建设养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 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的核心是人。从10年前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 的宜居性",到日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对建设宜居城市的 重视,一脉相承。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营造高品质城市生 活空间作出部署,制定了时间表和任务书。各地区各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保持定力,精准施策,为人 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基 ...
【理响中国·经视图】把握宜居城市建设着力点
中国经济网· 2025-09-02 05:58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档仅包含免责声明,不包含任何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实质性新闻内容、数据或分析。因此,无法提取和总结任何关键要点。
侯喜保:宜居城市怎么建
经济日报· 2025-08-29 00:09
城市发展新阶段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列为七项重点任务之一 标志着城市工作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1] - 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 [3] 宜居城市核心特征 - 宜居城市需注重可感知的生活脉动 而非冰冷数据堆砌 体现在公园活动 校园读书声和邻里温情等生活场景中 [1] - 需解决职住分离导致的交通拥堵 中心城区资源紧张 环境污染以及医疗教育资源分布失衡等"城市病"问题 [1] 城市规划与建设重点 - 需以人民为中心系统谋划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通过精明增长和精细管理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与舒适度 [2] - 需重构城市发展逻辑 将人口产业城镇交通通盘规划 优化空间结构并强化功能 保持规划执行力与连续性 [3] - 截至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对应9.4亿城镇人口 住房保障需重点满足新市民和青年人需求 [3] 公共服务体系升级 - 围绕全生命周期需求打造15分钟生活圈 推动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并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 [4] - 需关注便民设施供给(如停车位/充电桩/公厕) 以及教育照明养老医疗等民生细节的优化改善 [4]
宜居城市怎么建
经济日报· 2025-08-28 22:15
城市发展新阶段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列为七项重点任务之一 标志着城市工作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1] -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 [3] 城镇化与住房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对应9.4亿人生活在城镇 [3] - 需重点保障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需求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3] 城市发展挑战 - 部分城市仍存在摊大饼式扩张导致职住分离和交通拥堵 [1] - 中心城区人口过载资源紧张 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资源分布失衡 [1] - 空气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尚未明显好转 [1] 城市规划方向 - 需将人口产业城镇和交通通盘考虑一体规划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3] - 通过精明增长和精细管理重塑城市骨骼 畅通城市血脉 [3] - 增强规划执行力 保持历史耐心一张蓝图绘到底 [3] 民生服务建设 - 需打造15分钟生活圈 推动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 [4] -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均衡性便利度 [4] - 重点关注便民设施供给 包括停车位充电桩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 [4] 住房保障体系 - 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3] - 不仅要实现有房住 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期待 [3]
刘奕:把握宜居城市建设着力点
经济日报· 2025-08-27 00:14
生活性服务业定位与意义 - 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 是反映城市宜居度 竞争力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1] - 城市是生活性服务业主要聚集地 其布局取决于人口消费需求分布 [2] - 具有就业包容度高特点 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础岗位 为大学生和灵活就业者创造机会 [3] 城市发展与人才吸引力 - 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和便利化程度成为影响年轻群体居住决策的主要因素 [4] - 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呈现知识 技能和人力资本密集特征 改变城市投资和就业结构 [3] - 生活性服务业特色资源如淄博烧烤 云南民宿酒吧等塑造城市独特气质 促进差异化发展 [4] 重点发展领域 - 优化社区服务:城市居民75%时间在社区度过 2035年70%人口生活在城市社区 需建设邻里服务中心 共享书房 居家养老服务站等设施 [6] - 发展养老助老服务: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 65岁及以上达2.2亿 需建设康复医院 护理院 推进无障碍建设 [7] - 补齐新市民服务:构建灵活就业服务平台 推广AI+就业服务 职业技能培训 法律咨询等 [7] - 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推动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 打造商旅文体融合新型消费载体 扩大文化演出 体育赛事等服务供给 [8] 民生需求与消费升级 - 人们对生活质量追求和享受型消费需求明显增加 更多体现为文化教育 医疗保健 旅游度假等服务消费需求 [2] -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加引发大量生活性服务业需求 为服务业规模经济提供市场土壤 [3] - 新市民服务可带动万亿级新消费需求 [7]
把握宜居城市建设着力点
经济日报· 2025-08-26 22:39
生活性服务业定位与意义 - 生活性服务业是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服务活动 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其布局取决于人口消费需求分布 城市是主要聚集地 [2] - 行业水平决定城市对人口及产业的吸引力 是反映城市宜居度 竞争力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1] -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2] 行业经济与社会价值 - 居民收入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加推动多样化服务需求提升 人口向城市集聚为服务业规模经济提供市场土壤 [3] - 行业就业包容度高 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大量基础岗位 为大学生兼职和灵活就业者创造机会 是主要就业渠道 [3] - 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呈现知识 技能和人力资本密集特征 新业态新模式改变城市投资和就业结构 [3] 城市发展与人才吸引力 - 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 类别多寡和便利化程度成为影响劳动力居住决策的主要因素 是城市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 [4] - 行业支撑城市独特气质塑造 如文化旅游 休闲娱乐 医疗健康 特色餐饮等设施分布城市角落 促进文脉传承和差异化发展 [4] - 全国690多座城市的生活性服务业特色多样 如淄博烧烤 云南民宿酒吧等成为城市形象名片 [4] 重点发展领域 社区服务优化 - 城市居民平均75%时间在社区度过 2035年约70%人口生活在城市社区 需通过盘活存量资源嵌入功能性设施 [6] - 建设邻里服务中心 共享书房 居家养老服务站 健康小屋 文化活动室等硬件设施 [6] - 拓展步行范围内生活服务 发展社区托育 助餐 家政便民 物业服务 健康服务及文化休闲供给 [6] 养老助老服务 -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 65岁及以上达2.2亿 发展养老助老是应对老龄化和培育经济新动能的要求 [7] - 建设康复医院 护理院 拓展医养结合 推进无障碍建设 发展健康管理 养老监护 心理慰藉等服务 [7] - 支持养老机构 家政企业 物业服务企业开展上门服务 提升质量效率 [7] 新市民服务 - 新市民是城市建设生力军 高效生活服务可带动万亿级新消费需求 [7] - 建设新市民服务中心 爱心驿站等服务网点 构建灵活就业一站式平台 推广AI+就业服务 职业技能培训和法律咨询 [7] - 优化公共服务解决落户 子女入学问题 构建多层次普惠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 [7] 文化旅游服务 - 城市成为主要旅游目的地 需依托完备生活服务体系培育主客共享新空间 [8] - 推动旅游消费集聚区 旅游休闲街区等文旅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商旅文体融合新型消费载体 [8] - 扩大文化演出 影音娱乐 体育赛事等服务供给 推进文旅消费便利化和公共服务智慧化 [8]
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践悟 | 为建设宜居城市保驾护航
纪检监察机关在城市更新中的监督职责 - 聚焦工程质量、资金拨付、安全生产等关键环节强化监督检查 助推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3] - 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5] - 围绕城市更新 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强化监督执纪执法 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 政治监督的具体实践 - 动态更新政治监督目录 建立班子成员"四包一联"机制 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监督检查 强化"室组地"联动 [6] - 今年以来开展城市更新领域监督检查20多次 发现并推动整改问题60多个 [6] - 健全"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工作机制 找准"小切口"开展整治 [6] - 紧盯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更新、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等建立监督清单 [7] - 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生态环境治理等监督重点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8] - 采取"一个系统工程、一名领导班子成员挂帅、一个派驻纪检监察组牵头负责、属地纪委监委协同发力"的模式 [8] - 综合运用经常性谈话提醒等制度机制 向市委常委班子成员发出提醒函 [9] - 印发《监督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各方责任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 [9] 项目建设监督机制 - 制定"承诺+抽查"机制 督促严格执行"十不准"纪律规定并签订承诺书 [10] - 全面强化纪检监察监督与人大、政协、审计等监督的协作配合机制 [10] - 指导审计部门开展公共停车资源专项审计 指出5个突出问题 [10][11] - 紧盯项目落地、审查验收、资金使用等风险易发多发点位 综合运用挂牌督办、领导包案、提级办理等方式 [11] - 建立健全"党委抓、纪委督、部门推、群众评"的闭环监督体系 [12] - 制定廉政风险清单、监督任务清单、问题跟踪台账 明确重点照单监督 [12] - 构建"事前会商研判、事中跟踪督办、事后回访问效"的监督模式 [12] - 建立"亲清专员"制度 组建工作组 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团队、一名联络员"的监督机制 [13] - 采取"室组地+巡察"联动开展"下沉式"监督 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 [13] 民生问题专项治理 - 深化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6] - 针对建筑围挡破旧不堪等问题开展点题监督 推动采取还路于民、还绿于城、还利于商的方式 [8] - 推动解决市级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备案率不高、占用公共用地划设泊位等突出问题 [10][11] - 推动《嘉兴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列入2025年一类立法项目 [11] - 督促案发单位深入开展以案促改促治 修订完善建设资金管理、工程竣工验收等制度 [12] - 推动完善《万源市城区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实施细则》规范资金使用流程 [13] - 通过《阳光问廉》《我向万源人民报账》等媒体平台公开曝光问题 推动落实整改 [13] - 紧盯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优质资源均衡供给问题靶向发力 [15] - 持续深化整治物业服务履约不到位、居民水电气计量不准确、收费不规范、城镇燃气安全等问题 [17] 监督手段创新 - 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严查关联交易、设租寻租、利益输送等问题 [16] - 坚持"线上+线下"广泛收集民意 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分解突出问题 [17] - 建立"群众评价—问题溯源—责任倒查"的评估反馈链条 形成监督治理闭环工作机制 [17] - 以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为引领开展全流程监督 [17]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石敏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新要求,反映了我国城市治理理念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中国环境报· 2025-08-12 03:29
城镇化发展阶段 - 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城镇常住人口9.4亿人,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1] - 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需解决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等方向性问题 [1] 未来城市发展关键词 -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的核心 [1] - 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1项(包容、安全、有韧性的城市)高度吻合 [1] 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 - 早期城市化忽视可持续性导致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现转向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模式 [2] - 2013年PM2.5年均浓度72微克/立方米,仅4.1%城市达标;2024年降至29.3微克/立方米,65.5%城市达标 [2] 城市治理政策框架 - 《美丽中国建设意见》和《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构建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等五大维度1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 [3] - 韧性城市建设涵盖基础设施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社会治安防控等全方位任务 [3] 宜居城市建设内涵 - 统筹人口、产业、城镇和交通规划,推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完善生活性服务业 [4] - 以美丽城市夯实生态本底,韧性城市筑牢安全底线,宜居城市提升生活品质,形成协同推进框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