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

搜索文档
星巴克买家将定 红杉中国、博裕资本等机构入围决赛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13:26
中经记者 黎竹 孙吉正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星巴克(NASDAQ:SBUX)中国业务出售已进入最终竞标阶段,交易结 果或将于10月底前敲定。 据悉,博裕资本、凯雷集团、红杉中国以及春华资本和殷拓集团(EQT)组成的财团已入围星巴克中国 的最终一轮竞购。在此之前,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在最新财报会议上称 已有超20家机构表达合作意向。 2025年二季度,星巴克中国营收 7.9亿美元,占总营收约 8%,贡献了北美市场以外国际业务近四成的 营收。截至发稿,对于持有股份比例以及是否进行特许经营等信息,星巴克方面尚未回应。 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表示:"如果星巴克将所有股份都出售,外界可能会解读为它对中国市场缺乏信 心,这可能导致星巴克整体品牌的估值下降。因此,保留股份有助于保持公司的估值,增强其市场吸引 力。" 蠢蠢欲动的买家 在二季度财报会上,倪睿安首次公开谈论中国业务引资进展,表示公司一直在努力寻找一家理念和价值 观一致的战略合作伙伴,目前已有20多家意向方表现出浓厚兴趣,公司正在评估各种选择。 星巴克早在2024年上半年就透露出调整中国区业务的意向。但彼时,星巴克中国的营收 ...
锦盛新材收警示函 两个月前因信披违规被立案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08:28
监管违规 - 公司收到浙江证监局警示函 涉及混同管理实控人控制企业 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 募集资金使用未按招股书用途区分等问题 [1] - 关联交易违规具体表现为2021年12月与浙江宏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签订1.18亿元施工合同 后增至1.5亿元 未履行审议程序 直至2024年4月才追认为关联交易[2] - 公司董事长阮荣涛 总经理阮棋江 董事会秘书刘振毅 财务总监黄芬 时任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段刘滨被认定对违规行为承担主要责任 均被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1亿元 同比下降9.33% 归母净利润-879.65万元 同比下降1663.95% 扣非净利润-1094.79万元 同比下降46.37%[4] - 内销收入同比下降7.3%减少846.89万元 外销收入同比下降13.98%减少706.01万元[4] - 2022-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50.95万元 -2387.49万元和-2264.75万元 累计亏损超6900万元 尽管营收从2.43亿元增至3.33亿元[5] 经营困境 - 净利润大幅下滑主因包括年产6000万套化妆品包装容器建设项目折旧摊销增加 未确认递延所得税 毛利较高的外销收入下降 以及去年同期资产出售收益今年未发生[4] - 海外市场收缩导致订单减少 产能利用率不足推高单位产品固定成本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未投产项目相关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及理财收益减少等因素共同压缩利润空间[5]
拟优化交易方案 中国动力终止收购中船柴油机超16%股权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05:07
交易终止原因 - 外部环境及有关情况发生变化导致资产重组终止 [2] - 为维护公司和投资者利益 经审慎研究后决定终止交易并撤回申请文件 [2] - 交易方案需优化 公司承诺至少一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7] 原交易方案细节 - 计划以38.14亿元收购中船柴油机16.5136%股权 其中现金对价7.53亿元 可转债对价30.61亿元 [3] - 交易对方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属于关联交易 [3] - 配套募资20亿元 其中7.53亿元用于支付现金对价 9.8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3] 中船柴油机业务背景 - 主营业务为船用柴油机研发制造及售后服务 [4] - 中国动力现持有中船柴油机51.8526%股权 为第一大股东并合并财务报表 [3] - 2022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控股中船柴油机 解决柴油机动力同业竞争问题 [4] 市场环境与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量与船价出现下滑 [6] - 公司船用低速柴油机交付台套数同比增长18% 新接台套数同比增长47% [6] - 船用中高速柴油机交付台套数同比增长35% 新接台套数同比增长32% [6] 审核进程与问询处理 - 交易事项于6月30日被上交所受理 [5] - 7月10日收到审核问询函 公司会同中介机构积极落实回复但未正式答复 [6] - 曾因评估资料过期申请中止审核 [6]
年均增长6.2%,北京市经营主体总量达到268.6万户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04:57
中经记者 封莉 北京报道 五年来,北京市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市场环境更加公平、 企业经营更有活力。经营主体2021—2024年年均增长6.2%、总量达到268.6万户。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达1030个,总投资超1.3万亿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向民营企业开放服务,2024年全市部署的超六成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项目均有民营企业身影。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给出一组数字,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密度超越硅 谷。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已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均居全国城市首 位。 出台营商环境改革措施1700余项 2021—2024年,北京市经营主体年均增长6.2%、总量达到268.6万户。 杨秀玲介绍,五年来,北京市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北京国际 大数据交易所备案交易金额近100亿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在绿交所启动,城市副中心获批要 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世界500强榜单北京上榜民营企业6家、居全国城市 首位。"北京服务"更加贴 ...
北京每生产3辆汽车 就有1辆来自顺义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03:09
崔小浩表示,作为首都产业发展的"压舱石",顺义区聚焦"5+4"主导产业体系,推动高端制造业"挑大 梁"? 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顺义已集聚理想汽车、北京现代、奔驰新能源、北汽越野车4大整车企业及150 余家上下游企业。"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生产整车165万辆,产值达3360亿元,年均增长13%。目 前,顺义正建设占地2500亩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构建辐射全国的零部件产业发展 新格局。 "北京市每生产3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顺义。" 9月15日,在"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顺义专场中,顺义区委副书记、区长崔小浩用 这样一组数据,展现了顺义作为首都产业发展大区的实力。 崔小浩介绍,"十四五"以来(2021—2024年),顺义区GDP年均增长5.8%,去年总量达2388亿元;工业 产值年均增长8.2%,去年总量近2000亿元,稳居全市前三。今年上半年,顺义区GDP总量继续保持平 原新城首位。 高端制造业"挑大梁" 崔小浩指出,作为首都的"空中门户"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顺义区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集聚外资企业950余家。 崔小浩表示,顺义区以"两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 ...
服贸会超7000家企业参展 建筑业数字化工程管理新技术获关注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03:02
服贸会总体成果 - 会议期间达成建筑、信息技术、金融等领域超900项成果 [1] - 举办13场主题论坛、81场专题论坛、75场洽谈推介活动 [1] - 吸引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展、近5600家企业线上参展 [1] - 线下参展企业整体国际化率超20%,覆盖26个服务贸易前30强国家和地区 [1] 建筑业数字化创新 - 安心筑联合工商银行首创"建筑业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资金结算解决方案" [3] - 技术融合建筑业穿透式数字化工程管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及全链路监管能力 [3] - 构建"区块链+数字人民币"信任基石,实现不可篡改和全链追溯 [3] 建筑行业资金流转现状 - 每年约6万亿元工人工资和20万亿元工程款流转 [3] - 资金流动受复杂审批流程、漫长打款周期及割裂信息系统制约 [3] - 现有问题引发履约争议和权益纠纷 [3] 数字人民币的应用价值 -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新基建,在千行百业场景持续创新 [3] - 为解决建筑业资金管理顽疾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3] - 通过三大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建筑企业、金融机构、工人多方价值提升 [3] 企业战略与行业愿景 - 安心筑开发公司一智科技致力于"让建造更简单,让工人更安心" [4] - 推动建筑业向更透明、高效、公平、和谐的生态转型 [4]
“猛士老曹”回归东风本田 合资巨头加速推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01:41
人事变动 - 东风本田宣布曹东杰接任董事及执行副总经理 潘建新调任党委书记及工会主席候选人 王彬彬任专务并卸任党委书记等职务[1] - 此次调整属于东风汽车集团内部正常人事轮岗 旨在优化管理体系及强化企业战略实施[1] - 曹东杰为资深汽车行业管理者 曾在东风本田负责制造品质技术采购等领域 后担任东风乘用车副总经理及东风猛士科技CEO[1][2] 高管背景 - 曹东杰在东风猛士科技期间主导推出首款战略车型猛士917及与华为联合打造的猛士M817 填补国内高端豪华电动越野市场空白[2] - 其通过互联网账号"猛士老曹"(现更名"旅途行者老曹")以试驾体验和采访视频形式宣传新车[1] 行业转型 - 国内乘用车市场快速迭代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 传统燃油车企业特别是合资车企面临电动化加速转型任务[2] - 东风本田在潘建新任期内推动产品布局数字化转型及产销体系变革 深化本土化战略并拓展新能源领域[2] - 公司已推出纯电车型e:NS1 猎光e:NS2和插混车型 积极布局新能源产品矩阵[2] 战略方向 - 东风集团要求新任领导班子加快转型发展 将股东资源与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聚焦产品与营销变革[3] - 公司强调人事变动不影响既定战略进程 将继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新能源转型 增强跨业务协同效应[3]
吉利汽车集团林杰:凭规模降本用技术普惠 领克不打低质价格战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01:33
产品发布与定位 - 领克10 EM-P作为首款中大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上市,限时优惠价16.38万元起,共推出四个版本[2] - 全系标配智电四驱系统和激光雷达,搭载英伟达Thor辅助驾驶芯片(算力700TOPS)及千里浩瀚H7辅助驾驶方案,支持LYNK Flyme Auto 2智能座舱系统[2][4] - 推出Halo版本以覆盖不同用户需求:H7版本侧重辅助驾驶功能,H5版本侧重性能与驾控,差价主要来自芯片等配件[4] 技术升级与成本策略 - 通过规模效应摊薄软硬件成本:千里浩瀚H7方案从极氪单一品牌应用扩展至领克多车型,显著降低单车分摊成本[4] - 硬件预留算力冗余(当前需求300-400TOPS,配置700TOPS)以支持未来功能升级[4] - 四驱系统成本通过规模化生产控制,解决用户对高成本和能耗的顾虑[3] 品牌战略与协同 - 极氪与领克整合非简单合并,极氪定位向上发展(B级及以上车型),领克定位向宽发展(多能源化及小型纯电车型)[5][6] - 技术协同体现为千里浩瀚辅助驾驶方案共享,研发成本通过多品牌(领克、极氪、银河)应用实现量级优化[5] - 营销与渠道整合:一线城市保留极氪直营模式,低线城市优化渠道成本;后台支持系统实现集团内资源共享[6] 市场与定价策略 - 定价基于利润保障而非低价竞争,强调"高价值产品"理念:同等价格提供更高配置[4] - 领克03加权成交价维持在12万元水平,竞品价格从高于领克2-3万元降至8万元左右[5] - 产品规划聚焦差异化:极氪停止A级/A+级产品开发,领克停止大型纯电产品开发,形成明确市场区隔[6] 销售表现与产能 - 领克900车型交付超2万台,月均销量约7000台,目前处于饱和生产状态[6] - 成都车展期间领克9X预售成绩超预期[6]
中国电建拟分拆子公司上市 标的上半年“增收不增利”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01:25
分拆上市计划 - 中国电建拟分拆子公司电建新能源至上交所主板上市申请已获受理[1] - 电建新能源计划募集资金90亿元带动484.81亿元风光电项目总投资预计新增装机规模846万千瓦[1] - 分拆完成后电建新能源仍为合并报表范围内控股子公司中长期有助于提升整体盈利水平[1] 财务表现 - 中国电建2024年营业收入6336.85亿元同比增长4.07%归母净利润120.15亿元同比下降7.21%[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927.57亿元同比增长2.66%归母净利润54.26亿元同比下降13.81%[2] - 电建新能源2024年营业收入98.10亿元净利润28.22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54.72亿元同比增长8.57%净利润12.05亿元同比下降18.19%[3] 业务结构 - 电建新能源整合中国电建所有新能源电站资产是唯一风光发电业务平台[4]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控股装机容量2124.61万千瓦其中风电989.09万千瓦太阳能1135.52万千瓦[4] - 2024年风力发电收入占比超69%太阳能发电收入占比超28%[4][5] 经营动态 - 2025年1-7月中国电建新签能源电力项目3230个合同金额4720.68亿元[5] - 风电新签合同1572.26亿元同比增长68.4%太阳能新签合同1185.09亿元同比下降29.96%[5] - 新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电价下行及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盈利能力下降[3] 资本结构 - 电建新能源资产负债率持续保持70%以上[5]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总资产1390.98亿元总负债1040.77亿元资产负债率74.82%[5] - 项目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等筹资渠道[5]
从“黑盒”走向“白盒” 银行理财竞逐指数化赛道
中国经营报· 2025-09-15 23:03
近日,交银理财发布了"中诚信—交银理财多元策略大类资产配置指数"。据了解,自2022年起,交银理 财稳享添福、慧选系列理财产品投资的多资产部分参照该指数方法论进行配置,以绝对收益为目标,通 过多资产分散、多策略互补,在追求合理收益的同时降低组合风险。 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指出,传统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多采用固定单一数值,难以匹配多资 产配置的实际运作情况。而基于指数设计的业绩比较基准,可根据产品投资范围(如股、债、商品等) 动态调整权重与成分,更贴合组合实际收益表现,让投资者更清晰地了解收益来源和波动原因,更客观 地评估产品业绩是否达标,减少业绩预期与实际收益的偏差。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理财公司集中推出各类指数化产品,也是为了应对低利率环境,寻求收益增 厚。"周毅钦进一步指出,比如多元策略大类资产配置指数,通过多资产分散、多策略互补,助力理财 产品在追求合理收益的同时降低组合风险,从而在低利率环境中开拓收益空间。同时,也为理财资金参 与资本市场长期入市搭建有效路径。 中经记者 郝亚娟 夏欣 上海、北京报道 理财子公司掀起指数化风潮。《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交银理财发布多元策略大类资产配置指数, 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