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包装

搜索文档
锦盛新材连亏三年半 2020上市募3.5亿国投证券保荐
中国经济网· 2025-09-22 02:4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1亿元同比下降9.33% [1][2]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879.65万元较上年同期盈利56.25万元大幅恶化 [1][2] - 扣非净利润亏损1094.79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747.96万元扩大46.38% [1][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550.07万元较上年同期净流入279万元转负 [1][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8%较上年同期0.09%下降157个基点 [2] 历史财务趋势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43亿元/2.60亿元/3.33亿元呈现增长态势 [2]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持续亏损分别为-2250.95万元/-2387.49万元/-2264.75万元 [2]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270.86万元较2023年2014.42万元显著改善112% [2][3] 资本运作 - 2020年7月深交所创业板IPO发行2500万股发行价13.99元/股 [4] - IPO募集资金总额3.50亿元净额2.93亿元 [4]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化妆品包装容器技改及新建项目合计投资2.93亿元 [4] - 2020年度实施每10股派现2.5元并转增5股的权益分派方案 [5] 经营指标 - 2025年上半年基本每股收益-0.0586元较上年同期0.0037元转负 [2] - 2024年末总资产7.32亿元较2023年末8.52亿元下降14.07% [3] - 2024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5.99亿元较2023年末6.21亿元减少3.55% [3]
锦盛新材收警示函 两个月前因信披违规被立案
中国经营报· 2025-09-16 08:28
监管违规 - 公司收到浙江证监局警示函 涉及混同管理实控人控制企业 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 募集资金使用未按招股书用途区分等问题 [1] - 关联交易违规具体表现为2021年12月与浙江宏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签订1.18亿元施工合同 后增至1.5亿元 未履行审议程序 直至2024年4月才追认为关联交易[2] - 公司董事长阮荣涛 总经理阮棋江 董事会秘书刘振毅 财务总监黄芬 时任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段刘滨被认定对违规行为承担主要责任 均被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1亿元 同比下降9.33% 归母净利润-879.65万元 同比下降1663.95% 扣非净利润-1094.79万元 同比下降46.37%[4] - 内销收入同比下降7.3%减少846.89万元 外销收入同比下降13.98%减少706.01万元[4] - 2022-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50.95万元 -2387.49万元和-2264.75万元 累计亏损超6900万元 尽管营收从2.43亿元增至3.33亿元[5] 经营困境 - 净利润大幅下滑主因包括年产6000万套化妆品包装容器建设项目折旧摊销增加 未确认递延所得税 毛利较高的外销收入下降 以及去年同期资产出售收益今年未发生[4] - 海外市场收缩导致订单减少 产能利用率不足推高单位产品固定成本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未投产项目相关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及理财收益减少等因素共同压缩利润空间[5]
锦盛新材:加强合规管理,促进公司健康、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12:49
公司监管事项 - 公司收到浙江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 涉及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 关联交易审议程序未及时履行及披露不准确等问题 [1] - 公司高度重视警示函问题 已进行深刻检讨和整改 将加强规则学习 提升规范运作意识和信息披露质量 [1] 募投项目情况 - IPO募投项目包括年增产1500万套化妆品包装容器技改项目(使用募集资金9222万元)和年产4500万套化妆品包装容器新建项目(使用募集资金20063万元) [2] - 截至2023年末 IPO募集资金已全部使用完毕 募集资金专户已全部注销 [2] - 募投项目旨在扩大主营产品生产规模 提升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 增强公司在化妆品塑料包装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2] 业务与客户 - 公司主要从事化妆品塑料包装容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主要产品包括膏霜瓶系列和乳液瓶系列 [2] - 拥有以知名化妆品企业为主的稳定高端客户群 包括雅诗兰黛、上海家化、福瑞达、巨子生物、广州环亚、林清轩等 [3] - 凭借产品品质、管理体系、综合配套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与这些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3] 行业前景 - 2024年全球化妆品包装市场规模为300.55亿美元 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362.06亿美元 [3] - 在化妆品品牌个性化定制和高端化设计需求推动下 市场保持坚韧增长势头 [3] - 社交电商加速国货品牌崛起 对国际品牌格局构成挑战 国内化妆品包装企业有望迎来结构性发展机会 [3] 竞争优势 - 产品设计能力、模具开发能力与注塑应用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决定了与下游高端客户的合作关系 [2] - 具备较强塑料模具开发制造能力和大规模注塑成型能力的企业能参与下游企业终端产品同步设计 享有较高利润率水平 [2] - 募投项目全部投产将有望进一步拓展公司发展空间 [3]
KKR(KKR.US)斥资5.28亿美元收购韩国化妆品包装公司Samhwa
智通财经· 2025-09-04 07:24
此次交易正值韩国化妆品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认可,并跻身世界顶级化妆品出口国之列之际。 Samhwa成立于1977年,起初是一家模具开发和制造公司,如今为包括欧莱雅、雅诗兰黛、香奈儿等在 内的300多个化妆品品牌提供包装解决方案。 纳斯达克上市公司TPG则自2023年以来一直投资于Samhwa。 总部位于美国的KKR(KKR.US)已从TPG(TPG.US)手中收购了韩国化妆品包装公司Samhwa,交易金额达 7330亿韩元(约合5.28亿美元)。 KKR表示,此次收购是其在韩国企业投资领域长期积累经验的延续。该公司此前还投资过包括时尚零 售商Musinsa、能源供应商SK E&S以及回收公司Ecorbit等企业。Samhwa表示,计划借助KKR的全球网 络,进一步加强与各大全球奢侈品牌的合作关系。 ...
锦盛新材:8月25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5 17:13
公司治理 - 公司第三届第十二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25日召开[1] - 会议审议关于修订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议事规则的议案[1] 业务构成 - 2024年1至12月份公司营业收入100%来自化妆品包装业务[1]
锦盛新材的隐忧:在化妆品红海中浮沉亏损难止 立案风波背后的经营裂痕
新浪证券· 2025-07-04 08:06
经营困境 - 公司2024年营收3.33亿元但净亏损2265万元 2025年Q1继续亏损383.6万元 [2] - 绍兴基地6.6万平米厂房和900多名员工构成重资产模式 在订单波动下折旧摊销压力剧增 [2] - 收入高度依赖注塑件单一品类 出口占比50%的业务结构使其完全暴露于汇率波动与关税政策风险 [2] - 玻璃瓶业务作为唯一增长点仅占2024年营收5.67% [2] 客户与业务结构问题 - 虽然拥有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品牌订单 但"绑定制合作"实质是议价权让渡 [2] - 高端化妆品企业通过竞标压价将包装成本转嫁给供应商 [2] - 业务结构脆弱 大客户订单收缩或要求降价时缺乏缓冲机制 [2] 公司治理问题 - 实控人阮荣涛家族持股23.11% 高度集中的股权易引发内控失效 [3] - 持续亏损下频繁发布"经营正常"公告 涉嫌通过模糊表述掩盖财务风险 [3] - 证监会立案后股价单日振幅超16% 投资者恐慌出逃加剧融资难度 [3] 行业与战略问题 - 沉迷于"亚克力容器产能前列"虚名 忽视核心工艺深度掌控 [4] - 标榜"国际品牌供应链"身份但缺乏议价权 [4] - 化妆品包装行业头部客户可随时扶持新代工厂替代 [4] - 国内品牌自建包材基地趋势进一步挤压生存空间 [4]
锦盛新材突发被监管立案,上市后业绩变脸产能闲置,股民或可索赔
搜狐财经· 2025-06-30 01:46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主营化妆品包装容器生产销售 雅诗兰黛为主要客户之一 [1] - 2015-2019年净利润增长近3倍 但上市后受疫情及产能问题影响 2024年营收未恢复至上市前水平且连续三年亏损 [1] - 上市前毛利率超35% 上市第二年毛利率不足上市前一半 [6] 产能利用率问题 - 2021年新增4500万套产能项目投产后总产能达11400万套 但2021-2022年实际生产量仅6632万套和5129万套 产能利用率分别为58.2%和45% [3] - 2024年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1% 但仍存在显著闲置 [3] - 2024年销售量7515.68万套(同比+27.65%) 生产量8095.38万套(同比+25.95%) 库存量1585.19万套(同比+57.65%) [4] 扩产项目争议 - 2021年终止1500万套技改项目 转而投资2.99亿元建设6000万套新项目 [8] - 6000万套项目2024年转入固定资产1.46亿元 目前仅为房屋建筑物 无机器设备 [8] - 项目施工存在关联交易 承包方阮钟炎为实控人侄子 公司2025年4月才追加确认关联交易 [8] 财务异常现象 - 2023年末短期借款余额1.39亿元(同比+54.34%) 交易性金融资产1.59亿元(同比+37.50%) 主要为理财产品 [9] - 公司解释为子公司浙江锦盛锂业业务规划需求 但该子公司2024年更名且未开展实质业务 [10] 监管风险 - 2025年6月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具体原因未披露 [5] - 立案调查可能涉及未披露的6000万套项目关联交易问题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