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夏时报
icon
搜索文档
杨艳彬首次跨界新茶饮,《一饭封神》后联名茶百道热销90万杯
华夏时报· 2025-09-23 10:18
热门综艺《一饭封神》上周刚刚收官,节目中斩获亚军的"人气主厨"杨艳彬,其首个联名饮品一经上市 便热销了近90万杯。 据悉,此次联名是杨艳彬与新茶饮头部品牌茶百道合作,推出主打"浓奶茶"的咸法酪系列饮品——"宫 廷咸法酪"和"千目咸法酪"。 笔者发现,这不仅是杨艳彬在《一饭封神》后的首次联名,更是作为米其林年轻厨师的他第一次与新茶 饮品牌跨界合作。品尝过的网友纷纷表示,"就像在喝一块入口即化的轻乳酪蛋糕""没想到有一天在茶 百道也能喝到米其林大厨做的饮品"。 编辑:林森 在谈及此次与茶百道"结缘"的原因时,杨艳彬表示:"作为主厨,我一直想打破传统甜品的边界,把更 轻盈、更有层次的风味带给大家。感谢茶百道团队的信任,让这次的创意得以实现。"此外,网友还扒 出了茶百道和杨艳彬更多的"隐藏缘分",原来两者不仅都是从成都起步的 "创业老乡",在杨艳彬的老 家福建,茶百道还拥有6000余平方米的原叶茶生产基地。 资料显示,1993年出生的杨艳彬,是成都米其林一星餐厅"福满楼"的主理人,并于2024年荣获"成都米 其林指南年轻厨师奖"。(资讯) 杨艳彬告诉笔者:"从后厨到茶饮店,我把对甜品的理解做进了这杯茶里。特调的咸香奶 ...
赣锋锂业: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 2025华夏ESG实践绿色机遇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3 10:14
公司业务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中国锂行业首家A+H上市公司 拥有卤水提锂、矿石提锂和回收提锂三大产业化技术[1] - 形成锂资源开发、锂盐深加工、锂金属冶炼、锂电池制造、锂电池回收五大业务板块 产品涵盖逾40种锂化合物及金属锂[1] - 业务模式垂直整合 贯穿上游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及金属锂冶炼、下游锂电池制造及回收利用[1] - 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功能材料及制药等领域[1] 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 - 持续强化动力电池技术研发 分阶段扩大高镍三元和固态电池先进产能[2] - 加速户用储能产品迭代 强化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渗透 开发光储一体化应用[2] - 推进电池回收产能建设 完善退役电池-黑粉提锂-再生材料垂直整合能力[2] - 2024年研发卤水萃取提锂技术 取代传统盐田摊晒 显著减少盐田建设面积和淡水使用量 提高锂回收率并节省成本[3] - 锂电板块着眼于固态电池和移动储能 发展动力电池多场景应用并布局工商业储能市场[3] 具体实践案例 - 阿根廷Mariana项目配套120MW光伏电站和288MWh储能系统 实现完全可再生能源供电[2] - 国内运输全面电动化 外部运输广泛使用电动车 马洪万吨锂盐工厂油改电减少约1265.85吨二氧化碳排放[2] - 内部运输采用电动叉车和铲车 每台电动叉车年减排约53.39吨 电动铲车年减排约220.53吨[2] - 所用动力电池均来自自产 形成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价值链绿色闭环[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建立涵盖生产技术优化、废旧原料回收、业务产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全价值链体系[3] - 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循环经济项目 拓展资源储备路径并提升利用效率[3] - 举措降低碳足迹的同时巩固市场竞争力 拓展新兴市场份额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3]
中国银行:丰富绿色产品与服务| 2025华夏ESG实践绿色机遇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3 10:09
公司背景与业务范围 - 中国银行是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 成立于1912年 先后行使中央银行 国际汇兑银行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职能 [2] - 2006年在香港联交所和上交所挂牌上市 在中国境内及境外6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 形成覆盖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 证券 保险 基金 租赁等领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2] 绿色金融实践成果 - 2025年协助财政部在英国伦敦发行60亿元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 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主权债券框架》发布后首笔绿色主权债券 [3] - 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协助发行2025年全国首笔绿色信用债券 并承销全球首只同时符合《欧盟绿色债券标准》及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绿色债券原则》的绿色债券 [3] - 参与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 "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十余个绿色ESG倡议 三项绿色金融成果纳入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成果文件 [3] - 2025年作为中资金融机构加入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 参与第14号工作组(自然相关机遇识别)任务 [3] 运营碳中和与绿色建设 - 制定主要办公大楼2024年碳中和工作方案 明确39栋大楼碳中和目标 [4] - 2025年上半年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购买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用于行内碳中和活动 [4] - 2024年39栋主要办公大楼总排放量12.5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同比下降49.24% 截至2024年末全部实现运营碳中和并获得权威认证 [4] - 截至2025年6月末累计建成60家"绿色建设标杆网点" [4] 绿色业务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达45,391.45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口径) 较上年末同口径增长16.95% [4] - 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4] 行业专家评价 - 专家评价中国银行以"中银绿色+"引领绿色金融潮流 把握"双碳"机遇 展现可持续金融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5]
蔚来:建立Circular Car Lab(循环汽车实验室)| 2025华夏ESG实践绿色机遇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3 09:54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4年11月 是全球首家在美国 中国香港 新加坡三地上市的汽车企业[1] - 公司建立了由12个领域技术栈构成的"蔚来技术全栈" 在10余个地区设立研发与生产机构[1] - 销售服务网络覆盖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超350个城市 旗下拥有NIO蔚来 ONVO乐道 firefly萤火虫三大品牌[1] - 累计交付新车超过80万台 其中蔚来品牌有九款车型在售 乐道品牌有两款车型在售 萤火虫品牌有一款车型在售[1] 循环经济战略 - 资源循环利用是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八大战略之一 国家规划要求2025年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2] - 公司建立Circular Car Lab项目组 专注于"车到车"级别闭环回收 将整车设计制造报废全流程纳入可循环生态系统[2] - 2024年自主开发线上追溯系统 实现全流程追溯报废车 废料 成品 零件情况 保证数据追溯性真实性完整性[2] 循环利用成果 - 2024年完成"车到车"级别闭环回收报废车500台 通过精细化拆解分类提升报废车残值[3] - 拆解铝材用于自主研发铝合金牌号或智能硬件壳体制造 镁合金和铜合金作为铝合金辅料添加[3] - 整车循环拆解模式入选2023年度"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 开创整车至整车闭环回收先例[3] 行业合作与认可 - 公司参与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发起的"再生金属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计划" 推动原材料端长期可持续发展[4] - 专家评价认为公司以绿色智造 循环回收和能源创新引领未来 树立中国新能源车企全球标杆[4]
复星医药:药品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2025华夏ESG实践十佳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3 09:51
公司业务与定位 - 公司为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 直接运营制药 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 医疗健康服务三大业务板块 并通过联营公司覆盖医药商业领域[1] - 核心业务覆盖美国 欧洲 非洲 印度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形成开放式全球化药品创新研发体系[1] - 研发聚焦肿瘤(实体瘤 血液瘤)和免疫炎症核心治疗领域 重点强化抗体/ADC 细胞治疗 小分子三大核心技术平台[1] 创新研发与产品成果 - 采用自主研发 合作开发 许可引进 产业投资等开放式创新模式推动技术转化[2] - 推出中国首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 首个国产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 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汉斯状®[2] - 罕见病领域已有5款治疗药物上市 在研罕见病适应症达10项 创新药复迈宁®获批双适应症填补罕见肿瘤治疗空白[2] 技术引进与本土化 - 奕凯达®成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 截至2024年底累计惠及超800例淋巴瘤患者[3] - 2023年10月首台国产达芬奇手术系统落地 中国成为美国外全球唯一达芬奇主机生产基地[3] - 2024年6月直观复星总部及产业化基地启用 加速手术机器人国产化 截至2024年底累计为境内和港澳地区超67万名患者提供治疗[3] 全球化医疗贡献 - 注射用青蒿琥酯为WHO推荐重症疟疾一线药物 截至2024年底累计救治超8000万重症疟疾患者[4] - 2025年5月科特迪瓦园区一期工程主体封顶 提升非洲地区药品可及性与可负担性[4] - 通过药品供应 技术培训和本地化生产支持非洲公共卫生能力提升[4]
赣锋锂业: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2025华夏ESG实践绿色机遇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3 09:50
公司业务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中国锂行业第一家A+H上市公司 拥有A股代码002460和H股代码01772 [1] - 公司拥有卤水提锂 矿石提锂和回收提锂三大产业化技术 [1] - 形成锂资源开发 锂盐深加工 锂金属冶炼 锂电池制造 锂电池回收五大业务板块 [1] - 具备逾40种锂化合物及金属锂产品的生产能力 是锂系列产品供应最齐全的制造商之一 [1] - 业务模式垂直整合 贯穿上游锂资源开发 中游锂盐深加工及金属锂冶炼 下游锂电池制造及回收利用 [1] - 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 航空航天 功能材料及制药等领域 [1] 绿色转型与技术研发 - 持续强化动力电池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 分阶段扩大高镍三元和固态电池先进产能 [2] - 加速户用储能产品迭代 强化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渗透 包括开发和推广光储一体化应用 [2] - 推进电池回收产能建设 完善退役电池-黑粉提锂-再生材料垂直整合能力 [2] -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锂综合回收率 构建政策导向的再生锂盐供应体系 [2] - 在阿根廷Mariana项目周边建设120MW光伏发电站 搭载288MWh自研储能系统 实现完全可再生能源供电 [2] - 国内运输环节全面电动化 马洪万吨锂盐工厂通过油改电减少约1265.85吨二氧化碳排放 [2] - 内部使用电动叉车和铲车 每台电动叉车年减排约53.39吨 电动铲车年减排约220.53吨 [2] 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 2024年研发卤水萃取提锂技术 取代传统盐田摊晒 显著减少盐田建设面积和淡水使用量 [3] - 提高锂回收率并节省成本 锂电板块着眼于固态电池和移动储能 [3] - 发展动力电池在多场景应用 布局工商业储能市场 [3] - 建立涵盖生产技术优化 废旧原料回收 业务产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全价值链体系 [3] - 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循环经济项目 拓展资源储备路径并提升利用效率 [3] - 降低碳足迹的同时巩固市场竞争力 拓展新兴市场份额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赢 [3]
中国平安:三个领域助力乡村振兴|2025华夏ESG实践十佳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3 09:50
公司概况 - 公司为大型综合金融与医疗养老服务集团 服务超过2.4亿个人客户及400万团体客户 在香港联交所(2318 HK)及上交所(601318 SH)两地上市[2] - 截至2024年末员工总数达273,053人 女性员工占比51% 团队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2] 乡村振兴实践 - 通过"三村工程"从产业帮扶、健康医疗及教育三个维度推进乡村振兴 2024年提供产业帮扶资金520.14亿元[4] - 公益支教达6,767课时 举办志愿者活动近3万场 获评金融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典型案例2个[4] - 开展"医路健行"健康素养提升行动106场 为6,859位村民提供免费体检 举办慢病科普讲座29场 直播观看65.62万人次[4] - 实施巡回医疗下乡380场 完成45个乡村卫生室升级 举办乡村义诊45场[4] 教育支持成果 - 累计援建119所平安希望小学 招募支教志愿者12,708名 支教服务总时长超44.3万小时[4] - 在1,039所智慧学校实施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 培训乡村教师超2万名 惠及31万余名乡村学生[4] 员工发展投入 - 2024年培训投入金额9.56亿元 人均培训时长49.16小时[5] - 建立岗位专业课程标签532个 关联课程超4.7万门 覆盖营销、科技、运营等多序列[5] - 开发岗位学习全景图652个 关联学习资源超7,400门 创建智能陪练场景11,612个[5] - 全年开展训练超36万次 训练总时长超2.5万小时[5] 员工福利保障 - 严格执行国家社保与住房公积金政策 足额缴纳五险一金 其中工伤保险投入1.3亿元[5] 社会评价 - 专家评价企业将发展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 通过"金融+公益"模式精准赋能 员工积极参与支教、慈善捐赠及特殊群体关怀 体现专业向善力量[5]
中国平安:三个领域助力乡村振兴| 2025华夏ESG实践十佳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3 09:49
公司概况 - 公司为大型综合金融与医疗养老服务集团 服务超2.4亿个人客户及超400万团体客户 [2] - 公司在香港联交所(2318 HK)及上交所(601318 SH)两地上市 [2] - 截至2024年末员工总数273,053人 女性员工占比51% [2] 乡村振兴实践 - 通过"三村工程"在产业/健康/教育领域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提供产业帮扶资金520.14亿元 [4] - 公益支教6,767课时 举办志愿者活动近3万场 获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2个 [4] - 开展"医路健行"健康素养提升行动106场 为6,859位村民提供免费体检 [4] - 举办慢病科普讲座29场 直播观看65.62万人次 开展巡回医疗下乡380场 [4] - 升级乡村卫生室45个 举办乡村义诊45场 [4] 教育支持成果 - 全国援建平安希望小学119所 累计招募支教志愿者12,708名 [4] - 支教服务总时长超44.3万小时 在1,039所智慧学校实施科技素养提升计划 [4] - 培训乡村教师超2万名 惠及31万余名乡村学生 [4] 员工发展投入 - 2024年培训投入金额9.56亿元 人均培训时长49.16小时 [5] - 设置岗位专业课程标签532个 关联课程超4.7万门 [5] - 开发岗位学习全景图652个 关联学习资源超7,400门 [5] - 开发智能陪练场景11,612个 全年开展训练超36万次 训练时长超2.5万小时 [5] 员工福利保障 - 严格执行国家社会保险与住房公积金政策 足额缴纳五险一金 [5] - 工伤保险投入金额达1.3亿元 [5]
舍弗勒:构建中国特色的ESG管理体系| 2025华夏ESG实践十佳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3 09:44
文/华夏ESG观察联盟 企业介绍 舍弗勒集团成立于1946年,总部位于德国,是一家专注驱动技术的科技公司,旗下拥有三大产品品牌: INA、LuK和FAG。舍弗勒提供汽车驱动系统及底盘应用的高精密部件与系统,以及广泛应用于工业领 域的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解决方案。舍弗勒集团是一家由家族控股的上市公司,目前拥有约120,000名 员工,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50多个分支机构。 舍弗勒于1995年开始在中国投资生产,深耕中国30年,秉承"本土资源服务本土市场"理念,致力于本土 生产和本土研发。目前,舍弗勒在中国拥有员工约19,000人,在全国各地设有6大研发中心、17座工 厂,以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 实践案例 一、ESG治理架构 ·舍弗勒集团建立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ESG治理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SustAInability Committee)、治理、风险与合规委员 会(GRCC)及风险子委员会三级管理体系。 ·ESG目标已被纳入集团"Roadmap 2030"战略,并细化为"气候行动迈向净零、循环经济绿色转型、保障 人权护佑安康、赋能员工共筑未来、正直诚信决策透明"五大行动领域。 ·中国区管委会下设可 ...
中国海外发展:推动废弃物零填埋管理| 2025华夏ESG实践绿色机遇案例
华夏时报· 2025-09-23 09:40
公司背景 - 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1979年创立于香港 1992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2007年入选恒生指数成分股[1] - 公司拥有逾46年房地产开发与不动产运营管理经验 业务遍布中国内地及港澳80余个城市以及英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1] - 公司具备全产业链整合联动能力 拥有不动产开发 城市运营和创新业务三大产业群[1] 碳中和战略 - 2023年公司发布行业首份《碳中和白皮书》 制定"1333"战略规划 以"双碳"为1个核心 分2025年 2030年 2060年3个阶段推进[2] - 公司承诺2030年实现范围一及范围二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降低30%以上(以2019年为基准) 努力争取2060年达成碳中和[2] - 公司积极参编多项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 包括《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北京市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深圳市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等[2] 标准体系建设 - 2025年8月公司牵头主编的《零碳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办公建筑碳排放计算与核算标准》正式发布[2] - 结合已施行的《低碳办公建筑技术规程》 构建覆盖"技术-评价-核算"全链条的零碳办公建筑标准体系[2] 零碳建筑实践 - 2024年深圳中国海外大厦 北京中海金融中心 深圳深湾玖序幼儿园等3个项目入选我国第一批零碳建筑项目[3] - 深圳中国海外大厦采用11项节能减碳技术 实现建筑综合节能率61% 获国家近零能耗设计认证等多项殊荣[3] - 北京中海金融中心采用地源热泵 光储直柔等技术 实现建筑节能率70%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4% 减碳率达68%[3] 项目规模与业态 - 公司在苏州等地打造超塔超低能耗建筑等项目 近零能耗及零碳建筑开发规模累计60万平方米[3] - 项目覆盖住宅 商业等多元业态 以零碳建筑和绿色社区抢占新赛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