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_Mini_微型 LED 最新进展_B6 工厂升级以把握不断增长的终端应用;中性评级
2025-09-22 01:00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公司计划将内蒙古的B6 Gen-5.5工厂从LCD/OLED产线改造为Mini/Micro LED产线[1] * 公司的珠海Micro LED工厂已于2024年启动量产 产品覆盖AR/VR头显和智能穿戴设备应用[1] * 公司在9月采购了新设备 反映出其在MLED业务上的持续扩张[1] * 公司MLED业务收入贡献从1H22的0.5%增长至1H25的4.3%[1] 技术与产品优势 * MLED技术通常比LCD和OLED具有更高的峰值亮度、更好的色彩表现、更低的屏幕灼伤风险和更快的响应速度[6] * 尤其适用于智能穿戴设备、AI/AR眼镜、车载显示、电视等多种终端应用 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6] * 具体产品案例包括:Garmin Fenix 8 Pro智能手表峰值亮度达4500尼特 在强光下提供清晰显示[6][8] 天马车载显示屏峰值亮度1700尼特 具有微秒级响应速度和低灼伤风险[9] RayNeo X3 Pro AR眼镜峰值亮度6000尼特 在强户外光条件下也能清晰观看图像[9] 行业前景与市场预期 * 根据Omdia数据 Micro LED显示器的出货量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3460万台[6] * 显示制造商持续推出新产品 反映出终端市场需求的积极前景[6] 财务数据与估值 * 公司12个月目标价为人民币4.79元 当前股价为人民币4.13元 隐含16.0%上行空间[11][13] * 投资评级为中性(Neutral) 目标估值基于2026年EV/EBITDA的4.9倍 与公司平均值-1个标准差一致 反映了面板行业的周期性[11] * 公司市值达人民币1576亿元/22.2亿美元 企业价值为人民币2983亿元/42.0亿美元[13] * 3个月平均日交易额为人民币20亿元/2.842亿美元[13] * 关键财务预测:2024年收入1983.806亿元 2025年预测2161.996亿元 2026年预测2206.655亿元 2027年预测2541.972亿元[13] * 2024年EBITDA为457.773亿元 2025年预测472.531亿元 2026年预测478.443亿元 2027年预测514.115亿元[13] * 2024年EPS为0.14元 2025年预测0.18元 2026年预测0.21元 2027年预测0.28元[13] 主要风险因素 * 柔性OLED出货增长快于/慢于预期[12] * 在大尺寸LCD面板和小尺寸柔性OLED市场份额增长快于/慢于预期[12] * 新工厂(尤其是B17等大尺寸LCD面板或柔性OLED工厂)产能爬坡快于/慢于预期 这可能影响公司产品组合升级[12]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的并购排名为3 代表成为收购目标的概率较低(0%-15%)[13][19] * 高盛在过往12个月内与公司存在投资银行业务关系 并预计在未来3个月内寻求获得投资银行服务报酬[22]
国轩高科_目标价上调至每股 56.7 元;维持买入评级-Gotion High Tech (.SZ)_ Model Update_ TP Raised to Rmb56.7_sh; Maintain Buy
2025-09-22 01:00
公司信息 **国轩高科 (Gotion High Tech, 002074 SZ)** [1][13] * 中国第二梯队的头部电池生产商 2024年在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占有约4%的市场份额 [13][14] * 总部位于合肥 生产基地分布于江苏、河北、山东等地 2024年底电池产能约为100GWh [13] * 客户包括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 [13] * 公司当前市值约为816.43亿元人民币(114.76亿美元)[4] 核心观点与论据 **财务预测与估值上调** * 基于管理层指引和更高的电池销量假设 将公司2025/26/27年净利润预测上调13%/32%/33% 至14.73亿/27.52亿/42.99亿元人民币 [1][2] * 新的盈利预测较彭博一致预期分别高出+1%/+20%/+44% [2] * 采用EV/EBITDA估值法(以消除资本结构相关的不确定性) 将目标倍数上调至16.7倍2026年预期EV/EBITDA(较2012年以来的历史平均值低0.4个标准差) 目标价因此大幅上调至56.70人民币/股(原为29.30人民币/股)[1][3][15] * 目标价上调的主要原因是将估值基准从2025年滚动至2026年 预计2026年EBITDA将实现超过40%的同比增长 [1] * 新的目标价对应2025年和2026年预期市盈率分别为69.4倍和37.1倍 [3][15] **增长驱动因素** * 强劲的储能系统(ESS)电池需求和商用电动汽车电池需求将支持国轩高科2025-27年的电池出货量增长 [1][3] * 预计公司产能将从2024年底的约100GWh增长至2025年底的146GWh和2026年底的190GWh [14] * 预计2025-26年电池生产商的竞争格局将优于电池材料商 这应使国轩高科的单位毛利边际相对具有防御性 [14] **财务表现展望** * 预计2026年核心净利润将同比增长86.8% 2027年增长56.2% [6] * 预计2026年每股收益(EPS)为1.527元人民币 2027年为2.386元人民币 [6] * 预计销售额将从2024年的351.16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7年的834.18亿元人民币 [8] * 预计调整后EBITDA利润率将从2024年的11.9%改善至2027年的14.3% [8] 其他重要内容 **风险因素** * 可能导致股价低于目标价的下行风险包括:1) 产能扩张进度慢于预期;2) 产品利润率低于预期;3) 新能源汽车需求差于预期 [16] **单位经济数据** * 电池销售体积预测大幅上调:2025年新预测为96,342 Mwh(+13%) 2026年为130,062 Mwh(+23%) 2027年为169,081 Mwh(+33%)[9] * 平均售价(ASP)和单位成本假设均下调了7% 导致每瓦时毛利(GP/wh)预测下调7%-10% [9] **股息信息** * 预计股息收益率将从2025年的0.3%升至2027年的0.8% 但派息率维持在15% [6][8]
长丝行业-桐昆股份&新凤鸣
2025-09-22 01:00
**行业与公司** * 涤纶长丝行业 下游需求主要来自服装和家纺 占比达85% 与服装产业链景气度高度相关[1][3] * 纪要涉及的公司主要为行业龙头企业桐昆股份和新凤鸣[1] **核心观点与论据:行业供需格局优化** * 2024年后涤纶长丝新增产能显著放缓 2024-2026年产能增速(2.4%/3.8%/2.7%)远低于5%至7%的需求增速 导致开工率持续上升[1][6] * 供需平衡表预测行业开工率将持续上升 2024年约85.5% 2025年约90% 2026年有望达到92% 高于化工行业普遍70%至80%的水平[1][7] * 行业高度集中 桐昆、新凤鸣、恒力石化三大公司市占率达61% 六家上市公司市占率接近80% 龙头企业主导未来扩建[1][6][8] * 高集中度使龙头企业具备更强市场控制力 有助于优化供需关系并可能推动价格上涨[1][8] **核心观点与论据:企业举措与当前景气度** * 2025年龙头企业通过锚定开工率进行5%的POY核定减产 执行情况良好 目前单吨盈利接近300元[4][9][11] * 下游织布企业维持低库存(原料端库存15天以下) 冬季面料需求增加使短期需求边际向好 生产端POY、FDY和DTY库存处于健康偏低状态[4][11] * 2024年联合挺价因原油价格下跌和高温天气(导致库存达40天)未能成功 2025年未出现类似情况[9][10] **核心观点与论据:长期潜力与估值** * 若20年以上老旧产能(约500万吨 占总产能12%)退出政策落地 将进一步优化供需并提升产品价格及价差[1][7][12] * POY单吨现金流峰值曾达1200元 目前单吨净利润约300元 仍有翻倍空间 每涨价100元桐昆可增厚11.95亿净利润 新凤鸣可增厚7.48亿净利润[12] * 桐昆和新凤鸣的PB相对较低 板块处于低估水平[4][12] 桐昆额外持有石化20%股权(2025年上半年贡献4.24亿分红) 该资产可能带来200至300亿市值且未充分体现在股价中[15][16] **其他重要内容:公司业务与扩展** * 桐昆拥有1350万吨涤纶长丝产能和1020万吨PTA产能 营收从2008年91.83亿元增长至2024年1013亿元 年均增速16.19%[15] * 新凤鸣拥有845万吨涤纶长丝产能和770万吨PTA产能(计划2025年下半年外售)及120万吨涤纶短纤产能(2025年以来已盈利) 营收从2009年45亿元增长至2024年670亿元 年均增速19.6%[15][17] * 涤纶短纤市场自2025年通过联合减产已实现盈利 该模式可能复制到PTA等环节带来更大利润弹性[17] * 行业进入"金九银十"旺季 景气度正在修复并趋近紧平衡 建议关注该赛道[13][14][18]
比亚迪_智能驾驶_新智能手机产品推动未来增长;研发投入增加,数据中心业务存在潜在上行空间
2025-09-22 01:00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比亚迪电子(BYDE,股票代码:0285 HK)[1] * 智能手机行业[1] * 汽车行业[1] * 数据中心(AI)行业[1] 核心观点和论据 **增长驱动因素** * 预计公司2025年下半年收入环比增长35% 受旺季因素 智能驾驶趋势以及新产品周期推动[1] * 智能驾驶趋势通过产品线扩张提升单车价值[1] * 新智能手机产品周期中 公司扩张至金属中框业务以支持增长[1] * 公司计划从智能手机 汽车市场扩张至AI数据中心领域 涉及液冷 电源 光模块等 长期可多元化终端市场[1] * 维持买入评级 12个月目标价53 08港元 较当前股价有28 5%上行空间[11][19] **财务预测与调整** * 下调2025E 2026E 2027E净利润预测11% 24% 26% 因终端市场疲软[1][2] * 下调主因收入增长放缓 GM下降以及运营费用率上升[2] * 收入下调反映终端市场增长缓慢 数据中心扩张需时以抵消影响[2] * 仍预计2025E-27E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11%[2][6] * 预计毛利率将扩张至2027E的9 7%(对比1H25的6 9%) 得益于产品组合升级(汽车电子贡献2027E收入的25%)[2][6] * 导致2025E-27E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为26%[1][6] * 预计研发费用将以3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89亿元人民币(13亿美元) 研发比率3 8%[2] * 与市场共识相比 高盛对2025E 2026E的营业利润预测高出6% 主要基于更高的毛利率预期[7] **风险与挑战** * 疲软的智能手机市场和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继续拖累公司增长[1] * 全球智能手机1H25出货量同比增1% 中国市场同比降6 5%[1] * 比亚迪汽车1H25出货量同比增33% 但7月同比增0 56% 8月同比增0 15%[1] * 近期数据中心扩张需要更高的研发投入[1] * 较低的毛利率假设反映因中国汽车OEM竞争激烈 汽车电子产品组合升级放缓[2] * 下行风险包括 汽车业务客户集中度 安卓智能手机组装业务主要依赖小米和荣耀 汽车产品爬坡慢于预期 在苹果产品中份额增长慢于预期 竞争比预期更激烈[16] **估值** * 将基准年滚动至2026E(原为2025E)[11] * 更新目标市盈率至17 1倍(此前为19 5倍) 基于其历史平均远期市盈率+1个标准差[11] * 新目标价隐含2026E市盈率为17 1倍(旧目标价隐含14 8倍)[11] * 新目标价隐含的2026E市盈率对2027E净利润同比增长和营业利润率的比率(PEG&M)为0 5倍 与同业0 5x-0 9x区间一致[11][13] 其他重要内容 **财务数据详情** * 2025E收入下调至1890 86亿元人民币(原为1943 58亿) 下调3%[7] * 2026E收入下调至2142 29亿元人民币(原为2273 92亿) 下调6%[7] * 2027E收入下调至2321 37亿元人民币(原为2505 47亿) 下调7%[7] * 1H25收入为806 06亿元人民币 2H25E收入为1084 80亿元人民币[9] * 1H25毛利率为6 9%[9] **公司战略与客户** * 对公司面向领先客户(如苹果 比亚迪)的战略以及产品线扩张(如iPhone金属中框 面向AD ADAS系统的汽车电子 热管理 悬架系统)持积极看法[2] **同业比较** * 公司2026E市盈率为14 5倍 2027E净利润同比增长28% 2027E营业利润率4 0% PEG&M为0 5[13] * 同业平均2026E市盈率为20 1倍 2027E净利润同比增长22% 2027E营业利润率7 4% PEG&M为0 7[13]
兆驰股份20250919
2025-09-22 01:00
**兆驰股份光通信业务与行业分析**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电信低速光模块市场与数通高速光模块(400G/800G)市场 公司为兆驰股份 通过工艺改进和自动化生产在电信市场实现约30%毛利率 目标占据超过1/3市场份额 主要客户为国内头部通信厂商(如烽火、华山)[2][4][12] * 公司计划在光通信领域复制LED全产业链成功经验 通过垂直整合实现光芯片到光模块自给自足 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已收购瑞谷获得行业资质并挖掘头部团队运营模块业务[2][10] **核心观点与论据** * 电信低速光模块市场规模约150亿人民币 因AI兴起导致头部厂商产能转向高速模块 供给减少使竞争缓和 兆驰通过工艺改进和自动化实现成本下降 毛利率达约30% 目标2026年电信低速模块收入约10亿元[2][3][6] * 数通高速光模块(400G/800G)需求旺盛 因国内外算力需求增加导致供给端紧缺 头部厂商扩产需至2026年底放量 兆驰正积极导入产品 国内已有硅光技术单模芯片替代方案(如西核、西联) 但多模技术仍依赖博通、Marvell等国外供应商[2][3][13] * 兆驰预计2026年光通信业务收入超15亿元 净利润15亿元或更高 其中高速模块若顺利导入客户 小批量出货收入至少5亿元 爆发情况下可达10亿元或更多 毛利率预计在50%以上[2][5][16] * 公司通过垂直整合实现核心环节自供(光芯片为最核心原材料) 目前低速产品已开始自供验证 高速产品加紧开发 计划全面采用自家芯片[8][15] * 南昌工厂光模块第一期规划月产20万只 总投资不到10亿元 光芯片第一期资本开支约5亿元 70%建设已完成 主要为设备投资[2][18] **其他重要内容** * 越南工厂年产能1,100万台整机 三季度每月出货超120万台 四季度增加自动化设备后 电视代工业务利润率将恢复至国内水平 并可支持光模块海外订单[3][18][19] * LED业务重心转向Mini LED 预计每年利润增长20% 2023年业绩触底 2024年电视和LED产业链将恢复正常[3][21][23] * 海外市场影响有限 越南生产基地可承接光模块海外订单 公司对战略转型业务成长性坚定看好[18][23]
永泰能源20250919
2025-09-22 01:00
**永泰能源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一 公司及行业概况** * 公司为煤电一体化能源企业 同时积极布局储能产业[3] * 公司控股电力装机容量918万千瓦 参股装机容量400万千瓦[4] * 公司是焦煤行业核心供应商 总产能规模2110万吨(焦煤1110万吨 动力煤1000万吨)[6] * 公司在山西省内拥有15座优质焦煤矿 总资源量38.21亿吨(优质焦煤9.13亿吨 优质动力煤29.08亿吨)[6] **二 财务与经营业绩** * 上半年实现发电量179亿千瓦时 原煤产量691万吨 精煤产量115万吨[2][3]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 归母净利润1.26亿元[2][3] * 上半年经营性净现金流27.26亿元[2][3] * 资产负债率降至51.58%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3] * 有息负债从9年前的710亿元降至382.85亿元[33] * 每年还本付息规模约55亿元[33] **三 电力业务表现** * 上半年电力业务毛利达16.4亿元 同比增长20.51%[2][5] * 电力业务毛利率达21% 同比增加5.5个百分点[2][5] * 燃煤机组供电煤耗平均为294.51克/千瓦时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克/千瓦时 每年节省标煤约35万吨[2][5] * 七八月份三大主力燃煤电厂发电量创历史新高 单月维持在47亿度左右[5][23] * 主要以外购煤为主[24] **四 煤炭业务现状与展望** * 6月底以来焦炭价格回升 主要精炼品种价格提升200-300元/吨 三季度利润有望修复[2][6] * 海子凼煤矿资源储量11.45亿吨 预计2026年6月底试生产300万吨 2027年全面投产达1000万吨[2][6][26] * 海则滩矿区正在进行跨区整合修编 已报国家部委审批 预计2026年底前有望批复[26] * 精煤产量根据市场情况及客户需求灵活调整 采用定量不定价模式[20] * 煤炭单位成本同比下降近100元/吨[31] * 公司严格按照产能规模组织生产 已通过省市两级核查 产量基本稳定[22] * 焦煤资源在国内占比约20%-25% 属于稀缺资源[29] * 从2024年开始 煤炭行业新增产能和准产能明显下降[30] **五 储能产业布局与发展** * 公司拥有150.89万吨五氧化二钒资源[4][11] * 已获得23项核心专利 覆盖电池系统、电堆结构、改性电极、交换膜等[4][11] * 研发1.2代32千瓦电堆产品通过国家级检测认证 能量效率达82%[4][13] * 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可减少40%-60%正极用量 工作温度区间扩大至5℃-70℃[12] * 启用增容材料后 电解液正极用量降低50% 整体装机成本可下降12.5%[4][17] * 若负极技术也商业化 总体储能系统成本可降低25%(从2元/瓦时降至1.5元/瓦时)[17] * 在山西南山煤矿建设兆瓦级光储一体化重氢电站 于2024年9月底正式投运[13] * 新加坡Wind Energy公司开发出以无机材料为核心的全钒液流增溶剂[14] * 第二代增溶剂一公斤可替代3.7升原有产品 提高效能100%以上[14] * 计划与大连融科、大力电工、天孚储能等企业合作 加快中试方案及项目落地[4][15] * 自2023年成立以来 储能业务总投资规模接近10亿元[19] **六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方案明确 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0吉瓦以上 带动约2500亿元投资[2][8] * 工信部文件明确 到2027年液流电池储能装机规模达180吉瓦以上 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 装机规模预计达240吉瓦以上[2][9] * 2024年国内新增液流电池并网项目同比增长超10倍 钒液流电池占比高达97%[2][10] * 全球钒电池产业在2023年规模预计突破20亿美元[10] **七 其他业务** * 石化业务目前主要开展码头和仓储业务 原规划的油品贸易和加工因战略调整未重点推进[34] * 石化板块维持稳定运营 并在处置相关业务 对公司经营资金占用维持合理范围内[34] **八 未来发展计划** * 2025年四季度计划完成千瓦级电堆测试[18] * 2026年一季度完成千瓦级别第三方测试 10月前完成百公斤级试生产[18] * 2026年上半年进行吨级生产测试 6月开始搭建产线实现量产[18] * 新加坡公司同步进行国外市场布局 产品应用将面向全球[16] * 公司将根据政府政策要求申报储备产能[26]
潍柴动力20250919
2025-09-22 01:00
**潍柴动力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总结**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重卡制造 发动机生产 农业装备 叉车与智慧物流 数据中心备用电源[2][5][8][9][15] * 公司为潍柴动力 并提及旗下或关联业务包括凯傲(叉车和智慧物流) 陕重汽(主机厂) 法士特(变速器) 雷沃农业装备[2][7][8][9][12][14] **核心业务表现与展望** **整体财务与战略** * 公司预计2026年利润端将显著提升 业绩增速有望超过15% 基于2025年的低基数[2][4] * 未来资本开支保持稳定 现金流充裕 2025年半年分红比例约55% 股息率接近6%[3][21] * 2025年全年预计实现135亿以上的利润 同比微增[19] **发动机业务** * 重卡发动机市场占有率稳定在30%左右 产品排量覆盖2.3升至16.6升 功率覆盖70千瓦至600千瓦[5][11] * 大缸径发动机是未来长期重要增长驱动 主要面向海外市场 通过国产替代逻辑实现增长[2][5] * 大缸径发动机应用场景包括发电机侧(数据中心 楼宇备用电源)和动力侧(船舶 矿区)需求稳定[15] **零部件业务** * 零部件板块(车桥和变速器)受益于重卡板块稳定增长和出口增量[2][6] * 法士特变速器单台ASP维持在1万至1.5万元 净利率有望回归10%水平[14] * 预计明年出口增量约为20% 达到25-26万台水平[2][6] **其他业务与协同** * 陕重汽(主机厂)出口表现良好 净利率修复至两到三个点水平[12][13] * 雷沃农业装备整合结束 利润端呈现持续释放盈利的状态[9] **凯傲业务** * 凯傲业务(叉车和智慧物流)2025年因员工优化进行一次性计提 对利润造成拖累[4][8] * 其盈利能力正逐步修复 从23年的2个多点提升至24年的3个多点[20] * 预计2026年一次性计提结束后 盈利能力有望跃升至4个多点水平 为母公司带来可观弹性[2][20] **数据中心备用电源业务** * 数据中心备用电源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全球年需求量约15万台[16] * 公司成长性来自海外市场份额扩大 凭借性价比优势在亚洲和非洲市场实现国产替代增长[16][18] * 产品功率覆盖300千瓦至1万千瓦 性能与卡特彼勒 康明斯等头部企业相近但价格更具优势[17][18] * 2025年出货量预计达1万多台 同比增长20%-30% 其中约10%为高利润的大排量产品 对整体利润贡献显著[17][19] **行业动态与市场展望** **重卡行业** * 重卡行业从2023年进入复苏周期 以旧换新政策推动销量增长 预计复苏周期将维持几年[2][10] * 2025年上半年以旧换新政策从5月开始显现贡献 销量同比去年(2024年)增长两到三个百分点[10] **数据中心行业** * AI发展推动数据中心需求 AIIDC大环境持续放量 海外CSP厂商增加CAPEX支出[19] * 具体驱动因素包括英伟达ABR72机柜从3万多台增至12万台 推动行业爆发式增长[19] **风险与机遇** * 2025年利润受到凯傲人员优化导致的一次性计提影响 集中在一 二季度体现[4] * 今年俄罗斯市场对出口有所影响 但明年影响将减弱[6] * 凯傲业务受俄乌冲突及其他不可控因素影响 盈利性过去几年有所波动[20]
天能重工20250919
2025-09-22 01:00
**天能重工2025年上半年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公司及行业** * 公司为风机塔架制造商与新能源发电运营商 业务涵盖陆上风电 海上风电塔筒 单桩及光伏支架制造 并运营风力及光伏发电场[4] * 行业处于风电需求旺盛期 陆风增长显著 海风受项目开工率不足影响 深远海风电为战略重点[2][3][26]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上半年营收14.58亿元 同比增长35% 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6924万元 同比增长6%[4] * 制造端总销售量21万吨 其中陆塔13万吨 海塔 单桩及光伏产品合计7万吨 猫山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00%[2][14] * 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681兆瓦 两个在建项目预计年底并网 总装机容量将达97.6万千瓦(注:原文97.6万兆瓦疑为笔误 按行业惯例推测为97.6万千瓦)[2][24] * 制造端整体毛利率略有增长但幅度不大 海风项目毛利率不理想[7][9] **订单与产能** * 在手订单总量约70万吨 其中海风占比约15%(约10.5万吨) 陆风占比超82%(约58万吨) 另有海外订单5-6万吨[2][8][18][27] * 总产能91.35万吨 江苏工厂二期已投产[11] * 三季度产能利用率较二季度提升 全年销售目标60-70万吨 上半年已完成21万吨[12][29] **业务分部表现与展望** * **陆风业务:量价齐升 利润修复 新签单价预计比去年7400元/吨提升一两百元[5][10]** * **海风业务:受项目开工不足影响 表现不佳 盈利较差 下半年将加强市场拓展[5][17][22]** * **海外业务:取得突破 通过多家海外业主(如莱茵集团)验厂 主要订单来自欧洲 英国和日本 直接出口售价比国内高300-400元/吨[6][20][28]** * **发电业务:因个别区域限电 净利润有所提升但毛利率略降[6]** **战略与未来规划** * 维持"两海战略"(海上 海外)和"双主业"(装备制造 新能源发电)格局[3][26] * 已启动深远海风电内部战略规划 重点关注漂浮式基础技术[26][30] * 寻求第三增长曲线 探索其他海洋产品和新产品结构[23] * 计划在海外布局产能 正在物色合适的海工基地[21][31] **其他重要信息** * 新签订单中仅20%在当期报表中体现 其余80%为旧低价订单 预计下半年利润将改善并转正[4][9] * 七八月份订单情况正常 符合往年高峰期趋势[13] * 行业补贴情况有所好转 8月份国库到账 对国家加快新能源补贴兑现持乐观预期[25] * 青岛三峡300万千瓦深远海项目由当地跟进 具体进展及交单时间暂无法预期[32]
沃尔德20250919
2025-09-22 01:00
公司业务与产品进展 * 沃尔德核心产品金刚石微钻在硬脆材料加工中优势显著 单个微钻可完成6000至10000个单晶硅孔的加工任务[2][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在半导体制程工艺的气体分流盘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00多万元 同比增长110%[2][3] * 公司关注PCB板材领域的麻酒材料(又称Q布)应用 通过激光式微钻技术提升孔加工数量 计划2026年实现大规模应用[2][3] * 沃尔德致力于金刚石散热片研发 主要产品包括12英寸硅基和8/6英寸碳化硅基散热片 与台湾客户合作进行测试和送样 用于提高芯片性能和稳定性[2][5] * 半导体工具业务方面 公司在单晶硅和多晶硅孔加工方面表现突出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700万元 其中芯片加工收入约200万元[22][23] * 公司抛光垫修整器产品验证周期较长 预计2026年或以后收入将增加 该产品市场规模约三四亿元[22][23] 技术优势与制备方法 * 沃尔德采用CVD法中的热丝法制备多晶金刚石 设备可达500x500毫米至700x700毫米面积 一周可生长一片12英寸(300毫米)金刚石 改进后一周内可生长约4片[3][12] * 公司在金刚石生长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通过热丝法进行大尺寸金刚石生长并自主开发相关设备 能够生产8英寸甚至12英寸的大尺寸产品[3][13] * 沃尔德是国内唯一具有12英寸金刚石生长能力的企业 国内大多数厂商采用的微波法最大生长直径一般仅为80毫米(约4英寸)[13] * 公司散热产品相关设备由自行设计 再由第三方组装后进行调试 并非进口 在采购方面不会有太大难度[26] 商业化进程与市场前景 * 金刚石散热技术商业化落地面临生长直径、深加工以及生产成本等挑战 但大规模微波法设备发展和下游需求增加推动了其进程[6] * 沃尔德预计2纳米和3纳米晶圆对金刚石散热产品需求较高 这些先进工艺节点对散热性能要求更为紧迫[2][8] * 预计2026年金刚石片需求量可能达到上万片甚至更高 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技术问题 取决于各方最终产品落地形态[2][7][12] * 目前金刚石散热片价格尚未成熟 从生长环节看价格大致在1万到2万元之间 终端价格可能远高于此[9] * 公司散热产品和半导体工具主要服务于同一类客户 整体上具有较强的协同性[23] 客户合作与验证进展 * 公司与终端客户没有直接技术沟通 通过中间人反馈技术要求并调整生产 主要负责生长环节 后续精加工如抛光等需由其他环节完成[10] * 验证进度不仅取决于客户 还涉及到公司对产品要求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 例如翘曲度、表面粗糙度和平整度等参数[18] * 每周都会与终端客户进行技术沟通 终端客户经常调整技术方案并反馈细节[19] * 客户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供应商 但目前沃尔德是唯一能够提供12英寸硅基金刚石产品的供应商[11][20] 财务状况与产能规划 * 沃尔德当前散热业务的营收规模较小 大约在百万以内(可能是一两百万左右)[24] * 公司整体毛利率在45%至50%之间 预计新业务(金刚石散热)不会显著低于这一水平[14] * 当前散热产品设备生产能力有限 生产12英寸晶圆的大约有11到12台设备 每周大概可以生产4片 产值并不高[25] * 若要提升散热产品产量 从设计、组装到调试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才能达到正常生产规模[27] 行业竞争与业务展望 * 2025年切削刀具行业竞争加剧 终端客户对价格有所压低 同时原材料如碳化钨和钴粉价格接近翻倍 成本压力增加[28] * 公司预计2026年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 小企业可能逐步退出市场 公司终端售价也可能有所提升[28] * 公司超硬刀具在半导体工具、航空航天等领域表现良好 新项目减亏趋势明显 新应用如金刚石散热和PCD微钻等也将带来新的增长点[28]
星源卓镁20250919
2025-09-22 01:00
公司基本情况 * 星源卓镁公司成立于2003年 2022年12月在A股创业板上市 主要从事镁合金 铝合金 精密铸件和配套模具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内少数具备大 中 小全系列镁合金精密铸件专业开发能力的企业之一[4] * 核心产品已配套特斯拉 宝马 奥迪 上汽 蔚来 极氪和长城等知名品牌 凭借在镁合金领域的技术积累 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 目前在深加工领域表现出色[4] 机器人领域应用与前景 * 公司在机器人领域处于初期阶段 主要涉及关节壳体 执行器壳体和底座等部件 这些部件重量较轻 每个仅几百克 总量约为十几个零件 目前大部分零件仍以铝为主 仅有少量使用镁合金[5] * 随着机器人产业发展 镁合金未来有望逐步替代铝或其他材料 实现更广泛应用[5][6] * 镁合金在轻量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的自由度和灵活度 在室内环境中使用时 对强度要求不如汽车高 更需要考虑散热性能和轻量化 在这些方面镁具有明显优势[8] * 镁合金强度接近铝合金A380 相比于PEEK材料价格更具竞争力 进口PEEK材料每吨约40万元 国产也需15至20万元 而镁合金每吨仅1.7至1.8万元 虽然PEEK材料强度高 但散热性能较弱 镁合金在散热和综合性能上表现优异 是一种理想的机器人外壳材料[10] * 镁合金在机器人领域具有很大的替代铝合金潜力 特别是在不需要高强度要求的部位 例如手臂关节 壳体 底座以及手指上的灵巧部件都可以用镁合金替代铝合金 这种替换虽然较为激进 但如果铝合金不需要特别高强度时 完全可以实现整体替换[32] 成本与材料比较 * 镁与铝的价格比目前是倒挂状态 即镁材整体成本低于铝材 在相同产品条件下 使用镁会比使用铝更便宜[7] * 由于机器人本体厂商对材料认知存在差异 加之性能方面的不确定性 目前仍以铝为主导材料 随着技术进步及对轻量化需求增加 未来可能逐步采用更多的镁合金替代现有材料[7] * 在汽车领域 镁合金已广泛应用于内饰件 并且完全可以替代铝制零件 例如一体化厚底板如果采用改进后的镁合金牌号 将具有很大的替代潜力[11] * 公司最近推出的减震塔也实现了从铝到镁的替换 大幅降低了成本 在深加工方面 如去毛刺等工序 与铝制零件成本相差不大[11] * 近年来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 镁合金零件最终产品价格有所下降 使其在轻量化推行中更具竞争力[11] 产品开发与供应 * 公司成功突破了10千克以上零件制造难题 尤其是在制造镁合金壳方面 该壳重约15千克 是目前市场上较大的镁合金零件之一 尽管其他供应商如八达美业和智己56也有类似产品 但公司的模具开发仍在进行中 预计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末或2026年初实现量产[13] * 电机壳目前由公司供应给多家客户 包括智己 极氪和比亚迪等 这些电机设计各不相同 例如智己采用二合一设计 极氪采用三合一设计 而比亚迪则有四合一和五合一设计[14] * 这些定制化设计需要不同的图纸和实验周期 从拿到图纸到最终交付通常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14] * 从接订单到产品交付及装车测试周期通常为6个月到1年 在此期间需要进行软膜和硬膜测试 以确保公差达到客户要求 一旦验证通过 就可以正式项目上量生产并交付给客户[15] * 装车后的验证过程也会持续半年至一年 以确保产品符合实际使用需求 例如公司去年(2024年)接下极氪订单 今年(2025年)六七月份开始陆续上量生产 目前仍在提升良率阶段[15] * 零件从开发到商用的大致时间周期为一年至一年半 如果乐观估计 这个周期可能更短一些[16] 汽车领域应用 * 镁合金的应用已经不仅限于高端汽车 由于原材料价格下降 镁合金的单价也有所降低 例如吉利的一些售价在十几万至十二三万的车型也广泛使用镁合金[17] * 此外 比亚迪 小米等品牌也在逐步采用镁合金 这一趋势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显现[17] * 电机壳是未来两年内的重要产品之一 其市场需求增长迅速 除了电机壳 显示器背板也是一个重要领域 例如一些贯穿屏和长联屏中控台的显示器背板重量约为两三千克 而较小尺寸的显示器背板重量则约为1.5千克至1千克[18] * 车门内板和座椅骨架是未来可能加速渗透的大型零件 这两个部分已经有定点订单 尤其是座椅骨架 如果能够实现产业推广 将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19][20] * 公司预计这些订单将在明后年保持稳定[20] 毛利率与盈利能力 * 公司整体毛利率维持在30%左右 虽然某些高价值零件如电机壳和中控台定价较为固定 但出口产品如显示器背板等毛利率相对较高[21] * 公司采购原材料时会参考市场波动 并与客户签订保价协议以确保稳定性[21] * 新的大型零件如车门内板和座椅骨架 与之前的小型零件相比 其毛利率有所不同 由于大型零件单个价值较高且定价固定 因此其毛利率相对较低 然而小型出口零件如显示器背板等则具有较高的毛利率[23] * 公司整体毛利率维持在30%左右 通过上下结合来确保盈利能力[23] 产能扩张与未来预期 * 公司近期完成了定增 并获得交易所提交注册函 将产能从600增加到900 这将使镁合金出货量比之前增加一倍以上 尤其是在大型舰体和中置电机壳体方面[22] * 新厂房预计将在2026年一季度建成并投入使用 这将显著提升公司的生产能力[22] * 公司预计未来产能将有所提升 并且定点公告已经发布 尽管目前草包车间尚未建成 但两个车间主体已经基本完成 设备安装周期预计将在明年(2026年)一季度完成[24] * 订单方面 客户需求急迫 公司正在加紧进度[24] * 公司对未来成长持乐观态度 目前已有订单积累 各种新技术也逐步投入应用 在汽车 机器人等领域 公司预期将有较大的增长潜力[28] * 此外 宝武收购之后 加速了向汽车领域的渗透 这两年应是进入一个较大的收获期 各地区主机厂订单积累各有优势 公司沿海地区主机厂订单相对较多[28] 技术工艺与设备 * 公司目前主要使用6,000吨的大型镁合金压铸机 这在行业内已属较大规模 相比之下 铝合金压铸机通常为2000吨左右[25] * 目前公司主要生产大型汽车内板等部件 如果未来需要生产更大件的厚底板 则可能会考虑在主机厂旁边建立压铸车间 以降低运输成本[25] * 新厂房宁波奉化工厂中 大部分零件将采用半固态成型技术 这项技术虽然目前还不完全成熟 但具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可以改善表面质量和内部结构[26] * 公司已经采购了全球最大的6,000吨半固态成型设备 并与伊之密等供应商保持良好合作关系[26] 原材料供应与市场 * 目前市场上宝武集团的镁产量占全市场的百分之四五十 如果需求增加 过剩产能减少 宝武集团可以进一步释放产能[29] * 此外 武矿和盐湖股份等企业也在进行盐湖提镁 但由于电解法受到绿电成本因素影响 目前成本较高 未来如果使用绿电 其价格可能会下降[29] * 从原材料供应来看 无需担心 即使需求增加 也能够满足生产需求[29] 海外市场布局 * 受贸易战因素影响 公司正在加速布局泰国基地 以恢复北美失去的订单 展望未来 这一举措预计将带来一定增长[30] * 公司之前曾为特斯拉提供小件产品 如机器人零部件 这些小件通常重量在一两千克 没有超过10千克 目前正处于报价阶段 并计划建设新工厂以满足海外市场需求[31] 其他应用领域 * 公司正在与一些二轮电动车制造商进行接触 例如9号机器人等 因新国标对减重有需求 目前尚处于早期阶段 还没有大量实际落地的订单[27] 技术挑战与研发 * 厚底板在研发过程中主要面临材料特性上的挑战 镁合金的强度相对较弱 而厚底板需要覆盖大量电扇 对强度要求非常高[12] * 目前各大原材料厂商正在通过添加各种吸素来提高镁合金的强度 预计在未来一两年内会有新的牌号出现 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目前进展良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