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钒液流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给天空加上“蓝滤镜”,山西做对了什么?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02:12
位于太原市北部的太原钢铁集团,曾经是"排污大户"。如今走进太钢厂区,不见滚滚烟尘,不闻机器轰 鸣,取而代之的是屋顶的光伏板与穿梭的电动重卡,这座"都市钢厂"已经涅槃重生。 太钢的转型,折射出一个传统能源大省的涅槃之路。山西,这片曾为共和国贡献"温暖和光明"的土地, 如何在新发展理念下焕发新生?答案,不仅写在太钢的清澈厂区里,更映照在三晋大地日益增多的湛蓝 天空中。 面对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时代课题,山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扛牢能源保供责 任的同时,坚定推进能源革命,成效显著。这抹奋斗出来的"山西蓝",早已超越气象意义上的晴好,成 为这片土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宣言。 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革命 首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山西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0,同比下降4.4%,实现七年连续下降; 优良天数比例为74.2%,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达到36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 了2.7%,已经连续四年每年下降1微克。PM10平均浓度达到69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 6.8%,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SO平均浓度达到10微克/立方米,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1 ...
永泰能源:公司未开展固态电池相关业务
新浪财经· 2025-09-23 07:48
业务布局 - 公司未开展固态电池相关业务 [1] - 公司主要布局并有序发展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业务 [1] 核心资源与技术优势 - 公司拥有优质的矾矿资源 [1] - 公司核心技术包含23项核心专利技术 [1] - 公司已形成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基本架构 [1]
超130亿!10大储能项目来了
行家说储能· 2025-09-22 11:32
储能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 - 储能产业供需关系变革明显 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改变推动行业发展[2] - 多地储能项目动态披露 总投资额超132亿元涉及内蒙古 云南 湖南 浙江 江苏 甘肃地区[3] 内蒙古包头市储能项目 - 交直流一体储能系统装配项目投资5亿元 年产4GWh储能系统集成 支持宽温域运行[4] - 锂离子 钠离子电池PACK集成生产基地项目投资5亿元 年产能达5GWh 循环寿命超2万次[6] - 威俊9GWh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总投资85亿元 建设5座电化学储能站和升压站[7] - 年产8万吨锂电池HSE负极材料项目投资16.2亿元 亩均产值719万元/亩 提升180%以上[7] 云南省储能项目 - 特隆美储能智造产业园首台储能电池PACK产品下线 投资1亿元 引进2.5GWh生产线[8][10] - 全钒液流电池产业项目总投资2.5亿元 年产15000立方电解液和1000吨五氧化二钒提纯 年总产值约25亿元[10] 湖南省储能项目 - 钠离子电池产线量产仪式举行 总投资2亿元 年产1.5GWh 采用聚阴离子技术路线[11][13] 江苏省储能项目 - 富业联工业储能柜生产制造项目开工 用地40亩 形成5GWh储能系统生产能力 年销售超5亿元[14] 浙江省储能项目 - 3500万套锂电池结构件项目总投资7.5亿元 用地55.4亩 年总产值可达6亿元[15][17] 甘肃省储能项目 - 储能电池系统PACK生产车间二期项目投资10亿元 打造4.0数字化工厂 形成完整产业链 工业产值20亿元[18]
永泰能源以创新驱动全钒液流储能产业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9-22 10:42
公司技术实力与行业认可 - 公司旗下德泰储能获中国液流电池储能创新突破奖 科研带头人贾传坤教授获科研教育先锋人物奖[1] - 依托产学研用创新体系 公司成功转化全钒液流电池核心专利技术二十余项 覆盖关键材料及电堆结构等全产业链环节[1] - 累计拥有储能专利23项 子公司张家港德泰储能申请专利25项(含14项发明专利) 其中15项已获授权[1] 核心产品技术突破 - 2024年4月自主开发32kW电堆通过中国电科院检测 2025年9月完成电堆迭代升级[2] - 新一代电堆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180mA/cm² 能量效率突破80% 功率提升至45kW 单堆功率成本大幅降低28%[2] - 完成500kW/2MWh集装箱式储能模块研发 集成自研BMS系统 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2] 关键技术痛点突破 - 子公司Vnergy研发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 1公斤材料可替换1.45升传统钒电解液 成本仅为传统电解液40%-60%[2] - 结合短流程工艺使综合成本再降40%以上 工作温度范围拓宽至5℃-70℃ 兼容现有电堆系统[2] - 5kW系统产品已进入生产阶段 第二代正极增容材料性能翻倍 负极材料实验室测试启动[2] - 计划2027年底实现负极钒用量降低50%[2] 上游资源布局 - 通过收购优质钒矿拥有五氧化二钒资源量158.89万吨[3] - 丰富优质的钒矿资源储备为全产业链布局提供稳定原材料保障[3] 行业发展机遇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要求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3] - 钒液流电池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期[3]
"AI+长时储能"赋能电力系统,如何提升城市能源韧性?
南方都市报· 2025-09-22 08:37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同时显著增强电网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对电网安全性与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1][2] - 全球长时储能缺口巨大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部署高达46太瓦时储能容量 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球40%以上 [2] - 电网峰谷差巨大导致超过一半输电能力常年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和投资低效 电网扩建和运行成本持续攀升 [2]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优势 - 循环寿命超过2万次且寿命超过20年 具备水基电解液本征安全性 容量无衰减和功率容量独立配置特性 [3] - 相比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仅2000次左右 2至3年后性能显著衰减 长期深度充放电加速老化且存在热失控安全风险 [3] - 推动城市能源系统从被动承载向主动调节转变 为源随荷动 荷随源移动态平衡提供可能 [4] 经济性与系统效益 - 城市用户侧全钒液流电池+输电网协同规划方案使总成本下降17% 同时减少新建输电线路需求 [3] - 有效消除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引发的停电风险 使弃风弃光成本降低近40% [3] - 通过低谷时存储清洁能源提升整体利用效率 以更低成本实现更高供电可靠性和电网安全性 [4] 智能化应用与创新 - AI 大数据与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储能系统 实现实时状态感知和智能控制能量调度 电解液流量及电堆温度 [6] - 动力电池运行安全诊断系统基于十年真实运营数据 仅需10分钟充电数据即可实现超过96%故障检测准确率 [6] - 深度学习与专家知识结合使储能系统从硬件储能走向智能储能 成为电网智慧化升级组成部分 [6] 城市能源韧性建设 - 全钒液流电池被视为城市侧储能理想路径 为城市能源韧性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1] - 城市电库储存5%-10%年用电量可显著缓解峰值压力 减少停电风险并通过减少可再生能源弃用实现经济环保双赢 [7] - 技术推广与AI深度融合推动充电与储能基础设施体系进入高效 安全 集约新阶段 [7]
全钒液流储能,储能新解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07:17
行业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 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 新型储能规模居世界第一 [1] - 现有电网存在超50%闲置容量 造成资源浪费 新型储能需突破技术路线瓶颈 [1] 技术路线创新方向 - 全钒液流电池在安全性 灵活性 长寿命 无衰减及可回收性方面具不可替代优势 适合发电侧 输电侧 用户侧的大容量长时程储能场景 [2] - 用户侧长时大储建设可盘活闲置电网资产 提高电网可靠性和灵活性 全钒液流技术向城市用户侧渗透存在可行性路径 [1][2] 应用场景与经济效益 - 城市用户侧采用全钒液流电池应对峰值需求 避免为高峰时段建设超大型电网的巨额成本 [2] - 该技术可防止高负荷需求期间停电 储存剩余可再生能源 大幅提升电网运行可靠性 [2] 技术研发进展 - 运用深度学习 专家知识 数字孪生等数模结合技术赋能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状态感知 [2] - 基于人工智能的控制算法优化能量调度 电解液流量控制及电堆温度管理 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2] - 技术突破有望推动全钒液流储能在用户侧实现商业化及规模化应用 [2]
永泰能源:实力再获权威奖项认证,以创新驱动全钒液流储能产业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07:13
核心技术突破与行业认可 - 公司旗下新加坡Vnergy解决钒液流电池卡脖子技术难题[1] - 德泰储能获中国发明协会颁发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1] - 德泰储能子公司获中国液流电池储能创新突破奖 首席科学家贾传坤教授获科研先锋人物称号[1] 专利布局与技术迭代 -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转化全钒液流电池核心专利技术二十余项[2] - 累计拥有储能专利23项 其中张家港德泰储能申请专利25项(发明专利14项)[2] - 电堆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180mA/cm² 能量效率突破80% 功率提升至45kW 单堆功率成本降低28%[2] - 完成500kW/2MWh集装箱式储能模块研发 集成自研BMS系统[2] 上游资源控制与产业优势 - 公司拥有优质五氧化二钒资源量达158.89万吨[3] - 汇宏矿业钒矿平均品位1.06% 规划建设6000吨/年高纯五氧化二钒生产线[3] - 嘉阳矿业钒矿资源量134.74万吨 平均品位0.93%[3] 政策环境与行业前景 - 国家新型储能专项行动方案要求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3] - 政策将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3] - 钒液流电池被明确为长时储能主力技术路线之一[3] 核心竞争力构建 - 公司形成核心技术+产品落地+成本优势完整竞争力[4] - 依托资源+技术+装备全产业链布局优势[4] - 定位为能源结构转型和全球储能技术发展提供支撑[4]
永泰能源:子公司斩获液流电池储能创新大奖 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凸显
中证网· 2025-09-22 04:51
行业背景 -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动长时储能需求攀升 全钒液流电池因高安全性和长寿命优势成为储能领域焦点[1] 技术实力 - 公司旗下德泰储能获"2024-2025年度中国液流电池储能创新突破奖" 首席科学家获评科研先锋人物[1] - 累计拥有23项储能专利 子公司申请25项专利(含14项发明专利) 其中15项已获授权[1] - 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院校合作成功转化二十余项核心专利技术 覆盖关键材料与电堆结构[1] 产品性能突破 - 32kW电堆通过中国电科院检测 升级后电堆工作电流密度达180mA/cm² 能量效率突破80%[2] - 电堆功率提升至45kW 单堆功率成本大幅下降28%[2] - 完成500kW/2MWh集装箱式储能模块研发 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2] 核心材料创新 - 研发正极固体增容材料 1公斤可替代1.45升传统钒电解液 成本仅为40%-60%[2] - 结合短流程工艺使综合成本再降40%以上 工作温度范围拓宽至5℃-70℃[2] - 第二代材料性能翻倍 1公斤可替换3.7升电解液 负极材料实验室测试已启动[2] - 计划2027年底实现负极钒用量降低50% 两项核心专利推进中[2] 上游资源布局 - 通过收购钒矿拥有158.89万吨五氧化二钒资源量[3] - 汇宏矿业钒矿平均品位1.06% 6000吨/年高纯五氧化二钒生产线入选国家2024重大项目库[3] - 嘉阳矿业钒矿资源量134.74万吨 平均品位0.93% 正推进资源扩储[3] 政策与产业协同 - 国家政策要求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3] - 公司形成"资源+技术+装备"全产业链布局 具备核心技术、产品落地与成本优势[3]
永泰能源20250919
2025-09-22 01:00
**永泰能源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一 公司及行业概况** * 公司为煤电一体化能源企业 同时积极布局储能产业[3] * 公司控股电力装机容量918万千瓦 参股装机容量400万千瓦[4] * 公司是焦煤行业核心供应商 总产能规模2110万吨(焦煤1110万吨 动力煤1000万吨)[6] * 公司在山西省内拥有15座优质焦煤矿 总资源量38.21亿吨(优质焦煤9.13亿吨 优质动力煤29.08亿吨)[6] **二 财务与经营业绩** * 上半年实现发电量179亿千瓦时 原煤产量691万吨 精煤产量115万吨[2][3]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 归母净利润1.26亿元[2][3] * 上半年经营性净现金流27.26亿元[2][3] * 资产负债率降至51.58%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3] * 有息负债从9年前的710亿元降至382.85亿元[33] * 每年还本付息规模约55亿元[33] **三 电力业务表现** * 上半年电力业务毛利达16.4亿元 同比增长20.51%[2][5] * 电力业务毛利率达21% 同比增加5.5个百分点[2][5] * 燃煤机组供电煤耗平均为294.51克/千瓦时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克/千瓦时 每年节省标煤约35万吨[2][5] * 七八月份三大主力燃煤电厂发电量创历史新高 单月维持在47亿度左右[5][23] * 主要以外购煤为主[24] **四 煤炭业务现状与展望** * 6月底以来焦炭价格回升 主要精炼品种价格提升200-300元/吨 三季度利润有望修复[2][6] * 海子凼煤矿资源储量11.45亿吨 预计2026年6月底试生产300万吨 2027年全面投产达1000万吨[2][6][26] * 海则滩矿区正在进行跨区整合修编 已报国家部委审批 预计2026年底前有望批复[26] * 精煤产量根据市场情况及客户需求灵活调整 采用定量不定价模式[20] * 煤炭单位成本同比下降近100元/吨[31] * 公司严格按照产能规模组织生产 已通过省市两级核查 产量基本稳定[22] * 焦煤资源在国内占比约20%-25% 属于稀缺资源[29] * 从2024年开始 煤炭行业新增产能和准产能明显下降[30] **五 储能产业布局与发展** * 公司拥有150.89万吨五氧化二钒资源[4][11] * 已获得23项核心专利 覆盖电池系统、电堆结构、改性电极、交换膜等[4][11] * 研发1.2代32千瓦电堆产品通过国家级检测认证 能量效率达82%[4][13] * 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可减少40%-60%正极用量 工作温度区间扩大至5℃-70℃[12] * 启用增容材料后 电解液正极用量降低50% 整体装机成本可下降12.5%[4][17] * 若负极技术也商业化 总体储能系统成本可降低25%(从2元/瓦时降至1.5元/瓦时)[17] * 在山西南山煤矿建设兆瓦级光储一体化重氢电站 于2024年9月底正式投运[13] * 新加坡Wind Energy公司开发出以无机材料为核心的全钒液流增溶剂[14] * 第二代增溶剂一公斤可替代3.7升原有产品 提高效能100%以上[14] * 计划与大连融科、大力电工、天孚储能等企业合作 加快中试方案及项目落地[4][15] * 自2023年成立以来 储能业务总投资规模接近10亿元[19] **六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方案明确 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0吉瓦以上 带动约2500亿元投资[2][8] * 工信部文件明确 到2027年液流电池储能装机规模达180吉瓦以上 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 装机规模预计达240吉瓦以上[2][9] * 2024年国内新增液流电池并网项目同比增长超10倍 钒液流电池占比高达97%[2][10] * 全球钒电池产业在2023年规模预计突破20亿美元[10] **七 其他业务** * 石化业务目前主要开展码头和仓储业务 原规划的油品贸易和加工因战略调整未重点推进[34] * 石化板块维持稳定运营 并在处置相关业务 对公司经营资金占用维持合理范围内[34] **八 未来发展计划** * 2025年四季度计划完成千瓦级电堆测试[18] * 2026年一季度完成千瓦级别第三方测试 10月前完成百公斤级试生产[18] * 2026年上半年进行吨级生产测试 6月开始搭建产线实现量产[18] * 新加坡公司同步进行国外市场布局 产品应用将面向全球[16] * 公司将根据政府政策要求申报储备产能[26]
“AI+长时储能”赋能电力系统,如何提升城市能源韧性?
南方都市报· 2025-09-21 13:21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同时对电网安全性和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1] - 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 风电光伏大规模并网使电网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显著增强[4] -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占全球40%以上 但实现碳中和目标仍需部署46太瓦时储能容量[4] - 电力系统峰谷差巨大 超过一半输电能力全年大部分时间闲置 造成资源浪费和投资低效[4]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优势 - 全钒液流电池具有循环寿命超过2万次 寿命超过20年 水基电解液本征安全 容量无衰减特性[4] - 功率容量可独立配置 被视为长时储能的理想技术路线[4] - 相比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仅2000次 2-3年后性能显著衰减 且存在热失控安全风险[4] - 成为城市侧储能的理想路径 结合AI大数据与数字孪生技术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提速[3] 应用效益与案例 - 城市用户侧全钒液流电池+输电网协同规划方案使总成本下降17% 弃风弃光成本降低近40%[5][6] - 该方案显著减少新建输电线路需求 有效消除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引发的停电风险[5][6] - 相比单纯扩建输电通道 能以更低成本实现更高供电可靠性和电网安全性[6] - 推动城市能源系统从被动承载向主动调节转变 使电网具备自适应能力[6] 智能化与技术创新 - AI赋能全钒液流电池运行 通过深度学习专家知识与数字孪生实现实时状态感知[8] - 对能量调度电解液流量和电堆温度进行智能控制 提升效率和可靠性[8] - 动力电池运行安全诊断系统基于十年真实运营数据 10分钟充电数据实现超96%故障检测准确率[7] - 系统实现边充边检 已在充电网试点 为行业安全标准制定提供实证样本[7] 未来发展前景 - 城市电库储存5%-10%年用电量可缓解峰值压力 减少停电风险 实现经济环保双赢[8] - 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特性使其成为实现城市电库构想的理想工具[8] - 充电与储能基础设施体系有望进入高效安全集约新阶段[8] - 储能价值不仅在于存电 更在于通过AI实现能源系统智慧管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