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设备
icon
搜索文档
【风口研报】半导体设备结构件+固态电池干法设备,公司已斩获200MWh全固态电池生产项目订单,与中微、北方华创等企业保持长期合作
财联社· 2025-09-01 04:53
核心业务布局 - 公司业务覆盖半导体设备结构件、固态电池干法设备和机器人领域 [1] - 公司拥有覆盖固态电池干法电极工艺全流程的成套智能装备 [1] - 公司半导体产品主要应用于刻蚀、清洗、PVD/PECVD等环节 [1] 订单与合作进展 - 公司已斩获200MWh全固态电池生产项目订单 [1] - 公司与中微、北方华创等半导体行业龙头企业保持长期合作 [1]
中微公司-通过多元化产品结构保持向上趋势;维持“增持”评级
2025-09-01 03:21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中微公司(股票代码:688012 SS)[1][7][10] * 半导体设备行业(WFE - 晶圆制造设备)[1][7][12] 核心观点和论据 * 维持对公司的"增持"评级,目标价为230元(基于20倍2026年12月动态市盈率)[1][7][12][23] * 公司是中国第二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预计将受益于半导体产业链脱钩和WFE设备国产化加速趋势[12][22]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盈利复合增长率(CAGR)分别为49%和65%[1][12][22] * 公司通过产品多元化保持向上趋势,ICP设备在手订单已超过CCP设备,增长势头源于先进逻辑和DRAM需求[7] * 公司的薄膜业务(如LPCVD, ALD, EPI)增长迅速,2025年上半年收入约2亿元,同比增长6倍[7] * 国内半导体资本支出的坚挺趋势预计将由先进存储和逻辑产能扩张推动[1]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为28亿元(同比增长51%,环比增长28%),净利润为3.93亿元(同比增长47%,环比增长25%)[7] * 合同负债和库存保持上升趋势,表明未来需求前景广阔[7] 财务预测与估值调整 * 更新后的2025E/2026E/2027E收入预测分别为144.95亿元/224.61亿元/299.35亿元(较旧预测下调约1-3%)[3][16] * 更新后的2025E/2026E/2027E净利润预测分别为23.69亿元/48.64亿元/71.97亿元(较旧预测下调12-18%)[7][16] * 预测毛利率将从2025E的39.5%提升至2027E的43.6%[16] * 预测营业利润率将从2025E的13.1%提升至2027E的23.8%[16] * 预测净利润率将从2025E的16.3%提升至2027E的24.0%[16] * 预测2025年收入同比增长59.9%,2026年增长55.0%[11][16] * 公司自由现金流预计将从2025E的38.39亿元增长至2027E的77.14亿元[11] 风险因素 * 评级和目标价面临的主要下行风险包括:美国对关键零部件采购的限制收紧;产能扩张中断影响交付节奏;下游需求疲软或其它关键设备短缺影响客户资本支出[24] 其他重要信息 * 过去一个月公司股价上涨5%,但跑输A股半导体行业指数20个百分点[1] * 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环比下降3个百分点,归因于新(高端)设备的成本较高[7] * 公司曾给出2025年上半年新订单同比增长约40%的指引[7] * 股价表现(截至2025年8月29日):214.17元[2] * 总市值约为188.06亿美元[10] * 90天波动性为35[10] * 彭博共识评级为35家买入,3家持有,0家卖出[10]
ETF实盘大赛双周达人奖榜单(2025.8.13-8.26)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从3600点冲高至3880点附近 创业板和科创板涨幅均超13% [2] - 市场成交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显示场内资金活跃 [2] - 光模块领涨市场 通信板块涨幅超30% 芯片和半导体设备涨幅居前 [3] - 传媒和游戏表现亮眼 稀土有色受益于降息预期和国内反内卷策略表现强势 [3] 行业主线 - 科技创新成为最强主线 创业板因英伟达产业链表现优秀 [2] - 科创50因国产替代热情提升而走强 [2] -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成为科技创新突围方向 [2] - 中报披露业绩部分验证订单加速 业绩逐步兑现中 [2] 技术指标 - 指数加速上行偏离5日均线较多 存在局部过热迹象 [3] - 行情累积较大获利筹码 市场转向时容易引发抛压 [3] - 建议设置出场条件如5日/10日/20日线 跌破趋势减仓 重回趋势加仓 [3] 投资顾问信息 - 90后新锐投资顾问 经济学硕士 对投资品种有独到理解 [4] - 理论扎实市场嗅觉灵敏 多次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点评经济热点 [4]
拓荆科技8月29日获融资买入1.98亿元,融资余额10.26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01 02:17
股价与交易表现 - 8月29日公司股价下跌3.16% 成交额达13.84亿元 [1] - 当日融资买入1.98亿元 融资净买入2901.23万元 融资余额10.26亿元占流通市值1.93%且处于近90%分位高位 [1] - 融券余额1086.76万元处于近80%分位高位 融券余量5.72万股 [1] 融资融券数据 - 融资融券总余额10.36亿元 其中融资余额10.26亿元 [1] - 融券当日偿还900股 卖出561股 卖出金额10.66万元 [1]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6月30日股东户数1.41万户 较上期减少4.69% [2] - 人均流通股19794股 较上期大幅增加89.04%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19.54亿元 同比增长54.25%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9428.80万元 同比减少26.96% [2] 机构持仓变动 - 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持股779.38万股(第四大股东) 较上期减少8.02万股 [2] - 香港中央结算持股682.77万股(第五大股东) 较上期增加119.26万股 [2] - 易方达科创板50ETF持股579.02万股(第六大股东) 较上期增加19.25万股 [2] - 诺安成长混合持股454.88万股(第七大股东) 较上期减少18.47万股 [2] - 嘉实科创板芯片ETF持股332.19万股(第九大股东) 较上期增加31.98万股 [2] - 银华集成电路混合与华夏半导体芯片ETF退出十大股东行列 [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位于辽宁省沈阳市 主营高端半导体专用设备研发生产销售 [1]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半导体专用设备96.47% 其他补充业务3.53% [1]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74亿元 [2]
华海清科8月29日获融资买入1.65亿元,融资余额12.26亿元
新浪财经· 2025-09-01 02:16
股价与融资融券交易 - 8月29日公司股价下跌3.07% 成交额11.12亿元 [1] - 当日融资买入1.65亿元 融资偿还1.52亿元 实现融资净买入1330.43万元 [1] - 融资余额12.26亿元(占流通市值2.75%) 融券余额788.32万元 融资融券总余额12.34亿元 [1] - 融资余额处于近一年90%分位高位水平 融券余额处于近一年70%分位较高水平 [1] 股东结构变化 - 股东户数1.36万户 较上期减少10% 人均流通股17452股 较上期增加54.75% [2] - 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增持90.47万股至891.68万股 易方达科创板50ETF增持114.97万股至686.29万股 [2] - 嘉实科创板芯片ETF增持87.38万股至393.37万股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退出十大流通股东 [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19.50亿元 同比增长30.28% 归母净利润5.05亿元 同比增长16.82%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发现金红利2.71亿元 [2]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位于天津市津南区 成立于2013年4月10日 2022年6月8日上市 [1] - 主营业务为半导体专用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 [1] - 收入构成中CMP/减薄装备销售占比87.70% 其他产品和服务占比12.30% [1]
2025年6月中国制造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用的机器及装置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分别为0.08万台和30.17亿美元
产业信息网· 2025-09-01 01:43
进口数量与金额变动 - 2025年6月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数量为0.08万台,同比下降23.5% [1] - 同期进口金额为3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 [1] - 进口呈现量减价升态势,单台设备进口均价显著提高 [1] 数据来源与统计 - 进口情况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 [2] - 数据由智研咨询进行整理 [2]
光刻工艺套刻设备,本土亟待突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01 01:17
半导体前道量测设备行业概述 - 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较低 先进制程设备国产化迫在眉睫 尤其AI算力芯片产能扩建加速对设备需求激增 [1] - 芯片制造需上百台设备配合 经历400-500道工序 光刻机与刻蚀机是典型设备 [1] - 前道量测设备中套刻测量设备(Overlay)是实现国产化零突破的关键设备 用于检测各层平面图形对准精度 [3][5] Overlay设备技术特性 - Overlay设备测量层间套刻误差 误差来源包括光刻机自身曝光图形畸变/平台误差 及其他工艺环节导致的晶圆翘曲 [7] - 套刻误差允许范围与关键尺寸(CD)相关 28nm工艺要求关键层误差≤6nm 14nm要求≤5nm 7nm要求≤3nm 5nm/3nm要求≤2.5nm/2nm [11][18] - 设备与光刻机配套使用 通常1台光刻机配置1.5-3台Overlay设备 先进制程需求比例更高 [8] 技术路径分析 - IBO(基于图像测量)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获取套刻标识图案 适用标识包括Box-in-Box/Bar-in-Bar/AIM等类型 [14][15] - DBO(基于衍射测量)通过分析反射光衍射光谱计算误差 支持更小标记面积 具备in die标记潜力 [20] - 中国大陆晶圆厂目前以IBO技术路径为主 因制程多集中在14nm及以上且考虑工程师使用习惯 [26]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Overlay市场由KLA和ASML双寡头垄断 合计占90%份额 KLA占60-70% ASML占约30% [24] - KLA以IBO技术为主 Archer系列覆盖28nm至5nm以下制程 DBO系列ATL支持10nm以下节点 [24][25] - ASML以DBO技术为主 Yieldstar系列支持5nm及以下制程 凭借光刻机协同优势切入市场 [24][25] - 2024年全球Overlay设备市场规模约14亿美元 KLA收入约10亿美元 ASML约4亿美元 [33] 中国市场需求与国产化进展 - 2024年中国大陆Overlay市场规模约4.5亿美元(30亿元人民币) 其中国产化率几乎为零 [33] - 28nm产线每万片产能需约3台Overlay设备 14nm需3-4台 先进制程需求密度持续提升 [22] - 无锡埃瑞微半导体为国内主要厂商 核心团队源自KLA 具备IBO+DBO双路径技术能力 [34] - 埃瑞微首款产品IOL100对标KLA Archer500 支持28-14nm工艺 部分参数接近但吞吐量(130片/小时)略低于KLA(150片/小时) [35][36] 技术壁垒与产业链挑战 - Overlay设备需满足精度/速度/一致性/稳定性四大核心指标 测量精度要求达目标值1/10(如28nm工艺需0.6nm精度) [27] - 设备性能依赖光源及光学模组/对准系统/运动平台等硬件系统 运动平台需实现亚微米级控制并配备减震系统 [29] - 设备一致性(Tool-to-Tool Matching)要求极高 14nm制程需达0.3nm 是进入量产线的必要条件 [31] - 国产零部件在光学和运动台等关键环节与国际存在差距 需设备厂商与供应链深度协同开发 [38]
北方华创(002371):平台化战略持续拓宽 布局七大类核心半导体设备
新浪财经· 2025-09-01 00:39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79.36亿元,同比增长21.84%,环比下降3.3% [1] - 归母净利润16.27亿元,同比下降1.47%,环比增长2.95%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16.11亿元,同比增长2.77%,环比增长2.59% [1] - 毛利率41.29%,同比下降6.1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73个百分点 [1] - 归母净利率20.5%,同比下降5.04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24个百分点 [1] - 研发费用10.51亿元,同比增加4.25亿元,研发费用率13.2%,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 [1] - 所得税费用-1.06亿元,同比减少3.25亿元 [1] 业务板块进展 - 刻蚀设备2025年上半年收入超50亿元,成功实现从ICP向CCP技术突破 [2] - 薄膜沉积设备2025年上半年收入超65亿元,形成PVD、CVD、ALD、EPI和ECP全系列布局 [2] - 热处理设备2025年上半年收入超10亿元,覆盖立式炉和快速热处理设备 [2] - 湿法设备2025年上半年收入超5亿元,通过并购芯源微完善前道清洗布局 [2] - 离子注入设备于2025年3月正式进军市场,发布12英寸浸没式及标准离子注入设备 [2] - 涂胶显影设备全球市场规模约260亿元,芯源微为国内前道涂胶显影领先厂商 [2] - 键合设备全球市场规模约50亿元,芯源微在临时键合设备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3] 战略布局与并购 - 2025年6月以31.35亿元现金收购芯源微17.87%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4] - 整合后产品覆盖度提升,合计覆盖中国大陆晶圆制造设备市场260亿美元以上 [4] - 平台化战略覆盖刻蚀、薄膜、清洗、热处理和离子注入等领域,覆盖度达49.7% [4] 行业背景与市场地位 - 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1161亿美元,同比增长9.2% [5] - 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491亿美元,同比增长34.2% [5] - 2024年公司半导体设备营收266亿元,同比增长43.6%,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15% [5] - 逻辑芯片28nm以下多重曝光技术渗透率提升,存储芯片3D化趋势推动刻蚀与薄膜设备需求增长 [5] 业绩预测 - 维持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73亿元、91亿元、112亿元 [6] - 对应市盈率分别为37倍、30倍、24倍 [6]
【私募调研记录】诚盛投资调研创新新材、芯源微等3只个股(附名单)
证券之星· 2025-09-01 00:08
公司调研概览 - 知名私募诚盛投资近期调研3家上市公司 包括创新新材 芯源微和三花智控 [1] 创新新材业务进展 - 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 2025年计划投资不超过2.09亿美元参与沙特红海铝产业链项目 [1] - 沙特项目预计年产能50万吨电解铝及50万吨铝加工产品 截至2025年7月已完成ODI备案 [1] - 2025年上半年型材销量7.72万吨 同比增长43.93% [1] - 铝杆线缆销量50.13万吨 同比增长13.83% [1] - 综合循环利用再生铝63.75万吨 同比增长12.37% [1] - 再生铝年产能达170万吨 未来将突破200万吨 [1] - 新增授权专利38项 参与小米汽车多个部件材料开发并量产 [1] - 公司为国内铝合金线缆材料最大生产企业 [1] - 国家西电东输项目70%以上特高压导线中标单位采购其产品 [1] 芯源微经营状况 - 前道化学清洗产品预计超额完成全年签单目标 [2] - 高端机台已实现主要客户导入并获批量订单 [2] - 新一代前道涂胶显影机研发顺利 预计下半年客户端验证 [2] - 新一代机台预计明年展现表现 [2] - 2025年上半年前道订单占比近60% [2] - 主要增量来自化学清洗新品 [2] - 毛利率环比提升因封装类产品收入占比较高 [2] - 2025年为研发大年 费用率偏高 [2] - 预计2026年起随收入释放和费用控制逐步回落 [2] - 先进封装将持续布局HBM CoWoS等高端工艺 [2] - 拓展中国台湾 韩国 东南亚市场 [2] 三花智控财务表现 - 2025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62.63亿元 同比上升18.91% [3] - 净利润21.10亿元 同比上升39.31% [3] - 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收入103.89亿元 同比增长25.49% [3] - 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58.74亿元 同比增长8.83% [3] - 净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精兵强将"行动提升经营质量 [3] 三花智控业务发展 - 制冷业务受益于全球温控需求上升及热泵技术拓展至数据中心 储能等领域 [3] - 汽车零部件客户覆盖奔驰 比亚迪 特斯拉 丰田等主流车企 [3] - 客户包括电装 法雷奥等集成商 客户结构持续优化 [3] - 推进数据中心液冷业务 依托原有热管理技术实现零部件复用 [3] - 机器人事业部已成立 聚焦机电执行器并推进量产 [3] - 通过海外生产基地布局应对关税政策 [3] - 已与客户达成成本分摊协议 保障供应链稳定 [3] 调研机构背景 - 北京诚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 [4] -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员单位 [4] - 荣膺私募金牛奖 私募基金年会奖 私募金刺猬奖等多项私募界大奖 [4] - 以专业投研团队为基础 从事国内证券市场投资及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 [4] - 秉承深入的基本面研究 严格控制回撤 投资风格稳中求进 [4] - 管理规模持续增长 经历了市场两轮完整的牛熊周期 [4] - 长期管理业绩优秀 旗下产品得到市场的充分肯定 [4] - 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证券市场最具品质的专业投资机构 [4] - 本着"诚信 稳健 共赢"的宗旨 [4]
新股消息 | 芯碁微装冲刺港交所 为全球最大的PCB直接成像设备供应商
智通财经网· 2025-08-31 23:09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芯碁微装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 [1] - 公司是全球最大PCB直接成像设备供应商 2024年市场份额达15.0% [4] - 全球唯一业务覆盖PCB/IC载板/先进封装/掩膜版四大应用场景的企业 [4] - 国内仅有两家产品覆盖先进封装应用的公司之一 [4] - 全球服务先进封装客户数量最多的企业 [4] 财务表现 - 2022年营业收入6.52亿元 2023年增长至8.29亿元 同比增长27.1% [5][7] - 2024年营业收入达9.54亿元 较2023年增长15.1% [5][7]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54亿元 达到2024年全年的68.6% [5][7] - 2022年净利润1.37亿元 2023年增至1.79亿元 同比增长30.7% [5][7] - 2024年净利润1.61亿元 较2023年下降10.1% [5][7]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1.42亿元 达到2024年全年的88.2% [5][7] 盈利能力分析 - 2022年毛利率41.3% 2023年维持在40.9% [7] - 2024年毛利率下降至35.5% 较2023年降低5.4个百分点 [7]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回升至40.5% [7] - 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13.0%逐步下降至2024年10.2% [7]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9.3% 保持相对稳定投入 [7] 技术优势与产品布局 - 拥有完整研发技术体系架构 涵盖光源及曝光引擎/精密工件台/对准对焦等核心技术 [4] - 产品组合主要包括PCB直接成像设备及自动线系统 [4] - 半导体直写光刻设备及自动线系统构成主要产品线 [4] - 专注于微纳直写光刻设备领域 为AI时代提供核心设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