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液冷

搜索文档
数据中心互联技术专题五:液冷:智算中心散热核心技术
国信证券· 2025-09-29 05:26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 [2] 核心观点 - AI时代数据中心热密度加速提升 液冷正在成为智算中心主流散热技术 [7] - 液冷与风冷技术相比具有温度传递快 带走热量多 噪音低和节能 节省空间的优势 [7][11] - 全球各地区PUE考核趋严 液冷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7] - 液冷通用架构可分为机房侧和ICT设备侧 机房侧包括一次侧和二次侧设备 [7] - 当前阶段液冷应用主要采用冷板式技术 浸没式方案是长期发展方向 [7] - 液冷市场空间广阔 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液冷市场规模有望达百亿美元 [8][9] - 液冷产业链中传统海外散热企业有早期先发优势 但国产厂商拥有高性价比 高响应速度 定制化服务等优势 [9] 算力功率密度提升 液冷是未来散热温控主要技术 - 英伟达最新商用B系列GPU采用冷板液冷技术散热 100%全液冷架构覆盖CPU GPU内存等核心部件 [7][11] - 液冷系统通用架构可拆解为机房侧和ICT设备侧两部分 机房侧分为一次侧和二次侧 [18] - 液冷相比风冷具有更高散热能力和更低TCO 根据中兴通讯测算 液冷方案预计2.2年左右可回收增加的基础设施初投资 [22] - 施耐德数据显示 每机架20kW和40kW部署液冷时投资成本比传统风冷分别节省10%和14% [22] - 英伟达B200芯片TDP功耗达1000W GB200超级芯片达2700W [26] - Vertiv数据显示 AI GPU机架峰值密度有望从2024年130kW到2029年突破1MW [26] - 全球数据中心能耗管控趋严 中国要求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PUE降至1.25以内 [34] - 美国要求现有联邦数据中心2025年前PUE<=1.5 新建项目需<=1.4 [35] - 欧洲要求2026年起新建数据中心PUE<1.2 2030年现有数据中心PUE<1.3 [35] - CSP云厂包括META Google AWS微软xAI均在设计和启用液冷方案 [39][41] 液冷应用渗透加速 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超百亿美元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中冷却系统成本占比约20%-25% [81] - 风冷 冷板式液冷 浸没式液冷每kW成本比例关系呈现逐步翻倍 [81] - 预测2026年国内液冷市场规模达113亿元 2027年达238亿元 [9][85] - 2026年通用服务器液冷渗透率14% AI服务器液冷渗透率50% [85][87] - 北美市场冷板式液冷单位价值量约1040美元/kW [9] - 2026年CSP云厂自研ASIC芯片带动液冷市场规模有望达30亿美元 [9] - 2026年英伟达液冷市场规模在乐观情况下预测超70亿美元 [9] - 2026年北美液冷市场规模有望达100亿美元 [9][93] - GB300液冷价值量测算为101420美元 对应单千瓦价值量为1043.4美元/kW [92][93] 液冷产业链解析 - 液冷产业链上游为液冷零部件 中游为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集成商 下游为AIDC服务商 运营商 互联网等 [9][97] - 当前液冷交付模式包括一体化交付与解耦交付两种 解耦交付有利于促进行业标准形成 [101][104] - 液冷系统集成复杂难度成倍提升 系统级能力要求高 [106] - 液冷系统关键零部件包括冷板 快接头 Manifold CDU等 [113] - 英伟达液冷核心供应商包括AVC奇宏 双鸿 台达电子 富士康等 [118] - 台资液冷组件公司预计占据全球70%以上液冷组件市场份额 [125] - 国产厂商包括英维克 申菱环境 高澜股份 曙光数创等已在液冷领域布局 [128][130][132] - Vertiv拥有全球数据中心冷却市场23.5%的份额 是英伟达独家合作伙伴 [134][135] 投资建议 - 随着AI芯片功率提升和单机柜密度提升 全球液冷市场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9][146] - 具备系统级理解能力的专业温控厂商有望更受益行业发展 [9][146] - 国内厂商凭借性价比等优势仍有机会突破海外市场 [9][146] - 重点推荐英维克 预测2025-2027年公司收入分别为70.2/98.4/138.8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8/9.46/13.86亿元 [139][147]
高澜股份20250926
2025-09-28 14:57
公司概况与业务结构 - 高澜股份是特高压纯水冷却领域龙头企业 市占率约70% 专注于热管理20多年 业务分为大功率电力电子热管理产品和高功率密度装置热管理产品[8] - 主要产品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冷却设备 柔性交流输变电 大功率传动 新能源发电设备冷却 以及数据中心和储能领域机柜层级散热技术[14] - 技术实力国内领先 国际先进 获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证及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认定[8] - 参与9项国家标准 8项行业标准及27项产品标准起草修订 拥有约300多项专利[13] 财务表现与订单增长 - 订单从2024年6月30日不到6亿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接近11亿元 实现翻倍增长[2][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在手订单达11.39亿元 同比翻倍[5][22] - 2024年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超过3亿元 同比增长50%[3][10] - 2024年中报显示收入增长50%以上 利润实现扭亏为盈[17] 行业景气度与市场机遇 - 国家电网2024年投资超6000亿元 同比增长15% 2025年计划超6500亿元[5][19] - 南方电网2024年投资1700亿元 同比增长超20% 2025年继续增加[5][19] - 国内外特高压建设提速 十四五规划共38条线路 仅开工4条 2025年建设速度将显著加快[19] - 国际市场用电需求提升 公司在沙特中标价值5亿元订单 后续还有5条线路有望切入[20] 数据中心与液冷技术 - 数据中心液冷是温控必选项 随AI服务器高速增长同步放量[2][10] - 公司掌握CBU Mini-fofold UQD等核心零部件技术 静默式液冷达国际先进水平[2][10] - 液冷技术路线包括冷板式 浸没式和喷淋式 冷板式仍是主流[26] - 液冷系统PUE可低于1.2 政策要求大型AI算力中心制冷PUE低于1.15[24][25] - 覆盖字节跳动 阿里巴巴 腾讯等头部客户[9][27] 海外布局与子公司 - 成立美国全资子公司 为海外算力做准备[2][7] - 设立新加坡和美国子公司 承接当地服务器液冷需求[16][27] - 岳阳高澜生产液冷核心产品如CDU 广州高澜创新主营数据中心热管理 兰科工业生产屏蔽泵[16] 未来增长点与估值 - 主业呈现企稳反转态势 未来增长点体现在高速数据中心市场份额及盈利弹性[5][29] - 从GB200到GB300标准提升将提高液冷渗透率并带来量价提升[2][6] - 与同行相比市值较低 英维克市值约六七百亿元 深南环境市值约200亿元 高澜股份仅为八九十亿元[29] - 当前估值尚未充分体现增长潜力 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30] 其他重要领域 - 自2010年参与核聚变领域 为人造太阳项目提供温控设备[12][23] - 客户覆盖国家电网 南方电网 许继电气 特变电工 宁德时代等电网和储能巨头[9] - 管理层有20多年行业经验 董事长李琦持股约14%[15]
中金研究 | 本周精选:宏观、策略、银行、汽车及零部件
中金点睛· 2025-09-27 00:06
中金点睛"本周精选"栏目将带您回顾本周深受读者欢迎的研究报告。 01 银行 Industry 存款搬家走到哪了? >>点击图片查看全文<< 本篇报告从金融系统流动性迁移的角度针对存款搬家的进度进行追踪和探讨。综合来看,我们跟踪的流动性指标显示存款搬家的趋势仍 在继续演绎,体现为存款延续活化趋势、资本市场更为活跃,但搬家步伐略有放缓,主要由于三方面因素:首先,由于上半年财政和信 贷货币投放较为前置,下半年存款创造"后劲"略显不足;其次,股市上涨后投资者分歧也在加大,存款向非银部门账户迁移速度减慢; 最后,出口放缓的背景下结汇资金回流步伐也在放缓。另外,在市场回暖的背景下,央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也出现下降的迹象。向 前看,以上因素可能使得存款搬家趋势并非一蹴而就,但我们从超额储蓄、定期存款重定价等角度估算的5-7万亿元存款搬家潜力仍 在,这一趋势可能在中期继续演绎。 2025.9.21 | 林英奇 周基明等 02 宏观 Macroeconomy "十五五"的潜在政策动态 >>点击图片查看全文<< "十四五"是中国金融周期见顶转向、经济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 "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理念全方位推进,"十四五 ...
行业分析框架:国信化工、数据中心及AI服务器液冷冷却液
国信证券· 2025-09-25 05:15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优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随着数算中心规模、功率不断提升,高效冷却技术快速发展,液冷主要解决高能耗、高发热难题,2024年我国算力中心总耗电量达1660亿kWh,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68%[2] - 主流液冷技术为冷板式与浸没式,冷板式液冷由于技术方案相对成熟,是目前主要的液冷应用方案,液冷具有换热效率高、节能、减少噪音等多重优势[2] - 不同基质的冷却液一般用于不同场景,水基冷却液一般用于单相冷板式液冷,制冷剂可用于双相冷板式液冷,油基冷却液与含氟冷却液可用于单相或多相浸没式液冷[2] - 冷却液市场空间测算显示,2028年全球新增AI数据中心装机量将达59GW,预期或将催生出约8.9万吨冷却液需求,传统服务器新增装机量或将带来1.9万吨冷却液需求[2] - 数算中心机架功率持续提升,液冷方案可解决数算中心高能耗、高散热难题,当前液冷板块处于发展早期,各类液冷方案各具优劣势,行业尚未形成统一既定的最优液冷方案[2] 主流冷却路径梳理 - 全球液冷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7年全球数据中心规模为465.5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1632.5亿美元,期间复合增长率达13.4%[13] - 数据中心规模持续提升,散热问题愈发显著,全国在用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达1.46,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55[13] - 风冷散热效率难以匹配,液冷方案成为数据中心散热更优选择,2027年我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或突破1000亿元,2019-2027年复合增速高达51.4%[17] - 液冷具有换热效率高、节能、减少噪音等多重优势,液冷换热效率更高,液体的体积比热容是空气的1000-3500倍,导热系数是空气的20-30倍[22] - 液冷路径主要包括冷板式、浸没式、喷淋式,冷板式液冷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方式,2022年冷板式液冷应用比例达91%,浸没式液冷应用比例达8%[23] - 液冷技术商用条件逐渐成熟,实践案例不断增多,阿里巴巴、中科曙光、华为、联想、京东、浪潮、中国联通等企业已有成熟的液冷技术应用案例[28] 水基冷却液 - 水基冷却液主要用于单相冷板液冷,具有传热好、成本低等优点,水基冷却液分为纯水液和配方液,主要应用于单相冷板式液冷技术中[50] - 水基冷却液具有比热容大、沸点高、起泡性低、低温下性能良好等优点,但需添加防冻剂和防腐剂,或有滋生细菌、微生物、藻类风险[49] - 国内主要的水基冷却液生产商包括康普顿、统一股份,终端应用案例包括京东云冷板液冷解决方案、阿里云携手英特尔开发高性能的浸没式液冷散热器方案[50] 油基冷却液 - 矿物油、合成油、合成烃冷却液主要应用于单相浸没式液冷技术,矿物油具有价格低、高沸点、无毒、不易挥发等优点,但可燃、粘性大、流动阻力大、设备清洗难[55] - 合成油具有稳定性好、抗氧化性强等优点,但成本较高,合成烃具有抗氧化性好、材料相容性好等优点,但闪点较低[55] - 硅油冷却液主要应用于单相浸没式液冷技术,硅油具有介电强度高、化学性质稳定、挥发性低、价格低廉等优点,但比热容和导热系数低、散热能力较差、粘度较高、阻力大、存在清洁困难等问题[60] - 目前矿物油、合成油、合成烃的主要供应商包括统一股份、中国石油、奥吉娜化工、陶氏、壳牌、雪佛龙、埃克森美孚、卫星化学等,硅油冷却液的主要供应商包括晨化股份、宏达新材、兴发集团、润禾材料、新安股份、长先新材、陶氏化学、瓦克化学等[55][60] 含氟冷却液 - 氟化液优势显著,是理想的数据中心用冷却液,氟化液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和热传导性、理想的化学惰性和热稳定性、良好的材料相容性、良好的流动性、非危险品不燃不爆、无毒无害无刺激性等优点[70] - 单相浸没式液冷使用的氟化液包括全氟聚醚、全氟胺、氢氟醚、全氟烯烃等,全氟聚醚、全氟胺的绝缘性能较好,全氟烯烃中等,氢氟醚较差[72] - 相变浸没式液冷使用的氟化液包括全氟聚醚、全氟胺、氢氟醚、氢氟烃、氢氟烯烃、全氟烯烃等,全氟烯烃、全氟胺的绝缘性能较好,全氟聚醚中等,氢氟醚、氢氟烃、氢氟烯烃较差[78] - 六氟丙烯多聚体是一类高性能氟碳化合物冷却液,其中二聚六氟丙烯HFPD具有沸程低、材料兼容性好、热稳定性强等优点,是近年来国内市场出现的一种新型双相浸没式冷却液[88] - 氢氟醚环保性能较好,绝缘性较差,可用于单相、相变浸没式,氢氟醚普遍具有较低的GWP值,环保性能较好,但由于H元素的引入,其介电常数较高,且体积电阻率较低,绝缘性能较弱[93] - 全氟胺性能优异,是一类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电绝缘性能高、热传递性能好的优点,但其GWP值较高,一般大于5000[96] - 全氟聚醚性能优异,常温下为无色、无味、透明液体,只溶于全氟有机溶剂,具有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如优异的耐热性、耐氧化性、耐辐射、耐腐蚀、低挥发、不燃烧等特性[103] - 3M退出PFAS生产,国产替代持续推进,3M是全球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商之一,其氟化学品部门在比利时、美国和德国均设有工厂,电子氟化液代表产品包括Fluorinert™、Novec™、Fluere等[113] 市场空间测算 - 冷却液市场空间测算显示,2024年全球AI数据中心新增装机量达7GW,预计2028年AI数据中心新增装机量将达59GW,期间复合增速高达70%[119] - 2024-2028年全球冷却液需求量分别为1.4万吨、2.0万吨、5.0万吨、7.9万吨、10.8万吨,其中AI数据中心冷却液用量分别为1.3万吨、1.6万吨、3.8万吨、6.2万吨、8.9万吨,传统数据中心冷却液用量分别为0.1万吨、0.4万吨、1.2万吨、1.8万吨、1.9万吨[119]
行业分析框架:国信化工:数据中心及AI服务器液冷冷却液
国信证券· 2025-09-25 02:57
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数据中心规模及功率持续提升,高效冷却技术快速发展,液冷主要解决高能耗和高发热难题,2024年中国算力中心总耗电量达1660亿kWh,占全社会总用电量1.68%[2] - 液冷技术具有换热效率高、节能、减少噪音等多重优势,液体比热容是空气的1000-3500倍,导热系数是空气的20-30倍,节能效果达20-30%,浸没式液冷PUE可低至1.1以下[17][22] - 主流液冷技术为冷板式与浸没式,冷板式技术成熟且应用比例达91%,浸没式解热能力更高但成本较高[2][23] - 冷却液按基质分为水基、油基和含氟冷却液,分别适用于不同场景,含氟冷却液性能优异但售价较高[2] - 冷却液市场空间快速扩张,预计2028年全球AI数据中心新增装机量达59GW,催生约8.9万吨冷却液需求,传统服务器新增需求约1.9万吨[2][118] 主流冷却路径梳理 - 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从2017年465.5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1632.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13.4%[13] - 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预计2027年突破1000亿元,2019-2027年复合增速达51.4%[17] - 风冷散热效率不足,芯片功率超300W时风冷失效,液冷成为必然选择,三大运营商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液冷应用比例超50%[2][17] - 液冷技术按接触方式分为间接冷却(冷板式)和直接冷却(浸没式、喷淋式),按相变分为单相与双相[2][22] - 冷板式液冷兼容性好、成本低、维护方便,但解热能力不如浸没式;浸没式液冷散热效率高但运维复杂且冷却液成本高[23][25] - 微通道冷板式液冷技术兴起,热流密度超500W/cm²,英伟达等厂商推动其发展,但制造难度和成本较高[38][40] 水基冷却液 - 主要用于单相冷板式液冷,具有高比热容、低成本等优点,但易滋生藻类和细菌[2][48] - 分为纯水液和配方液,纯水液以去离子水为主,配方液添加防冻剂、缓蚀剂等,最佳浓度区间为20%-30%[48][50] - 国内生产商包括康普顿、统一股份等,终端应用案例有京东云冷板解决方案和阿里云浸没式方案[50] 油基冷却液 - 包括矿物油、合成油和合成烃,主要用于单相浸没式液冷,矿物油成本低但黏度大,合成油性能好但成本高[53][55] - 硅油冷却液介电强度高、化学稳定,但散热能力较差,改性硅油提升性能,供应商包括晨化股份、兴发集团等[57][59] - 终端应用案例涵盖新华三、英特尔、中国石油等企业的浸没式液冷方案[58] 含氟冷却液 - 氟化液具有优异电绝缘性、热传导性和化学惰性,是理想冷却液,包括全氟聚醚、全氟胺、氢氟醚等[63][64] - 全氟聚醚售价40-50万元/吨,分子量低于2500适用于冷却液,巨化股份、晨光博达等推动国产替代[103][108] - 氢氟醚环保性好但绝缘性较差,售价25-80万元/吨,生产商包括3M、巨化股份、东岳集团等[92][93] - 全氟胺绝缘性优异但GWP值高,3M主导市场,南通詹鼎等尝试国产替代[95][96] - 3M退出PFAS生产,国产替代加速,新宙邦、巨化股份等企业有望填补市场空缺[112][113] 市场空间测算 - 2024年全球AI数据中心新增装机量7GW,传统数据中心46GW,预计2028年分别增至59GW和64GW[118] - 液冷渗透率从2024年14%提升至2028年85%,浸没式渗透率从9%增至60%,推动冷却液需求增长[118] - 冷却液总需求从2024年1.4万吨增至2028年10.8万吨,年复合增速显著[118]
国信化工·数据中心及AI服务器液冷冷却液行业分析框架
国信证券· 2025-09-25 02:11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优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数据中心规模及功率持续提升 高效冷却技术快速发展 液冷主要解决高能耗和高发热难题 2024年中国算力中心总耗电量达1660亿kWh 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68%[2] - 液冷技术具有换热效率高、节能、减少噪音等多重优势 液体比热容是空气的1000-3500倍 导热系数是空气的20-30倍 液冷相比传统风冷节能20-30%以上 冷板式PUE可低至1.2以下 浸没式PUE可低至1.1以下[2][17][22] - 主流液冷技术为冷板式与浸没式 冷板式液冷技术方案相对成熟 是目前主要的液冷应用方案 2022年冷板式液冷应用比例达91% 浸没式液冷应用比例达8%[2][23][24] - 不同基质冷却液适用于不同场景 水基冷却液用于单相冷板式液冷 油基冷却液与含氟冷却液可用于单相或多相浸没式液冷[2] - 冷却液市场空间快速扩张 根据SemiAnalysis预测 2028年全球新增AI数据中心装机量将达59GW 预期催生出约8.9万吨冷却液需求 传统服务器新增装机量带来1.9万吨冷却液需求[2][118] 主流冷却路径梳理 - 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2017年全球数据中心规模为465.5亿美元 预计2027年将达到1632.5亿美元 期间复合增长率达13.4%[13] - 数据中心PUE要求持续提升 2023年6月起要求数据中心电能比不高于1.4 2025年起要求不高于1.3 全国在用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达1.46 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55[2][10][13] - 风冷散热效率难以匹配高功率需求 当芯片功率超过300W时传统风冷系统散热能力失效 芯片热流密度超过120W/cm² 远超风冷散热极限[2][17] - 液冷技术商用条件逐渐成熟 实践案例不断增多 阿里巴巴、中科曙光、华为、联想、京东、浪潮、中国联通等企业已有成熟应用[27][28] - 2027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规模或突破1000亿元 2019-2027年复合增速高达51.4%[17] 水基冷却液 - 水基冷却液主要用于单相冷板液冷 分为纯水液和配方液 具有高比热容、低成本等优点 但存在易滋生藻类、细菌等问题[2][48][50] - 水基冷却液最佳浓度区间应控制在20%-30% 25%的乙二醇/丙二醇水溶液是较为理想的选择[50] - 国内主要生产商包括康普顿(纳米改性水冷液)、统一股份(工业级水冷液)[50] 油基冷却液 - 油基冷却液包括矿物油、合成油、合成烃和硅油 主要应用于单相浸没式液冷技术[53][55][57] - 矿物油具有价格低、高沸点、无毒等优点 但存在可燃、粘性大、流动阻力大等问题[54][55] - 合成油具有稳定性好、抗氧化性强等优势 但成本较高[54][55] - 硅油冷却液介电强度高、化学性质稳定 但比热容和导热系数较低 粘度较高[57][59] - 主要供应商包括统一股份、中国石油、奥吉娜化工、晨化股份、宏达新材、兴发集团、润禾材料等[55][59] 含氟冷却液 - 含氟冷却液主要包括全氟聚醚、全氟胺、氢氟醚、全氟烯烃等 具有流动性好、毒性低、绝缘性好等优势 但售价相对较高[2][63][64] - 全氟聚醚(PFPE)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氧化性、低挥发、不燃烧等特性 当前售价约40-50万元/吨[103] - 全氟胺(PFA)电绝缘性能高、热传递性能好 但GWP值一般大于5000[95][96] - 氢氟醚(HFE)环保性能较好 GWP值较低 但绝缘性能较弱 售价约为25-80万元/吨[91][93] - 六氟丙烯多聚体包括二聚体(HFPD)和三聚体(HFPT) 具有低GWP值、成本低等优势 目前售价约为20-30万元/吨[88] - 3M宣布退出PFAS生产 国产替代持续推进 巨化股份、永和股份、东岳集团等国内企业快速占据市场份额[109][113] 市场空间测算 - 2024年全球AI数据中心新增装机量达7GW 预计2028年达59GW 期间复合增速高达70%[118][119] - 2024年AI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14% 预计2025年提升至33% 2025年将成为液冷需求启动元年[118][119] - 2024-2028年全球冷却液需求量预计分别为1.4万吨、2.0万吨、5.0万吨、7.9万吨、10.8万吨[118] 投资建议 - 重点推荐巨化股份(全氟聚醚、氢氟醚等)、东岳集团(全氟聚醚、氢氟醚、六氟丙烯低聚体、改性硅油等)、中国石油(矿物油、合成油等)[2][122]
【风口研报】数据中心液冷阀门数量呈现超线性增长,这家公司产品广泛用于印尼、北美数据中心,叠加海外产能释放,业绩有望维持高增速
财联社· 2025-09-24 12:55
①数据中心液冷阀门数量呈现超线性增长,这家公司产品广泛用于印尼、北美数据中心,叠加海外产能释放, 业绩有望维持高增速; ②载板市场受益CPO节点有望迎来指数级增长,公司布局多年并已做好充分量产准 备,后续有望快速放量。 前言 财联社倾力打造王牌栏目《风口研报》,替您"扒一扒"市场含金量超高的研报、调研信息。以机构视 角,追踪研报和调研纪要细节里的"超预期"、"拐点"、"事件催化"和"价值洼地"。 ...
中金 | 汽车零部件+液冷专题一:数据中心液冷长坡厚雪,UQD迎放量机遇
中金点睛· 2025-09-23 23:58
数据中心液冷技术趋势 - AI芯片功耗突破风冷散热极限 英伟达Blackwell、Rubin架构芯片功耗超过1000W 液冷从可选方案变为必然选择[2][14] - 液冷散热效率显著优于风冷 液体导热能力是空气的25倍 同体积液体带走热量是空气的3000倍[13] - 液冷方案降低能耗效果显著 服务器风扇用电量降低最多达80% 总体使用效率提高15%以上 每年可降低10%能源成本[13] 快换接头UQD核心作用 - UQD实现冷却液安全连接和快速切换 是液冷系统关键组件 确保数据中心运维连续性和可靠性[2][6] - 英伟达机柜升级带动UQD用量激增 GB200机柜向GB300升级使单机柜UQD用量从108对增至252对[2][20] - 单机柜UQD价值量提升30%至7.7万元[2][20] UQD技术演进方向 - 材料轻量化创新 "塑料-金属"混合方案及"纯塑料"方案明显降低重量和成本[3][25] - 行业标准化进程加速 OCP提出统一规格标准 英特尔成立通用快接头联盟解决不同品牌互插互换难题[3][31] - 盲插式UQD成为趋势 具备±1毫米径向失调容差 支持高效部署和自动化操作[35][36] UQD产品规格体系 - 四种标准规格对应不同流量需求 UQD02(1/8英寸)、UQD04(1/4英寸)、UQD06(3/8英寸)、UQD08(1/2英寸)[12] - 各型号遵循OCP标准规范 确保不同制造商产品间互操作性[12] - 工作压力范围6.9-20bar 爆破压力20.7-60bar 流量能力2.1-17.8升/分钟[12] 液冷技术路线对比 - 三种主要液冷方式:冷板式、浸没式和喷淋式 冷板式有望成为主流路线[16][19] - 冷板式液冷TCO成本最优 30kW机柜下每ITkW/月TCO成本为1057元 低于风冷的1229元和浸没式的1204元[19] - 冷板式部署优势明显 设备重量较浸没式降低68%-75% 维持传统机房尺寸且不需要独立运维空间[19] 市场竞争格局 - 海外厂商主导市场 Stäubli、Parker等海外巨头占据主要份额 行业集中度高[3][38] - 2024年全球前三大供应商占据约39%收入 中国市场中Stäubli占比约30% Parker占比约15% 中航光电占比约15%[38] - 国内供应链快速崛起 凭借成本优势、更短交付周期和敏捷技术服务切入头部客户供应链[3][40] 国产替代机遇 - 全球UQD短缺提供发展机遇 2024年需求激增导致缺货和涨价 服务器厂商加速验证国产产品[40] - 国内厂商具备响应速度和价格优势 产品质量及技术快速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标准[40] - 溯联股份等企业布局塑料接头领域 2025年上半年获得多项专利 技术储备完善[28][30] 芯片功耗增长趋势 - 英伟达芯片功耗持续攀升 H100和H200为700W Blackwell架构B200达到1000W 最高规格版本达1200W[14] - 未来芯片功耗继续增长 B300 Ultra达1000W+ R100(Rubin)达1800W Rubin Ultra达2000W+[15] - 高功耗GPU集群热量超出传统风冷系统处理能力 必须采用液冷解决方案[14]
伟隆股份(002871):民用阀门出口小龙头,受益于全球AIDC建设周期
招商证券· 2025-09-23 14:50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1][9] 核心观点 - 公司专注民用阀门出口,产品资质认证齐全,全球化布局领先,受益于全球AIDC建设周期和液冷渗透率提升,有望加速提升市占率 [1][6][9] - 公司产品覆盖消防阀、水阀、天然气阀门三大类,SKU齐全,外销收入占比76%,是沙特阿美消防阀门亚洲唯一供应商 [6][13] - 财务表现优异,2020-2024年营业收入从3.45亿元增长至5.78亿元(CAGR=14%),归母净利润从0.58亿元增长至1.31亿元(CAGR=22.6%),毛利率从34.53%提升至40.34% [6][23] - 预计2025-2027年收入为6.85/8.95/11.75亿元(同比增长18%/31%/31%),归母净利润为1.5/1.97/2.6亿元(同比增长15%/31%/32%),对应PE为28/22/16倍 [8][9][93] 公司概况 - 深耕民用阀门行业30余年,产品应用于市政给排水、水利工程、消防给水等六大行业,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 [6][13] - 股权结构稳定,实际控制人范庆伟持股55.83%,员工持股平台持股4.9%,上市后实施三次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员工 [2][6][37] - 2024年国外收入毛利率45.45%,显著高于国内的24.43%,海外收入占比提升带动整体毛利率增长 [6][32] 行业分析 - 2021年全球工业阀门市场规模约730亿美元,预计2026年达905亿美元,增长动力来自医疗、核电、智慧城市等领域需求 [6][45] - 竞争格局由欧美日企业主导,国内市场集中度低,企业多专注于细分领域 [6][57] - 行业壁垒体现在"安全冗余+长期验证",需通过严格认证(如3C、FM/UL等),新进入者需5-10年积累技术、认证和客户经验 [6][60][64] 数据中心液冷驱动 - 阀门是冷却系统关键部件,液冷渗透率提升带动需求"超线性增长",机柜功率翻倍时阀门数量增加不止一倍 [6][75] - 冷板式液冷应用导致冷却系统负荷激增,高精度控制阀门占比提升,价值量增加 [6][75] - 公司自2018年参与数据中心项目,产品应用于印尼及北美数据中心,具备成熟项目经验 [6][9][91] 公司竞争优势 - 资质认证齐全,获得美国FM/UL、欧盟CE、德国VDS等认证,是国内首家获得VDS水流指示器认证的企业 [6][78] - 纵向一体化布局,自制铸件和橡胶配件保障质量稳定性,降低成本(原材料成本占比超60%) [6][81][82] - 全球化产能扩张,沙特工厂(年产能6万套)满足中东需求,泰国工厂(年产能10万套)降低关税风险并辐射东南亚市场 [6][89][90] 财务与估值 - 当前总市值4.3十亿元,每股净资产3.3元,ROE(TTM)16.5%,资产负债率35.6% [2] - 预计2025-2027年阀门销售业务收入5.5/7.4/10亿元(同比增长20%/35%/35%),毛利率提升至45% [92][93] - 相对估值显示PE Band处于历史区间中低位,PB Band稳定 [98][99]
江顺科技(001400):国内铝型材挤压模具领跑者,海外市场星辰大海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22 11:23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江顺科技并给予"买入"评级 基于公司深耕铝型材挤压模具及设备行业多年 主业业绩扎实稳健 同时积极打造成长曲线 微通道技术有望复用至数据中心液冷领域 海外市场拓展持续推进 未来有望凭借产品性能和性价比优势抢占海外品牌份额 [8][9] 核心观点 - 江顺科技是国内铝型材挤压模具及配套设备行业领先企业 产品矩阵完善 涵盖铝型材挤压模具及配件 铝型材挤压配套设备和精密机械零部件三大领域 [8][18][22] - 公司通过模具和配套设备两类产品优势叠加 业务协同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 利用高频产品切入低频产品领域 低频产品带动高频产品销售 两类核心产品相互促进 [8] - 公司全面深化国际化战略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025H1海外收入1.90亿元 同比增长31.91% 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8.51% 未来随着加速海外布局 设立海外本地化团队和产能 有望进一步强化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扩大海外收入规模 [8] - 公司已有布局微通道模具业务 技术有望拓展应用至数据中心液冷领域 近日与九宇建木成立合资公司江宇科技 主营3D打印业务 持股55% 基于九宇建木的技术优势 合资公司有望进军液冷板3D打印业务 [8][87] 财务数据及盈利预测 - 2024年营业总收入11.36亿元 同比增长9.0% 归母净利润1.55亿元 同比增长6.3% 毛利率35.5% ROE 21.7% [2] - 2025H1营业总收入4.94亿元 同比下降14.1% 归母净利润0.50亿元 同比下降40.7% 毛利率34.8% ROE 3.9% [2] - 预计2025E营业总收入10.40亿元 同比下降8.5% 归母净利润1.20亿元 同比下降22.5% 每股收益2.00元/股 毛利率32.0% ROE 8.6% 市盈率41X [2][8][9] - 预计2026E营业总收入12.34亿元 同比增长18.6% 归母净利润1.75亿元 同比增长45.6% 每股收益2.91元/股 毛利率34.3% ROE 11.1% 市盈率28X [2][8][9] - 预计2027E营业总收入14.66亿元 同比增长18.8% 归母净利润2.42亿元 同比增长38.4% 每股收益4.03元/股 毛利率36.2% ROE 13.3% 市盈率20X [2][8][9] 公司业务与竞争优势 - 公司成立于2001年 起家于铝型材挤压模具制造 业务逐步延伸至配套设备和精密零部件 形成研发 设计 制造 销售一体化的业务格局 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18][21] -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稳定 实际控制人张理罡直接持有36.71%股权 并通过天峰管理间接持有2.48%股权 合计持股39.19% 控制44.96%的表决权 [19] - 公司围绕产品 客户 技术三方面强化自身竞争优势 定制开发 规格丰富 配套服务三维打造产品优势 深耕行业20余年 积累丰富的优质客户资源 包括华建铝业 栋梁铝业 鑫铝股份 豪美新材 敏实集团 旭升集团 兴发铝业等 [72][73][77] - 公司持续自主研发和人才引进 保持技术领先性 主持起草了有色金属行业首部铝型材热挤压模具行业标准 获批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和省高精度工业模具数字化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7] 行业市场规模与格局 - 2024年我国铝型材挤压模具市场规模超60亿元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数据 2018-2024年我国铝挤压材产量从1980万吨增长至2330万吨 测算对应的挤压模具市场从53.46亿元增长至62.91亿元 [8][69] - 铝型材挤压模具行业玩家以中小企业为主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逐步提升份额 公司作为头部企业 模具收入从2018年2.06亿元增长至2024年4.76亿元 市场份额从3.85%提升至7.57% [8][65][69] - 我国模具行业实现稳步增长 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590亿元扩张至2023年的3434亿元 CAGR 6.63% 模具产量从2011年的1046万套增长至2023年的2696万套 CAGR 8.21% [8] 业务分项预测 - 铝型材挤压模具及配件业务 预计2025年收入4.29亿元 同比下降10% 毛利率37% 2026年收入5.14亿元 同比增长20% 毛利率40% 2027年收入6.17亿元 同比增长20% 毛利率42% [9] - 铝型材挤压配套设备业务 预计2025年收入3.64亿元 同比下降15% 毛利率32% 2026年收入4.37亿元 同比增长20% 毛利率33% 2027年收入5.24亿元 同比增长20% 毛利率34% [10] - 精密机械零部件业务 预计2025年收入1.74亿元 同比增长10% 毛利率33% 2026年收入2.09亿元 同比增长20% 毛利率35% 2027年收入2.51亿元 同比增长20% 毛利率3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