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

搜索文档
为什么高收入可能不会持续:从行业红利到时代红利 | 螺丝钉带你读书
银行螺丝钉· 2025-05-31 13:52
行业发展阶段 - 初创期(0%-5%):创业团队主导创新,大公司因盈利空间小较少介入,风险高需创始团队投入大量资源 [6][7] - 高速成长期(5%-30%):大公司入场,行业需求激增导致从业人员供不应求,收入增速显著超越社会平均水平 [8][9] - 成熟期(30%以上):头部公司垄断市场,小公司淘汰,从业人员供过于求,薪酬增速放缓并伴随裁员优化 [10] 时代红利驱动因素 - 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推动制造业升级,从低端纺织到中高端新能源车、机器人,未来或涉足芯片和创新药 [12] - 城市化:20年房地产牛市带动上下游产业(土木工程、基建、中介等)财富快速积累,现进入成熟期红利消退 [12][13] - 科技进步:90年代互联网、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近年AI技术推动行业爆发,相关从业人员薪资显著增长 [13] 红利期特征与应对 - 时间有限性:任何领域红利期终将结束,需居安思危并将高收入储蓄以应对变化 [14][15][16] - 动态更替:每10-20年出现颠覆式创新(如AI),社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新一代机会不断涌现 [17][18][19] - 当前趋势: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结束,红利领域减少,需调整策略应对新周期 [20][21] 新书推广信息 - 《股市长线法宝》第6版上市首日登顶京东金融投资类销量及新书热卖榜,被巴菲特誉为"价值连城投资指南" [23][24] - 提供粉丝专属优惠券,领券后购买价格低于平台直接下单 [26][27]
车圈恒大,杯弓蛇影
36氪· 2025-05-31 13:40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现状 -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已在成熟产业链基础上迎来高速发展,渗透率快速突破50%分界线[1][4] - 行业历经2014年以来的数轮淘汰赛,已锤炼出蔚来、理想、小鹏、零跑等优质造车项目[4] - 比亚迪蛰伏20年后迎来销量爆发,2024年出货量超400万辆,2025年目标550万辆[4][15] "车圈恒大"论辨析 - 将高负债率车企类比恒大地产属于杯弓蛇影,未反映产业真实生态[3][4] - 高负债是大型制造业天然属性,全球头部车企负债率普遍超60%[6][7] - 中国新能源车企负债率普遍低于美国车企(如福特84.3%、通用76.45%)[7] 车企负债率数据 - 国际车企2025Q1负债率:福特84.3%、通用76.45%、大众68.54%、奔驰63.51%、丰田60.6%[7][9] - 中国车企2025Q1负债率:赛力斯76.83%、比亚迪70.71%、吉利68.07%、长城61.11%、上汽61.79%[10] - 比亚迪负债率呈下降趋势:2023年77.86%→2024年74.64%→2025Q1 70.71%[10] 负债与发展的关系 - 高速发展期需要投入研发/扩建工厂,必然导致负债增加(如宁德时代负债率曾破70%)[11][15] - 科技巨头负债率对比:苹果80%、波音102%,显示高负债非汽车行业特有[11] - 中国车企有息负债比例普遍较低,主要负债为应付账款而非金融负债[15] 产业发展阶段 - 新能源车产业刚进入发展中段,处于企业收获黄金期(小米汽车一年逼近盈亏点)[18] - 比亚迪实现连年100%销量增幅,2024年欧洲纯电销量超特斯拉[19] - 新造车品牌建立核心竞争力:蔚来换电、小鹏智能技术、零跑获Stellantis投资[19] 产业链成熟度 - 中国占据全球动力电池70%份额,激光雷达价格从7万美元降至百元级人民币[22][23] - 智能车载芯片普及,辅助驾驶域控技术快速上车[24] - 从整车到产业链各环节高度成熟,进入收获季[25] 行业竞争态势 - 高强度竞争是行业发展常态,企业淘汰属于正常市场行为[26] - 决胜关键要素:产业技术布局、产品能力、管理运营效率[29] - 行业处于优胜劣汰决赛阶段,需放弃幻想专注硬实力建设[30][31]
十年之后,复盘“中国制造2025”
观察者网· 2025-05-30 11:10
中国制造2025核心目标与政策支持 - 计划目标为到2025年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自给率达70%,2049年成为全球制造业领导者 [3] - 锁定十大高科技领域包括半导体、机器人、新能源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 [3] - 2015-2022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向十大优先行业投入超1.3万亿美元,半导体和新能源车领域占60%资金 [4] - 创新税收优惠年均增长28.8%,享受企业比例较2015年翻四倍 [3]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第三期规模达475亿美元,2025年新增82亿美元AI基金 [3] 新能源车领域突破 - 2022年国产新能源车占国内市场80%份额,比亚迪驱动电机国产化率近100% [4][5] - 比亚迪2022年全球销量第二,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优势使中国车价低欧美30% [5] - 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120万辆占全球65%,上汽MG品牌欧洲销量增87% [5] 高铁技术国产化进展 - 高铁信号设备国产化率达90%,刹车片领域天宜上佳和北京普兰分别占42%和20%份额 [6] - 复兴号高铁国产化率97%,仅高端滚珠轴承依赖日本NSK [6] - 2023年中国高铁里程4.5万公里占全球70%,中国中车全球市场份额45% [6] 新材料与机器人领域表现 - 万华化学聚氨酯全球份额25%居首,MDI技术打破杜邦垄断 [7] - 京东方OLED全球份额从2015年不足5%升至2023年18%,柔性屏技术部分超越三星 [7] - 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2%,沈阳新松六轴机器人国产化率85% [7] 半导体与高端制造短板 - 2023年中国芯片企业全球收入占比仅1.9%,中芯国际14纳米以下芯片产量占全球2% [8] - 光刻机100%依赖进口,高端医疗设备市场75%被进口品牌占据 [8][9] - C919飞机国产率60%,发动机完全依赖CFM International [9] 产能过剩与贸易摩擦 - 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900GWh超实际需求50%,宁德时代利润率从15%降至8% [11][12] - 美国2018年对相关产业加征500亿美元关税,2023年升级半导体出口管制 [11] - 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收入1.39%,低于美国的4.9% [13] 新兴领域国际竞争 - 大疆消费级无人机全球份额75%,迫使3DR和Parrot退出市场 [12] - 华为和中兴2023年分列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第一和第四,5G基站国内份额89% [12] - 中国在流式细胞术设备份额仅3%,高端设备核心部件100%进口 [14] 技术合作与信息壁垒 - 2023年中美联合科研论文数量下降20% [14] - 量子通信技术推测有突破但细节不明,因信息封锁 [15]
鑫椤锂电一周观察 | 美国拟取消《通胀削减法案》电动汽车补贴对中韩电池产业的影响
鑫椤锂电· 2025-05-30 08:28
行业热点 - 楚能新能源与常州锂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累计采购约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合作规模约50亿元[2] - 双方将共同推进多元化、高质量、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的迭代和量产导入[2] - 福田汽车与亿纬锂能合资设立北京福田亿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双方各持股50%,旨在拓展新能源重卡业务[3] - 津巴布韦Bikita矿区3月至5月尾矿排放异常,预计选矿工作减产或停止,显示锂矿调整进入深水区[4] 锂电材料市场 碳酸锂 - 市场价格小幅阴跌,电池级99.5%价格6.1-6.2万元/吨,工业级99.2%价格5.89-5.94万元/吨[6][7] - 6月份锂盐厂减产总量8900吨,复产总量9000吨,市场总量微增,缺乏上涨动力[6] 三元材料 - 市场价格先稳后跌,5系单晶型价格12.2-13万元/吨,8系811型价格14.4-14.9万元/吨[7][8] - 6月份三元材料增量主要在头部企业,总量约4000吨,预计后市价格仍有小幅下跌[7] 磷酸铁锂 - 市场价格总体稳定,动力型价格3.08-3.22万元/吨,储能型价格2.95-3.05万元/吨[8][9] - 6月份国内需求尚可,头部企业签大单导致市场格局变化较大[8] 负极材料 - 天然石墨高端产品价格50000-65000元/吨,高端动力人造石墨价格32000-65000元/吨[10][11] - 贝特瑞在惠州新增年产8万吨天然石墨特种锂电负极材料项目[10] 隔膜 - 基膜9μm/湿法价格0.65-0.85元/平方米,16μm/干法价格0.35-0.5元/平方米[11][12] - 头部企业联合限产后市场价格趋于稳定[11] 电解液 - 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价格5.18-5.4万元/吨,动力三元电解液价格2.15-2.54万元/吨[12][13] - 6月份市场需求略有增长,头部企业增速5-10%,其他约5%[12] 锂电下游需求 电池 - 方形三元动力电芯价格0.4-0.47元/Wh,方形磷酸铁锂动力电芯价格0.29-0.385元/Wh[13][14] - 6月份锂电池产量稳中有增,动力端和储能端均有增量[13] 新能源车 - 上周新能源车销量23.96万辆,同比+31.65%,环比+9.91%,渗透率59.07%[14] - 行业库存350万辆,新能源库存85万辆,库销比0.98[14] 储能 - 6月份计划维持稳定,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较高,但产能不足[15] - 澳洲和欧洲市场增幅不明显,价格以稳定为主[15]
电新行业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攻守兼备,踏浪前行
民生证券· 2025-05-29 11:23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对电新行业 2025 年中期投资策略进行分析,将细分板块分为三部分探讨投资机会,包括渗透率低增速高的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和 AIDC;盈利修复的风电、锂电、电网和储能;面临困境待破局的光伏 [25][26][27]。 分组1:行情复盘与策略推演 25H1 电新行情复盘 - 2025H1 板块整体横盘震荡,截至 5 月 23 日,中信一级电力设备与新能源板块自 2025 年以来下跌约 2.33%,跑输沪深 300 指数 0.99pct,内部分化大 [1][12]。 - 电网、储能和锂电池板块年初至 5 月 23 日涨幅分别约 7.72%、7.38%、2.95%,跑赢行业指数和沪深 300;输变电设备、风电、配电设备及光伏板块分别下跌 3.39%、6.56%、8.48%、16.16% [12]。 - 机器人、氢能等部分概念板块年初至 5 月 23 日涨幅明显跑赢行业指数和沪深 300,钙钛矿指数下跌 7.01% [17]。 - 2025Q1 电新板块整体持仓占比环比下降,中信电新行业基金持仓比重为 9.20%,环比 -1.35Pcts,同比 -0.51Pcts [19]。 25H2 策略推演 - 挑选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和 AIDC 板块,定调“三擎共振,电智共生”,2025 年人形机器人有望量产,拉动核心部件及新材料需求;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AIDC 资本开支上行,技术迭代 [26]。 - 挑选风电、锂电、电网和储能板块,定调“格局清晰,稳中有升”,行业进入盈利修复阶段,风电量利修复确定,锂电业绩持续修复,电网稳定增长,储能需求向好 [27]。 - 光伏行业面临供需过剩困境,盈利承压,定调“韬晦待时,破局重生”,未来破局靠海外产能和新技术 [4][27]。 分组2:三擎共振,电智共生 人形机器人 - 2025 年有望进入量产元年,产业链趋于成熟,拉动核心部件及新材料需求 [30]。 - 2028 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 206 亿美元,2024 年全球/全国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 34.0 亿美元/27.6 亿元,同比增长 57.4%/53.3% [31]。 - 海外特斯拉 Optimus 2025 年试生产 5000 台,2026 年产能目标 5 万台;国内优必选 2025 年规划产能 1000 台,2027 年有望万台级交付 [34]。 - 由“大脑”“小脑”和“本体”组成,AI 大模型赋能大脑、小脑,提升智能化水平 [36]。 - 本体朝轻量化、感知多维化、运动性能拟人化方向发展,如特斯拉 Optimus Gen2 较 Gen1 有多项优化 [50]。 - 执行机构包括旋转、线性和末端执行机构,旋转执行机构多为高减速比或准直驱方案;线性执行机构行星滚柱丝杠是趋势;末端执行机构灵巧手朝系统简化等方向发展 [54][56][59]。 - 传感机构传感器广泛使用,朝多区域、柔性化、多模态趋势发展,包括力/力矩、触觉等多种传感器 [61]。 - 新材料常用钢材、铝合金等,碳纤维和 PEEK 有优势,碳纤维自重轻等,PEEK 高强度等,特斯拉 Optimus Gen2 用 PEEK 减重提效 [83][85][86]。 固态电池 - 全固态电池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固态电解质不可燃,降低热失控风险,锂枝晶生长慢,提升安全性能;可兼容高比容量正负极,提升能量密度 [87][91]。 - 固态电解质是关键材料,多技术路线并行,聚合物最早商业化但有缺点,氧化物进展较快,硫化物潜力大 [94][97]。 - 聚合物电解质界面接触性好,离子电导率低,室温需高温运行,电化学窗口窄,机械强度低 [99][101]。 - 氧化物电解质稳定性强,界面接触性差,产业化相对易行,但单一电解质商业化任重道远,常与聚合物复合 [106][107]。 AIDC - 国内互联网大厂资本开支加速,带动 AIDC 电力设备需求量提升,供配电技术持续迭代,发展潜力和前景广阔 [26]。 分组3:格局清晰,稳中有升 风电 - 行业拐点明确,25Q1 部分企业营收净利高增,量增带来利润倍增高确定性,中长期海风等产业趋势加强良性发展 [27]。 新能源车 - 中国需求确定,静待欧美放量,锂电板块业绩由大起大落转变为持续修复,看好长期竞争格局好且短期有边际变化的环节 [3][27]。 电网设备 - 全球能源转型倒逼电网升级改造,国内外景气度共振向上,有望不受宏观环境影响,保持稳定增长 [27]。 储能 - 边际向上明显,亚非拉等新兴市场需求持续向好,欧洲大储需求旺盛、工商储需求兴起、户储库存基本去化,后续向上趋势明显 [27]。 分组4:韬晦待时,破局重生 光伏 - 面临供需过剩困境,盈利承压,企业产能出海加速,有望受益于海外部分市场高盈利,行业整合加速,成本、效率是重要竞争要素 [4]。 分组5:投资建议 - 报告对宁德时代、厦钨新能等多家公司给出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均为推荐 [5]。
FF股东大会通过全部提案重申不合股,贾跃亭增持释放股价上涨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5-29 08:28
股东大会结果 - 股东大会通过全部提案 包括董事选举 私募和股份授权提案 为2025年底FX首车下线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1] - 董事选举提案中 Matthias Aydt等5人以不低于95%赞成票再次当选 确保战略连续性和监督 [3] - 私募提案通过将帮助公司加强财务稳定性 遵守纳斯达克上市标准 并为未来融资做准备 [3] - 股份授权提案批准普通股授权数量从129,245,313股增至167,245,313股 增幅约29% 优先股授权从10,000,000股增至12,900,000股 总授权股份从139,245,313股增至180,145,313股 [4] 战略进展 - FX原型车获准进行公共道路测试 多款原型车已在复杂环境中测试高级辅助驾驶系统 [4] - FX首款量产车型Super One计划今年夏天举办产品发布会 已收到美国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积极反馈 [4] - 公司重申对股东承诺 增强信息透明度 优化资本结构 反对合股以维持纳斯达克上市地位 [6] 管理层增持与市场反应 - 创始人贾跃亭和全球总裁Jerry Wang宣布将购买总计610,000美元公司普通股 展示对股东价值创造的信心 [6] - 贾跃亭增持被资本市场解读为长期看好公司的重要信号 5月29日FFAI股价逆市上涨8.2% 盘中最高涨幅达16% [6] - 机构分析师认为股价波动与贾跃亭增持明确关联 反映投资者对"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认可度提升 [6]
聚焦高盛亚太科技互联网论坛
高盛GoldmanSachs· 2025-05-29 03:42
宏观经济与贸易 - 中美日内瓦谈判超出预期 但美国关税政策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对美国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1] - 国家间贸易不是零和游戏 这一认知对经济决策者非常重要 [1] - 中国在创新领域已实现产业链价值层次的提升 [1] - 中美贸易谈判后相关风险逐步释放 电商行业估值存在修复空间 [2] 电商行业 - 多国拟调整小额包裹免税政策 可能对电商行业产生影响 [2] 医药行业 - 美国针对医药的关税措施充满不确定性 增加全球医药板块波动 [2] - 中国医药行业受美国关税影响有限 但关税将推高供应链成本 [2] 工业科技与机器人 - 中国人形机器人处于0-1商业化阶段 中国供应链优势领跑全球 [2] - 行业关注点从技术突破转向应用场景落地 需回归理性增长 [3] 新能源汽车 - 中国新能源车产能扩张峰值已过 但50余家车企混战格局仍需淘汰赛淬炼 [3] - 2025年前五月降价幅度较去年收窄 但价格战远未终结 [3] - 燃油车退潮加速 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 [3] 中国资产与投资 - 中国资产韧性体现在出口竞争力、人民币汇率及资本市场定价权等维度 [3] - 内需驱动与政策支持双轮发力 推动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结构性机遇 [3]
崔东树:今年1-4月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份额68%、自主海外新能源份额12%
快讯· 2025-05-29 01:51
金十数据5月29日讯,2025年1-4月份世界汽车销量达到3026万台,新能源汽车达到618万台。世界广义 新能源车销售比例2025年1-4月达到世界汽车比例为27.6%,比2024年全年增长1.3个百分点的水平,而 狭义新能源车达到了20.4%的水平,呈现相对较强的状态。2025年1-4月的新能源车份额达到20.4%,其 中纯电动车的占比达到13.5%,插电混动达到6.9%的汽车比例,混合动力占到7.2%,油电混动的占比提 升。 崔东树:今年1-4月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份额68%、自主海外新能源份额12% ...
新能源车开启新一轮价格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01:20
新能源车ETF表现 - 新能源车ETF(159806)近5日下跌5 41%,跌幅位居市场前列 [1] - 4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同比增长仍超过30%,处于近年来的景气区间 [1] 价格战动态 - 比亚迪启动"618"限时促销活动,涉及王朝、海洋共计22款智驾版车型,海洋网10款车型限时"一口价"5 58万元起售,王朝网12款智驾版车型限时补贴后起售价降至6 38万元 [3] - 零跑汽车于5月25日推出新一轮降价,吉利汽车于5月26日宣布降价,爆款车型"吉利星愿"限时起步价降至5 98万元 [3] - 短短3天时间有超过30款车型降价或推出其他购车优惠 [3] 行业竞争与风险 - 比亚迪的降价策略反映行业需求与快速扩张的供给之间的不匹配 [4] -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终端市场压力巨大,行业已从高增长转向激烈的存量竞争阶段,利润预期或将调低 [4] - 长城汽车董事长称"汽车产业里边的恒大已经存在了",市场担忧车企财务质量,存在"高负债、高扩张、高预期"所积累的结构性风险 [4]
新能源车的激光雷达,竟然会扫坏你的镜头
36氪· 2025-05-28 23:47
激光雷达技术特性 -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纳秒级激光脉冲测量物体距离和形状,形成点云数据 [8] - 128/192线雷达指同时发射的光线数量,线数越高精度越高,扫描范围通常为水平120°垂直25°数百米区域 [10] - 当前主流车载激光雷达采用905nm和1550nm两种波长,1550nm方案探测距离可达300米以上,905nm通常不超过200米 [15][21] 设备损伤机制 - 激光穿过手机镜头会逐步烧毁CMOS微透镜、拜尔滤镜和布线层,损伤表现为点→线→面的渐进过程 [12] - 实测显示1550nm激光雷达(如蔚来ET7)对摄像头损伤更大,在10cm距离可造成坏点 [17][18] - 波长与损伤相关性:532nm激光在28.95 mJ/cm²能量密度时出现点损伤,1064nm需40.79 mJ/cm² [13] 安全标准与行业实践 - 行业普遍采用Class 1人眼安全认证,单脉冲能量小于8mJ/cm² [15] - 1550nm激光易被眼球水分吸收,人眼安全性更高,因此国标允许其使用更高发射功率 [19][21] - 禾赛905nm雷达在10cm距离功率密度仅0.0004 W/cm²(换算0.4 mJ/cm²),远低于损伤阈值 [15] 实际影响案例 - 沃尔沃Ex90、蔚来ET7、问界M7的激光雷达均出现烧坏手机镜头或监控设备案例 [1] - 不同品牌手机测试显示:3米距离基本安全,10cm近距离可能产生坏点,1550nm雷达风险更高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