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5
icon
搜索文档
那些实行一口价的合资品牌车型,现在都怎么样了?
车fans· 2025-09-24 00:30
上汽大众算是合资品牌中一口价政策的开创者和先行者。去年 8月 从途岳新锐 开始就玩起了一口价政策。 目前除了朗逸 PLUS和朗逸新锐,其余车型全部 是一口价。 不过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 得 看新车上市了多长时间。如果刚上市 1-2个月,各家肯定严格执行(4S店能多挣钱),想提前体验的客户,买就对了。 如果不着急用车,也有很多人选择等等。不出三个月,必然会有点优惠,毕竟你藏着掖着的,别家店可就先一步收割了(4S店想多卖车)。 厂家关于一口价是没有监管的,有也是做做样子,反正没感觉到。大大小小的领导们只关心能不能完成任务。 之前,面对复杂的市场行情,合资品牌纷纷推出一口价。时间过去这么久了,我们找了几家合资品牌的销售聊了聊,就想了解一下,一口价的政策究竟有没 有帮到他们。 我们 销售是喜欢一口价模式的,省去了 最劳心费神的谈价环节 ,只需要做好产品介绍和接待就行,特别省心。即使后期有了优惠,也是小幅度的, 都 在 可以操作 的范围内,工作强度降低了不少。 去年到 现在 已经上市了三款主打智能化的 Pro车型,市场表现大家心知肚明。个人感觉家用车还是要回归本质:安全、耐用、用车成本低,如果能再加点驾 驶乐趣就更好了 ...
观车 · 论势 || 威马“复活”前路几何?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9 01:30
更具挑战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已今非昔比。短短两年间,行业在产品迭代、智能驾 驶、电控系统、用户体验等方面飞速进阶,市场竞争也从"扩张期"步入"淘汰赛"。威马汽车计划复产的 EX5、E5等车型,无论智能化水平、续驶能力还是整车体验,均已被主流竞品甩开身位。倘若不能迅速 推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新车型,威马汽车恐怕很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更何况,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威马汽车目前最紧缺的,一是钱,二是时间,三 是人才。在主流车企纷纷扩大研发团队、加快推出新平台的背景下,威马汽车要实现技术追赶,任务极 为艰巨。即便能通过合作、外包等方式缓解部分压力,但缺乏核心自研能力的企业,很难在新能源汽车 这条长跑赛道中保持持久竞争力。 因此,对于威马汽车而言,"复活"只是第一步,能否"活下去""走得好",才是真正的考验。它必须做出 清醒的战略选择,放弃不切实际的全面竞争幻想,聚焦细分市场寻求突破。例如,深耕网约车、低线城 市及农村市场,或依托成本优势开拓海外地区,在这些领域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在产品策略上,更宜采 取"短期复产回流现金,中期开发适销新品"的节奏,避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与此同时,威马 ...
威马、哪吒、高合进入造车复活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5:57
核心观点 - 威马、哪吒、高合等陷入财务困境的造车新势力正通过不同路径尝试"复活" 但面临品牌信任重建、资金压力及激烈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 [2][3][13] 财务状况与债务危机 - 哪吒汽车账面资金仅剩约1500万元 确认债权约51亿元 拖欠5000余名职工工资及补偿金约4.6亿元 [2] - 威马汽车负债超过200亿元 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实缴资本仅0.42亿元 初期投资仅10亿元 [3][14] - 高合汽车重组方EV Electra承诺出资10亿美元但未实际注入资金 导致谈判停滞 [11] 复活路径与资本动向 - 威马采用"政府搭台+产业资本"模式:温州市政府提供政策补贴与采购支持 股东以资产增信对接融资 计划2025年9月复产EX5和E5车型 目标2026年收入近百亿元 [9] - 哪吒汽车公开招募投资人:需支付5000万元报名保证金 已有76名意向投资人报名 [2][10] - 高合汽车引入海外资本失败:EV Electra因债权人支持函格式问题拒绝支付1亿美元定金 [11] 核心资产与竞争优势 - 生产资质稀缺性:威马拥有两家工厂的独立生产资质 哪吒持有"双资质"牌照 2023年后资质审批全面收紧 [5] - 产能与海外布局:哪吒三大生产基地总年产能达30万辆 泰国CKD工厂已投产 2024年上半年海外销量17687台(同比增长154%) [6] - 市场基础:哪吒拥有接近50万车主 2023年海外销量超20000台(较2022年3000台增567%) [6] 挑战与风险 - 品牌信任危机:威马复活未提及老用户配件与服务问题 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损 [14] - 资金不足:翔飞汽车注册资本仅1亿元 宝能汽车关联方被执行金额超500亿元 [14] - 市场竞争加剧:威马复产车型EX5/E5产品力落后 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淘汰赛阶段 [16]
造车新势力开启“复活赛”:威马、哪吒、高合 谁能重获新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1:46
已停摆多时的威马、哪吒、高合等造车新势力,如今正进入一场残酷的"复活赛"。 资本为何押注"废墟"上的新势力? 曾经辉煌过的造车新势力,即使倒下仍拥有不可忽视的稀缺资源,比如生产资质。 威马汽车曾在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建有两家智能制造工厂,且均具备独立的生产资质,属于新势力中较 早拥有自主工厂的品牌,直到今天具有稀缺属性的造车资质无疑是筹码之一;哪吒汽车则拥有"双资 质"牌照——即国家发改委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和工信部的准入资质。 9月12日,哪吒汽车品牌运营方——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召开了破产重整案第一次债权人会 议。会上披露了一组数据:公司账面资金仅剩约1500万元,而确认债权约51亿元,还拖欠5000余名职工 工资及补偿金约4.6亿元。 作为曾经的新势力销量冠军,哪吒汽车至今仍困在严重的财务危机的漩涡中,巨额债务压顶,40多万车 主的售后与权益也被蒙上阴影。 但希望并非完全湮灭。合众新能源管理人于6月30日发布《重整意向投资人预招募公告》,招募时间为7 月10日至9月8日。根据阿里资产官网信息,截至9月8日投资人预招募到期,已有76名意向投资人报名参 与。 同样努力"重返赛场"的,还有威马和高合。 其 ...
神秘金主出手,知名品牌“复活”,预计本月复产!此前负债200亿元,创始人“失踪”,家人被曝迁居美国,前员工:工资和赔偿至今没拿到
新浪财经· 2025-09-13 01:01
公司复工情况 - 威马汽车上海青浦区沪青平公路设计采购中心园区已于6月复工 园区停放EX6 Plus和EX5-Z等车型 并有员工进出办公楼 [4][8] - 复工员工规模约30-40人 包含采购/IT/人事等岗位 部分为老员工 部分为新招聘人员 温州生产基地也在招聘中 [10] - 另一处会恒路威马汽车大厦仍处于关闭状态 园区工作人员称威马已搬离两年 [4][6] 重整投资与招聘计划 - 法院于4月3日裁定批准威马四公司重整计划 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介入 [4] - 翔飞新能源汽车集团正通过招聘平台大规模招聘 岗位涵盖信息技术中心负责人(30-45k)、整车基地负责人(50-80k)、研究院副院长(80-110k)等高管职位 [10][12] - 重整投资人已组建143人专业团队 含78名翔飞员工及55名前威马员工 目标建立400人核心团队 [13] 业务重启规划 - 计划9月复产EX5和E5车型 2024年目标产销1万辆并争取2万辆 同时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 [22] - 2025-2026年复兴阶段目标实现10万辆满产 预计收入近百亿元 创造超3000个就业岗位 [22] - 2027-2028年发展阶段目标年销量25-40万辆 启动高阶辅助驾驶车型量产及IPO筹备 [22] - 2030年目标年产100万辆 营收1200亿元 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 未来五年计划推出超10款新车型覆盖纯电与增程技术路线 [22] 财务状况与债务问题 - 2019-2021年累计亏损174.35亿元 截至2024年3月确认资产39.88亿元 负债203.67亿元 [15] - 拖欠员工薪资及赔偿金超4000万元 人均债权金额超10万元 其中国税局青浦分局债权266.32万元 [15] - 债务清偿方案规定:15万元及以下债权6个月内全额现金清偿 超15万元部分通过信托受益权份额清偿 [15] - 8月底才发放7月工资 工资发放存在不规律情况 [19][20] 股东背景疑点 - 深圳翔飞成立于2023年9月 注册资本1亿元 主要股东为深圳卓凯和深圳凤宇 实控人黄晶关联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 [22][23] - 宝能方面多次回应"未了解到相关信息" 实际资金支持者身份仍未明确 [23] - 创始人沈晖据传已身处海外 家人迁居美国 [4]
神秘金主出手:知名品牌“复活”,预计本月复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23:43
公司运营现状 - 上海青浦区沪青平公路1366号的威马汽车设计·采购中心已于6月复工 园区内停放EX6 Plus、EX5-Z等车型 并有员工进出办公楼 [1][3] - 复工后设计·采购中心约有30-40名员工 涵盖采购、IT、人事等岗位 部分为老员工 部分为新招聘人员 温州生产基地也在招聘中 [5] - 深圳翔飞组建143人专业团队 包括78名翔飞员工和55名前威马员工 目标建立400人核心团队 第三方招聘平台显示其正招聘流程管理、产品企划总监等岗位 [6][9] - 青浦区会恒路上的原威马汽车大厦仍处于关闭状态 园区工作人员称威马已搬离两年 [1][2] 财务与债务状况 - 2019-2021年威马汽车累计亏损174.35亿元 2024年3月法院确认负债203.67亿元 资产仅39.88亿元 [10] - 拖欠员工薪资、赔偿金和福利金超过4000万元(不含税务局266.32万元) 人均债权金额超10万元 [10] - 债务清偿方案规定:15万元及以下债权6个月内全额现金清偿 超15万元部分通过信托受益权份额变现清偿 [10] - 设计·采购中心员工工资发放不规律 8月底才发放7月工资 [11] 战略规划与投资 - 新股东深圳翔飞预计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 计划9月恢复生产 多数供应商表达继续合作意愿 [9] - 制定2025-2030年三步走规划:2025-2026年复兴阶段目标年产销1-2万辆 2026年实现10万辆满产 收入近百亿元 [12] - 2027-2028年目标销量25-40万辆 推动高阶辅助驾驶量产并启动IPO筹备 2030年目标年产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 [12] - 未来五年计划推出超10款新车型 覆盖纯电与增程技术 涵盖A00到C级轿车、SUV、MPV和跨界车 [12] 股东背景 - 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9月 注册资本1亿元 主要股东为深圳卓凯和深圳凤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12][13] - 深圳卓凯实控人黄晶关联企业包括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 但宝能方面多次回应"未了解到相关信息" [13]
神秘金主出手,知名品牌“复活”,预计本月复产,此前负债200亿元,创始人“失踪”,家人被曝迁居美国,前员工:工资和赔偿至今没拿到
虎嗅· 2025-09-12 23:40
公司复工情况 - 威马汽车上海青浦区沪青平公路设计采购中心已于6月复工 园区停放EX6 Plus、EX5-Z等车型 员工规模约30-40人[2][7][10] - 青浦区会恒路原威马汽车大厦仍处于关闭状态 办公区域空置且积灰[3][5] - 温州生产基地正在招聘 第三方招聘平台显示翔飞新能源汽车集团发布岗位覆盖流程管理、产品企划总监等职级[10][11][13] 资本重组与投资计划 - 法院于4月3日批准威马四公司重整计划 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介入[3][15] - 深圳翔飞计划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 目标建立400人核心团队[15][16] - 新威马汽车制定2025-2030年三步走规划:2025年复产EX5/E5车型 目标产销1-2万辆 2026年实现10万辆满产 收入近百亿元[25][26][27] 财务状况与债务处理 - 2019-2021年累计亏损174.35亿元 截至2024年3月确认负债203.67亿元 资产仅39.88亿元[18] - 拖欠员工薪资及赔偿金超4000万元 人均债权超10万元[19] - 债务清偿方案规定:15万元以下债权6个月内全额现金清偿 超15万元部分通过信托受益权份额清偿[20][21] 业务发展规划 - 产品线覆盖纯电与增程技术 五年计划推出超10款新车型 涵盖A00-C级轿车/SUV/MPV等类别[28] - 海外市场布局泰国KD工厂 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 2027-2028年目标年销量25-40万辆[26][27] - 2030年目标年产100万辆 营收1200亿元 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27] 股东背景与运营现状 - 深圳翔飞注册资本1亿元 主要股东为深圳卓凯和深圳凤宇 实控人黄晶关联昆山宝能汽车[29] - 目前工资发放存在延迟现象 8月底才发放7月工资 部分前员工仍未获得欠薪[22][24] - 公司尚未明确披露最终资金支持方身份 创始人沈晖据称已身处海外[4][29]
神秘金主出手,知名品牌“复活”,预计本月复产!此前负债200亿元,创始人“失踪”,家人被曝迁居美国,前员工:工资和赔偿至今没拿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6:05
公司运营现状 - 上海青浦区沪青平公路1366号的威马汽车设计·采购中心已于6月复工 园区内停放EX6 Plus、EX5-Z等车型 并有员工进出办公室 [1][5] - 青浦区会恒路上的原威马汽车大厦仍处于关闭状态 办公区空置且LOGO牌积灰 [2][3] - 复工中心现有30-40名员工 包含采购/IT/人事等岗位 部分为老员工 部分为新招聘人员 温州生产基地也在招聘中 [8] - 新股东深圳翔飞已组建143人专业团队 含78名翔飞员工和55名前威马员工 目标建立400人核心团队 [11] 财务与债务状况 - 2019-2021年累计亏损174.35亿元 2024年3月法院确认负债203.67亿元 资产仅39.88亿元 [13] - 拖欠员工薪资/赔偿金/福利金超过4000万元 人均债权金额超10万元 另欠税务局266.32万元 [13] - 债务清偿方案:15万元及以下债权6个月内全额现金清偿 超15万元部分通过信托受益权份额清偿 [13] - 8月底才发放7月工资 工资发放存在不规律现象 [16] 战略规划与投资 - 新股东深圳翔飞计划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产品开发 预计9月恢复生产 [11] - 2025-2026年复兴阶段:9月复产EX5和E5车型 目标年产销1-2万辆 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中东市场 [17] - 2026年目标实现10万辆满产 收入近百亿元 创造超3000个就业岗位 [17] - 2027-2028年发展阶段:年销量目标25-40万辆 推动高阶辅助驾驶量产并启动IPO筹备 [17] - 2030年目标年产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 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 [17] - 未来五年计划推出超10款新车型 覆盖A00-C级轿车/SUV/MPV/跨界车 含纯电与增程技术路线 [17] 股东背景与关联 - 新投资方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9月 注册资本1亿元 [2][17] - 主要股东为深圳卓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凤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其中深圳卓凯实控人黄晶关联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 [18] - 宝能方面多次回应"未了解到相关信息" 实际资金支持者身份尚未明确 [2][18]
一线调查丨实探威马复工地:设计采购中心约30~40人在岗,温州生产基地正在招聘,前员工称仍未拿到赔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3:31
公司复工情况 - 威马汽车上海青浦区沪青平公路设计采购中心园区已于6月复工 园区内停放EX6 Plus及EX5-Z等车型 并有员工进出办公楼 [1][6] - 复工员工规模约30-40人 主要为采购/IT/人事等岗位 包含老员工与新招聘人员 温州生产基地也在招聘中 [9] - 青浦区会恒路原威马汽车大厦仍处于关闭状态 办公区域空置且积灰 园区工作人员称已搬离两年 [2][4] 资本重组与投资计划 - 法院于4月3日批准威马四公司重整计划 终止实质合并重整程序 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正式介入 [2] - 深圳翔飞计划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产品开发 预计9月恢复生产 目前已组建143人专业团队(含78名翔飞员工及55名前威马员工) [12] - 新股东制定"五年推10款新车"计划 目标2030年营收突破1200亿元 [3][18] 经营规划与目标 - 2025-2026年为复兴阶段:计划9月复产EX5和E5车型 年内目标产销1万辆(争取2万辆) 布局泰国KD工厂并开拓东南亚/中东市场 [18] - 2026年目标实现10万辆满产 预计收入近百亿元 创造超3000个就业岗位 [18] - 2027-2028年进入发展阶段:年销量目标25-40万辆 推动高阶辅助驾驶量产并启动IPO筹备 [18] 财务状况与债务处理 - 2019-2021年累计亏损174.35亿元 截至2024年3月法院确认负债203.67亿元 资产仅39.88亿元 [13] - 拖欠员工薪资/赔偿金/福利金超4000万元 人均债权金额超10万元 [13] - 债务清偿方案:15万元及以下债权6个月内全额现金清偿 超15万元部分通过信托受益权份额清偿 [13] 潜在风险与运营挑战 - 员工工资发放不规律 8月底才发放7月工资 [17] - 部分前员工反映至今未获工资及赔偿 [14] - 深圳翔飞注册资本仅1亿元 主要股东深圳卓凯实控人黄晶与昆山宝能汽车存在关联 但宝能否认相关投资信息 [19]
威马汽车宣称已复产并披露“三步走”蓝图
证券日报· 2025-09-07 16:00
公司复工复产进展 - 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全面接管威马汽车四家核心公司 推动EX5与E5车型于9月在温州基地恢复量产 [1] - 温州基地已下线十余台EX5与E5车型用于渠道验证 并组建400余人生产团队覆盖全岗位体系 [2] - 公司采取召回老员工与新招聘双轨模式 但部分老员工因企业稳定性顾虑回归意愿分化 [2] - 初期投入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与供应链恢复 已完成215家历史供应商联络 少数存在遗留问题 [3] - 获得温州政府专项工作组支持 协调本地供应商资源 提供政策补贴与优先采购待遇 [3] 产品与市场策略 - 选择成熟车型EX5和E5重启生产 EX5曾于2019年以1.68万辆上险量成为新势力单车交付冠军 [3] - 计划同步重启经销商网络 针对老车主推出忠诚度奖励与以旧换新业务激活存量市场 [3] - 但消费者信任度受损 有车主反映售后权益缺失 对品牌复工复产持保留态度 [4] 中长期发展规划 - 2025年目标年产销1-2万辆EX5与E5车型 实现收入10-20亿元 2026年提升至年产销10万辆 [5] - 2027-2028年目标年销量40万辆 实现高阶辅助驾驶量产并启动IPO筹备 [5] - 2030年挑战产量100万辆与营收1200亿元 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延伸至出行服务领域 [5] - 公司曾三次冲击上市(2020年科创板、2021年港股、2022年美股)均因业绩或市场因素失败 [5] 行业竞争与挑战 - 面临资金短缺、产品技术落后、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 需新产品开发适应需求 [1] -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激烈价格战与技术战 公司品牌声量和技术储备与头部企业存在差距 [7] - 海外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出口面临难题 [1] - 百万辆产能目标需长期资金投入与供应链管理能力 绝非短期可实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