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

搜索文档
理财产品业绩基准普降,找谁“接棒”?业内人士建议→
搜狐财经· 2025-05-20 08:10
理财产品收益下行趋势 - 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如中银理财、华夏理财、民生理财近期集中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部分产品基准下限已接近或低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2] - 中银理财"稳富(季增益)008"A份额业绩比较基准从1.70%-3.20%下调至1.10%-3.10%,平安理财"启航成长半年定开3号"基准调整为2.00%-2.70%[3] - 全市场净值型理财产品近3个月平均收益率普遍下行,3年以上期限产品收益率从4.3519%降至1.8691%,1-3年期产品从3.7615%降至2.4605%[3] 收益下降原因分析 - 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率整体下行导致理财收益中枢下移[4] - 市场预期利率长期趋向下行,长期限理财产品将面临更大收益压力[5] 资产配置建议 - 债市短端相对稳定,当前是较好的配置机会,可关注相关产品[5] - 中小银行发售的大额存单产品收益率普遍高于国有大行,可作为替代选择[5]
超百只银行理财产品下调业绩比较基准 专家表示,投资者需要调整投资收益预期,合理开展多元化投资
金融时报· 2025-05-20 03:09
银行理财产品调整 - 5月以来超百款理财产品下调业绩比较基准,部分产品降幅超过150个基点,调整后下限低于2%,甚至低于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 [1] - 兴银理财调整四款产品基准,例如天天万利宝稳利1号B款从年化2.10%-4.05%降至1.50%-2.50% [1] - 平安理财调整6个月定开固收类产品基准至年化2.00%-2.70%,反映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收益率下行 [1] 市场驱动因素 - 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受底层资产收益率下行及监管强化披露制度影响,银行快速响应市场利率变化 [2] - 截至2025年4月,全期限净值型理财产品近三个月平均收益率均下行,3年以上期限产品收益率"罕见垫底" [2] - 市场预期利率长期下行,长期限理财产品面临更大收益压力,未来基准或继续下调但中长期可能回升 [2] 投资者与机构应对策略 - 华夏理财建议持有短债类产品以把握流动性红利,中短债或有较好表现 [2] - 农银理财建议优先布局短债类配置为主的短期限固收类产品,因降准及政策利率调降利好存单、短期信用债 [3] - 投资者需调整收益预期并合理多元化投资,平衡风险与收益 [3] 银行理财机构转型方向 - 普益标准建议优化产品组合,提高中长期产品占比以获取更高收益,并加强投研能力 [3] - 理财机构应丰富产品线,发展含权类及"固收+"产品,跟踪市场动态调整策略 [3] - 多家理财公司如交银理财、招银理财等推出费率优惠,例如交银理财稳享智选日开14号销售手续费率从0.20%/年降至0.10%/年 [4][5] 费率调整影响 - 降费可增加产品吸引力并传达与客户共进退信号,但需结合投研能力提升及资产配置优化 [5]
存款“搬家”撞上业绩基准“跳水”,理财规模冲33万亿有戏吗?
北京商报· 2025-05-19 13:16
从更为细化的周期来看,今年1月,理财市场存续产品总量为40871款,随后逐月递增,2月达到41068款,3月为41249款,4月进一步攀升至41895款。 存续规模总计方面,1月规模为29.86万亿元,2月增长至29.98万亿元,逼近30万亿元大关。然而,3月存续规模出现了一次明显下滑,降至28.9万亿元,4月 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上升明显,突破30万亿元达到31.1万亿元。 对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上升明显的原因,市场观点认为,一方面,理财规模历来呈现"季末回落、季初回升"特征。3月季末,银行出于考核等因素,资金回表 使得理财规模短暂收缩;4月季末考核结束,资金重新回流理财市场,推动规模快速修复。 另一方面,在一季度"开门红"结束后,多家中小银行自4月起密集下调存款利率,各类型银行的挂牌3年期或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多数已跌至2%以下。而理财 收益有所回升,二者利差扩大引发"存款搬家"效应,居民将存款转移至理财产品,为理财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进而推动理财规模上升。 随着4月中小银行密集打响存款降息战,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跌破2%红线,"存款搬家"效应增强,银行理财规模迎来大幅回升。5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 从普益标准获悉 ...
加快布局权益资产! 银行理财多角度响应“长钱长投”号召
证券时报· 2025-05-19 08:17
银行理财公司响应"长钱长投"政策 - 银行理财公司正从多角度响应"长钱长投"政策号召,包括加强权益投资和支持科技创新债券 [1] - 上交所举办专场培训,32家银行理财公司的百余名业务负责人参加,旨在提升权益类资产管理能力 [2] - 多家理财公司表示将通过直接投资或间接方式持续增持ETF基金,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 [1][2] 理财资金加快布局权益资产 - 今年以来,多个部委推动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理财公司加强布局指数化投资 [2] - 截至5月18日,以"指数"为关键词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116只,显著多于去年 [2] - 指数类型涵盖股票、债券、商品、外汇、多资产等,包括宽基指数和特定行业主题指数 [3] 理财公司密集调研科创上市公司 - 截至5月18日,25家理财公司调研A股上市公司超1100次,涉及986只个股 [4] - 被调研个股中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占比达49%,科技型上市公司是重点关注对象 [4] - 宁银理财、兴银理财、招银理财等调研次数均超100次,部分公司科创板创业板调研占比超50% [4] 理财公司权益投资规模增加 - 截至3月末,理财公司存续混合类理财产品规模达5500亿元,较年初增加约300亿元 [5] - 理财产品配置权益类资产占比达2.6%,公募基金占比达3%,比例较年初有所增加 [5] - 含"科创""科技"的理财产品数量达69只,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期限多在1-3年 [5] 理财公司积极布局科创债 - 多家国有行理财公司通过提高科创债占比、发行科技金融主题产品等方式支持科创企业 [6] - 中银理财参与首批科创债发行,"十四五"期间对科技企业累计投资超2000亿元 [6] - 中邮理财2025年新增科创债投资30.5亿元,覆盖36家发行主体、41只债券 [6] 理财公司科创债投资详情 - 工银理财已投资10只科创债,投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6] - 农银理财累计投资科创类债券326亿元,为144家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7] - 农银理财参与13家企业发行的科创债,合计投标量约30亿元 [7]
理财资金权益配置仍较低 头部机构探路“耐心资本”入市新空间
南方都市报· 2025-05-18 23:12
兴业理财资产配置分析 - 2024年末兴业理财直接投资资产总额2404亿元,其中债权类占比42.98%(1033亿元),现金及存款占比11.99%(288亿元),权益类仅占0.05%(11亿元)[1] - 穿透后资产总额2430亿元,债权类占比提升至64.92%(1577亿元),现金及存款占比30.33%(737亿元),权益类占比0.73%(18亿元)[1] - 前十大持仓中航亚科技占比4.91%(13亿元),成秀地产合计占比6.1%(16亿元),上汽集团占比4.41%(12亿元)[2] 行业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24年末兴业理财管理规模2.16万亿元,位居行业第二,仅次于招银理财(2.47万亿元)[3][5] - 全市场理财产品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仅2.58%(0.83万亿元),兴业理财权益配置比例0.73%(178亿元)显著低于招银理财(2.63%/718亿元)[3][5] - 兴业理财含权产品布局包括24只权益类产品(67.9亿元)和56只混合类产品(177.9亿元),规模不足招银理财同类产品的一半[5] 市场动态与公司行动 - 4月初A股波动期间,兴业理财宣布拟自购5000万元含权产品,已申购富利兴成阿尔法日开1号A(1700万元)和富利兴成日开2号(700万元)[2][7] - 富利兴成阿尔法日开1号A权益配置达45.4%,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21.73%,但最大回撤10.2%,季度持仓更换率近80%[7][8][9] - 公司表示将根据市场状态优化交易策略,当前产品规模对交易限制有限,未来继续动态平衡组合风险收益[10] 产品特征与客户结构 - 银行理财客户以稳健型为主,风险偏好低是权益配置主要障碍,需逐步引导长期投资理念[6] - 兴业理财优势在于财富管理属性强,资金募集便利,可提供0%-50%+多等级含权产品满足不同风险需求[6] - 富利兴成日开2号作为R3产品权益配置21.45%,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2.96%,最大回撤仅2.18%[7][8]
猛降155个基点!发生了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5-18 10:40
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 - 5月7日以来超百只银行理财产品宣布下调业绩比较基准,部分产品调降幅度高达155个基点[3] - 兴业银行天天万利宝稳利1号B款业绩比较基准上限从4.05%下调至2.5%,降幅155个基点[3] - 全市场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为2.62%,环比下降0.29个百分点[3] 市场环境与资产配置策略 - 央行降准释放约1万亿元流动性,推动市场利率下行,短端利率下行更明显[4] - 债券收益率走低导致投资难度加大,机构建议缩短组合久期,关注短债投资机会[3] - 行业逐步形成多元化配置共识,权益、另类和海外资产进入银行理财视野[4] 理财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 - 多家理财公司实施降费措施,如民生理财销售费率从0.5%降至0.1%,渤银理财降至0[6] - 建议推出含权产品和"固收+"策略,配置权益类或另类资产提升收益潜力[7] - 机构应优化产品货架,提供低波、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特色主题理财产品[7] 投资者策略建议 - 普通投资者应结合风险偏好选择适配产品,通过多元化配置分散风险[8] - 建议持续关注市场动态,适时调整投资组合[8] - 机构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理性看待业绩基准下滑,增强产品透明度[7]
更大力度“引长钱”!上交所,最新部署!
证券时报· 2025-05-18 05:43
商业银行理财公司权益类资金入市专题培训 - 上交所举办商业银行理财公司权益类资金入市专题培训,旨在构建"长钱长投"生态,更大力度"引长钱" [1] - 培训以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为政策指引,助力构建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金融市场生态,释放ETF引入中长期资金的效能 [3] - 培训课程体系围绕投资策略构建、交易实务操作、政策深度解读、风险防控体系搭建四大核心维度展开,助力银行理财公司深化权益投资能力建设 [3] 培训具体内容 - 聚焦上交所ETF创新业务,剖析市场趋势、前沿动态与产品特色,介绍ETF多样化投资工具,帮助理财公司拓宽资产配置思路 [4] - 系统梳理交易流程与策略,增强跨境投资与权益交易的专业素养 [5] - 传递发行与承销政策动态,把握合规要点,规避业务风险 [6] - 阐释上交所股票异常监控细则的内涵与执行标准,提升异常交易识别与应对能力 [7] 银行理财公司参与情况 - 32家银行理财公司的百余名相关业务条线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培训,搭建了深度交流与学习指数化投资的平台 [8] - 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达29.14万亿元,同比增加9.41% [10] - 多家银行理财宣布将持续增持权益类资产,进一步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释放长期投资动能 [10] 未来展望 - 银行理财公司将进一步践行"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理念,积极响应"长钱长投"政策号召,为资本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10] - 境内ETF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指数化投资凭借分散风险、透明度高、交易便捷等优势成为重要趋势 [10] - 上交所将持续做深做实做细投资端综合服务,创新央企投融资综合服务机制,更大力度"引长钱" [11]
金融力量携手同行 科创投资迎来新机遇
中国证券报· 2025-05-16 21:22
行业观点 - 拥抱科技创新是投资的必然选择,需将投资与中国经济转型、科创领域发展紧密结合,建设可持续生态体系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催生新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发展机遇,多位嘉宾看好科技创新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前景 [1]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2] 投资策略 - 私募行业需坚定不移看多做多科创领域,如能源革命、智能经济、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即将进入业绩兑现期的赛道 [2] - 银行理财公司、保险和私募已形成加大科技主题配置的共识,包括股市科技类企业、科创债及主题产品发行 [3] - 保险机构需根据负债特点匹配科创主题投资,一级市场布局医疗创新赛道,二级市场深入研究后投资 [3] - 量化私募通过AI、算法、大模型等技术结合证券投资平滑指数波动,其数据算法算力的资本开支对科技赋能具有外部溢出效应 [4] 机构实践 - 中银理财在股市和债券端加强科技类企业及科创债配置,并发行"五篇大文章"主题产品 [3] - 中意资产持续加大科创投资,一级市场聚焦医疗创新,二级市场采用深度研究再投资模式 [3] - 量化私募如稳博投资定位接近科技公司,利用AI等技术优化投资策略 [4] - 中国银河证券通过产品+投顾+投资生态服务体系助力私募行业发展,强调以信任和共赢建设可持续生态 [5] 行业机遇 - 政策组合拳为私募行业带来发展机遇,量化私募在因子挖掘和策略构建中发挥市场基金作用 [4] - 私募行业需前瞻性布局能穿越周期的产业,投资者适当性是量化私募主责主业的首要考量 [4]
胖东来对财富管理机构有哪些启示?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5-16 10:00
胖东来现象对财富管理行业的启示 核心观点 - 胖东来通过极致服务、供应链管理及商业平权理念成为实体零售标杆,其"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对财富管理行业具有借鉴意义 [1][15] - 财富管理机构需从产品多元化、透明化运营、动态资产配置及过程体验优化四方面提升客户信任 [6][10][12][13] 产品品类与质量 - 胖东来通过严格筛选供应商和自营产品确保商品质量,如建立"四方联采"区域供应链联盟实现成本与品质双优 [2][6] - 金融机构强化全品类产品矩阵:信银理财构建"6+2"分层产品体系,光大理财推出"七彩阳光"多策略产品,招行"五星之选"基金优选体系形成市场口碑 [2] 多元布局改善持有体验 - 胖东来的区域供应链联盟(覆盖河南多城市)通过动态调整抵御外资竞争,启示财富管理机构需从单一资产转向多资产、多地域、多策略配置 [6][7] - 银行理财子公司提出"一主多元"策略,以票息策略为主,辅以跨类型/行业/地区资产分散风险,提升组合稳定性 [7] 商业平权与让利 - 胖东来公开商品产地、供应商及毛利率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财富管理机构通过指数基金透明化持仓及费率改革(如天弘、鹏华下调申赎费)实现类似效果 [10][11] - 2023年起兴银理财、中银理财等多家机构下调费率,倒逼行业转向买方视角,通过长期服务留存资金 [10][11] 提升过程体验 - 胖东来通过退补差价、投诉奖励等即时服务增强黏性,如黄金调价主动补差、数码产品降价退款 [12][13] - 财富管理机构需通过场景化服务(如生活目标匹配)、低波动资产推荐及持仓波动提醒等"无感陪伴"弥补低频接触短板 [13][14] 服务差异化对比 - 零售业高频到店易形成黏性,财富管理需通过投教内容、预期管理弥补低频缺陷,如定期推送市场分析帮助客户消化短期焦虑 [14][15]
降息后现金理财周均七日年化收益率降至1.51%,港股策略再迎新品丨机警理财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6 05:48
市场回顾 - 债市资金价格下行,短债表现优于长债,DR007加权均价为1.54%,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至1.64% [2] - A股宽基指数整体上涨,创业板指、深证成指、中证1000指数周涨幅分别为3.27%、2.29%和2.22% [2] - 国防军工、通信、电力设备板块周涨幅居前 [2] 破净情况 - 银行理财综合破净率收至0.67%,权益类、混合类理财破净率分别为55.26%和7.41%,固定收益类破净率仅为0.19% [3] - 3年以上期限固定收益类产品破净率稍高为0.57%,1个月以内产品破净率仅为0.02% [3] - 固定收益类破净产品主要为新发产品,因建仓期费用导致暂时破净 [3] 新发情况 - 30家理财公司上周合计发行359只理财产品,股份行理财公司发行量居前,华夏理财和兴银理财均发行28只 [4] - 新发产品以R2中低风险、封闭式净值型、固收类公募为主,混合类产品发行7只 [4] - 民生理财推出混合类产品"荣竹混合沪港深精选一年持有期1号",业绩比较基准2.6%~3.8%,不超过40%资产投向权益类 [4] 新发产品定价 - 新发固收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均值为2.67%,不同期限产品定价均在3%以下 [5] - 3年以上期限产品仅1只,为中邮理财"悦鑫添利·鸿锦封闭式2025年第10期",业绩比较基准2.15%~2.95% [5] 收益情况 - 混合类理财和权益类理财周平均收益率分别为0.2119%和1.6682%,固定收益类理财周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071% [6] - 固定收益类2~3年期限产品周收益率最高为0.0854%,1个月以内产品最低为0.0621% [6] - 人民币现金类理财七日年化收益率均值为1.509%,美元和澳元分别为3.945%和3.18% [7] 行业热点 - 银行理财规模大幅回升,14家理财公司4月末规模达23.58万亿元,较3月末增长1.89万亿元 [8] - 降准降息后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等机构下调业绩比较基准,部分产品调整幅度超100个基点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