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

搜索文档
理财资金入市路径变革调查
经济观察网· 2025-07-15 11:52
政策导向与市场现状 - 国家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公司要求下半年增加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 [2] - 截至6月底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规模30.97万亿元 混合类/权益类占比仅2.08%与0.09% 合计0.67万亿元 [3] - 六部委发布《实施方案》允许银行理财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给予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5] 产品销售困境与原因 - 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净值波动大 风险等级R4-R5需临柜面签 操作繁琐导致销售受阻 [3] - 代销渠道反馈R4-R5产品认购金额多低于2亿元 80%投资者不接受净值波动超3% [6][7] - 投资者风险偏好集中于R1-R2 固收类产品占存续规模75.57%达23.4万亿元 [6] 产品创新与应对策略 - 理财子公司转向含权产品(固收+权益) 权益占比≤20% 风险等级R3 平衡风险收益 [8] - 平安理财配置红利资产/可转债等 结合市场中性策略 目标绝对收益增厚 [9] - 含权产品年化收益率3%-4%高于纯固收类2.3% 但需控制净值回撤在3%以内 [9][10] 运营挑战与风控措施 - 监管禁止平滑估值后 理财子公司通过调仓优化策略 目标净值波动率≤1.8% [10] - 权益策略投资占比超15%时启用对冲工具 避免市场波动导致大幅回撤 [11] - 含权产品面临收益稀释问题(规模扩大致收益率下降)及投资者对波动适应性不足 [11]
含权类产品发行提速,基金主题分化显著
华创证券· 2025-07-15 09:31
银行理财产品 - 2025年6月28日 - 7月11日全市场新发1217款,较上期1687款大幅下降,理财公司新发824只占67.71%,固定收益类1124只占92.36%但占比降超3个百分点[6][9] - “固收+”型产品623只占51.19%,通过创新设计等满足投资者需求[6] - 1年(不含) - 3年(含)期限产品新发占比30.57%,期限越长平均业绩基准越高[6][17] 基金产品 - 2025年6月28日 - 7月11日新成立47只,发行规模301.47亿份,较上期786亿份降61.64%,债券型主导规模占70.79%[6][23] - 股票型新发24只多于债券型,但单只平均规模2.61亿元,新发呈结构分化,人工智能等主题火热[6][28] 保险产品 - 2025年6月28日 - 7月11日新发36款,较前周期小幅回落(环比 - 5.26%),人寿17款基本稳定,年金险19款(前值22款)[6][35] - 人寿保险中传统型寿险新发8款(环比 - 27.27%)占比降至47.06%,分红型和万能型发行量增加[36] - 年金险新发降至19只,传统型主导新发12款,分红险降至6只(环比 - 33.33%),万能型无新发[37] 风险提示 - 政策推进节奏不及预期[6][41] - 海外不确定性因素加大[6][41]
银行理财子公司,半年吃下3000万罚单
第一财经· 2025-07-15 03:24
理财市场监管态势 - 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子公司罚金总额达3040万元,逼近2024年全年3120万元的总和 [1][3] - 中银理财因非标债权管理缺失、流动性违规等问题被罚1290万元,交银理财因信息披露不实被罚1750万元 [1][4] - 新规《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明确禁止金融机构通过操纵业绩或不当展示误导投资者 [1][7] 理财子公司违规案例 - 中银理财2024年因底层资产穿透问题被罚250万元,2022年因公募产品持仓超标被罚460万元 [4] - 交银理财因信息披露不实、投后管理缺位被罚1750万元,为年内首次受罚但金额巨大 [4] - 渝农商理财因公募产品单票持仓超限30%及宣传材料问题被罚110万元,汇华理财因任职资格材料不实被罚50万元 [5] 新规与行业影响 - 新规要求理财子公司在销售、运作各环节如实披露收益来源与风险水平,禁止短期人为导入收益制造虚高收益率 [7][8] - 部分机构通过短期净值大幅上涨吸引投资者,但实际收益低于宣传水平,违反资管新规净值化管理要求 [8] - 《信披办法》与《办法》形成完整监管体系,规范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披露,未来监管重点将转向信息披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9]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理财子公司监管呈现显著升级态势,罚单金额可能持续走高,处罚事项将常态化 [5][9] - 违规行为高度集中于底层资产穿透、信息披露不规范、非标资产期限错配等问题 [4][9] - 业内预期严监管将持续,金融机构需加强内部管理以应对合规要求 [5][9]
银行理财当好耐心资本
金融时报· 2025-07-15 01:40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呈现规模扩容与结构优化的特征。与此同时,在政策的支持下,银行系理财 公司加速"入局"耐心资本,成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力量。 "银行系理财公司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资金蓄水池'和'市 场稳定器'角色。"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连接居民财富资金与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银行系理财公司通过优化资产配置能力,不断提升引导 中长期资金入市能力,为市场注入了更多稳定性与流动性。 响应"长钱长投"政策号召 在近期召开的2025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发言时强调,要更大力度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长期资本。 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资本市场 第三个"国九条"。新"国九条"提出,要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并专门提到 要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随后,发展耐心资本和支持长期资金入市等要求在多个重磅会议中被强调。去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 治局召开的会议指出,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 ...
长钱何以长投?资管掌门人如是说
上海证券报· 2025-07-14 18:29
政策推动与市场机遇 - 财政部印发通知完善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 推动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6] - 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发布实施方案 明确要求保险资金长期入市 [6] -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成为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被寄予厚望 [6]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 - 保险资金具有长期资本属性 寿险保单平均负债久期达10至15年 [8]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4.93万亿元 可发挥资本市场压舱石作用 [8] - 国寿资产合并资产管理规模超6.3万亿元 投资服务实体经济规模近4万亿元 [6] 保险资金入市实践 - 国寿资产参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 鸿鹄基金总规模500亿元 [9] - 鸿鹄基金按照"长钱长投"原则买入并长期持有优质上市公司股票 [9] - 国寿资产已获批设立鸿鹄基金三期 持续推进长期投资试点 [9] 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动态 - 光大理财含权产品规模占比超7% 权益类产品规模较年初增长约600亿元 [19] - 光大理财推出"光盈+"多资产多策略品牌 丰富弹性策略产品体系 [22] - 浦银理财认为银行理财发力权益投资是大势所趋 但面临负债端期限偏短等挑战 [24] 行业生态优化建议 - 需培育价值投资土壤 改善上市公司分红均衡性和投资者结构 [11] - 建议优化偿付能力监管规则 细化风险因子分类 适应长期投资需求 [15] - 应完善会计记账标准 减少新会计准则下保险公司利润波动 [12] 投资能力提升方向 - 保险资金权益投资需从"控仓位"转向"选赛道" 优化投研框架 [13] - 银行理财需加强权益投研体系建设 提升行业研究深度和估值框架 [20] - 建议建立多维度跨周期考核体系 支持投资团队坚持基本面研究 [30]
加码权益投资 银行理财入列“耐心资本”
证券时报· 2025-07-13 17:22
银行理财权益资产配置现状 - 银行理财已建立涵盖转债、红利、价值、宽基、黄金、全球配置、量化等在内的权益资产投资体制和机制,但权益配置占比仍较低[1] - 截至2024年末理财产品权益类资产余额0.83万亿元,占总资产2.58%,2024年3月末占比微升至2.6%[1] - 配置受限主因包括负债端束缚、客户低风险偏好、投研能力及资管系统建设不足[1] 权益资产配置新途径 - 指数化投资成为重要方向,中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浦银理财、平安理财等多家公司近期集体发声将增持ETF,布局指数及指数增强策略产品[2] - 挂钩被动指数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较去年同期显著增加,近期多只产品完成募集[2] - 理财公司积极参与IPO网下打新及港股基石投资,光大理财以A类投资者身份参与深交所主板IPO信通电子网下打新,申报900万股[3] 港股IPO基石投资案例 - 中邮理财参与宁德时代港股IPO获配5000万美元基石份额,参与三花智控港股IPO获配2000万美元[3] - 工银理财参与三花智控港股IPO获配2000万美元,并参与IFBH港股IPO获配400万美元"基石+锚定"份额,成为首家布局新消费领域港股IPO的理财公司[3] - 银行理财通过指数化投资和IPO参与逐步向"耐心资本"转型,但需强化资产准入、投后管理、产品设计等能力[3]
这类机构 拿到“入场券”!
中国基金报· 2025-07-13 15:06
债券通"南向通"扩容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宣布扩大"南向通"参与机构范围,新增券商、保险公司、理财及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机构 [1] - 可交易币种由人民币拓宽至美元、欧元、港元等多币种 [1] - 优化互换通运行机制,进一步满足投资者的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1] 非银机构参与影响 - 此前参与机构仅有银行类金融机构、QDII和RQDII,扩容后非银机构获得投资全球债市渠道 [2] - 有助于提升非银资金组合投资回报和风险收益比,特别是在国内债券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 [2] - 可缓解"资产荒"压力,以10年期国债为例,中国、美国和欧元区利率分别为1.64%、4.34%和3.24% [3] - 险资出海新通道打开,国内传统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2.5%明显低于欧美债券收益率 [3] 券商业务机会 - 券商自营业务可通过配置高收益债券提升回报,利用境内外利差和汇率波动进行套利交易 [4] - 资管业务可开发挂钩境外债券的理财产品,设计"南向通"专属资管计划 [4] - 部分券商可能成为合格做市商,通过提供流动性赚取买卖价差 [4] - 中资企业赴港发行离岸债券需求增加,券商可提供承销、财务顾问等服务 [4] 离岸回购业务优化 - 拓宽离岸回购应用场景至多币种,取消对回购质押券的冻结 [6] - 提升在岸人民币债券作为抵押品的应用场景,推动离岸回购交易规模扩大 [6] - 多币种回购可匹配不同货币负债需求,减少汇率对冲成本 [6] - 香港可发展成多币种回购交易中心,增强全球资金枢纽功能 [6] 市场互联互通影响 - 深化内地与香港债市互联互通,扩大境内外资本双向流动规模 [6] - "南向通+港股通人民币柜台"协同可形成资产配置闭环 [7] - 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推动离岸人民币资产从"流动性补充"向"核心配置"升级 [7]
这类机构,拿到“入场券”!
中国基金报· 2025-07-13 14:53
债券通"南向通"扩容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宣布债券通优化扩容措施 包括扩大"南向通"参与机构范围至券商、保险公司、理财及资产管理公司 拓宽离岸回购应用场景至美元、欧元、港元等多币种 优化互换通运行机制 [1] - 扩容有利于拓宽境内非银机构海外资产配置渠道 提升香港债券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 巩固其全球金融中心地位 [1] 非银机构投资机遇 - 此前"南向通"仅限银行类金融机构和QDII/RQDII 新增券商、保险等非银机构可投资全球债市 提升组合回报和风险收益比 [3] - 当前国内10年期国债利率1.64% 显著低于美国4.34%和欧元区3.24% 险资通过配置高收益境外债券可缓解投资端压力 [4] - QDII额度稀缺且审批周期长 "南向通"为非银机构提供便利出海渠道 [3] 券商业务增长点 - 自营业务可通过配置高收益债券和跨市场套利交易提升回报 资管业务可开发挂钩境外债券的专属理财产品吸引高净值客户 [6] - 部分券商可能成为合格做市商 中资企业离岸债券发行需求增加将带来承销机会 [6] - 需应对跨境合规和汇率风险管理挑战 需建立严格境外债券信用评级体系防范违约风险 [7] 离岸回购机制优化 - 离岸回购交易币种从人民币拓宽至美元、欧元、港元 取消回购质押券冻结 盘活抵押品流动性 [9] - 多币种回购可匹配不同货币负债需求 降低汇率对冲成本 推动香港成为多币种回购交易中心 [11] - 优化措施增强在岸人民币债券对外资吸引力 促进债券市场双向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 [11]
理财产品,新方向!
中国基金报· 2025-07-13 14:16
银行理财推出浮动费率产品 - 招银理财推出行业首只采用"固定管理费+按收益分档计收或有管理费"的3年期封闭式混合型理财产品"招智睿远平衡(安盈优选)68期",固定管理费率为0 25%/年,发行当日10分钟内募资20亿元,扩容后达25亿元 [1][4][5] - 该产品费率设计旨在绑定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反映行业从"规模导向"向"业绩导向"转型趋势,同时响应权益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和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 [5][10] - 理财子公司此前已有费率创新实践,如招银理财R5权益类产品在净值低于1元时暂停收取管理费,兴银理财也有类似设计 [7][8] 浮动费率产品对资管生态的影响 - 推动理财子公司加速向主动管理转型,促进产品从同质化固收向多元资产配置升级,与公募基金形成差异化竞争 [10] - 可能促进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合作开发跨市场产品或共享投研资源,同时加剧各资产投资领域竞争 [10] - 长期看将倒逼理财公司提升投研能力,丰富产品体系和服务手段,但需避免激进费率设计对投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11] 行业专家观点 - 浮动费率机制有助于改善投资者体验,但实际效果还取决于投资者自身行为及产品选择 [5][11] - 理财公司需在提升投研能力和提供投顾服务方面持续探索,审慎有序推进浮动费率产品发行 [11]
“存款搬家”浪潮下,理财揽客又有新招!
第一财经· 2025-07-13 07:50
存款搬家与理财市场变革 - 5月非银存款增加1.18万亿元创近十年同期新高表明资金正从银行体系流向理财等非银部门[1] - 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三类创新产品应对资金迁徙:降费率浮动产品、贴息理财和定制化理财[1] - 理财市场规模环比增长3400亿元至31.6万亿元反映市场扩容趋势[10] 浮动费率产品创新 - 招银理财推出含权类浮动管理费率产品权益配置比例0%-40%风险等级R3封闭期三年[3] - 产品采用阶梯式收费:年化≤1.5%收0.25%1.5%-4%收≤0.4%>4%收≤0.5%[3] - 产品首日售罄显示市场接受度高浮动费率机制可倒逼理财公司提升投研实力[4] 持仓上限调整策略 - 交银理财将"稳享鑫荣日日开"单户持仓上限从500万份调整为1亿份[4] - 招银理财将两款产品持仓上限分别从100万元和5000万元均调整为1亿元[4] - 调整目的为吸引高净值客户和机构资金满足企业现金管理需求[5] 货币增强与定制化产品 - 理财公司利用货币基金T+2结算时间差通过代销机构托管账户利息补贴可提升30BP年化收益[7][8] - 定制化产品通过底层债券灵活买卖控制回撤在同收益水平下实现更优风险收益比[8] - 部分股份行推出回撤更小的定制产品底层资产可当日买卖以控制净值波动[8] 市场供需矛盾与创新风险 - 优质资产供给收缩同业存单高评级信用债可转债等出现"僧多粥少"局面[10] - 贴息操作实质分割其他货基投资者收益可能引发集中申赎流动性风险[11] - 浮动费率产品要求更高投研能力且投资者教育难度加大[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