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

搜索文档
李瑾:技术驱动ESG价值创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3:04
行业趋势 - 碳市场已成为全球主要减排政策工具 [1] - 《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国际碳市场格局正逐步形成 [1] - 碳数据未来应用场景广泛 [1] 技术应用 - 需要更多应用数字化技术工具服务于碳数据的获取、加工和分析 [1] - 数字技术赋能碳数据管理实践与探索 [1] - 技术驱动ESG价值创造 [1] 业务探索 - 行业正探索碳数据的资产价值 [1] - 开展组织层面的碳核算、产品层面的碳足迹以及投融资层面的碳核算 [1] - 数字化技术工具为ESG及"双碳"工作提供支撑 [1]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彭峰:多维度发力推动中国碳市场高质量发展
第一财经· 2025-08-29 16:00
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 - 中国碳市场发展已20年 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开始涉足国际碳市场 相应交易机构相继成立[1] - 2013年深圳和上海启动8个区域性碳市场 标志中国碳市场正式起步[1] -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 至今运行4个多年头[1] 全国碳市场运行成效 - 截至8月底累计交易量近7亿吨 交易金额近480亿元 远超地方碳市场十多年累计量[1] - 建立稳定制度体系 减排成效显现 三个履约周期完成率均超99%[1] - 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减排 优化碳排放资源配置[1] 碳市场三大运作机制 - 碳排放权市场发放碳配额 对高排放企业施加压力 企业需按实际排放量回缴配额[2] - 将减排效益量化为可交易产品 使有减排效益企业和项目因经济收益持续减排[2] - 借助碳市场形成碳定价 明确排放与减排成本收益 引导社会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2] 2024年碳市场扩维变革 - 新增水泥 冶炼铝 钢铁三大高排放行业纳入管理 覆盖温室气体种类增多[2] - 1500多家新增企业采用等额履约方式 2027年后逐步加码控排力度[2] - 7月15日推出单向竞价交易方式 为配额有偿分配奠定基础[2] CCER自愿减排市场现状 - 2012年政策发布 2015年首批交易 2017年暂停 2024年重启 200个方法学规则全部重新制定[3] - 处于严重供小于求状态 理论年需求量约4亿吨 实际供应仅1000余万吨[3] - 未来将高标准要求项目质量 综合考量环境社会减污协同效益[3] 碳市场顶层设计与发展阶段 - 8月25日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供顶层设计[3] - 2027年前强制市场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4] - 2027-2030年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增加有偿分配 自愿减排尝试与国际接轨[4] 市场活力提升措施 - 丰富碳金融产品体系 引入碳质押 碳回购等配套政策制度[4] - 扩大交易主体范围 纳入金融机构 碳资产管理公司等非履约机构[5] - 自愿减排市场将适时向自然人开放 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低碳转型[5]
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29 13:09
全国碳市场建设政策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是首次针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布的文件,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作出全面部署 [3][4] 碳市场体系发展现状和目标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构成,于2021年和2024年先后建成启动,目前初具规模但潜能未充分释放 [5] - 目标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5] 碳市场基础设施和科技应用 - 建议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提高数据采集、信息流转、科技监管和风险监控能力,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和科技化 [6] - 推动交易系统运行标准化和产品化,提高国际化水平,支撑多层次碳市场体系建设 [6] - 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通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与金融机构建立联盟链,全面打通绿色产融链 [6] 碳金融产品和市场活力提升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支持力度 [7] -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7]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并逐步引入自然人参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7] 碳市场法规制度和管理体系 -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9] - 加强数据质量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严厉打击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9] - 扩大重点行业覆盖范围,在发电行业基础上,今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 [9] 碳市场规模和金融需求预测 - 根据毕马威预测,未来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十万亿级别,市场覆盖主体、行业和产品种类将逐渐丰富 [8] - 预计未来成千上万家实体企业将面临减排目标任务,对碳市场相关服务产生新的迫切需求 [8] 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发展 - 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排放权融资、绿色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研发,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功能 [8] - 推动金融科技赋能气候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精准识别客户画像,构建企业和项目库,开展绿色效益评估 [8] 跨市场协同监管体系 - 构建完善的跨市场协同监管体系,通过大数据共享机制与合作监管有效监督跨市场操纵和欺诈,防范金融风险 [10] - 跨市场协同监管体系将提高市场监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减少市场博弈冲突 [10]
云锋金融(00376)与澳碳所联合发布全球最大“碳链”计划 以RWA破解高质量碳信用难题
智通财经网· 2025-08-29 05:46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云锋金融联合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完成碳信用资产交易数据全面上链并启动"碳链"计划 这是公司在Web3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旨在构建全球绿色资产市场的新一代基础设施 [1] - 该计划由云锋金融和云锋基金联合投资的澳碳所打造 平台将作为传统碳交易市场和绿色电力证书市场的创新补充 技术由云锋金融区块链团队实现 [1] - 计划体现云锋金融向Web3领域的重要转型 同时反映云锋基金通过责任投资和ESG创造长期价值的理念 [1] 市场现状与行业痛点 - 全球碳信用市场面临质量信任危机 存在"洗绿"和双重计算等问题 项目真实性与增量性受质疑 [1] - 标准不统一和信息不透明导致优质项目价值难以获得认可 投资者面临较高声誉风险与信任成本 制约市场规模与健康发展 [1] - 澳碳所累计成交超100万吨碳信用和20万张绿证 客户包括巴西林业集团 国泰海通证券 三菱电机 中建材绿色能源等领先企业 [1] 技术解决方案与创新价值 - "碳链"计划通过区块链技术为绿色资产赋予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的数字标识 构建可信高效的碳市场新生态 [2] - 计划将碳信用开发 签发 交易 注销全流程上链 形成闭环管理以保障全生命周期透明可追溯 [2] - 推动碳资产现实价值与数字属性深度融合 畅通全球资本与优质碳项目的对接渠道 真正释放碳市场潜力 [2]
全国碳市场行情简报(2025年第147期)-20250829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8-29 03: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强制流通配额耗尽节点或成碳价反转现实支撑,预计10月耗尽,但预期交易或使Q3出现碳价反转迹象 [6] - 8月前碳价或因强制流通配额释放缓慢和成交意愿不足维持震荡,9月起随着履约压力显现,价格可能趋势性回升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 - CEA主力标的走势分化,挂牌56.7万吨,大宗171.7万吨 [4] - CEA不同年份收盘价、涨跌幅、新旧价差、大宗成交均价等数据有差异,如CEA19 - 20收盘价69.00元/吨,涨跌幅0.00% [8] - CCER挂牌协议成交量0.22万吨,成交均价80.00元/吨,涨跌幅 - 2.42%,成交额17.60万元,累计成交量250.16万吨 [4][10] 策略 - 建议缺口企业在8月底前分批逢低采购 [4]
开启中国碳市场建设新征程,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碳市场建设解读①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23:19
碳市场定位与功能 -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 [1] - 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和以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的功能要求 [1] - 全国碳市场建设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征程 [1] 市场机制作用 - 建立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2] -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励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行动 [2] - 企业可自主选择履约路径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排放或购买配额填补缺口 [2] 碳定价机制影响 - 碳价真实反映减排的边际成本与社会价值成为资本流动的风向标 [3] - 引导金融资源、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从传统高碳产业向清洁低碳领域流动 [3] - 资本资源更倾向于为低碳技术研发注资技术资源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 [3] 减排激励机制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速电力、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 [4] - 建立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并将拍卖收入反哺低碳领域有序发展碳配额质押融资等金融工具 [4] -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速生态系统碳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前沿技术产业化 [4] 市场体系构建 - 强制市场与自愿市场互为补充同向发力共同构成完整碳市场体系 [5] - 强制市场参与主体为具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法律义务的高排放企业 [5] - 两个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实现互通互联形成政策合力 [6] 政府与市场关系 - 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政府构建制度框架与风险防控体系 [6] - 市场聚焦资源配置效能释放通过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提升活力 [6] - 平衡"放得活"与"管得住"关系既激发市场活力又加强监管维护秩序 [6] 发展阶段规划 - 现阶段强调碳市场服务减排的主体功能打造国家控碳减碳主阵地 [7] - 未来逐步增强市场金融属性发展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产品 [7] - 加强碳市场建设顶层设计统筹处理与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的关系 [7] 全国与地方市场协调 - 全国碳市场加快扩大行业覆盖范围试点碳市场覆盖行业和企业数量逐步减少 [8] - 地方试点碳市场继续发挥政策试验田功能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调控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8] - 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探索经验 [8]
碳市场建设绘就路线图
经济日报· 2025-08-28 22:15
碳市场建设成效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6.8亿吨,总成交额474.1亿元,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 [2]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成交额2.1亿元,完成首批948万吨减排量登记 [2] - 强制碳市场覆盖2096家重点排放单位,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 [2][3] 制度体系与覆盖范围 - 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形成多层级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3] - 强制碳市场从发电行业扩展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3] - 自愿碳市场出台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 [2] 中长期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强制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行业,自愿碳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4] - 到2030年建成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与有偿分配结合的强制碳市场,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自愿碳市场 [4] -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4] 市场机制创新 - 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及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建立碳质押、碳回购政策制度 [5] - 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互联互通,形成政策合力 [7] - 自愿碳市场承担激发社会主体减排潜力、探索环境权益多元化交易模式的使命 [5] 国际合作与标准化 - 碳市场制度设计坚持国际标准并预留对外接口,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走出去" [8] - 通过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发挥碳市场促进绿色发展跨国合作的桥梁作用 [8] - 自愿碳市场在交易活跃度、价格稳定性等关键指标上优于国际主要市场建设初期水平 [3]
破解“减排成本高”难题 碳市场建设进入新阶段
第一财经· 2025-08-28 16:39
核心观点 - 中国发布纲领性文件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以市场机制为主渠道推进碳减排 破解减排成本高和转型动力不足难题 [1] 碳市场定位与机制 -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包含强制减排责任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自主减排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2] - 碳价反映碳排放资源稀缺性 引导金融资源 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从高碳产业向清洁低碳领域流动 [2] - 企业可自主选择履约路径 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排放或购买配额填补缺口 以更低社会成本达成总体减排目标 [3] - 全国碳市场覆盖电力 钢铁 水泥等主要排放行业 碳排放总量接近全国总量的70% [3] 市场建设进展 - 建成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中国特色碳市场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2] - 自愿减排市场已建成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发布6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包括造林碳汇 并网海上风电等 [5] - 注册登记系统累计开户5635个 申请登记项目47个 已登记项目23个 其中9个项目登记经核证减排量约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5] 发展目标与挑战 - 需统一配额管理 交易 监管 数据管理和对外合作 促进碳配额在更大范围内流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 - 需统筹强制市场与自愿市场建设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关系 服务减排与金融属性功能 碳市场与产业能源政策协调 全国与地方试点市场衔接 [4] - 将加快构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体系 丰富市场交易产品与交易主体 健全监管机制 探索国际化新途径 [6] 经济影响 - 碳市场协调减排和经济增长 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动力 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减碳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3] - 推动电力 冶金 建材 石化 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及工艺革新 通过碳价传导促进上下游产业链脱碳 [3] - 自愿减排交易制度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创造巨大绿色市场机遇的重要政策工具 [5]
业绩大幅减亏,全国碳市场发展提速,双良节能迎新机
证券时报网· 2025-08-28 12:5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88亿元,净利润亏损5.97亿元,同比大幅减亏,经营状况显著改善 [1] 政策环境与行业动态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1]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亿吨,成交额474.1亿元;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成交额2.1亿元 [5] - 碳市场覆盖行业扩大,发电行业基础上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 [5] - 政策推动碳市场建设从试点探索迈向全面深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覆盖行业增多、法规健全 [5][6] 公司技术布局与创新 - 公司加快布局CCUS产业链,开发四种工艺节能技术:CCUS-化学吸收法解析工艺节能、CCUS-压缩工艺节能、CCUS-PSA工艺节能及粉煤灰/钢渣矿化CO2工艺研究 [7] - 打造数字化零碳园区解决方案,覆盖"源-网-荷-储-智慧管控"全链路,提供从双碳规划、碳盘查、绿电交易到风光储多能互补、能效提升及AI碳管理的全链条服务 [8] - 解决方案在能碳管理、光储运维、冷却水、高效制冷和智慧蒸汽五大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并具备适配性和可复制性,已应用于汽车制造、白酒酿造、新能源材料等多个行业 [8] 战略合作与市场机遇 - 公司与北京绿交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绿色低碳方法学开发、零碳园区/工厂建设、碳资产管理能力建设、CCER开发、ESG及人才培育等领域深度合作 [8] - 政策东风激发节能改造、能效提升和新能源解决方案需求爆发式增长,公司有望抢占绿色发展新高地 [4][6] - 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持续回升,叠加碳市场政策红利释放,公司或迎来业绩与发展双重拐点 [4]
破解“减排成本高”难题,碳市场建设进入新阶段
第一财经· 2025-08-28 12:20
碳市场建设政策定位 -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部署的纲领性文件 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具体举措 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征程 [1] - 碳市场以市场机制为主渠道推进碳减排 有助于破解减排成本高和转型动力不足的难题 [1] -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目前中国已建立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2] 碳市场机制与功能 - 全国碳市场让碳价真实反映减排边际成本与社会价值 引导金融资源 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从高碳产业向清洁低碳领域流动 [2] - 企业可自主选择履约路径 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排放或购买配额填补缺口 以更低社会成本达成总体减排目标 [3] - 碳市场将加速电力 冶金 建材 石化 化工等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及工艺革新进程 并通过碳价传导促进上下游产业链脱碳 [3] 市场覆盖与行业影响 - 全国碳市场覆盖的电力 钢铁 水泥等主要排放行业碳排放总量接近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0% [5] - 重点排放企业将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 节能提效 原材料替代 数字化管控等绿色工艺技术发展新的绿色市场竞争力 [5] - 碳市场成为协调减排和发展的桥梁 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动力 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减碳进程 [5] 市场体系建设与进展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1月启动 已建成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发布6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9] - 注册登记系统累计开户5635个 申请登记项目47个 已登记项目23个 其中9个项目登记经核证减排量共约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9] - 需统筹强制市场与自愿市场建设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关系 服务减排与金融属性功能 碳市场与产业能源政策协调 全国与地方碳市场衔接 [6] 未来发展重点 - 将加快构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体系 丰富市场交易产品与交易主体 健全监管机制 探索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国际化 [9] - 需要统一配额管理 交易 监管 数据管理和对外合作 促进碳配额在更大范围内流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6] - 地方碳市场可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市场调控 创新监管手段 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