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洞见ESG》9月刊:我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14:00
监管声音|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9月19日,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表示,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 【点击查看详情】 监管声音|生态环境部李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9月24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现场发布了《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5)》,介绍了2024年以来全国碳市场的进展和成效。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下 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稳步扩大市场 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主体和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更 好发挥市场功能,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和创造力。 【点击查看详情】 《洞见ESG》9月刊 我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监管声音 监管声音|央行副行长陆磊:强化金融机构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 9月24日,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 碳市场是形成碳定价的 重要基础制度,合理碳价能够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从全球碳市场发展经验来看,金融部门参与 ...
欧盟碳市场行情简报(2025年第171期)-20250929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9-29 11:24
40 20 07-01 01-01 04-01 10-01 01-01 01-01 01-01 04-01 10-01 07-01 图表4:欧盟排放配额(EUA)行情信息-期货、现货 期货持仓量(万手) 期货结算价(欧元/吨) 期货成交量(万手) 持仓量 成交量 2025-09-24 2025-09-25 增减 涨跌幅 增减 -0. 34% 76.02 35. 47 2. 54 75. 76 0. 33 0. 00 现货成交量(手) 现货结算价(欧元/吨) 集运碳成本 (美元/TEU) 即期成本 2025-09-24 2025-09-25 运费占比 成交量 增减 涨跌幅 -0. 33% 75. 36 -2877 75. 61 1313 17.66 1.68% 图表5: EUA期现价格及基差 图表6:12月合约持仓-李节性图 -2026 -- 2025 -2022 -- 2023 -- 2024 -期货价格 欧元/吨 == 基差(右轴) =- 现货价格 万手 50 100 www. would on and with 20 -50 04-01 07-01 10-01 01-01 01-1 2023-01 202 ...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9月全国碳市场放量下跌
财富在线· 2025-09-29 07:36
研究中心模型计算得出,2025年10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的买入价格预期为55.39元/吨,卖出价格预 期为60.63元/吨,中间价为58.00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38.48,下跌19.09%;卖出价格指数为136.80, 下跌16.23%;中间价格指数为137.57,下跌17.64%。2025年12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的买入价格预期 为62.10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70.45元/吨,中间价为66.28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16.18,卖出价格指 数为120.92,中间价格指数为118.66。同时,2025年10月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买入价格预期为 69.00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76.83元/吨,中间价为72.92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73.45,下跌7.75%;卖 出价格指数为184.82,下跌9.29%;中间价格指数为179.27,下跌8.57%。 | 可持续发展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产品类型 | 买入单价 | 英品車役 | 中间价 | 买入价格 | 卖出价格 | 中间 ...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上海举行——完善碳定价机制 激发低碳新动能
中国环境报· 2025-09-29 01:40
大会概况 -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于9月24日在上海举行 主题为完善碳定价机制和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设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2] - 大会聚焦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 全球气候变化新格局和国际绿色合作等议题 汇聚全球专家和业界代表交流并发布成果[2] - 主论坛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 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代表讨论市场活力提升和绿色金融创新[2] 分论坛一:碳市场交易体系 - 分论坛一聚焦健全碳市场交易体系和市场化碳定价机制 讨论制度完善 行业扩围和国际合作等议题[4] - 湖北省管理全国碳排放注册登记结算系统 覆盖3700家重点排放企业账户和80亿吨碳配额 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60%以上[6] - 湖北省碳市场累计成交量4.18亿吨 成交额103.28亿元 交易规模连续多年第一 并推出电碳金融协同机制和碳普惠平台[6] - 论坛举行两项签约:碳排放权登记结算公司与德铁货运共建零碳绿色班列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完善碳市场机制[7] - 圆桌对话达成共识 需强化数据管控 深化国际协同和激发企业动力以发挥市场控排作用[7] 分论坛二:碳信用国际合作 - 分论坛二聚焦碳信用国际合作和推动《巴黎协定》目标 讨论国际规则协同和市场质量提升等议题[8] - 上海碳市场纳入28个行业超400家企业及1800余家投资机构 现货累计成交2.65亿吨 成交额55.44亿元 连续12年实现100%履约[11] - 上海创新推出全国唯一标准化碳金融衍生品 探索电碳协同和碳普惠方案 并深化国际平台合作[11] - 虹口区集聚绿色低碳企业超800家 贡献上海2/3双碳立项标准 2024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超766亿元 年均增速超20%[11] - 北京绿色交易所与新加坡MVGX技术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为跨境碳信用技术对接和市场互联奠定基础[12] - 圆桌对话围绕深化自愿减排国际合作和构建多样化市场机制达成共识 有巴西 南非和乌拉圭等国代表参与[12]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海首个大型活动碳中和示范案例
中国环境报· 2025-09-29 01:40
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现场,低碳办会带来的便捷随处可见。国内外嘉宾、工作人员乃至新闻媒体,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参会证件上的二维码,就能 获得会议议程等信息。乘坐统一接驳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也很受参会人员青睐。 "在城市里,跟居民消费直接相关的碳排放,占比很高。碳普惠动员了最广大的参与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特别像上海,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要率先实现碳中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绿色低碳的生活和消费。"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说,中国科学院曾做过研究,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量占排放总量的53%。像这样鼓励公众共同参与减排,社会价值巨大。 | V 关闭 | 碳普惠专区 | | | --- | --- | --- | | 支付完成 | | | | 活动编号: ■ 品 品 品 品 ■ ■ ■ | | | | | 上海市温室花园成人票一张 』 类碳积分:1000 | | | | 数量:1 | | | 实付款 | | 』 类碳积分:1000 | | 支付方式: | | 碳积分 | | 下单时间: | | 2025-09-22 17:31:42 | | 抽奖码 | | 1144 | 作为东道主,上海市在办会全过程严 ...
扩容和配额
四川日报· 2025-09-28 22:33
□川观智库研究员 燕巧 9月24日,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 《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到181.14亿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 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 碳市场作为激励低碳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通过直接或间接提高碳排放密集型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和价 格,激励企业和个人转向低碳替代品。今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的《2025年碳定价现状和趋势》报告显 示:占全球经济产出近三分之二的经济体已经实施了碳税或排放交易制度。 碳市场在中国建立时间尚短。我国于2021年和2024年分别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 愿减排交易市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梁朝晖发文表示,"十五五"时期,中国碳市 场将处于加速发展、完善阶段,其管理方式的转变、价格信号的有效传导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期投资决 策。这一过程中,扩容和配额是关键。 碳配额是政府或监管机构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下,分配给企业、组织或国家的一定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许 可。一些创新举措在区域性的碳市场先行先试。广东、湖北、上海等地金融机构已推出碳配额质押融资 业务,但由于 ...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将逐步探索碳配额有偿分配和总量控制
上海证券报· 2025-09-25 18:14
全国碳市场扩容表现 - 全国碳市场扩容后参与主体规模数量显著增加 从单一电力行业扩展至四个行业 企业交易判断差异化特征更明显 带来更多交易机会 [2] - 市场交易规模活跃度显著提升 今年交易量达去年同期1.4倍 日均交易量同比呈现翻倍增长 [3][4] - 交易集中度明显改善 交易淡季缩短 80%以上交易集中在履约前一个多月的现象已有缓解 [4] 上海试点市场经验 - 配额分配机制持续优化 从历史法为主转向70%以上采用效率法分配 免费分配比例从100%降至93%-99% 并探索履约拍卖和非履约拍卖机制 [4] - 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 2200多家开户企业中含400家控排企业及大量投资机构金融机构 后者贡献较大交易量 [4] - 创新碳资产质押贷款融资 全国碳市场配额超80亿吨 市值约四五千亿元 碳资产融资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5] 十五五期间重点工作 - 行业扩容持续推进 未来两三年内将新增四个大行业纳入碳市场 [6] - 研究配额有偿分配机制 包括拍卖比例设定 直接影响市场供给价格和企业履约成本 [6] - 推动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 引入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 设立中碳登等国家级平台 [6] - 探索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控制 产能过剩行业可能率先试点碳排放达峰和总量控制 [6] 地方试点市场转型 - 地方试点市场职能优化调整 上海配额覆盖量从1.5亿吨降至7000万吨 需通过纳入更多行业降低参与门槛 [7] - 创新环境权益工具 探索取水权交易水信托交易排污权交易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等多元化机制 [7] - 结合地方产业特色 在碳现货衍生品绿色金融碳金融等领域为国家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8] 碳话语体系建设 - 中国碳交易量持续多年全球领先 需加强碳市场标准规则建设 总结推广超低污染物排放等领域经验 [9] - 完善碳足迹碳核算基础工作 细化产品核算颗粒度 完善服务市场并加强人才培养 [9]
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召开 复旦大学“探行”项目亮相
证券日报网· 2025-09-25 07:48
本报讯 (记者李春莲)9月24日,以"完善碳定价机制,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 碳市场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 变化司联合承办,汇聚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省市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及行业领袖, 共同探讨碳市场建设与国际合作路径。 随着中国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中国碳信用将在全球市场上发挥更重要作用。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 展现了中国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的积极进展,也为进一步深化国际碳信用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构建公 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陈诗一在发言中强调,中国碳信用质量已实现显著提升,在监测核算精度、项目环境效益和合规管理等 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具备参与全球碳信用互认的坚实基础。通过"复旦碳价指数"等一系列碳定价机制 研究与金融工具创新,中国碳信用的国际认可度正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应正视并认可中国碳信用的价 值。 面向未来,为推动全球碳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为《巴黎协定》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市场化解决方 案,陈诗一建议从以下五方面着力:持续推进"复旦碳价指数"国际化进程,开展国际碳信用指数研发 ...
以数字技术赋能碳市场建设
搜狐财经· 2025-09-25 06:30
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法治力量守护"最美国土",国家公园法获表决通过 数字技术是推动全国碳市场迈向更有效、更活跃、更具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支撑,要以数字技术赋能碳市 场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建设统一数据底座,提升市场有效性。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大数据平台,整合能耗监测、企业排放等 多源数据,运用数字技术强化实时监测、交叉核验与动态分析,为配额分配、排放核查与监管决策提供 科学支撑。 推动数字金融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区块链技术用于碳资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保障数据真实透 明。发展基于大数据智能定价的碳金融产品,降低参与门槛,吸引多元主体入市,增强市场流动性,提 升价格发现能力。 加快标准国际对接,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自主数字标准与国际接轨,支持MRV(监测、报告、验 证)数字化认证体系、区块链碳账本等国际互认。鼓励中国数字碳市场方案走出去,通过数字纽带提升 国际话语权,为参与全球碳治理奠定基础。 (本报记者刘新吾采访整理) (民主政治 18 2025年3月25日 ■■ 丝建、怎么管 规费设立 科学生服 分类分区 加强管接 踢 (E & 频版参与 国代表之声 大代表,即因人类盛行潜老 让碳会融 ...
众多上海市民捐赠碳减排量 助力碳市场大会实现“碳中和”
解放日报· 2025-09-25 01:53
打开手机里的上海碳普惠平台,蒋小红展示了自己绿色出行的碳减排量:"每乘坐一公里地铁减少 97克二氧化碳排放,可兑换97个碳积分,这次助力中国碳市场大会,我用1000个碳积分(相当于坐了 10.3公里地铁)参与抽奖,没想到中了。" 《上海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指引》鼓励大型活动在优先实施减排的基础上,通过购买或接受捐赠 的方式获取碳配额或其他碳减排量,从而抵销受技术和经济等因素限制难以避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上海市减污降碳管理运行技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公众捐赠的碳减排量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是中国碳市场大会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之一。同时,大会还积极挖掘场地、交通、住宿、餐饮、耗材等方 面的减排潜力,比如,开通机场直达虹口北外滩世界会客厅的绿色接驳巴士,又比如,采用电子会议资 料替代纸质打印版本。 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53%,对碳排放的贡献不容忽 视。上海2024年GDP同比增长5%,而参与履约的纳管单位碳排放总量同比仅增长0.04%,这背后离不开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记者 陈玺撼 记者从上海生态环境部门了解到,昨天在沪举办的中国碳市场大会将通过上海市民捐赠个人碳减排 量等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