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产配置
icon
搜索文档
A股一路走高,怕踏空又怕追涨,怎么办?
天天基金网· 2025-08-14 10:57
核心观点 - 投资需从"买什么产品赚钱"转向"用什么钱配什么产品"以降低焦虑感 [4][6][7] - 管理投资情绪比选择策略更重要 需通过定投、纯债配置等方式稳定心态 [10][11][15] - 资产配置的核心价值在于控制风险而非追求高收益 需提前考虑"亏了怎么办" [21][23][24] 投资理念转变 - 传统亏损模式:媒体宣传→高位追涨→被套后频繁调仓→恶性循环 [5] - 正确路径:根据资金来源属性匹配产品类型(零闲钱投权益 工资/馈赠投固收) [7][9] - 资金来源分类表明确不同资金的投资策略与产品选择(如零钱定投权益 工作存款配置固收) [9] 情绪管理方法 - 基金定投作用:避免主观择时 通过机械操作缓解下跌焦虑 [11][12] - 纯债基金三大功能:稳定情绪(配置20%缓冲波动)、调仓中转站(修复亏损心理)、冲动决策缓冲剂(赎回延迟冷静期) [15][17][20] 风险控制思维 - 分散投资价值:平衡收益与风险 避免非理性行为 [25] - 市场不可预测性:需建立"亏钱预案"而非单纯预期收益 [21][24] 注:数据引用显示公司服务覆盖280+金融机构与10万+理财经理 [1] 但未涉及具体财务指标
股市走强,黄金失宠
和讯· 2025-08-14 09:30
黄金市场近期表现 - 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主力合约失守3400美元关口,报3399美元/盎司,近月期货合约重挫近2.5%,创5月以来最大跌幅 [5] - 伦敦现货黄金价格较8月高位下跌1.4%,报3348.02美元/盎司 [5] - 中国市场七只黄金ETF规模一个月内缩水约69亿元,其中华安黄金ETF减少31亿元,易方达黄金ETF减少15亿元,国泰黄金ETF减少12亿元 [4][5] 资金流动与市场情绪 - 全球贸易冲突缓解导致避险情绪降温,投资者对黄金热情下降 [6] - 中国股市上涨推动资金从黄金转向股票,7月上证综指累计涨4.8%,恒生指数涨逾6% [12] - 高盛维持对中国股市增持评级,12个月MSCI中国指数目标潜在回报率为11% [12] 机构配置与长期策略 - 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加仓"黄金+"产品,黄金配置比例普遍在5%-10% [7][15]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持有黄金资产的FOF基金产品升至234个,占中国FOF产品数量的45% [15] - 瑞银建议投资者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持有约5%黄金敞口 [15] 黄金价格展望 - 瑞银基准情景下国际金价目标价为3500美元/盎司,不排除走高至3800美元/盎司 [7][18] - 高盛预测2025年底前国际金价或升至3700美元/盎司,2026年中期升至4000美元/盎司 [7][18] - 央行购金需求强劲,2025年下半年预计全年买盘在900-950吨 [18][19] 黄金投资逻辑 - 黄金与其他资产相关性低,可对冲货币与股债市场波动 [16] - 中国低利率环境下黄金年化收益率超20%,显著高于固收类资产 [16] - 美元信用问题成为推动黄金走势的关键因素 [20]
可转债ETF(511380)突破500亿,解码低利率时代的“攻守道”
中国经济网· 2025-08-14 06:43
可转债ETF规模突破 - 可转债ETF(511380)规模突破500亿元 成为低利率时代投资者把握股债机遇的优质工具[1] - 从2020年诞生至2025年规模迅速增长 突破500亿大关 成为市场宠儿[1] 历史业绩表现 - 近六月收益率6.93% 近一年收益率12.81% 成立以来累计回报率24.02%[3][6] - 业绩比较基准同期收益率22.79% 高于中证转债指数21.29%和沪深300指数-6.43%[6] - 2020-2024年年度收益率分别为3.66%、17.63%、-10.11%、-0.02%、5.85%[12] 产品特性与编制方法 - 跟踪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指数 采用市值加权编制方法 样本每月调整一次[5] - 新券上市后第二个月纳入指数 避开上市初期炒作阶段 对赎回个券进行及时剔除[5] - 采用优化复制策略跟踪指数 剔除双高个券、信用风险个券和流动性不足个券[6] 核心竞争优势 - 兼具股性和债性 牛市中跟随股票上涨 熊市中有债底保护 风险收益比更优[7] - 整合股债双重属性 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避免择时和再平衡麻烦[8] - 流动性优于可转债个券和部分股票ETF 日均成交额较高且支持T+0交易[9] - 管理费率低于主动管理型基金 持仓透明度高 每日公布申购赎回清单[10] 博时债券产品线布局 - 旗下信用债ETF规模114.7亿元 科创债ETF规模100.07亿元 30年国债ETF规模153.79亿元[13] - 债券ETF总规模超过900亿元 形成全期限、多品类的立体化产品矩阵[11] - 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债券指数投资工具 在低利率环境下比较优势显著[11]
买方投顾转型中的财富规划实践:匡正、李斌、杨辉共探破局之道
Morningstar晨星· 2025-08-14 01:05
财富管理转型趋势:不同机构的差异化策略 -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正经历从产品驱动到服务驱动的深刻转型 投资者需求从单一产品转向资产配置[8] - 个人投资者对短期盈亏较为敏感 需要通过投资者教育和系统设计优化强化资产配置理念[8] -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数字化生态全球领先 客户对数字化服务接受程度高[8] - 机构需平衡全球资产配置框架与本土风险收益特征 结合全球经验与本地需求进行再平衡[8] - 券商客群对风险和波动的认知与承受能力普遍更强 财富规划策略可更偏向"全域"或承受更宽波动范围[8] - 券商投顾团队在管理风险与波动方面经验丰富 但需补齐大类资产配置能力[8] - 券商与公募、私募等资产管理人存在多元共生关系 有助于更深入理解管理人并提供优质配置策略[8] - 互联网平台客群庞大且服务半径广 需通过KYC和KYP构建精准用户画像 减少投资者选择困难[9] - 互联网平台注重"简单、安全、快乐"的交易体验 通过智能投顾产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9] - 互联网平台正从货架式"卖货"逻辑向以账户为中心的资产配置投顾模式转型[9] 系统平台与团队建设:买方投顾转型中的两大探索 - 互联网平台搭建TAMP模式 整合投研、数据分析及陪伴式投顾工具模块[11] - 互联网平台核心优势在于数据与AI 通过专门数据团队梳理客户画像、行为及持仓变化[11] - 数据能力将沉淀为平台核心能力 以智能投顾服务广泛客户并赋能内外部投顾合作伙伴[11] - 财富管理系统是机构投研智慧与专业性的"工程化"体现 投研团队需从系统建设第一天深度参与[11] - 需建立优化双向反馈机制 通过分析客户线上行为洞察关注点与疑虑 指导投研内容产出[11] - 理财师培养目标应使其成为客户长期陪伴的"财务医生"而非"销售冠军"[13] - CIO办公室需在策略制定上高屋建瓴 同时为一线提供清晰可执行的行动指引[13] - 需借助高效实用的AI智能化工具赋能理财师更好地服务客户[13] - 券商系统建设重点发展基于ETF的智能交易与配置工具 满足新客户ETF资产配置需求[13] - 券商积极拥抱AI技术 通过自建垂类模型和使用AI工具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13] - 券商持续推进账户体系建设 从传统交易账户向全生命周期现金流的财富管理账户演进[13] - 销售与投顾并非对立关系 而是渐进转型过程 机构内部将投顾分为四类形成金字塔式成长路径[13]
从1到N,东方红万里行的十年温度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23:53
行业与公司发展历程 -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过去十年中,投资者服务陪伴从理念共识发展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核心在于将基金长期业绩转化为投资者实际收益[1] - 东方红资产管理作为首家券商系公募基金管理人,2015年启动"东方红万里行"活动,十年间累计开展活动超14400场,触达投资者209万人次,覆盖100个城市[1][4] - 公司2005年品牌创立时即明确价值投资理念,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通过全国宣讲与自有资金跟投稳定投资者信心,2015年市场波动期间系统性启动万里行活动[5][6] 服务体系构建与升级 - 万里行体系搭建四大核心模块:价值投资、长期持有、资产配置、基金定投,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穿透信息噪音[7][8] - 2024年服务体系升级为18项精细化课程,形成"宏观形势-投资理论-行为指导"的树状知识图谱,新增中国式现代化等政策解读内容[9][10] - 组建跨部门讲师团队覆盖投研、合规等7大业务条线,定制化服务方案针对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与知识结构[10] - 构建线上线下传播矩阵,线上开发短视频/漫画等9种形式,线下覆盖高校/乡村等7类场景,服务人群从个人客户扩展至机构/学生等6类群体[11] 投研能力与产品布局 - 投研体系持续进化,通过长周期考核机制建立开放市场化平台,形成主动权益/固收+/FOF等8大产品类别,解决行业同质化问题[12] - 2022年推出"知己"品牌战役,与招商银行等合作伙伴深度联合,从产品导向转向全周期客户体验管理[13] 战略规划与行业影响 - 2025年启动十周年全国巡讲,联合东方证券/招商银行覆盖10个重点城市,新增金融强国/低利率配置等6大主题课程[14][15] - 公司定位为价值投资实践者,将服务陪伴与提升全民金融素养、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相联结[15]
普通人想要积累财富,到底该避开哪些容易踩坑的思维误区?
搜狐财经· 2025-08-13 13:12
核心观点 - 财富积累需规避五大思维误区 包括工资依赖 消费迷失 投资极端化 时间价值低估和思维僵化 通过构建多元化收入体系 理性消费 平衡风险收益 优化时间配置及持续学习可实现财富突破 [1][19][20] 收入结构误区 - 过度依赖工资增长 忽视通胀侵蚀与资产增值潜力 [1][2] - 需构建收入金字塔结构:工资为基础 副业为补充 资产性收入(租金 股息)为顶层 [3] - 指数基金定投案例:每月投入1000元 按10%年复利计算 20年累计收益达48万元 [4] 消费行为管理 - 消费主义陷阱导致负债循环 信用卡与广告加剧非理性支出 [5][6] - 需求分层管理:优先满足生存与发展需求 抑制虚荣需求 [7] - 强制储蓄30%收入 采用现金支付控制冲动消费 定期清理闲置资产释放资金 [7][8] 投资策略配置 - 投资行为两极分化:盲目投机(P2P 虚拟货币)或过度避险(全额银行存款) [10][11] - 资产配置比例建议:稳健型(债券)与成长型(股票 基金)按6:4或4:6分配 [12] - 投资决策需评估最大损失承受力 资产长期趋势契合度及底层逻辑认知 [12] 时间价值优化 - 时间配置偏差:沉迷即时回报活动 忽视自我提升与资产增值机会 [13][14] - 每日时间三分法:消费娱乐30% 赚钱劳动50% 投资学习20% [14] - 学习投入回报数据:每周5小时学习投资 10年后财富可达对照组3倍 [15] 认知迭代与行动 - 思维僵化表现:固守过时投资观念 逃避深度财富规划 [16][17] - 主动规划者与被动执行者5年后财富差距超5倍 [18] - 行动清单包括年读10本财经书籍 制定短期储蓄 中期资产配置及长期被动收入目标 [20]
一买就跌?一卖就涨?散户最头疼的问题,这篇给你讲透!
雪球· 2025-08-13 13:01
核心观点 - 资产配置是投资的"唯一免费午餐",通过分散投资可降低风险并提升收益 [6] - 雪球三分法核心为"不预测、只应对、分散投、躺着赢",通过资产、市场、时间三维分散实现稳健收益 [8][9] - 半仓策略(股债均配)能平衡风险与收益,避免极端市场下的情绪化操作 [29][30] 资产分散策略 - **股债商配置**:股票(高收益高波动)、债券(低收益低回撤)、商品(抗通胀)形成风险对冲 [10] - **相关性数据**:2003-2023年沪深300与中债指数相关性0.655,与南华商品指数相关性0.473,组合波动显著降低 [11] - **动态案例**:2020年股市熔断时债市大涨,2022年商品疯涨,2023年黄金创历史新高 [11] 市场分散策略 - **全球配置逻辑**:不同经济体周期差异导致资产表现低相关性(如A股与美股2023年负相关) [12] - **数据支撑**:2021-2024年沪深300与标普500相关性-0.709,与印度SENSEX30相关性-0.72 [13] - **实践效果**:2023年A股下跌时美股创新高,2024年美股震荡时港股上涨 [13] 时间分散与定投 - **定投优势**:打破择时幻想,获取市场平均成本,适合现金流稳定的普通投资者 [14][15] - **动态调优**:根据资产性价比中低频调仓(如高配潜力资产),再平衡实现被动高卖低买 [16][17] - **波动控制**:组合最大回撤可定制,防御型方案(股20%债75%)回撤控制在5%以内 [21] 三分法实操步骤 - **智能诊断**:风险测试后自动匹配组合(如激进型股70%债15%商品15%) [20][21] - **基金选择**:从16000+基金中精选构建组合,支持一键平均分配或手动调整 [22][24] - **动态再平衡**:股涨多则卖股买债,偏离原始比例5%时触发调整 [26][36] 半仓策略配置案例 - **债券配置**:中债(40%)以长久期为主(如广发中债7-10年国开债),美债(10%)侧重中短久期 [32][33] - **权益哑铃策略**:国内港股通科技(进攻)+红利低波(防御)各15%,海外纳斯达克100+全球医疗保健各7.5% [34] - **商品分散**:黄金占比3%(国泰黄金ETF),原油/铜等占比2%,对冲货币信用风险 [35]
全球展望及资产配置策略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8-13 12:35
全球宏观环境分析 -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主要受对美抢出口和投资支撑,私人消费仍低迷,中国增长来自抢出口和投资,美国受进口和投资拖累,欧元区服务业和制造业持续复苏 [2] - IMF预计2025年中国实际GDP增速4.8%,2026-2030年持续复苏,美国2025年GDP增速1.9%,2026-2030年年均复合增速2.02%,欧元区2025-2027年GDP同比增速从0.9%逐步提升至1.3% [2] - 全球货币环境预计进一步放松,英国和美国2025年下半年降息,欧元区政策利率保持不变,日本逐步加息 [2] 资产配置趋势 - 过去五年全球投资者呈现"减配传统资产、增配固收与另类资产"趋势,香港投资者资金来源多元化,亚太区(除香港和中国内陆)、北美及欧洲投资者管理资产稳步增长 [3] - 花旗银行保持风险偏好但通过信用产品对冲股市风险,摩根大通认为美国股票估值偏高更看好固定收益资产,贝莱德认为市场波动性抬升环境对实现超额收益有利 [3] - 过去十年美股领涨格局出现边际变化,亚太及其他新兴市场资产加速追赶 [3] 未来五年资产配置建议 - 2025-2027年:通胀回落、全球政策转向宽松及科技突破推动经济温和复苏背景下,风险偏好抬升,重点增配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 [3] - 2028-2029年:政策趋紧叠加债务压力使衰退风险上升,减持高估资产转向价值与防御板块 [3] - 建议采用平衡型资产配置策略动态调整各类资产权重,通过分散投资应对不同年份经济周期变化 [63] 市场主体分析 - 2020-2025年国际与大中华区主要投资者资产配置和投资偏好经历显著转变,全球资产管理规模预计2025年达145.4万亿美元但增长不均衡 [39] - 机构投资者普遍增加对另类资产配置如私募股权、私人信贷和房地产,66%全球机构投资者计划未来五年提升私募股权和私募信贷配置比例 [40] - 近六成主权财富基金表示未来五年将加大对中国资产投资力度,看好数字科技、清洁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 [40] 重点外资机构策略 - 花旗超配美国(科技股为核心)、欧洲(受益财政刺激)和新兴亚洲(除中国),低配英国,行业超配科技、通信、银行、公用事业 [54] - 摩根大通认为美国股票估值偏高,长期看固定收益资产风险回报权衡更优,债券回报率与股票相似但波动性减半 [56] - 贝莱德维持超配美股与短债捕捉政策扰动战术机会,看好AI建设、能源转型、地缘分化重塑产业格局 [57][58]
银行理财周度跟踪(2025.8.4-2025.8.10):多元资产配置新探索,银行理财收益延续回升-20250813
华宝证券· 2025-08-13 08:41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行业投资评级 [1][3] 核心观点 - 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但面临"低利率、低增长、低风险偏好"环境制约 机构需在长期投资理念培育、科技赋能深化、资产配置优化及客户体验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 [4][11] - 招行提出发展倡议:聚焦长期价值创造 提升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 深化AI与金融融合创新 坚持市场规范化发展 [11] - 理财公司普遍迈向多元资产配置转型 徽银理财构建"策略→指数→产品"转化路径提升投研资源复用效率 [12] - 兴银理财完成福建省首笔认股权登记业务 覆盖生物医药、半导体、国产超算、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 [13] 收益率表现 - 上周现金管理类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1.34% 环比下行2BP 货币型基金收益率1.21% 环比持平 二者收益差收窄2BP [5][14][18] - 各期限纯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多数回升 1个月以上期限产品回升显著:1-3个月期从2.15%升至2.30% 3-6个月期从2.22%升至3.05% [15][22] - 固收+产品收益率普遍回升 1个月以上期限回升明显:1-3个月期从2.22%升至2.45% 3-6个月期从2.54%升至3.41% [15][23] - 债市震荡格局源于央行流动性呵护与股债跷跷板效应角力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平于1.69% 信用利差小幅收窄 [5][15] 破净率跟踪 - 上周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0.91% 环比下行1.44个百分点 信用利差同步收窄1.81BP至62.22BP [5][24][26] - 破净率与信用利差呈正相关 当前信用利差处于2024年9月以来低位 性价比有限 [24] 同业创新动态 - 徽银理财推出"星徽+"多资产多策略产品体系 整合七大系列构建"投资策略化—策略指数化—产品标签化"闭环 [4][12] - 兴银理财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合作落地福建省首单认股权登记项目 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 [4][13]
金融工程研究培训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8-13 05:23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和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Black-Litterman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结合市场均衡收益和投资者主观观点,优化资产配置[17][20]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市场均衡收益(逆向优化) 2. 整合投资者主观观点(通过观点矩阵和信心水平) 3. 使用贝叶斯方法调整预期收益 4. 通过均值-方差优化得到最终权重[20] - 模型评价:有效平衡市场均衡与主观观点,降低极端配置风险[20] 2. **风险平价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使每类资产对组合风险的贡献相等[27][30]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选择底层资产(有效性、分散性、流动性)[30] 2. 计算资产风险贡献: $$TRC_i(w) = w_i \frac{\partial \sigma(w)}{\partial w_i}$$ 3. 优化目标: $$\min \sum_{i=1}^{n}\sum_{j=1}^{n}(TRC_i(w)-TRC_j(w))^2$$ $$s.t. \sum w_i=1, 0\leq w_i\leq1$$[28] 4. 转化为凸优化问题求解[29] - 模型评价:改进传统均值-方差模型,提升风险分散性[30] 3. **逆周期配置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宏观经济周期调整股债配置比例[43] - 模型评价:在衰退期增加债券配置,扩张期增加权益配置[43] 4. **宏观动量择时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利用经济增长、通胀、利率等宏观指标预测资产走势[58][60] - 模型评价:对经济周期转折点敏感,但存在滞后性[60] 5. **情绪择时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涨跌停板、流动性等指标捕捉投资者情绪极端变化[65][67] - 模型评价:在市场情绪极端时效果显著,但需结合其他信号过滤噪音[67]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ETF轮动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结合宏观与量价指标选择风格ETF[71][7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宏观层面:经济增长、社融、利差等指标 - 量价层面:动量、波动率、拥挤度[71] - 综合打分决定配置权重[73] 2. **行业轮动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四象限模型(景气度/情绪/技术/宏观)[82][8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景气度:行业ROE分位数 - 情绪:分析师评级上调比例 - 技术:动量+换手率+波动率加权 - 宏观:PMI/PPI等指标的行业敏感性[83] 3. **高频量价因子** - 因子类型: - 日内偏度、下行波动占比 - 盘后大单净买入强度 - 改进反转因子[93] - 因子评价:短周期有效性显著,但需控制交易成本[93] 4. **ST预警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财务指标预测ST风险[101][104]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阈值 - 净资产为负 - 审计报告异常[101] --- 模型的回测效果 | 模型名称 | 年化收益 | 最大回撤 | 年化波动 | 夏普比率 | 卡玛比率 | 数据来源 | |--------------------|----------|----------|----------|-----------|-----------|----------------| | BL策略1 | 6.58% | 3.18% | 2.15% | 1.86 | 2.07 | [22][24] | | 风险平价策略 | 6.56% | 3.15% | 1.91% | 2.08 | 2.08 | [31] | | 逆周期配置模型 | 7.36% | 5.02% | 6.06% | 1.13 | 1.97 | [43] | | 宏观动量择时模型 | 7.06% | 8.85% | 6.12% | 1.24 | 0.85 | [60] | | 情绪择时模型 | 7.74% | 40.52% | 24.91% | 1.01 | 0.62 | [67][87] | --- 因子的回测效果 | 因子类型 | IC均值 | 多空收益 | 年化超额 | 数据来源 | |--------------------|----------|----------|----------|----------------| | 改进反转因子 | 0.031 | 17.44% | 6.14% | [93] | | 多颗粒度模型(5日) | 0.081 | 44.62% | 16.41% | [93] | | ST预警因子 | - | - | 12-4月跑输市场 | [104][107] | (注:部分因子测试结果因文档格式限制未完全列出,详见原文引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