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
icon
搜索文档
技术协同+资本加持 重塑能源投资恩泽氢能彰显绿氢赛道广阔前景
环球网· 2025-08-28 02:58
公司战略投资 - 旗下子公司广东探索汽车以现金向恩泽氢能注册资本出资1亿元,旨在增加其注册资本 [1] - 投资旨在为公司在制氢领域的战略规划提供支持,进一步拓展制氢市场战略版图 [1] - 通过此次投资,公司进一步拓展在制氢领域的业务,完善从制氢到用氢的全产业链布局 [1] 制氢市场前景 - 氢能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二次能源,正成为能源领域焦点,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2] -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全球制氢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超15%,未来十年仍将高速增长 [2] - 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30年,中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约3715万吨,制氢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2] 政策环境支持 - 全球多国出台政策法规支持氢能发展,包括欧盟"欧洲绿色协议"、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和日本氢能战略 [3] -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战略地位,各地从审批、土地、资金等方面支持制氢企业 [3] - 政策支持加速制氢产业规模化与商业化进程 [3] 技术创新发展 - 制氢技术向多元化、高效化、低成本化发展,主流技术包括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 [3] -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质子交换膜和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突破,电解水制氢成本将大为降低 [3] - 制氢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竞争力增强,在交通、工业、能源存储等领域日益受市场青睐 [3] 公司技术实力 - 公司专注氢能科技领域,布局燃料电池和制氢装备全产业链关键技术 [5] - 研发团队成员硕博占比超40%,牵头参与10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氢能相关专利超346项 [5] - 主导或参与制定47项国内外行业标准,研发技术能力稳居行业创新前沿 [5] 产品市场地位 - 2023年氢燃料电池系统总输出功率位居中国市场第一,重卡系统输出功率2022-2023年连续两年蝉联榜首 [6] - 已实现从系统到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开发与规模化生产 [6] - 推出PEM纯水电解制氢系统、兆瓦级PEM电解槽等一系列制氢装备产品,核心指标行业领先 [6] 投资协同效应 - 恩泽氢能在制氢市场已积累客户资源与渠道,在特定应用领域和区域市场具备较强影响力 [8] - 投资为双方技术研发深度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将在电解水制氢技术、新型材料研发等核心领域开展联合项目 [8] - 可实现技术优势互补整合,完善从制氢到用氢的全链条布局 [9] 产业链布局 - 公司此前在燃料电池领域已取得显著成绩,在制氢装备领域也有一定积累 [9] - 依托中国石化已有的氢能产业链布局,双方能挖掘更多协同发展机遇,提升产业协同效应 [9] - 投资有助于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9]
“重油炼绿”新范式:广东石化全链条低碳转型实践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2:22
核心观点 - 公司作为国内可全部加工劣质重油的大型炼化企业 通过全链条低碳转型驱动绿色发展 目标在中国石油领域率先基本建成绿色、智能、效益型世界一流炼化企业 [1] 原料优化与分子炼油 - 采用分子炼油管理策略 通过宜油则油、宜芳则芳、宜烯则烯短流程工艺精准控制原油分子结构 最大化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如乙烯和芳烃 减少低效加工能源浪费 [4] - 通过调整石脑油分离塔操作降低重石脑油初馏点 将碳七组分全部切割至重石脑油 降低轻石脑油中低效烃类占比 提高正构烷烃含量 [4] - 优化后乙烯平均收率由第一季度40.42%提高至41.52% 第二季度增产乙烯9420吨 [4] 环保技术与排放控制 - 创造性地采用除焦过程密闭除焦技术 解决国内延迟焦化装置突出环境问题 无组织VOCs排放基本归零 [4] - 脱硫后净化尾气脱硫率大于97% 配套尾气收集处理系统实现焦粉回收率达99.6% 年减少VOCs排放超500吨 [4] - 该技术获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碳中和创新大赛创业组金奖 被评委评价为直击焦化行业环保痛点 实现除焦全流程密闭 减排成效突出 为行业绿色升级提供可复制方案 [5] 装置能效优化 - 拥有全球单套生产能力最大26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和单套规模最大120万吨/年乙烯装置 [7] - 将两套连续重整装置催化剂循环速率由65%提高到80% 脱戊烷油中芳烃含量由82.5%提高至89.69% 对二甲苯纯度达99.75%以上 单程收率达97%以上 [7] - 通过源头控制燃料气及蒸汽使用量、提高加热炉热效率等措施 石脑油加氢装置和连续重整装置每年减少使用天然气近120万标准立方米、1.3兆帕蒸汽量约17万吨 重整装置和异构化单元高压蒸汽消耗分别减少约1.6吨/小时和15吨/小时 [7] - 2024年芳烃联合装置平均能耗165.32千克标油/吨对二甲苯 全流程能耗308.25千克标油/吨对二甲苯 处于行业领跑水平 [7] - 乙烯装置通过精细化管理达到行业领先能耗水平 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石脑油制乙烯生产企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 [8] 碳排管理与石油焦制氢 - 基于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技术构建碳排放管控系统 2024年末上线 包含碳排计划管理、碳排潜力挖潜分析、碳足迹分析等8个主要业务功能模块 [13] - 该绿色减碳管控平台可为公司降低碳排放量约5万吨/年 产生效益约400万元/年 [13] - 石油焦制氢装置为中国石油首套且全国首套采用100%石油焦制氢工艺 每年副产270万吨CO2 碳排放成本高达2.7亿元 [13] - 通过摸索调整氧煤比、大幅调整系统pH值 改造灰水及灰浆系统管道材质 实现石油焦掺比和装置负荷稳定在85%以上运行 单炉连续运行突破80天 装置A级运行时长持续突破同类型炼化项目纪录 [14]
钟寰平:进一步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1:57
政策背景与目标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 路线图和任务书 [1] -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建成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1]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 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 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市场现状与成就 - 中国已建立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同时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1] - 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以碳市场为主体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1] 发展挑战与完善空间 - 全国碳市场处于建设初期阶段 在制度体系 覆盖行业 市场功能发挥和数据质量管理能力等方面仍有不断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2] 战略意义与功能定位 -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必然要求 需将碳价格信号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2] - 碳市场建设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涉及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 [3] - 中国碳市场规模大 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 加强建设可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提供中国方案 [3] 实施路径与工作要求 -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统筹市场和政府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整体和局部以及国内和国际等关系 [4] - 要以建设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目标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4]
华昌化工2025年中期报告:积极应对周期影响,新项目储备未来增长点
全景网· 2025-08-28 01:52
核心观点 - 公司上半年业绩承压但战略转型坚定 营收32.17亿元 净利润1092.43万元[1] 主业产品价格下行及周期性检修导致利润下滑[2] 但通过新能源布局和重大项目推进储备未来增长点[3][4]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32.17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92.43万元[1] - 联碱产品毛利减少约1.61亿元 肥料产品减少约0.84亿元 精细化工产品毛利减少约3.47亿元[2] - 总资产76.60亿元 资产负债率维持较低水平 在建工程金额较期初增长66.87%至15.15亿元[2] 业务运营 - 三大主业板块联碱 化学肥料和精细化工产品价格普遍下滑[2] - 完成较大工作量周期性检修 为后续新项目投产准备条件[2] - 尿素装置节能改造 异辛酸等项目拓展新材料产业链[3] 战略布局 - 氢能产业依托子公司华昌能源科技推进燃料电池电堆 发动机及测试系统自主研发与示范应用[3] - 年产30万吨多元醇及配套设施项目进度达85% 预计投产后年增收益约2.5亿元[4] - 氨合成装置智能化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投入显示积极扩产和技术升级[2] 行业地位 - 2023年再度被评为纯碱行业和合成氨行业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3] - 通过技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成本控制和绿色生产方面具备行业领先优势[3] - 化工行业面临环保 能源与产能调整背景 公司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和复苏潜力[4] 未来展望 - 下半年检修结束和新项目投产将提升产能利用率[4] - 氢能业务符合国家双碳政策方向 为公司未来能源转型埋下伏笔[3] - 新项目投产进度及氢能业务实质进展将成为公司未来价值重估的关键[4]
660兆瓦超超临界“W”火焰锅炉机组转入商运
科技日报· 2025-08-28 01:28
项目投运 - 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2号火电机组于8月27日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并转入商业运行 [1] - 该项目为2×660兆瓦火电机组 搭载世界首台套660兆瓦超超临界"W"火焰锅炉 [1] - 项目采用深度煤电联营方式 打造贵州省第一批集"风光火储一体化"的高效清洁能源项目 [1] 技术创新 - 机组攻克无烟煤高效清洁燃烧技术难题 采用煤层气启停及助燃技术 [1] - 相较于传统燃油点火 在同等耗材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3% [1] - 氮氧化物 硫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超过90% [1] 经济效益 - 项目全面投运后年发电量约60亿千瓦时 [1] - 年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 相当于种植200余万棵树 [1] - 项目带动就业超1000人 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战略意义 - 作为西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综合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提升贵州电力供应稳定性与清洁能源占比 [1] - 为"双碳"目标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1]
伊之密2025年中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
证券之星· 2025-08-27 22:5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27.46亿元,同比增长15.89%,归母净利润3.45亿元,同比增长15.15% [1]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15.59亿元,同比增长10.2%,归母净利润2.12亿元,同比增长15.7% [1] - 扣非净利润3.37亿元,同比增长15.89% [1] - 每股收益0.74元,同比增长15.62%,每股净资产6.52元,同比增长14.77% [1] 盈利能力指标 - 毛利率31.08%,同比下降2.97个百分点,净利率12.9%,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1] - 三费占营收比12.37%,同比下降6.19%,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总计3.4亿元 [1] - 历史ROIC中位数14.94%,2024年ROIC达15.97%,净利率12.41%显示产品附加值高 [3] 资产负债结构 - 货币资金7.47亿元,同比增长77.42%,主要因本期融资增加 [1][3] - 应收账款14.79亿元,同比增长21.78%,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例达243.37% [1][4] - 有息负债19.96亿元,同比增长46.77%,有息资产负债率达24.67% [1][4] - 长期借款增长57.6%,应付票据增长54.66%均与融资及采购增加相关 [3] 现金流状况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35元,同比下降5.81% [1] - 货币资金/流动负债仅28.42%,近三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流动负债为11.16% [4]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长243.9%,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增长456.96% [3] 业务板块表现 - 注塑机销售收入19.32亿元,同比增长13.09%,主要因运营效率提升及竞争力强化 [6] - 压铸机销售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33.29%,受益于新产品推出带动销量 [6] - 橡胶机销售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23.85%,因海外业务拓展及订单饱满 [6] 战略与行业环境 - 公司推进"数智高效、全球运营、绿色发展"三大战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7] - 受益于"双碳"政策推动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及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需求回暖 [7] - 全球化战略加速落地,海外市场份额提升,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 [6][7] 机构持仓与预期 - 东方红远见价值混合A持仓504.34万股并增仓,该基金规模12.89亿元,近一年上涨50.77% [5] - 证券研究员普遍预期2025年全年业绩7.4亿元,每股收益均值1.58元 [4] - 金信深圳成长等6只基金持仓不变,广发安诚养老等部分基金减仓 [5]
元利科技: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6:31
核心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1.16亿元,同比下降1.69%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微增0.22%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01万元,同比大幅改善114.28% [2][8] - 总资产45.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7%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28%,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 [2] 主营业务与行业地位 - 公司专注于高品质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二元酸二甲酯、脂肪醇及增塑剂三个系列 [3] - 混合二元酸二甲酯产品产能全球领先,脂肪醇系列产品和DCP产品产能国内领先 [7] - 拥有潍坊昌乐、潍坊昌邑、重庆涪陵三个生产基地,在建内蒙古兴安盟生产基地 [7] - 产品应用于涂料、铸造粘结剂、油墨、UV固化材料、聚氨酯、电线电缆等中高端领域 [3]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4512万元,同比下降7.98% [8] - 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一企一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 [7] - 形成以反应精馏、加氢精制、聚合合成、酯化合成为核心的工艺应用技术体系 [7] - 获得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荣誉称号 [7] 产能建设与项目进展 - 35000吨/年受阻胺类光稳定剂项目已建设完成进入试生产阶段 [5] - 在建工程6.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54% [9] - 通过战略性产业链垂直整合,培育聚碳酸酯二元醇、受阻胺类光稳定剂、生物基BDO等多类高附加值产品 [7] 资产与负债结构 - 货币资金17.5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38.73% [9] - 应收票据3.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15% [9] - 应收账款1.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70% [9] - 应付票据1.12亿元,较上年末大幅增长409.09% [9] - 合同负债1915万元,较上年末增长48.06% [9] 子公司经营表现 - 山东元利实现营业收入6.99亿元,净利润6581万元 [10] - 重庆元利实现营业收入4.54亿元,净利润5023万元 [10] - 欧洲元利营业收入30.66万欧元,净亏损5645欧元 [10] 公司治理与人员变动 - 刘修华辞去总经理职务,仍担任董事长职务 [10] - 李义田聘任为新任总经理,刘嘉伟聘任为副总经理 [10] -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刘修华持股57.70% [20]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 公司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在部分生产基地试点搭建能源管理体系 [5] - 产品具有环保优势,二元酸二甲酯系列产品替代有害溶剂,特种增塑剂以生物质仲辛醇为原料 [6] - 3家企业纳入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 [11]
天山铝业:上半年降负债成果显著 推进140万吨电解铝产能提升项目
中证网· 2025-08-27 15:04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3.28亿元同比增长11.19% [1] - 归母净利润20.84亿元同比增长0.51% 扣非归母净利润19.61亿元同比增长0.01% [1] - 剔除政府补贴等非经营性因素后利润实际增长约6% [1] - 经营性净现金流32.8亿元同比大幅提升47.09% [1] 产品与成本 - 电解铝对外销量同比增长2% 氧化铝销量同比增长7% [1] - 电解铝生产综合用电成本同比下降约17% [2] - 自备电成本显著下降 外购电协议实现多时段电价优化 [2] 产能建设 - 推进140万吨电解铝产能绿色低碳改造项目 [2] - 改造后电解铝总产量预计提升20% [2] - 采用全石墨化阴极等先进技术 铝液综合交流电耗达行业领先水平 [2] - 项目建设期预计10个月 [2] 财务结构 - 2025年上半年财务费用同比下降32.63% [3] - 2024年财务费用7.07亿元同比下降10.24% 资产负债率降至52.74% [3] - 累计回购5586.23万股 使用资金3.90亿元 [3] - 截至2025年7月31日回购1755.90万股占总股本0.38% [3] 战略规划 - 通过一体化布局、降本增效和绿色升级巩固竞争力 [4] - 形成内生增长与股东回报的正向循环模式 [4] - 回购股份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未使用部分可能注销 [3]
活力中国调研行|一块煤炭的绿色“变形”记
新华社· 2025-08-27 14:55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转型 - 煤炭通过现代煤化工技术转化为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产品 实现从燃料向原料和材料的转型 [1][3] - 国能包头煤化工采用自主研发技术 年处理300万吨煤炭生产180万吨甲醇和60万吨聚烯烃 年营业收入达60亿元 [1] - 煤制烯烃产品广泛应用于塑料收纳盒、玩具模型、医用器械、防护手套等日用品领域 [3] 煤化工项目规模与技术升级 - 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一期年产30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投产 实现国产化设备替代进口设备 [3] - 项目采用绿电制取绿氢的耦合技术 通过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4] - 煤化工与新能源融合成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路径 [4] 绿色开采与生态治理 - 内蒙古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 累计建成绿色煤矿180处(占在产煤矿61%)和智能化煤矿215处(占72%) [6] - 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光伏发电结合 天骄绿能项目建成50万千瓦光伏发电示范区 配套发展农业观光和特色果蔬产业 [6] - 千万吨级以上煤矿全部实现"井下不见人、产煤不见煤"的智能化生产模式 [6] 产业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内蒙古构建以煤制油气、煤制烯烃和精细化学品为支撑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 [1] - 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 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6][7] - 通过煤基全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 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升级 [7]
天山铝业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0.84亿元 电解铝改造项目释放未来盈利弹性
证券时报网· 2025-08-27 13:44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3.28亿元同比增长11.19% 归母净利润20.84亿元同比增长0.51% 基本每股收益0.45元 [1] - 剔除政府补贴等非经营性因素后利润实际增长约6% 经营性净现金流32.8亿元同比增长47.09% [1] - 电解铝产量58.54万吨同比持平 氧化铝产量119.99万吨同比增长9.76% 自备电发电66.02亿度 阳极碳素产量27.26万吨同比增长1.38% 高纯铝产量0.21万吨 铝箔及坯料产量7.33万吨 [1] 成本控制 - 电解铝生产综合用电成本同比下降约17% 主要受益于电煤采购价格下降及新供电协议落地 [2] - 自备电成本显著下降 外购电价格通过峰谷多时段定价机制实现降低 [2] - 广西铝土矿获采矿权证 几内亚项目铝土矿已装运回国 印尼项目推进开采 未来铝土矿自给率将逐步提升 [2] 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 - 推进140万吨电解铝产能绿色低碳改造项目 采用全石墨化阴极等先进技术 预计总产量提升20% [2] - 改造后铝液综合交流电耗达行业领先水平 项目建设期约10个月 [3] 财务结构优化 - 2025年上半年财务费用同比下降32.63% 2024年财务费用7.07亿元同比下降10.24% 资产负债率降至52.74%降低近5个百分点 [3] - 累计回购股份5586.23万股占总股本0.38% 累计使用资金3.90亿元 未来计划用于员工激励或注销优化资本结构 [4] 战略规划 - 通过一体化布局 降本增效和绿色升级巩固行业竞争力 形成内生增长与股东回报正向循环模式 [4] - 电解铝对外销量同比增长2% 氧化铝对外销量同比增长7% 铝箔产品销量增加及铝锭销售价格上涨驱动收入增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