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低碳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中办、国办重磅文件公布
新华社· 2025-08-25 10:23
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目标 - 到2027年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1][5]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5] - 建成诚信透明 方法统一 参与广泛 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5]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与管理制度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依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 碳排放特征等标准 [1][6] - 建立预期明确 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 [1][6] -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 行业特点 低碳转型成本等因素 [1][6] 试点市场统筹与创新发展 - 统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试点碳市场 现有试点需规范建设运行并助力区域绿色低碳转型 [2][7] - 鼓励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创新监管手段 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2][7] -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7]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服务社会自主减排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8]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全链条管理 包括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等环节 [8] - 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完善抵销规则并提高国际认可度 服务行业国际履约和产品碳中和 [8] 碳市场活力提升措施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9] -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9]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9] 数据质量监管与能力建设 -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 [10]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10]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 [11] 政策法规与国际合作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碳市场建设提供法律支撑 [12] -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 [12]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国际互认 [13]
中办、国办: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第一财经· 2025-08-25 10:14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1] - 政策提出扩展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1] - 允许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1]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将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1] - 政策明确将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参与碳市场交易 [1] 金融机构参与机制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1] -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1] - 金融机构参与需满足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条件 [1] 交易主体扩容计划 - 全国碳市场将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1]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向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开放 [1] - 政策通过主体扩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碳市场建设 [1]
中办、国办: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
新华社· 2025-08-25 10:10
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2] - 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2] - 到2027年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等指标 [3] - 建立预期明确 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 [3] -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3] -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3]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3] 试点市场管理 - 统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试点碳市场 现有试点市场需规范建设运行 [4] - 鼓励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市场调节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4] -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4]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5]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等全链条管理 [5] - 加强全国碳减排资源统筹管理 规范各类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6] - 完善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规则 提高国际认可度 服务行业企业国际履约 [6] 碳市场活力提升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7] -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7]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7] -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7]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 操纵市场等行为 [7] 能力建设与监管体系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8] -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 [8]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8] - 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器具配备 使用和管理 开展碳排放计量审查 [8] -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推动审定核查机构遵循客观独立原则 [9]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 [9] - 对核查机构实施认证机构资质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9]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碳市场相关数据部门共享机制 [10] 组织实施与政策支撑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碳市场建设提供法律支撑 [11] -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 [11] - 加强全国碳市场与绿电 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 制度衔接 [11] - 制定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和交易收费规则 完善资金清算机制 [11] 国际合作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12] - 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 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 数据国际互认 [12]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发布 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新华社· 2025-08-25 10:05
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要求 -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 [2] - 主要目标:2027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2] - 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 规则体系健全的碳定价机制 [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根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等指标 [3] - 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明确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3] -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3]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3] - 统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地方试点市场 鼓励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调节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 [4]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全链条管理 [5] - 倡导党政机关 企业等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完善抵销规则并提高国际认可度 [6] 碳市场活力提升措施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7]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逐步引入自然人参与自愿减排交易 [7]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 建立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制度 [7] 碳市场能力建设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的碳市场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8] -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8] -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推动审定核查机构遵循客观独立原则 对碳排放报告高质量企业可简化核查 [8]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 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9] - 对核查机构实施认证资质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培育咨询 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业 [9]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要求重点排放单位 交易机构等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等信息 建立数据部门共享机制 [9] 政策法规与国际合作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11] - 加强全国碳市场与绿电 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 制度衔接 完善资金清算机制 [11]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国际互认 [1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新华社· 2025-08-25 10:03
(文章来源: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主要目标是: 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 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 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 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华尔街见闻· 2025-08-25 10:0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目标 - 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1] - 到2027年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1] - 到2030年建成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市场体系 [1] 市场机制建设方向 -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1] - 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上期所】上海证券报|胶版印刷纸期货及期权上市在即 推动造纸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8-24 05:59
产品上市与监管批准 - 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胶版印刷纸期货及期权 以及燃料油 石油沥青和纸浆期权注册 [2] - 上期所即将推出全球首个文化用纸金融衍生品 并加速实现成熟期货品种期权覆盖 [2] - 证监会要求上期所做好准备工作 保障相关品种平稳推出和稳健运行 [2] 胶版印刷纸产业概况 - 胶版印刷纸是文化用纸的典型代表 以漂白木浆为原料 应用于图书 杂志和笔记本等领域 具有市场体量大 标准化程度高和价格波动大等特点 [2] - 中国是全球最大胶版印刷纸生产国和消费国 2024年产量948万吨 表观消费量871万吨 [2] - 胶版印刷纸市场规模接近500亿元 [3] 产业需求与市场背景 -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 造纸工业面临较大营收增长压力 产业避险需求较高 [2] - 2022年以来造纸行业产能持续扩展 胶版印刷纸生产企业与经销商面临价格和销售持续疲软 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3] - 下游终端用户面临纸价走弱可能伴随纸张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总体不利于企业稳定经营 [3] 金融衍生品的功能与意义 - 胶版印刷纸期货和期权将填补国内文化用纸金融衍生品空白 为产业链企业提供精准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工具 [2] - 该品种与现有纸浆期货形成"浆-纸"一体化风险管理链条 助力企业应对原材料成本波动和产成品价格不确定性 [3] - 期货市场引入将为产业链提供更精准合适的风险对冲工具 期货和期权同步上市增加套期保值工具选择 [3] 价格发现与市场机制 - 衍生品具有公开透明的价格发现功能 将成为行业"锚定器" 提升现货定价效率 引导企业优化生产计划 [3] - 通过市场化手段形成公开透明公允的市场价格 [2] 绿色发展与循环经济 - 造纸产业已形成原料可再生 产品可循环 废弃可回收的完整体系 [4] - 交割品级选择设置和交割认证品牌准入等合约制度安排将引导行业贯彻绿色循环发展理念 [4] - 交割认证品牌遴选优先考虑具备绿色认证资质的企业 引导生产企业推行环保工艺 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4] 品种培育与市场发展 - 燃料油 石油沥青和纸浆期货经过多年培育 已成为企业套期保值重要工具 具有市场流动性好 合约连续性好和投资者结构成熟等特点 [4] - 推出期权产品后 企业可同步使用期货和期权工具开展更精细化套保 有效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4] 研究与准备工作 - 自2020年以来 中国造纸协会与上期所就胶版印刷纸期货和期权合约及规则开展大量调研和论证 [4] - 在推动造纸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4] 后续工作部署 - 上期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统一部署下 落实"四早"风险防范化解要求 强化全过程监管 [5] - 持续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沟通联动 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促进功能有效发挥 [5]
吴庆文会见中国石化江苏石油分公司董事长胡珣
苏州日报· 2025-08-24 00:31
公司战略合作 - 中国石化与苏州市政府深化央地合作 重点推进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 [1] - 合作领域包括天然气供气与储备能力提升 加氢加气站建设 新型储能装机 光伏充电等 [1] - 中国石化将围绕"油气氢电服"转型探索场景 加快拓展网点布局 [1] 行业发展重点 - 清洁低碳 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被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 - 中国石化作为能源领域国家队 在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保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1] - 合作旨在增强绿色能源保障供给 筑牢城市韧性安全底座 [1] 区域布局规划 - 苏州被中国石化列为战略布局重点区域 因其营商环境优越和创新氛围浓厚 [1] - 公司持续深耕地方市场 主动对接苏州发展需求 [1] - 双方致力于打造标杆型项目 实现互利共赢 [1]
山东钢铁:“变革求生”成效显著 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
中证网· 2025-08-22 03:21
财务业绩 - 营业收入368.06亿元 利润总额2.92亿元同比增加13.53亿元 归母净利润1252.58万元同比增加9.81亿元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8.21亿元同比增长88.31%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2694.07万元环比增利4135.55万元 [1] - 毛利率提升至6.02%增加4.15个百分点 购销差价较上年同期明显扩大 [1] 成本与负债结构 - 吨钢可比成本同比下降65.90元 严控费用支出削减固定成本及期间费用 [2] - 有息负债规模120.63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1.32亿元 资产负债率56.92%比上年末下降0.10个百分点 [1] - 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总额55.59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88亿元 [1] 生产运营效率 - 济南基地高炉稳定向好 型钢/优特钢产线满负荷生产 高炉焦比/燃料比持续降低 界面效率大幅提升 [2] - 日照基地实施低铁耗冶炼 极致节铁增钢 优化高炉中修时间 在铁水资源不足情况下提升效益 [2] - 济南钢城基地吨钢综合能耗同比降低6.2千克标煤 日照基地吨钢综合能耗同比降低21.9千克标煤 [3] 市场与产品战略 - 近地化销售占比提升11个百分点 终端直供比例提高8.6个百分点 物流成本显著降低 [3] - 钢材出口量64.26万吨同比增长3.71% 开发47个新产品推广量34.4万吨 独有领先产品比例升至8.4% [3] - 完成比亚迪/中国重汽/沙特NPC等12项二方认证 首次向长城汽车/奇瑞商用车供货 [3] 行业环境 - 钢铁行业供需压力犹存 市场行情整体下行 [1] - 反内卷政策推进与减产措施落地 行业供给端收缩与成本端优化形成中期边际利好 [3]
全国绿氢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新华社· 2025-08-22 01:12
核心观点 - 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产 这是中国首条以输送"沙戈荒"风电光伏大基地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通道 标志着能源投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1] - 特高压工程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通过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对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形成强大拉动作用[3] -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全面提速 上半年能源重点项目投资额超1.5万亿元 同比增长21.6% 投资结构持续向新能源领域聚集[2] 特高压工程建设 - 宁电入湘工程总投资281亿元 配套电源装机容量1764万千瓦 其中新能源13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光伏900万千瓦)新能源占比超70%创同类工程新高[1] - 工程额定最大送电能力达800万千瓦 年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 可满足湖南省1/6用电需求[2] - 今年已投产三条特高压直流工程 新疆天山北麓戈壁能源基地计划12月投产 特高压成为清洁能源基地外送重要趋势[3] 能源投资态势 - 上半年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1.5万亿元 同比增长21.6% 新增投资持续向绿色低碳领域聚集[2] - 陆上风电投资实现翻倍增长 海上风电投资集中释放 集中式光伏投资增长24.5% 分布式光伏投资增长超70%[2] - 氢能重点项目投资额翻番 充换电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近70% 新型储能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投资增长均超30%[4] 产业发展机遇 - 特高压工程采用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 对电力装备、工程机械、建设施工等上下游产业形成强大拉动作用[3] - 衡阳换流站使用双极高端换流变压器等多种设备来自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 实现工程与产业双向赋能[3] - 智能电网、新型储能、绿氢等赛道因能缓解新能源并网不稳定问题 具备较大增长潜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