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

搜索文档
鼎味食品:以专业管控铸就调味品行业标杆
齐鲁晚报网· 2025-08-08 05:11
公司概况 - 山东鼎味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已从地方工厂发展为服务全球20余家知名品牌的行业标杆[1] - 公司拥有年产能25万吨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成为餐饮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味觉引擎"[1] - 2024年营收实现25%的稳健增长,预计今年增幅达25%至30%[3] 生产体系 - 采用智能化生产线,覆盖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设置十几道关键控制点和上千份标准化操作文件[1] - 全场部署400多路监控与存储系统,结合人脸识别及网络数据互通实现安全追溯与生产监管[2] - 预处理车间、炒制车间和包装存储环节均采用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部分工序使用机器人装箱及全自动生产[2] 研发创新 - 当前生产配方中70%由公司自主研发并授权客户使用[2] - 建有850平米的研发中心,配备各类研发设备,与多领域头部技术企业及院校合作共建研发基地[2] - 推出青梅花雕熟醉汁等创新产品,将传统风味与现代需求结合,满足快节奏生活消费场景[3] 质量管理 - 从原材料抓起建立严格质量管理体系,检测中心对原料验收至成品留样进行全程严格检验[2] - 仓储管理实行先进先出原则,确保产品可追溯性[2] - 通过全链条管控构建食品安全"防火墙",将食品安全刻入企业基因[3] 发展战略 - 走专业化生产与稳定品质路线,打造全球调味品OEM、ODM生产基地[1] - 早期因缺乏标准化生产体系导致客户流失,后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1] - 通过稳定供给能力和全链条安全管控赢得市场信任[3]
台积电,再建一座厂
半导体芯闻· 2025-08-04 10:37
台积电2纳米制程进展 - 台积电高雄2纳米P2厂开始设备装机,预计年底前试产,P1厂近期已进入量产阶段,月产能达1万片[4] - P1和P2厂规划2023年合计月产能达3.5万片[5] - 2纳米采用纳米片架构,试产良率达65%,高于英特尔18A和三星SF2,预计5年内驱动全球2.5万亿美元终端产品价值[7] - 供应商升阳半导体增加资本支出至79.04亿元,2026年月产能从95万片上修至120万片,反映2纳米订单超预期[7] 2纳米制程竞争格局 - 英特尔14A制程进展取决于客户承诺和盈利能力,需确保性能和产量满足要求[9] - 特斯拉与三星签署165亿美元合约,由三星代工AI6芯片,原计划与台积电合作但因产能不足转单[9][10] - 日本Rapidus通过IBM技术授权实现2纳米试产突破,计划2027年量产,可能打破台积电和三星垄断[11][13] - Rapidus差异化定位为"一站式小芯片平台",对标台积电高端封装方案[13] 台积电技术优势与增长前景 - 2纳米N2节点能效提升显著,相同速度下能耗比3纳米降低25%-30%,预发布需求超3/5纳米同期表现[16] - 计划2026年推出A16芯片(1.6纳米),能耗比N2再提升15%-20%,2028年推出A14[16] - 公司预计2025年起五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近20%,市值有望从1.25万亿美元增长至3万亿美元[15][16][17] - 台积电商业模式专注于为苹果、英伟达、特斯拉等客户提供一流芯片生产技术[15] 行业动态与政策 - 韩国将于6月公布新芯片法案细节,加强本土半导体产业支持[14] - 中芯国际与三星市场份额差距从2022年Q2的5.8个百分点缩小至Q3的3.3个百分点[13] - 日本Rapidus的成功依赖IBM技术授权,存在技术断供风险[11][12]
飞机也要“降温” 西安咸阳机场自主研发飞机刹车组件降温设备
中国民航网· 2025-07-30 02:10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报道:飞机在着陆过程中,轮胎与刹车组件会迅速升温至300- 400摄氏度,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飞机在离港时刹车失灵或爆胎。而在暑运保障时,机坪温度较高,飞机 轮胎与刹车采取传统的自然冷却法,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严重影响运行效率,快速"降温"成为亟待解 决的难题。面对这一问题,西安咸阳机场地勤公司机务工程部没有等待观望,而是主动组建创新团队, 决心通过自主研发攻克难关。团队成员凭借着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从一开始就 明确了自主研发的方向,立志打造出符合机场实际需求的降温设备。 "黑科技"上线的背后,是西安机场地勤公司机务工程部创新团队主动出击的探索。 "第二代"飞机刹车组件智能降温设备的诞生,是创新团队主动攻克技术难关、不断突破自我的成果,其 创新亮点显著,每一项进步都体现了自主研发的主动性。动力系统上,团队意识到传统燃油发电机存在 排放污染且受燃料限制的问题,经过多次调研和实验,毅然决定采用高性能电池驱动,替代传统燃油发 电机,实现了零排放与全天候作业,满足了民航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安全性能方面,团队主 动考虑到阴雨天户外作业的漏电风险,通过反复研究 ...
Canalys:华为二季度重夺中国手机市场桂冠,苹果(AAPL.US)跌至第五
智通财经网· 2025-07-29 12:12
市场格局变化 - 华为以1220万台出货量重夺中国市场榜首 同比增长15% 市场份额达18% [1] - vivo以1180万台出货量位居第二 但同比下滑10% 市场份额为17% [1] - OPPO(含一加)以1070万台出货量排名第三 市场份额16% [1] - 小米以1040万台出货量位列第四 连续八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1] - 苹果以1010万台出货量排名第五 同比增长4% [2] 厂商战略动态 - 华为推出首款搭载鸿蒙5.0系统的Nova 14系列 加速独立生态系统用户群扩张 [1] - vivo通过X200/S30/Y300系列实施错峰发布策略 覆盖更广泛客户群体 [1] - 小米五月推出自研芯片XRing O1 搭载于旗舰机型15s Pro和Pad 7 Ultra 体现自主研发投入 [1] - 苹果对iPhone 16系列进行战略性调价 但因定价过高不符合国家补贴标准抑制增长势头 [2] 市场环境分析 - 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第二季度同比下滑4% [2] - 国家补贴政策刺激效应减弱 年初政策已提前释放大量需求 [2] - 厂商采取谨慎渠道策略避免囤货 库存水平保持健康 [2] - 下半年经济韧性显现 消费者信心预计持续恢复 市场有望实现全年温和增长 [2]
格力数控机床发展史:一部中国制造的逆袭史诗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9 09:00
中国机床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机床工业起点不低 1958年清华大学与北京第一机床厂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数控升降台铣床 仅比世界首台数控铣床晚6年 [1] - 改革开放前技术进展迟滞 受技术基础薄弱和历史因素影响 与西方国家差距显著拉大 1973年技术攻关后仍停留在研发阶段 [1] - 21世纪进入快速普及黄金期 数控化率持续攀升 但2012年仍处于"低端混战 高端失守"状态 [2] 行业核心痛点 -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高端数控系统 精密伺服驱动等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 中高端领域尤为突出 [2] - 2012年需求结构突变 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增速从2011年32_9%骤降至-2_1% 持续低迷至2017年 低端通用单机需求锐减 高端定制化设备需求激增 [2] - 市场格局分化 低端由本土企业主导 高端被国际巨头垄断 中端成为中外厂商主战场 [2] 格力进军机床领域背景 - 2013年营收突破千亿 成为家电行业首家单品类千亿企业 但高端数控机床依赖进口导致成本高企和发展受限 [4] - 进口设备存在功能限制 国内产品无法满足标准 尖端装备面临禁售风险 [4] - 公司自身拥有数千台中高端机床和成熟维护团队 通过设备维修积累初始技术认知 [5][6] 自主研发路径 - 2013年成立自动化设备制造部 选择全自主研发而非并购 从零培育核心研发力量 [6] - 研发投入不设上限 每年划拨专项利润资金 聘请八级技工弥补工艺鸿沟 [7] - 2015年成立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同年推出首款自主研发数控机床GA-V2310雕刻机 [7][8] 技术突破里程碑 - 2016年研发立式手板加工专机GA-VZ820等6款产品实现量产 董明珠提出两年内达到世界顶级水平目标 [9] - 2017年攻克五轴联动技术 首台GA-F500加工中心问世 重复定位精度达3微米 成本比进口设备降低40% [10][12] - 主轴热稳定性难题解决 团队三个月驻场优化 热变形控制在微米级 [12] 国际化与市场拓展 - 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实现技术标准输出 智能装备开启海外拓展 [13] - 投资10_8亿元建成三溪智慧产业园 占地17_2万平方米 定位全球灯塔工厂标杆 [13] - 五轴机床镜面光洁度Ra值<0_8μm 超越航空航天标准 获德国工博会认可 [13] 产品与技术荣誉 - 2023年GA-FM3020加工中心获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银奖 [14] - 2025年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获日内瓦发明展金奖 快移速度120米/分钟 效率提升80% 成本降50% [14] - 外供比例达75% 新能源汽车设备占比70% 进入特斯拉 比亚迪供应链 [14] 商业模式创新 - 推出机床即服务(MaaS)模式 按加工时长收费 降低中小企业智能化门槛 [15] - 形成高端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等四大产品域 覆盖上千家企业 实现智能制造整体赋能 [15] 现存挑战与未来布局 - 高端精密轴承等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仍超40% [16] - 投资20亿元建设核心部件产业园 计划2026年实现70%自主化率 [16]
江苏隐形富豪,靠卖小家电,悄悄“称王”
搜狐财经· 2025-07-28 07:11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倪祖根1957年出生于江苏农村,1974年参军学习电气工程技术,转业后进入春花电器总厂担任工程师并解决国产高速电机质量问题[5][8] - 1994年借3万美元创立苏州金莱克电器(莱克电气前身),坚持自主研发路线,首款子弹头设计吸尘器两年销售85万台[8][9][11] - 1997年研发国内首台3万转/分钟吸尘器电机,2004年吸尘器年产销量突破8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商[11][13] - 2015年在上交所上市,被誉为"中国高端清洁电器第一股"[26]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早期攻克每分钟2万转以上高速整流子电机技术,解决国产吸尘器电机烧毁问题[5][8] - 独创立式/手持多功能无线吸尘器设计,2015年开发国内首台10万转直流数码吸尘器电机[22][24] - 在净水器领域首创台式免安装智能净水机,开创"Bewinch碧云泉"新品牌[24] 多元化战略布局 - 2004年起以电机技术为核心延伸至园林工具、厨房电器、汽车电机领域,平衡生产淡旺季[13][15][16][17] - 自主品牌矩阵包括LEXY莱克、吉米、碧云泉、莱小厨、咖博士等,覆盖清洁电器、净水机、咖啡机等品类[19][24][26] 全球化运营 - 2019年在越南胡志明市超常规建厂,2个月内完成空厂房改造投产,两年后产能提升100%[26][27][29][30] - 2024年持续扩大海外布局,在越南和泰国新建生产基地[30][32] 经营成果 - 截至2024年累计生产小家电2.7亿台(吸尘器超2亿台),产品销往100多国[3][32] - 2024年营收97.65亿元,净利润12.30亿元,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32][33]
王晖20年深耕逐梦中国半导体产业 盛美上海净利5年增7倍加速迈向全球舞台
长江商报· 2025-07-27 23:40
公司背景与创始人经历 - 创始人王晖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后赴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深造,专业方向为半导体精密加工与设备[6] - 王晖在美国硅谷创立ACM Research(盛美半导体前身),掌握超薄晶层多阳极局部电镀铜技术但初期缺乏市场化经验[6][8] - 2005年响应上海人才引进政策回国二次创业,将盛美半导体落户上海,聚焦本土化技术实践[8][9] 技术研发与市场突破 - 公司首创SAPS单片兆声波清洗技术,2008年打入海力士供应链,成为首个进入国际一线晶圆厂的国产清洗设备[11] - 持续迭代技术:2015年推出TEBO兆声波清洗技术,2018年研发高温硫酸清洗技术Tahoe,覆盖80%以上清洗工艺[12] - 拥有1520项发明专利、468项授权专利,国内清洗设备市占率23%,全球市占率6.6%排名第五[12] - 每年投入15%营业收入用于研发,2025年拟定增募资44.82亿元进一步强化研发迭代[2][3][12] 财务表现与资本运作 - 2024年归母净利润11.53亿元,较2019年增长7倍,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07%至2.46亿元[2][15] - 营业收入从2017年2.54亿元增至2024年56.18亿元,五年增长6.42倍[14][15] - 2017年登陆纳斯达克,2021年科创板上市,成为半导体设备领域A股+美股两地上市企业[13]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总资产126.38亿元,市值540亿元,王晖家族持股市值236亿元[14][17] 产品布局与战略规划 - 布局七大产品线:清洗设备、电镀设备、先进封装湿法设备等,覆盖约200亿美元市场[18][19] - 面板级封装设备(水平式电镀、负压清洗、边缘刻蚀)瞄准AI芯片发展需求[20] - 战略目标从清洗设备龙头转型为综合半导体设备供应商,推动中国半导体设备参与全球竞争[21] 行业地位与客户覆盖 - 客户包括中芯国际、长江存储、海力士等全球头部厂商,产品渗透韩国、美国市场[16] - 中国大陆少数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设备提供商,清洗设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11][12]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丨小家电巨头的出口增长密码
新华社· 2025-07-27 07:21
外贸进出口数据 - 广东2024年前5个月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 75万亿元 同比增长4% 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5个百分点 [1] - 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增长主力 走高质量发展路线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1] 公司市场地位与规模 - 新宝股份是全球小家电龙头企业 滴漏式咖啡机全球市占率约40% [1] - 2024年公司小家电总产量突破1 5亿台 海外营收规模超130亿元 [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达38亿元 同比增长超10% [1] 研发创新优势 - 公司拥有2900人研发技术团队 2024年成立新宝电器研究院 [1] - 持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双认证 [1] - 研发聚焦六大技术领域:智能化技术 感知与控制技术 动力与驱动技术 制冷与制热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 健康环保绿色节能技术 [1] - 每年推出超1000款新产品 保持行业创新领先优势 [1] 生产智能化升级 - 滴漏咖啡机产线通过数字化改造 操作人员从36人缩减至16人 产能显著提升 [5] - 设有专业认证测试中心 开展电磁炉磁场感应电流测量等精密测试 [3] 市场拓展与品牌展示 - 在第137届广交会展示全类目电器产品 吸引大量国际采购商 [6] - 设立出口产品展厅供客户实地考察 [4]
突破聚丁烯新材料合成瓶颈——记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高等规聚丁烯系列材料制造与万吨级产业化
中国化工报· 2025-07-25 02:46
山东省科技奖成果展示 -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京博石油化工、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联合项目"基于产业基础技术创新的高等规聚丁烯系列材料制造与万吨级产业化"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 该项目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聚丁烯合成与应用技术,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生产线,实现聚丁烯材料国产化替代 [1] 聚丁烯材料技术突破 - 高等规聚丁烯-1具有耐高温、耐热蠕变、耐油等特性,是高温高应力管道专用关键材料 [2] - 国内聚丁烯生产技术长期依赖进口,随着乙烯和炼油装置发展,丁烯-1资源综合利用需求迫切 [2] - 团队历经18年攻克催化、材料、工艺、工程化等核心技术,构建完整生产体系 [3] 技术创新成果 - 开发丁烯-1本体聚合高定向高效催化剂体系,提高催化活性及立构规整性 [3] - 首创聚丁烯合金新材料,建成国际首套工业装置,解决成型周期长等问题 [3] - 开发原创性丁烯聚合新工艺,实现沉淀聚合及釜内球形颗粒形貌控制 [3] - 设计国内首套聚丁烯工业装置,生产指标稳定的聚丁烯产品 [3] 知识产权与行业认可 - 项目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7件,申请PCT专利1件 [4] - 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 [4] - 技术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全国发明展览会和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4] 产业化进程 - 2012年与山东东方宏业化工合作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高等规聚丁烯工业生产线 [6] - 2016年建成世界首套聚丁烯合金工业生产线,实现原创性材料规模化生产 [6] - 当前聚焦性能优化、应用拓展,探索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应用 [6]
东北制药:市场化转型助力老牌药企蝶变
中国证券报· 2025-07-24 21:10
混改成效 - 公司自2018年混改加入辽宁方大集团后打破体制壁垒实现股权结构"真混"和体制机制"真改"经营质量稳健进阶价值显著提升 [1] - 混改后市场主体地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实现股权制衡与员工利益绑定解决市场化经营主体缺位问题 [2] - 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项目引进"三轨模式升级研发战略成立上海生物研发基地并收购鼎成肽源布局细胞治疗领域 [2] 研发创新 -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从市场工艺等多维度筛选高潜力项目确保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 [2] - 鼎成肽源拥有TCR-TCAR-T等技术平台开发10余款肿瘤靶点细胞免疫治疗产品 [2] - 2024年上半年启动大规模硕博招聘打造生物医药人才高地为转型生物科技企业奠基 [3] 管理优化 - 混改后建立员工建议直达机制2024年采纳900多条合理化建议实施30多项小改小革提升效率 [3] - 近三年累计发放采购降本销售增量等创新奖励2700万元激活员工积极性 [3] - 导入方大集团精细化管理理念建立全流程风控机制重大合同实行极限排查 [4] 员工福利 - 实施涵盖医疗教育养老等九项福利政策混改至今累计发放福利及现金红包超12亿元 [4][5] 质量管控 - 民生药品如2元/板退烧药1.6元/瓶维C坚持低价优质策略获得消费者信赖 [5] - 以"零缺陷项"通过美国FDA飞行检查获国际高端市场认可 [5] - 混改后强化全流程质量管控引入信息技术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