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

搜索文档
CarPlay走出“投屏”角色,却难寻座舱“终局”
36氪· 2025-06-10 23:26
苹果CarPlay产品升级分析 核心观点 - 苹果在2025WWDC发布全新CarPlay及CarPlay Ultra 但缺乏突破性创新 在Apple Car项目搁置背景下 该产品线面临战略定位尴尬[1][3] - 标准版CarPlay强化"手机投屏"核心功能 实现三大升级 包括视觉交互优化 小组件支持和实时活动延伸[4][6][8] - CarPlay Ultra尝试深度整合车辆控制系统 已落地阿斯顿·马丁DBX707量产车 但面临车企数据主权争夺和适配速度等根本性挑战[9][11][13] 产品技术升级 - **视觉交互革新**:采用与iOS、visionOS统一的设计语言 运用模糊/半透明效果削弱"寄生感" 卡片式设计提升与不同车型的适配性[4] - **功能扩展**: - 新增Widgets功能 支持在导航界面旁显示天气 智能家居状态等多维度信息[6] - 移植iPhone锁屏Live Activities功能 实现外卖追踪 赛事比分等动态信息实时显示[6] - **系统权限突破**:CarPlay Ultra可控制空调 驾驶模式 座椅调节等底层功能 实现从信息娱乐系统到准操作系统的跨越[11] 行业竞争态势 - **车企自研加速**:中国新势力车企将智能座舱迭代周期压缩至周/天级别 远超苹果年度更新节奏[13] - **数据主权争夺**:主流车企将车机系统视为核心差异点 仅将CarPlay作为兼容应用而非主导系统[15] - **合作模式局限**:CarPlay Ultra可能仅被阿斯顿·马丁 保时捷等超豪华品牌采用 难以渗透主流市场[16] 战略困境 - 缺乏Apple Car项目支撑 使苹果在汽车领域议价能力受限 从潜在颠覆者降级为软件供应商[15] - 车企智能化投入加剧"灵魂"争夺战 苹果获取底层控制权限的商业模式存在根本性矛盾[15][16]
中国渐进式自动驾驶先锋
国证国际· 2025-06-10 07: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 [4] - 6个月目标价为31.4港元 [4] - 股价(2025 - 6 - 9)为26.3港元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佑驾是中国渐进式自动驾驶先锋,能实现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全栈自研,产品梯队和客户矩阵优秀,未来业绩弹性强 [1]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达10.3/15.0/21.0亿元,同比增长56.6%/46.4%/40.0%,归母净利润达 - 1.4/-0.6/0.9亿元 [2] - 综合PS与DCF估值,首次覆盖给予目标价31.4港元,较现价有20%上升空间 [1][2] 各部分总结 公司概况 - 佑驾是中国领先自动驾驶科技公司,2014年成立,总部在深圳,多地设中心,采取渐进式策略,产品覆盖L0 - L4,客户包括上汽等车企 [1] - 发展分初创期(2014 - 2019)和高速发展期(2019 - 2025),2024年在港上市 [13][14] - 控股股东是刘国清,管理层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19.4%,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40.8% [17] - 管理团队经验丰富,高级管理层平均超10年经验 [20] - 业务有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2024年底智驾对22家整车厂67款车型量产,销量超90万套,座舱与9家整车厂30款车型量产 [12] 行业概况 - 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2023年汽车销量3050万辆,占全球32.9%,预计2028年达3500万辆 [42] - 智能驾驶分L0 - L5等级,产业链上游是核心部件供应商,中游是解决方案供应商,下游是整车厂和出行服务供应商 [43][46] - 2019 - 2023年全球智能驾驶市场规模从1071亿元增至2687亿元,预计2028年达5609亿元 [49] - 2023年全球配备L2智能驾驶汽车渗透率32.1%,预计2028年达61.1%,市场规模4914亿元 [52] - 智能座舱2019 - 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从1302亿元增至3213亿元,预计2028年达7694亿元 [56] - 车路协同2019 - 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从161亿元增至709亿元,预计2028年达1685亿元 [59] - 比亚迪等车企推动智驾平权,预计2030年国内乘用车L2及以上智驾功能标配市场渗透率超90% [60][61] - 2017 - 2025年中国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构建法规与标准体系 [67] 竞争优势 - 采取渐进式开发路线,提供量产验证且市场认可的自研方案,在L0 - L2++级保持优势,专注前沿领域 [69] - 有五个研发中心,研发团队376人,占员工总数64.6%,全栈自研能力强 [71] - 拥有智能制造量产能力,高效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优势强 [72] - 客户基础好,获采埃孚“2023年供应商创新奖”,正从内资向全球整车厂合作扩张 [73] 盈利预测及估值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10.3/15.0/21.0亿元,归母净利润 - 1.4/-0.6/0.9亿元 [2][75] - 毛利率从22 - 24年的12.0%/14.3%/16.0%增长至25 - 27年的16.7%/18.2%/19.3% [75] - 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总和从22 - 24年的92.2%/62.3%/51.0%下降至25 - 27年的33.1%/23.9%/16.8% [75] - 采用PS估值法,以26年8.2倍预测PS为参考,目标价34.0港元 [81] - 采用DCF估值法,给予WACC为14%,假设永续增长率为2%,市值115.2亿港元,对应股价28.8港元 [84] - 综合DCF和PS估值法,合理股价31.4港元,较现价有20%上升空间 [2]
佑驾创新(02431):中国渐进式自动驾驶先锋
国证国际· 2025-06-10 05:44
投资评级 - 报告对佑驾创新的投资评级为“买入”,6个月目标价31.4港元,当前股价26.3港元,总市值104.99亿港元 [4] 核心观点 - 佑驾创新是中国渐进式自动驾驶先锋,采取渐进式发展策略,产品覆盖L0至L4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能全栈自研,有优秀产品梯队和客户矩阵,未来业绩弹性强 [1]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达10.3/15.0/21.0亿元,同比增长56.6%/46.4%/40.0%,归母净利润达 - 1.4/-0.6/0.9亿元,2027年有望扭亏为盈 [2] - 综合PS与DCF估值,首次覆盖给予目标价31.4港元,较现价有20%上升空间 [2] 公司相关总结 公司概况 - 佑驾创新是中国领先自动驾驶科技公司,2014年成立,总部深圳,多地设中心,客户包括上汽、奇瑞等车企,2023年L0至L2+解决方案收入在新兴科技公司中排第四,获采埃孚“2023年供应商创新奖”等荣誉 [1] - 发展历程分初创期(2014 - 2019)和高速发展期(2019 - 2025),2024年在港上市 [13][14] - 控股股东刘国清,管理层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19.4%,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40.8% [17] - 管理团队实力强、经验丰富,平均超10年,核心成员负责不同业务板块 [20] 业务情况 - 业务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路协同解决方案 [22] - 智能驾驶是核心业务,涵盖iSafety、iPilot和iRobo解决方案,2024年销量超90万套,iSafety提供L2及以下辅助驾驶功能,iPilot提供L2+功能,iRobo用于特定场景L4自动驾驶 [25] - 智能座舱提升驾乘安全与舒适性,有驾驶员疲劳检测等功能,2024年与9家整车厂30款车型量产 [35] - 车路协同参与21个项目,结合感知设备、算法与V2X技术,提升交通安全与效率 [38] 财务情况 - 2022 - 2024年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收入增长,2024年智能驾驶占比74%,总收入2.8/4.8/6.5亿,归母净利润 - 2.2/-2.0/-2.2亿,预计2027年扭亏为盈 [39] - 2022 - 2024年毛利率12.0%/14.3%/16.0%,净利率 - 76.9%/-41.4%/-33.1%,费用率下降 [40] 竞争优势 - 渐进式开发,L0至L2++级智能驾驶有优势,iPilot采用BEV和端到端技术,未来开发全栈智能座舱技术 [69][70] - 注重研发,有五个研发中心,研发团队376人,占64.6%,2022 - 2024年研发费用率49.9%/31.5%/23.9%,全栈自研增强自主性和竞争力 [71] - 有领先智能制造量产能力,宝安和广州生产基地提升产能,高效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72] - 客户基础好,获采埃孚奖项,与多家车企合作,已打入合资厂商供应链,计划海外扩张 [73] 盈利预测及估值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10.3/15.0/21.0亿元,归母净利润 - 1.4/-0.6/0.9亿元,毛利率提升,费用率下降 [75] - 采用PS估值法,选取可比公司,以26年8.2倍预测PS得目标价34.0港元;采用DCF估值法,WACC为14%,永续增长率2%,市值115.2亿港元,对应股价28.8港元,综合估值目标价31.4港元 [81][84] 行业相关总结 行业概况 - 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2023年汽车销量3050万辆,占全球32.9%,预计2028年达3500万辆,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2023年1750亿元,预计2028年431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9.8%,全球市场规模2023年5899亿元,预计2028年1330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7.7% [42] 细分行业分析 - 智能驾驶:按工信部标准分L0至L5等级,产业价值链分上、中、下游,L0至L2是主流,全球市场规模2019 - 2023年从1071亿元增至2687亿元,预计2028年5609亿元,中国供应商份额增加,全球L2智能驾驶汽车渗透率2023年32.1%,预计2028年61.1% [43][49][52] - 智能座舱:能提供人机交互体验,全球市场规模2019 - 2023年从1302亿元增至3213亿元,预计2028年7694亿元,中国市场规模2019 - 2023年从329亿元增至1069亿元,预计2028年2670亿元 [55][56] - 车路协同:与单车智能相辅相成,中国市场规模2019 - 2023年从161亿元增至709亿元,预计2028年1685亿元 [59] 智驾平权 - 2025年比亚迪等车企发布智驾平权战略,推动智能驾驶普及,预计2030年国内乘用车L2及以上智能汽车智驾功能标配市场渗透率超90%,NOA标配搭载量达2400万辆以上 [60][61] 行业政策 - 2017 - 2025年中国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构建法规与标准体系,推动高阶智能驾驶落地,但存在企业过度宣传问题,2025年工信部强调不得夸大虚假宣传 [67]
赛道Hyper | 博世智能驾控接入阿里通义大模型
华尔街见闻· 2025-06-09 00:04
合作概述 - 博世与阿里云在大模型领域达成合作 基于通义千问和通义万相大模型及磐曦数字人技术 联合共建AI智能座舱技术原型 [1] - 合作旨在提升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和功能集成度 实现座舱环境主动感知和3D数字人交互功能 [1][3] 合作方背景 - 博世是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智能座舱平台累计出货量突破200万台 覆盖多家头部自主品牌 国际品牌及新势力车企 [2] - 阿里云通过通义大模型已服务中国一汽 长安 上汽 广汽 比亚迪 吉利 小鹏 蔚来等多家主机厂 [2] 技术实现 - 技术原型基于通义大模型多模态架构 整合车内摄像头 麦克风 温湿度传感器等多源数据 实现座舱环境实时感知 [3] - 系统可根据光线变化自动调节屏幕亮度 优化空调气流分布 通过监测驾驶员微表情判断疲劳程度 [3] - 3D数字人支持语音 手势多模态交互 可完成导航查询 音乐播放 车辆状态查询等功能 [4] - 采用云边端协同混合计算架构 云端处理大模型推理 终端处理实时交互 响应延迟达毫秒级 [4] - 敏感数据在端侧加密处理 仅传输脱敏特征值到云端 符合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 [4] 市场前景 - 2024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 预计2026年达2100亿元 [6] - 舱驾一体域控2024年前三季度渗透率仅1.6% 预计2025年进入量产阶段 2025-2027年高速成长 [8] 竞争格局 - 华为等科技巨头通过全栈自研抢占高端市场 博世等传统Tier1供应商通过与云厂商合作加速转型 [9] - 博世通过合作旨在中高端市场与本土供应商竞争 并借助阿里云生态拓展海外市场 [9] 技术指标 - 座舱环境感知准确率需达98%以上 3D数字人语音识别延迟需控制在300毫秒以内 [9] - 舱驾融合解决方案支持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功能集成于单个SoC芯片 整车成本降低约30% [8] 战略意义 - 合作标志着智能座舱从功能集成向主动服务演进 为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参考 [10] - 未来智能座舱将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重要领域 依赖舱驾一体化 AI Agent等技术进一步落地 [10]
小鹏与华为深化合作 AR-HUD技术方案正式亮相
中国经营报· 2025-06-08 23:35
小鹏汽车与华为合作AR-HUD技术 - 小鹏汽车发布基于华为LCoS HUD整机和AR构图引擎算法的AR-HUD技术方案,强化智能座舱布局 [2] - 小鹏汽车负责AR-HUD全场景应用开发、HMI设计及整车数据融合,华为提供技术方案支持 [2] - 小鹏G7等新车将陆续搭载该技术,合作提升公司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 [2] - 小鹏汽车与华为战略合作早有迹象,CEO何小鹏曾与任正非交流,副总裁透露深入合作计划 [2] 小鹏汽车销量表现 - 2025年5月交付新车33525辆,同比增长230%,连续7个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 [2] - 2025年前5个月累计交付162578辆,同比增长293% [2]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 华为"乾崑车载光"涵盖激光光源、光学系统、显示算法等关键技术,产品包括AR-HUD、智能车灯模组和光场屏 [3]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还包括乾崑智驾、鸿蒙座舱、乾崑车控和乾崑车云服务等板块 [3] AR-HUD行业动态 - 华为已与十余家供应商完成智能车载光业务合作签约,涉及智能HUD和车灯模组领域 [4] - 车载光产品在感知探测、算法精度及显示贴合等方面仍需突破,华为通过开放合作加速技术升级 [4] - 产业链上游加速布局HUD市场,华安鑫创获6个项目定点,涉及中控、仪表及HUD等领域 [4] - 中光学获得头部车企AR-HUD定点和合资车企3D-HUD定点 [4] - 2024年中国乘用车新车HUD装配量达3548万辆,同比增长630%,装配率155%,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 [4]
更舒适、智能,逍遥座舱2.0助力岚图FREE+冲击细分市场TOP3
中国经济网· 2025-06-06 02:06
岚图FREE+产品发布与市场表现 - 公司于5月29日发布逍遥座舱2 0 5月31日推出全球首批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4和鸿蒙座舱5的岚图FREE+ 目标冲击同级市场TOP3 [1] - 2024年公司交付新车85697辆 同比增长70% 2025年1-5月累计销量达46075辆 同比增长85% 连续3个月销量破万辆 [3] - 公司CEO表示通过超5亿投入优化1366项产品功能 体现"为用户美好生活赋能"理念 [3] 岚图FREE+核心技术亮点 - 全新逍遥座舱2 0率先搭载华为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与华为乾崑智驾ADS 4 [5] - 鸿蒙座舱支持多意图识别语音助手 15 6英寸2K智慧屏 超5万款手机应用无缝流转 外设无感连接 [6] - 四大智能情景模式包括小憩模式 洗车模式 露营模式 离车不下电模式 实现全景舒适体验 [7] 岚图FREE+座舱升级细节 - 采用"浮光岛屿"内饰设计 升级沉浸式"五感"体验 [7] - 配置云朵座椅2 0 7L冷暖箱 22扬声器音响系统 256色氛围灯 [8] - 影视空间支持海量资源 山海画质算法提供影院级视听 [6]
小鹏牵手华为加速升级车载抬头显示技术
中国证券报· 2025-06-05 21:08
小鹏汽车与华为联合发布"追光全景"AR-HUD - 小鹏汽车联合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推出"追光全景"AR-HUD系统,首发搭载于小鹏G7 [1] - 该系统由小鹏汽车提供软件支持,华为提供硬件支持 [1] - 采用华为光算法、光系统、光器件三大核心技术,构建自研车规级成像模组和AR构图引擎 [2] 技术特点与创新功能 - 解决传统HUD画面虚飘、用户眩晕、信息贴合度差等痛点 [2] - 具备三大创新功能:AR车道级导航、AR辅助驾驶、AR安全辅助 [3] - AR车道级导航可在复杂路口显示正确行驶方向,错误方向标记"X" [3] - AR辅助驾驶可视化AI智驾意图,显示变道、红绿灯启停、超车路径等决策过程 [3] - AR安全辅助覆盖雨雾天气、狭窄道路会车、弯道预警、旁车加塞等危险场景 [4] 行业发展趋势 -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提升推动HUD快速普及 [1][2] - 市场需求驱动HUD技术从传统仪表信息向智能辅助驾驶意图表达升级 [1][2] - AR-HUD逐步成为消费者购车关注因素和车企差异化竞争突破口 [4] - 中光学表示已发力AR-HUD及光场屏等产品,中标部分头部车企并实现量产出货 [4] - 龙腾光电开发了契合AI应用的高性能显示面板,包括HUD产品 [4] 市场前景 - AR-HUD技术逐步崭露头角,应用比例不断提高 [1] - 车载显示技术作为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核心部分迎来快速迭代与规模化应用 [5] - AR-HUD将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中扮演日益重要角色 [5]
当虹科技(688039):预研成果步入落地期 智能座舱、工业及卫星驱动新增长当虹科
新浪财经· 2025-06-05 14:26
核心观点 - 公司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为护城河,核心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三维声、HDR、全国产化方案兼容适配能力领先 [1] - 公司与摩尔线程达成深度合作,DeepSeek提升当虹科技BlackEye模型理解能力,多款DeepSeek一体机发布带来新增长 [1] - 公司前期重要在研项目进展顺利,车载视频处理技术、基于NeRF的体积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基于大模型的视频AIGC生成技术等已进入产品测试阶段 [1] - 大模型赋能对内降本增效,严控项目质量,新业务占比提升,广电业务企稳,现金流情况逐步好转,2024年利润已减亏 [1] 智能座舱业务 - 2024年车载智能座舱产品收入占比提升至15% [2] - 61.3%的消费者认为智能座舱配置会极大提升购车兴趣,智能座舱持续向中低价格带车型普及 [2] - 公司已合作众多主流车企,与车厂联合开发,内容和中间件结合的模式,为智能座舱打造更好的观感效果 [2] - 公司优势产品包括屏帧级协同播放、5D沉浸式智能座舱、哨兵守护等 [2] - 公司与浙江广电集团、央视频平台、爱奇艺等在车载娱乐端已建立深入合作,未来有望探索开拓车主订阅抽成,广告运营等新收入模式 [2] 工业与卫星业务 - 中国视频流量占比网络总流量超过74%,其中超高清占比超过23% [3] - 公司为国内极少数同时具备"视频超低延时编码及超级压缩"与"智能AI识别"技术的厂商 [3] - 公司编解码技术节省了中心端90%的存储空间,70%的机架空间和能源消耗 [3] - 公司在智慧交通、远洋船舶、无人机、矿山、能源及电网领域已有客户落地 [3] - 通过集成DeepSeek等领先模型,当虹科技BlackEye多模态理解能力明显提升,产品落地预计加速 [3] 传媒文化业务 - 2024年传媒文化业务收入占比约61% [4] - 公司覆盖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七大互联网视频牌照商、广电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省级广播电视客户及三大电信运营商 [4] - 2026年中国超高清电视频道将超过50个,预计到2030年超高清频道数目将突破100 [4] - 互联网平台超过50%的新增内容将通过超高清技术呈现 [4] - 公司深度参与超高清行业标准制定,支持"百城千屏"项目落地,保障北京冬奥会、卡塔尔世界杯、杭州亚运会等重要赛事 [4] - 公司推出专业级视频AI在线创作平台ShowBiz AI,以及轻量级三维体积视频建模应用 [4] 盈利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总营收分别为4.39/5.87/7.35亿元,同比增长43.01%/33.93%/25.14% [5]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0.12/0.34/0.59亿元,同比增长111.59%/187.25%/73.53% [5] - 可比公司2025-2027年平均PS估值为12/9/7倍,当虹科技2025-2027年PS为8/6/5倍 [5]
天有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加速全球化布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6-05 11:09
公司概况 - 公司主要从事汽车仪表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并逐步向智能座舱领域拓展 [1] - 主要产品包括电子式组合仪表、全液晶组合仪表、双联屏仪表及其他汽车电子产品与服务 [1] - 已与多家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厂商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包括现代汽车集团、比亚迪、长安汽车等 [1] - 公司于2024年4月24日正式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2] 业务发展 - 境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47.06%提升至2024年的53.60% [2] - 正在实施募投项目"智能座舱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以扩充出口产品产能 [2] - 墨西哥子公司2024年已实现营业收入3.7亿元 [4] - 墨西哥工厂总投资5500万美元,是公司第一个海外工厂 [4] 技术优势 - 复合屏技术是公司核心技术之一,创新性地将段码屏与TFT彩屏组合运用 [3] - 复合屏实现了色彩饱和度高、对比度高的屏幕呈现效果 [3] - 复合屏生产成本低于TFT全彩屏,且能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3] - 正在利用复合屏技术开拓摩托车仪表、电动车仪表等市场 [3] 产品研发 - 持续推进曲面屏仪表、三联屏、超薄导航屏、旋转屏等新产品研发 [2] - 深化与现代汽车集团、比亚迪等客户的合作,扩大产品供应范围与份额 [2] - 积极开拓海外新客户,提升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 全球布局 - 2022年进入墨西哥市场,2023年开始筹划建设墨西哥工厂 [4] - 新厂区投产后将更好地服务美洲、欧洲及全球市场 [4] - 海外布局有助于缩短交付周期,降低运输成本,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4]
与华为乾崑联合研发!小鹏汽车发布“追光全景”抬头显示技术,G7将首发搭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5 09:48
小鹏汽车与华为合作 - 小鹏汽车与华为乾崑联合研发"追光全景"抬头显示技术,该技术将首发于小鹏G7车型并于6月11日亮相 [1] - 华为负责自研车规级成像模组和AR构图引擎构建的AR-HUD底座,依托光算法、光系统、光器件三大核心技术 [1] - 小鹏汽车负责全场景AR-HUD应用、人因体验HMI布局和整车数据 [1] HUD行业现状 - 2024年中国乘用车前装标配HUD上险车交付量达356万辆,同比增长超55%,渗透率从2023年11%提升至16%,12月单月渗透率达17.4% [4] - AR-HUD前装标配搭载量达88.43万辆,同比增长273.42%,交付占比突破24.81% [4] - 目前AR-HUD以高性价比TFT方案为主,供应商侧重解决阳光倒灌等基础性能问题 [4] 技术发展趋势 - 小鹏"追光全景"抬头显示采用智驾3D OCC技术,通过光毯将导航路线贴合真实道路并实现智能避障 [5] - AR-HUD与导航及ADAS功能深度结合,相比W-HUD更生动逼真,但成本高且对软件能力要求高 [7] - 行业逐步从硬件性能竞争转向软件定义HUD的新周期 [7] 产业链合作动态 - 华阳集团作为华为HUD方案合作伙伴,已获得小鹏汽车平台型项目定点 [3] - 除零跑汽车外,大部分新势力车企已在旗下车型配置HUD,成为座舱人机交互主要功能之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