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边端协同

搜索文档
在具身智能的岔路口,这场论坛把数据、模型、Infra聊透了
机器之心· 2025-09-29 02:52
机器之心原创 作者:张倩 当机器人成为各大科技展会最受瞩目的焦点,当具身智能论坛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领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潮。 然而,热潮之下,仍有诸多关键议题悬而未决:面对 数据 稀缺,有人寄希望于合成数据的突破,有人坚持真机数据才是根本;在 技术路线 之争 中,有人押注端 到端的整体范式,有人则认为分层架构更符合演进规律;至于 模型 形态,有人视 VLA 为智能的最终归宿,也有人认为世界模型才是真正的未来。 现阶段出现这种分歧非常正常,因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路径尚未收敛。有些问题甚至还没有来得及系统讨论,比如量产之后会出现哪些新的卡点,谁来解决? 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业界迫切需要一个开放的对话平台。在 今年 云 栖大会的 具身智能论坛 上,我们见证了这样一场深度交锋:不同派系的代表坐到同一张 桌子前,将技术分歧、商业思考和基础设施需求一并摊开讨论,试图在碰撞中寻找新的共识。 论坛过后,我们也和这场论坛的发起者 —— 阿里云 聊了聊。这家云计算巨头选择在此时深度介入具身智能领域,本身就值得关注。 聊完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真正的入局其实是在四五年前,如今更是在提前为具身智能行业即将到来的 ...
AI+新生态赋能 枫清科技构建全产业链的云边端协同愿景
中国经济网· 2025-09-13 09:17
公司战略与技术路径 - 枫清科技提出以企业数据为中心 通过知识与模型双轮驱动 用智能体方式赋能产业研产供销服各个环节 实现云边端协同的知识融合和智能体融合架构[3] - 区别于传统"以数据为中心"概念 公司强调以企业数据为中心而非泛化行业蒸馏模型 减少大模型落地过程中的模型幻觉 推理能力差 可解释性差 企业数据安全等挑战[5] - 公司产品体系包含多模态知识引擎与行业客户共同开发行业蒸馏模型 通过智能体平台实现产业全域场景智能化[5] 商业化进展与合作伙伴 - 公司从2024年开始正式商业化 已与化工 能源 农业等多个产业龙头企业达成深入合作[5] - 具体合作案例包括:与中化信息合作建设集团人工智能平台 已实现数十个高价值人工智能场景 赋能化工和农业行业[5];与华润医药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展场景智能化合作[5];与中电科智能院 TCL中环 龙盈智达 泰康养老等产业龙头达成合作[5] 技术架构与创新优势 - 公司构建"智能决策中枢" 融合深度学习框架和多模态知识引擎 以智能体为企业运营最小功能单位 实现理解 推理和主动协同能力跃迁[6] - 多模态知识引擎能处理文本 图像 视频等多源数据 提炼为实时更新的企业专属"知识宇宙"[6] - 新一代平台关键创新点包括:融合知识引擎+行业大模型双重优势 聚焦企业级复杂应用场景智能化 实现云边端 知识融合 智能体协同[9] 市场机遇与发展路径 - 从2025年DeepSeek火爆开始 AI+产业市场机会迎来大爆发 行业客户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产业[10] - 公司通过与产业龙头合作沉淀高价值场景智能化 并将这种智能化赋能全产业链[5] - 公司业务实现高速增长 2024年整体营业收入约1000多万 2025年预计实现超过5000万整体营收 增速达三倍[11] 产品扩展与普惠化战略 - 公司推出个人专属办公智能体提升个人办公效率 实现企业智能化平台与个人终端联动[10] - 个人终端智能体在官网免费开放使用 计划将云端行业智能体下推到个人端[10] - 公司与国际硬件制造商合作推出AIPC一体化方案 结合个人办公终端和专属智能体 帮助企业实现更安全高效的智能化[11]
助力机器人产业突破,协创数据FCloud OmniBot赋能具身智能开发者沙龙圆满落幕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5 13:59
活动概况 - 2025年9月4日协创数据主办FCloud OmniBot赋能具身智能开发者沙龙在上海张江机器人谷展厅举办 聚焦物理仿真与数据合成技术 汇聚高校 科研机构和产业界专家[1] - 活动得到张江机器人谷 立德机器人 华勤技术等单位支持[1] 公司战略与资源 - 协创数据经过两三年转型 从存储到算力积累大量算力资源 计划未来三年持续战略投入为机器人训练平台提供强大算力支撑[3] - FCloud在张江建成2000卡规模算力中心专门服务本地企业 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展[7] - OmniBot平台于2025年4月正式推出 专门面向具身智能板块服务张江机器人企业[7] 区域产业生态 - 张江科学城汇聚超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 其中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企业超过90家 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研发完整产业链[5] - 张江科学城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以精准政策供给赋能技术研发 以高效服务体系加速成果转化[5] 技术平台架构 - OmniBot平台针对具身智能开发三大挑战 仿真环境搭建 合成数据生成和算力需求 提供仿真服务 数据服务 训练模型到云端服务的全链路解决方案[9] - 仿真服务集成NVIDIA Isaac Sim和Isaac Lab在云端 通过高性能计算平台提供仿真计算能力 支持跨平台访问和Mac用户运行[11] - 数据服务通过少量真机采集数据批量生成高质量仿真合成数据 1条真机数据生成100条泛化数据 并支持大模型视频增强改变场景光照和物体材质[11] - 模型服务提供通用大语言模型API和专用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支持主流模型云端训练和部署 实现云端训练到边缘部署完整工作流[11] 应用案例与效能 - 通过OmniBot平台可在云端完成模型训练 通过边缘计算盒子部署到机器人本体 实现云边端协同一体化开发流程 降低开发门槛和成本[12] - 使用FCloud硬件进行训练相比消费级显卡缩短约30%训练时间[16] 产学研合作成果 - 机器人领域训练数据量与大语言模型相差6500倍 凸显物理仿真和合成数据重要性[13] - 上海科技大学团队提出生成式强化学习方法首次实现对经典PPO算法大幅超越 提升机器人复杂任务处理能力 研究成果得益于FCloud算力支持[15] -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创新提出图文交错指令表达方式 相比纯文本指令具有更高表达效率和泛化能力 与FCloud在数据生成和模型训练深度合作[15] 生态建设与推广 - OmniBot平台采用开放生态 欢迎机器人本体厂商 算法开发者 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伙伴 支持主流机器人描述格式并提供开源本体资源[18] - 华勤技术为FCloud提供服务器产品 同时作为拥有全球8个制造工厂和34000名制造员工的企业 有大量机器人应用需求 期待与生态伙伴深入合作[18] - 平台已开放试用 采用SaaS模式开箱即用 随需购买 为高校学生和个人开发者提供优惠政策[18] - 活动通过多轮抽奖送出价值2万元和5万元算力券降低开发者使用门槛 并预告10月将在张江举办AI+算力+生命健康系列主题活动[18] 行业趋势与前景 - 仿真优先开发理念成为主流 通过高保真仿真环境和合成数据生成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完成机器人训练和测试[20] - 云边端协同成为技术架构必然选择 云端算力支撑训练仿真 边缘设备负责实时推理 实现算力资源优化配置[20] - 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技术突破 学者研究成果得益于平台支持 创新成果又反哺平台技术能力形成良性循环[20] - 具身智能有望在未来3-5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20] 参会企业名录 - 活动汇集工业机器人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 具身智能企业 核心零部件及教育机器人等领域超100家企业[23][24][25][26]
英特尔副总裁李映:未来AI创新应用正朝着五个方向加速演进
机器人圈· 2025-08-19 10:07
英特尔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 云边端协同成为主流架构:云端负责大模型训练与全局决策,边缘节点处理本地化实时计算,终端设备通过轻量化模型实现隐私数据本地处理,三者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动态分配任务 [3] - 数据安全与隐私重要性提升:安全合规从附加要求跃升为核心要求,本地化推理占比持续上升以减少敏感数据上云 [3] - 传统AI与大模型互补:大模型主导通用智能任务如自然语言理解,传统AI专注垂直场景如计算机视觉,两者通过接口标准化协同 [3] - 人性化与个性化体验成核心竞争力:AI应用注重情感共鸣与专属服务,通过情感计算和多模态交互实现"千人千面"服务 [4] - 开发门槛降低推动全民AI创新:低代码/无代码平台普及,预训练模型适配终端设备,开发者仅需少量数据微调即可落地 [4] 机器人行业动态 - 2024年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行业竞争加剧,部分企业领跑市场 [5] - 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量产爆发,价格战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重构 [5]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但机器人与AI融合带来新机遇 [5]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如借鉴松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5] - 越疆科技市值翻三倍,领跑港股机器人赛道 [5] 国际AI与机器人技术进展 - 机器人路径规划新框架和无人机技术取得进展 [6] - 新型机器人装置如螳螂虾仿真机器人和可扩展振动式压电机器人被研制 [6] - 3D打印技术应用于软机器人手和固体火箭发动机 [6] - 折纸制造cm级四足机器人和新型昆虫级变形机器人问世 [6] - 院士报告强调人工智能行为智能与产品智能的发展,以及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的新动能 [6]
赛道Hyper | 博世智能驾控接入阿里通义大模型
华尔街见闻· 2025-06-09 00:04
合作概述 - 博世与阿里云在大模型领域达成合作 基于通义千问和通义万相大模型及磐曦数字人技术 联合共建AI智能座舱技术原型 [1] - 合作旨在提升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和功能集成度 实现座舱环境主动感知和3D数字人交互功能 [1][3] 合作方背景 - 博世是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智能座舱平台累计出货量突破200万台 覆盖多家头部自主品牌 国际品牌及新势力车企 [2] - 阿里云通过通义大模型已服务中国一汽 长安 上汽 广汽 比亚迪 吉利 小鹏 蔚来等多家主机厂 [2] 技术实现 - 技术原型基于通义大模型多模态架构 整合车内摄像头 麦克风 温湿度传感器等多源数据 实现座舱环境实时感知 [3] - 系统可根据光线变化自动调节屏幕亮度 优化空调气流分布 通过监测驾驶员微表情判断疲劳程度 [3] - 3D数字人支持语音 手势多模态交互 可完成导航查询 音乐播放 车辆状态查询等功能 [4] - 采用云边端协同混合计算架构 云端处理大模型推理 终端处理实时交互 响应延迟达毫秒级 [4] - 敏感数据在端侧加密处理 仅传输脱敏特征值到云端 符合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 [4] 市场前景 - 2024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 预计2026年达2100亿元 [6] - 舱驾一体域控2024年前三季度渗透率仅1.6% 预计2025年进入量产阶段 2025-2027年高速成长 [8] 竞争格局 - 华为等科技巨头通过全栈自研抢占高端市场 博世等传统Tier1供应商通过与云厂商合作加速转型 [9] - 博世通过合作旨在中高端市场与本土供应商竞争 并借助阿里云生态拓展海外市场 [9] 技术指标 - 座舱环境感知准确率需达98%以上 3D数字人语音识别延迟需控制在300毫秒以内 [9] - 舱驾融合解决方案支持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功能集成于单个SoC芯片 整车成本降低约30% [8] 战略意义 - 合作标志着智能座舱从功能集成向主动服务演进 为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参考 [10] - 未来智能座舱将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重要领域 依赖舱驾一体化 AI Agent等技术进一步落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