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A股宁德时代股价突破400元关口,续刷历史新高。
新浪财经· 2025-09-25 03:27
公司股价表现 - A股宁德时代股价突破400元关口 [1] - 股价续刷历史新高 [1]
从小草房到港交所:奇瑞21年的资本破茧之路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25 03:26
公司上市里程碑 - 2025年9月7日,公司成功通过港交所聆讯 [3] - 2025年9月25日,公司正式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 HK,开盘价34 2港元/股,较发行价30 75港元上涨11 22%,市值达1972亿港元 [4] - 截至上市当日9时32分,公司股价为34 52港元,总市值达1990 85亿港元,成交额为8 51亿港元 [4] 公司资本化历程 - 公司1997年3月18日成立,初始注册资本17 52亿元,由安徽省和芜湖市政府下属5家单位共同投资 [9] - 2004年首次尝试借壳上市失败,因多方利益协调困难 [12] - 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因金融危机及公司当年亏损1 94亿元,上市计划再次搁浅 [13] - 2016年尝试推动新能源业务借壳“海螺型材”上市,因业务协同性低及新能源车年销量不足2万辆而失败 [20] - 2019年启动混改,引入青岛五道口基金,后者计划出资196亿元收购控股权,但后续因资金链断裂未能完全兑现承诺 [20][21] - 2022年2月,立讯精密以100 54亿元受让股权,成为新的战略投资者,为最终上市奠定基础 [21] 股权结构演变 - 2001年,为获取轿车生产资质,公司无偿向上汽集团转让20%股权(当时估值3 5亿元) [11] - 2004年,上汽集团将20%股权无偿划转回公司原股东方,公司获得独立生产资格 [12] - 2025年1月完成“股东下沉”操作,形成国有资本(21 17%)、管理层持股平台(18 25%)及立讯精密(16 83%)的三元股权制衡体系 [28] 财务与运营业绩 - 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926 18亿元增长至2698 9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70 7% [25] - 同期净利润从58 06亿元增至143 34亿元,增长57 1%,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 [3][25] - 截至上市前,公司手握419亿元现金储备 [3] - 2024年公司新能源车销量达82 3万辆,同比增长265%;燃油车销量183 2万辆,同比增长29% [26] - 2024年国内及海外市场销量均同比增长55%,是唯一实现新能源、燃油车及国内、海外“四赛道”全面增长的中国车企 [26] 技术与品牌布局 - 公司拥有鲲鹏黄金增程、超能电混、超能纯电组成的全动力矩阵,基于28年动力技术自研积累 [23] - 通过合纵连横,在国内拥有五大品牌:奇瑞(主品牌)、星途(高端)、捷途(旅行+)、iCAR(纯电)、智界(与华为合作的高端智能电动) [24] - 2025年3月发布“智瑞星云”技术架构和“星舰计划”产品战略,启动大规模智能化转型 [24] - 公司宣布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 [21] 市场地位与出口表现 - 公司在欧洲、南美及中东北非市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第一 [25] - 瑞虎8在俄罗斯售价较国内溢价50%,星途揽月中东版定价达国内两倍(最高超60万元) [25] - 《财富》中国500强排名从2023年168位跃升至2025年59位,世界500强提升152位至233位 [25] - 预计2025年全年产销量将超过300万辆 [3]
顶格发售!两千亿奇瑞,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9-25 03:18
上市表现与市场反应 - 公司于9月25日在港股上市,开盘涨幅一度超过13%,总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港元,截至发稿时涨幅超10%,总市值逼近2000亿港元 [2] - 公司此次IPO是今年以来港股最大车企IPO,最终发售价定为每股30.75港元,处于发售区间(27.75港元至30.75港元)最高位,合计募资91.45亿港元 [4] - 香港公开发售获得308.18倍认购,国际发售获得11.61倍认购,显示出资本市场的高度热情 [9] IPO发行详情与投资者结构 - 公司IPO发售股份数量为2.97亿股,包含公开发售股份2973.97万股和国际发售股份2.68亿股,并设有4460.95万股超额分配股份 [8] - IPO募资总额为91.45亿港元,其中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约45.70亿港元,基石投资者包括13家知名机构、产业链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机构 [11][12] - 基石投资者中,国资基金璟泉善瑞通过JSC获配4813万股,高瓴旗下HHLR获配1519.93万股,上海景林及香港景林合计获配1519.93万股,黄山国资委旗下黄山建投获配1038.62万股,地平线机器人获配1013.28万股 [12] 上市前股东与战略合作 - IPO前的重要股东包括立讯、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产业投资者旗下公司,以及多个地方国资旗下公司 [18] - 立讯投资(香港)有限公司(由王来春家族成员控股)持有公司9.20亿股,需遵守禁售承诺至2026年9月24日 [18][20] - 公司与立讯精密有紧密合作,2022年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向立讯精密及其联系人采购汽车组件及零部件的金额从约3172万元增至5.13亿元 [19] 公司业务与发展战略 - 公司计划将IPO募资净额用于研发未来1至3年的乘用车车型,以扩大产品组合,其中20%将专门用于发展和扩充新能源汽车产品 [22] - 公司还计划研发下一代新能源动力系统、汽车架构及辅助驾驶等先进技术,以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并加强国际市场布局 [22] - 公司是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2024年全球销量达229.5万辆,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 [22] 财务业绩与行业地位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926.18亿元增长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70.7%;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长至14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57.1% [23] - 公司是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唯一一家在新能源汽车销量、燃油车销量、国内销量及海外销量方面同比增长均超过25%的企业 [23]
奇瑞港股上市,市值近2000亿港元!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5 03:14
上市表现 - 公司于9月25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股份代号9973 开盘价34.2港元/股 较招股价上涨11.22% 市值达1972亿港元 [2] - 开盘后股价继续上涨 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 截至10时30分股价为33.94港元/股 涨幅10.37% [2] - 全球发售2.97亿股H股 以招股价上限30.75港元定价 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 成为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最大车企IPO [3] IPO认购情况 - 市场反应热烈 孖展超购逾238倍 认购额近2200亿港元 [3] - 引入13家基石投资者 包括高瓴HHLR 上海景林 黄山建投 地平线Horizon Together 国轩高科等 合计认购5.87亿美元(约45.73亿港元) 占发售总量50% [3] 财务业绩 - 营业收入从2022年926.18亿元增长至2024年2698.97亿元 净利润从2022年58.06亿元增长至2024年143.34亿元 [4]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682.23亿元 同比增长24.25% 净利润47.26亿元 同比增长90.87% [4] - 毛利率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3.8% 16.0% 13.5% 2025年第一季度为12.4% [5] 业务运营 - 公司旗下拥有5个品牌 包括奇瑞 捷途 星途 iCAR 以及与华为联手打造的智界 [4] - 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0% [4] - 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累计销量超1300万辆 [4] - 2025年第一季度海外收入占比达到40% [4] 财务状况与资金用途 - 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93%降至2025年第一季度88% 截至2025年7月31日现金储备为418亿元 较2024年底627亿元有所减少 [5]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展乘用车产品序列 研发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 推动全球化战略 升级芜湖生产基地及补充营运资金 [5]
市值近2000亿,芜湖今年最大IPO诞生
投中网· 2025-09-25 02:53
IPO概况与市场表现 - 奇瑞汽车于9月25日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9973 HK,发行价为30.75港元,为发行价上限 [3] - 此次IPO募资91.45亿港元,有望成为2025年最大的港股车企IPO [3] - 上市首日股价高开近10%,报收34港元,市值达1964亿港元,接近2000亿港元 [4] 财务业绩与增长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926.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70.7% [5] - 净利润从2022年的58.0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7.1% [5] - 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达到1008.97亿元,占总营收的37.4% [5] - 2024年总销量为229.5万辆,其中海外销量为114万辆 [9] 市场地位与出口表现 - 2025年1-8月,奇瑞出口汽车79.88万辆,同比增长10.8%,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的位置 [5] - 2025年上半年,奇瑞汽车以54.8万辆的出口销量稳居中国整车出口前十名企业榜首,持续超越比亚迪 [9] - 公司被誉为中国汽车“出口之王” [5][9]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起源于1997年在安徽芜湖的荒滩上建立的“小草房” [6][7] - 1999年第一辆汽车下线,标志着公司具备独立生产能力 [7] - 2001年推出的奇瑞QQ累计销量超140万辆,使公司成为首个迈进“汽车百万俱乐部”的自主品牌 [8] - 2005年首次出口汽车,为后续海外拓展奠定基础 [9] 股权结构演变与关键投资方 - 早期股权集中在芜湖当地国资手中,主要股东为芜湖财政局和芜湖经开区建投 [14] - 2019年,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通过两笔交易共计花费约144.5亿元获得奇瑞汽车和奇瑞控股的部分股权 [14] - IDG资本在2023年和2024年初两次投资奇瑞,并在国际技术合作、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赋能 [14] - 截至IPO,芜湖投资控股作为单一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21.17% [18] 对地方产业的影响 - 按1964亿港元市值计算,芜湖国资持有的21.17%股权对应市值超400亿港元 [20] - 奇瑞的发展带动了芜湖汽车产业链的集聚,例如2023年总投资100亿元的奇瑞新能源二期工厂开工,可年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 [20] - 2024年,奇瑞与华为合作打造智界汽车生产超级工厂,强化了芜湖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地位 [20] - 芜湖市已将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力争到2027年该产业突破万亿元 [21]
N联合动今日上市 开盘上涨174.04%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02:50
N联合动今日上市,开盘价34.20元,上涨174.04%。 | 代码 | 简称 | 上市日期 | 发行价(元) | 发行市盈率(倍) | 首日开盘涨跌幅(%) | 所属行业 | | --- | --- | --- | --- | --- | --- | --- | | 301584 | N建发致 | 2025.09.25 | 7.05 | 13.29 | 410.64 | 医药生物 | | 301656 | N联合动 | 2025.09.25 | 12.48 | 32.87 | 174.04 | 汽车 | | 920015 | N锦华 | 2025.09.25 | 18.15 | 11.52 | 114.88 | 基础化工 | | 603418 | C友升 | 2025.09.23 | 46.36 | 22.31 | 94.18 | 汽车 | | 920022 | 世昌股份 | 2025.09.19 | 10.90 | 10.32 | 342.39 | 汽车 | | 301575 | 艾芬达 | 2025.09.10 | 27.69 | 20.35 | 199.75 | 轻工制造 | | 920100 | 三 ...
顶格发售!两千亿奇瑞,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9-25 02:46
IPO基本情况 - 奇瑞汽车于9月25日在港股上市,开盘涨幅一度超过13%,总市值最高超过2000亿港元,是今年以来港股最大车企IPO [1] - 公司最终发售价为30.75港元/股,处于发售区间最高位,合计募资91.45亿港元 [1][2] - 此次港股IPO从重启申报到正式上市仅用时7个月,公司上市梦想历时超过20年 [1] 市场认购情况 - 香港公开发售获得308.18倍认购,国际发售获得11.61倍认购,资本市场展现出较大热情 [2] - 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约45.70亿港元,涉及13家知名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地方政府旗下投资机构 [2] 基石投资者构成 - 国资基金璟泉善瑞通过JSC获配发售股份4813万股,占全球发售后已发行H股总数的2.1% [3][4] - 高瓴旗下HHLR获配发售股份1519.93万股,占全球发售后已发行H股总数的0.7% [3][4] - 上海景林及香港景林合计获配发售股份1519.93万股,黄山国资委旗下黄山建投获配发售股份1038.62万股 [3][4] - A股公司晶合集成、国轩高科、星宇股份也通过旗下公司参与认购 [3] IPO前重要股东 - 立讯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在上市时需遵守禁售承诺的股份数为9.20亿股,该公司由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家族成员控股 [5][7] - 宁德时代旗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问鼎投资有限公司需遵守禁售承诺的股份数为1.72亿股,占全球发售后已发行H股总数的7.5% [6][7] - 国轩高科旗下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需遵守禁售承诺的股份数为9063.41万股,占全球发售后已发行H股总数的2.0% [6][7] - 2022年至2024年,奇瑞汽车向立讯精密及其联系人的采购金额从约3172万元增至21.34亿元 [5] 公司业务与发展战略 - 公司计划将IPO募资净额的20%用于发展和扩充新能源汽车产品,以进一步扩大产品组合 [8] - 奇瑞汽车2024年全球销量达229.5万辆,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 [8]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926.18亿元增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70.7%;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至14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57.1% [9] - 公司是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唯一一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燃油车销量、国内销量及海外销量同比增长均超过25%的乘用车公司 [9]
联合动力创业板成功上市 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证券日报网· 2025-09-25 02:43
本报讯(记者陈红)9月25日,苏州汇川联合动力(301656)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动力")在深 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开启了企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截至最新招股书披露日,联合动力已取得98项发明专利及407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在效率、功率密度 等关键性能指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主导参与编制并发布超过20项国家标准。公司还牵头或参与了多项 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以科技创新引领着新能源动力系统行业发展浪潮。 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 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当下,通过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安全支撑的作用,持续强化新能 源领域的关键资源布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价值链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和安全水平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必由之路。 联合动力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动力系统独立供应商的领军企业,在产品性能、技术水平、制造规模 等方面全球领先,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动力系统供应商。公司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领 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我国汽车产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范代表。 目前,联合动力不仅服务了大量国产自主品牌客户,还成功切入众多国 ...
顺应新能源车发展浪潮 常润股份多元布局打开成长新空间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5 02:4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1月至8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达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 同比增长12.7%和12.6% [1] - 同期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962.5万辆和962万辆 同比增长37.3%和36.7% [1] - 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45.5% [1] 公司市场地位 - 公司为全球十大汽车企业一级供应商 [1] - 核心产品汽车配套千斤顶全球市场占有率20% [1] - 手刹、拉索、备胎升降器等新产品已占前装业务收入近半份额 [1] 新能源领域布局 - 针对新能源车轻量化需求开发车载充气泵和补胎液产品 [2] - 2024年南通生产基地建成充气泵和补胎液生产线 当年销量达10万台套 [2] - 2025年上半年收购苏州柯钧新材料科技60%股权 强化新能源领域服务能力 [2] 业务发展态势 - 已为多家新能源车企供货 [2] - 车载充气泵和补胎液第四季度订单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2] - 未来将拓展至高附加值汽车零部件领域 构建多品类协同发展生态 [2]
2025年中国漆包扁线市场政策、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9-25 02:38
行业概述 - 漆包扁线是绕组线主要品种 由导体和绝缘层组成 应用于电机 电器和家用电器等产品 [2] - 相较于传统漆包圆线 漆包扁线在相同截面积下具有更高空间填充率(提升15%-30%) 更优散热性能和更低铜损 [2] - 按绝缘漆耐热等级分为A级 E级 B级 F级 H级和C级 不同等级对应不同最高工作温度 例如新能源汽车电机需F级及以上 [4]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漆包扁线行业市场规模达279.98亿元 同比增长42.00% [1][11] - 漆包扁线占漆包线行业整体规模比例达22.24% [1][11] - 市场规模增长主要受新能源汽车产业 工业电机节能改造和电网建设三大需求驱动 [1][11] 政策环境 - 行业属于"C383电线 电缆制造"细分领域 受多项国家政策支持 [6][7] - 关键政策包括《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 [7] - 政策导向聚焦节能降碳 设备更新和绿色转型 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7] 产业链结构 - 上游为铜材 铝材等导体材料供应商和绝缘漆 助剂等化工材料供应商 导体材料价格波动对成本影响较大 [9] - 中游为漆包扁线生产企业 采用"铜价+加工费"定价模式 [9] - 下游应用包括电机 变压器 电抗器等电磁设备绕组制造 其中电机行业是主要应用领域 [9] 竞争格局 - 行业集中度较高 头部企业包括精达股份 露笑科技 宏远股份 冠城新材 蓉胜超微 金田股份 长城科技 摩恩电气等 [13] - 金田股份在高压电磁扁线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PEEK材料产品竞争优势凸显 [13][15] - 2024年金田股份营业总收入1242亿元 精达股份223.2亿元 长城科技129.9亿元 [15] 重点企业分析 - 金田股份已形成6万吨新能源电磁扁线产能 拥有200多项开发项目 其中70余个已量产 并实现800V高压平台批量供货 [15] - 精达股份拥有20多个高新技术研发平台 2024年漆包线业务收入161.2亿元 占总营收72.2% [16][17] - 两家企业均专注于高端电磁线技术研发 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 工业电机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15][16] 技术发展趋势 - 未来将重点提升导电性能和绝缘性能 开发耐高温 耐腐蚀 低损耗 超高密度和高强度产品 [17] - 环保要求推动行业采用环保型绝缘漆和无卤素助剂 改进生产工艺以实现绿色生产 [17] - 技术创新主要面向新能源汽车 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需求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