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大模型

搜索文档
小鹏汽车-W(09868):25Q2毛利率显著提升,期待增程产品周期
国投证券· 2025-08-21 06:27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102.6港元(当前股价80.45港元)[7] 核心观点 - 25Q2营收182.7亿元(同比+125.3%,环比+15.6%),净亏损收窄至4.8亿元,Non-GAAP净亏损3.9亿元[1] - 汽车交付量10.3万辆(同比+241.6%),单车ASP提升至16.9万元(环比+1.62万元)[2] - 汽车销售毛利率达14.3%(同比+8.0pct,环比+3.9pct),研发/销售费用率分别降至12.1%/11.9%[3]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900/1389/1736亿元,对应PS 1.7/1.1/0.88倍[4] 业绩表现 - **收入增长**:25Q2汽车销售业务收入169亿元(同比+148%),占总营收92.5%[2] - **毛利率改善**:技术降本、供应链优化及规模效应推动毛利率同比提升8pct[3] - **费用控制**:研发费用率12.1%(同比-6.01pct),销售费用率11.9%(同比-7.54pct)[3] 产品与战略 - **新车周期**:Q4将推出增程新车,2025年计划发布2款Mona SUV及多款增程车型[4] - **AI能力**:智驾保持国内第一梯队,G7 Ultra/P7搭载3颗图灵芯片,即将推送VLA大模型[4] - **经营优化**:24年以来供应链、产品打造及组织效率显著提升[4] 财务预测 - **营收预期**:2025E营收900.4亿元(同比+120.3%),2027E达1735.8亿元[10] - **盈利拐点**:预计2026年实现净利润22.8亿元(2025E亏损31.6亿元)[10] - **估值指标**:2025E市销率1.7倍,2027E净资产收益率20.3%[10]
“泛化智能”发展态势渐趋明朗 机器人技术路径出现分化
证券日报· 2025-08-13 06:43
行业技术趋势 - 人形机器人能力维度从精准高效向泛化智能延展 产业方向从结构优化转向行为泛化 [1] - VLA大模型成为行业高频词 通过大规模仿真数据和多场景训练实现跨品类跨物体的泛化能力 [2] - 技术路径呈现差异化 包括分层规划与Model-based强化学习 多模态具身模型整合视觉与语言信息 [3] 企业产品进展 - 银河通用机器人全自研GroceryVLA大模型已应用于货架商品分拣 即将在北京多家门店上架 [2] - 星动纪元研发通用端到端VLA具身大模型 实现物流分拣场景中多机器人协同作业及360度旋转能力 [2] - 乐聚机器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夸父可执行工业料箱搬运 物料分拣 SMT料盘出库以及商业服务场景任务 [3] - 优必选展示近二十台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 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已在多家车企工厂完成搬运分拣质检等复杂工作 [3][4] 商业化进程 - 优必选重点关注产品商业化落地速度 预计2027年工业场景将迎来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 年交付量达万台级别 [5] - 行业架构成为核心竞争力 优秀模型架构可通过极少数据实现泛化 直接影响训练成本与效率 [5]
全球汽车芯片乍暖还寒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13:55
核心观点 - 汽车芯片市场在第二季度复苏进程遇阻 主要厂商业绩增速回落 行业尚未走出下行周期 但复苏信号初现 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触底 [1][6] - 市场呈现显著结构性分化:功率芯片和高端智能化芯片将率先复苏 MCU/PMIC等通用芯片复苏滞后 [6] - 智能化新业态(如VLA大模型、Robotaxi)为芯片需求带来新动力 但强拉动效应需待2025年底库存优化完成后释放 [7] 芯片厂商表现 - 德州仪器汽车市场二季度同比增5% 环比下滑低个位数百分比 汽车成为公司整体发展拖累 总裁指出汽车订单均为急单 未进入全面复苏 预计汽车将是最后一个复苏的市场 [2] - 意法半导体汽车业务二季度同比降24% 环比增14% 总裁确认一季度为低点 预计三季度环比增长 订单出货比回落至低于1 但实质已接近拐点 [3] - 英飞凌汽车业务二季度同比减3% 环比增1% 客户去库存趋势放缓使收入略有改善 [3] 市场压力来源 - 全球汽车销量增长乏力:2025年预计销量9470万台 同比仅增3.7% 2026年可能同比下滑 [4] - 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 传统燃油车需求低迷 导致终端车厂芯片采购量下滑 MCU/PMIC等通用芯片高安全库存尚未完全消化 [4] -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重构带来不确定性 关税政策变动导致车企分散供应链风险 延缓需求回升节奏 [4] - 欧洲市场对纯电车型投入放缓 直接减少芯片采购总量 混动车型芯片用量显著低于纯电车型 [5] 结构性复苏差异 - MCU/PMIC等通用芯片:因门槛低、产能冗余严重 传统油车电子化需求萎缩 库存压力最大 复苏预计滞后至2025年末或2026年初 [6] - 功率芯片: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2025年渗透率预计达25%)碳化硅芯片仍存供需缺口 IGBT需求韧性显著 二季度已现反弹迹象 [6] - 高端智能化芯片:激光雷达、高分辨率CIS、大算力智驾SoC、车规级HBM等需求持续 库存水位相对健康 成为市场结构性亮点 [6] 智能化驱动因素 - VLA大模型上车推动智驾SoC算力门槛从百TOPS级跃升至千TOPS级 催生配套HBM、高速以太网交换芯片需求 同时增加感知端芯片用量 [7] - L4级自动驾驶车队规模化运营需数千T级算力域控制器 拉动车规级SoC芯片需求上量 但商业化落地多集中于2025年后 [7] 中国市场竞争格局 - 国产汽车芯片在MCU/PMIC等中低端通用芯片领域凭借成本优势、车规认证突破及本土供应链响应速度 加速抢占海外厂商份额 [9] - 高端制程大算力智驾SoC领域 国产公司仍在算力密度、工具链生态、车规认证积累等方面存在差距 生产制造主要依赖台积电 [9]
从智能汽车到空间机器人: 理想开源星环OS定义未来移动空间
理想TOP2· 2025-08-07 10:53
引言 - 2025 CCF中国开源大会在上海举行,理想汽车CTO谢炎发表主题演讲,分享理想星环OS的开源之路与未来愿景[1] - 自2024年3月宣布开源以来,星环OS已完成两次重要版本发布并获得行业认可[1] - 演讲探讨了智能汽车向空间机器人演进的技术趋势和解决方案[1] 理想星环OS产生背景 - 空间机器人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关键桥梁,需具备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5] - 智能汽车是空间机器人的早期商业化形态,是实现通用空间机器人的第一步[5] - VLA模型能无缝打通"感知-决策-执行"闭环,是构建通用空间机器人的关键技术[5] - 需要一体化操作系统来融合多模态数据、调度异构硬件资源并承载VLA模型[6] 空间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 - 终极目标是实现通用空间机器人,智能汽车的成功证明了其可行性[9] - 技术发展趋势包括:软硬件极致协同、算力资源集中高效利用、系统安全性成为基础前提、拥抱开源开放[11][12] - VLA大模型是核心技术突破点[9] 经典汽车软件方案面临的问题 - 经典方案产生于2000年,解决了ECU数量爆炸式增长带来的集成困难问题[15] - 局限性包括模块化思路导致信息孤岛、协作模式开放但核心代码不开源[18] - 面临四大矛盾:软件快速迭代vs硬件研发周期、AI算力需求增长vs成本控制、系统复杂性vs实时确定性需求、智能化网联化vs安全风险收敛[20] 开源解决方案 - 星环OS包含四大核心部分:AI计算系统(大脑)、智能实时系统(小脑)、通信中间件(神经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免疫系统)[25][26] - 技术架构特点:高度统一、跨域协同、灵活部署、内生安全[30] - 已成功落地量产,运行在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和区域控制器上[33] - 核心价值:降低成本(年产70万台时节省数千万元)、提高效率(缩短33%研发周期)、增强性能[35][41] 开源生态构建 - 开源生态理念是通过开放社区治理构建统一开放的通用智能系统基础底座[39] - 社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包括社区建设、生态合作和行业影响力[42] - 未来工作重点:繁荣生态构建与核心功能发布[47] - 下半年将进行两次重要版本迭代,覆盖底层基础、核心能力、开发设施和典型应用[48][50] 生态吸引 - 开源目的在于促进行业合作,破解"重复造轮子"困局[52] - 欢迎更多品牌和产业链伙伴加入生态建设,实现互利共赢[52]
汽车行业深度报告:智能汽车产业链与具身智能产业链协同发展
国元证券· 2025-08-01 11:12
行业投资评级 - 智能汽车产业链与具身智能产业链协同发展进入加速落地阶段 [6][12] - 2025年成为具身智能量产元年,行业从技术验证迈入规模化生产 [16] 核心观点 具身智能发展沿革 - 2020年OpenAI发布ChatGPT3开启智能化周期,具身智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8][11] - 2020-2025年为初级智能化阶段,特斯拉、小米、比亚迪等企业密集入局形成产业链雏形 [11] - ChatGPT3推动具身智能从机械执行升级为具备认知能力的智能体 [11] 供给端进展 - 2025年多家厂商量产计划落地:特斯拉年产5000台、优必选1000台、智元机器人1万台产能 [13][16] - 工业场景为优先攻坚领域,技术成熟度与需求适配性较高 [16] 政策端支持 - 2025年深圳、北京、广东等地出台专项政策,聚焦技术攻关与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 [17][18] - 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差异化布局,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发展 [21] 需求端潜力 - 制造业到2035年替代率预计达59%,机器人需求547.6万只 [23][26] - 住宿餐饮业替代率73%,教育行业机器人需求137.1万只 [26] - 2027-2035年机器人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31.5% [27] 整车产业链与具身智能结合 布局原因 - 硬件趋同:传感器、芯片、电机等组件复用率达70%以上 [43][49] - 软件趋同:自动驾驶VLA模型与具身智能架构高度一致 [59][64] - 生产场景优势:车企工厂提供天然数据采集环境 [76][82] 企业动态 - 特斯拉Optimus成本有望降至2-3万美元,小鹏IRON已实现工厂实训 [36][78] - 华为、比亚迪等车企研发团队超4000人,云端算力达10EFlops [84][86] 具身智能核心硬件 丝杠技术 - 行星滚柱丝杠传动效率90%,寿命为滚珠丝杠10倍以上 [90][92] - 2023年中国丝杠市场规模31.2亿,行星滚柱丝杠占比4% [94][98] - 本土产品在精度、承载能力上与国际仍有差距 [99]
WAIC直击:中国具身智能集体“找工作”
经济观察报· 2025-07-27 13:28
机器人行业动态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 创下国内最大规模展示记录 [2][3] - 机器人展区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演示 形成"机器人应聘会"的新形态 [1][2][3] - 行业上半年平均增长率达50%-100% 每天至少有一款新机器人发布 [15] 服务场景应用 - 智平方"爱宝"机器人具备长程柔性规划能力 可自主完成咖啡制作等餐饮服务 单杯咖啡制作时间1分半到2分钟 [6] - 擎朗智能双臂机器人XMAN-R1可模拟专业调酒师 精确识别酒瓶并混合酒水 [6] - 数字华夏仿生机器人"夏澜"拥有29个面部主动自由度 能模仿人类表情并进行歌舞表演 [7][8] - 傅利叶智能GR-3机器人采用柔肤软包覆材设计 专注于康养领域的陪伴服务 [8] 工业场景应用 - 宇树科技机器人展示格斗能力 在摔倒后数秒内可自主站立 体现动态平衡算法优势 [2][11][12] - 银河通用"Galbot"机器人可进行汽车零件分拣作业 具备抗干扰能力 [13] - 智平方"爱宝"实现全域全身搬运功能 突破传统机械臂局限 [13] - 乐聚机器人展示完整流水线作业流程 包括抓取、质检等环节 [13] 技术突破 - 视觉-语言-动作(VLA)大模型成为机器人"大脑" 实现端到端控制 [14] - "时空算力背包"技术解决室内外精确定位问题 支持自主巡检等任务 [14] - 端到端闭环控制架构减少延迟和信息损失 提升复杂环境响应速度 [14]
WAIC直击:中国具身智能集体“找工作”
经济观察网· 2025-07-27 12:12
机器人行业动态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 创国内最大规模展示记录 [3] - 机器人展区从技术参数秀场转变为"应聘会" 各厂商通过动态演示证明其胜任人类岗位的能力 [3] - 行业上半年平均增长率达50%-100% 每天至少有一款新机器人发布 但整体仍处于早期阶段 [14] 服务场景应用 - 智平方"爱宝"机器人通过GOVLA大模型实现长程柔性规划 可自主操作不同品牌咖啡机和冰淇淋机 [5] - 擎朗智能XMAN-R1双臂机器人模拟专业调酒师 能识别酒瓶并精确混合酒水饮料 [5] - 数字华夏仿生机器人"夏澜"拥有29个面部主动自由度 能进行有温度的情感交互 即将在京东开售 [6] - 傅利叶智能GR-3采用柔肤软包覆材设计 专注于康养场景 提供导诊咨询和康复训练陪伴 [7][8] 工业场景应用 - 宇树科技格斗机器人展示极端环境下的动态平衡算法和鲁棒性 摔倒后数秒内自主站立 [2][9][10] - 银河通用"Galbot"在模拟汽车零件分拣中展现高度环境适应能力 可应对人为干扰 [11] - 智平方"爱宝"突破传统机械臂局限 实现全域全身搬运作业 [11] - 乐聚机器人完整复刻产线流程 模拟抓取、质检、传递等流水线作业 [12] 核心技术突破 - VLA大模型作为"大脑"实现感知-理解-决策的端到端能力 [13] - "时空算力背包"提供高精度时空感知 解决室内外复杂环境定位导航问题 [13] - 端到端闭环控制架构直接转化感知信息为动作指令 提升响应速度和泛化能力 [13]
银河通用王鹤最新演讲:要善于运用合成数据,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新质生产力的大规模应用
贝壳财经· 2025-07-22 02:22
行业趋势 - 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赛道发展的关键年份,产业端不断迭代新产品,一级市场初创公司成为投资者青睐标的[1] - 具身智能是推动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及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10] - 全球具身智能领域快速发展,代表性事件包括多模态大模型推出和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Optimus,中国目前约有200家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企业[11] 技术发展 - 多模态模型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是将机器人动作作为输出模态,形成VLA(Vision-Language-Action)大模型,使机器人能自主理解指令并执行任务[6] - 人形机器人要具备自主决策能力需要具身大模型支持,但数据短缺是制约大规模落地的根本原因,需要上百亿数据但现有公开数据集仅百万条量级[7] - 合成数据技术可解决数据短缺问题,通过在仿真器里进行大规模强化学习来提升具身大模型的训练效率和泛化效果[8] 企业实践 - 银河通用自研仿真数据合成管线,已积累亿级真实应用场景数据及百亿级合成仿真数据,其机器人Galbot能直接将所学技能泛化到真实世界[8] - 公司推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在北京已有10家门店应用,计划2025年扩展到100家药店[23] - 具身大模型还可赋能四足机器人实现商场陪伴功能,基于合成数据技术生成端到端模型实现灵巧移动[24] 行业挑战 - 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两大挑战:出货量远低于汽车行业且无法像汽车那样售出后自动回传数据[8] - 传统数据采集方法存在存量不足和效率低下问题,无法满足具身智能发展需求[19] - 当前公开数据集仅100万条,与需要的上百亿条数据相差4-5个数量级,是行业发展最大瓶颈[20] 企业成就 - 银河通用成立于2023年5月,已完成数轮融资累计24亿元人民币[25] - 公司训练出世界首个以合成数据为唯一预训练动作数据的具身基础抓取大模型GraspVLA[23] - 公司技术可实现对一个任务仅需一天下午采集数据就能在同类物品间自动泛化,大幅降低数据成本[23]
独家丨一汽与卓驭正在商讨战略投资事宜
晚点Auto· 2025-07-18 03:08
交易动态 - 卓驭科技与中国一汽正在商讨战略投资事宜 交易金额超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 投后估值逾百亿元 [2] - 本轮投资除中国一汽外 还有其他车企和产业资金参与 [2] - 交易完成后卓驭将保持业务和管理团队独立 一汽未实现控股或并表 [1][2] 股东与客户 - 卓驭目前已获得至少4家车企投资 包括比亚迪、上汽、北汽 均为其合作客户 [4] - 其他公开客户包括大众、奇瑞、东风、长城、奥迪 [4] - 公司由大疆孵化 与大疆均为重要股东 [2][4] 技术方案 - 拥有软硬件一体化研发基因 专注有限算力和成本条件下的辅助驾驶功能覆盖 [4] - 2022年在10万元级宝骏KiWi EV车型实现首套量产辅助驾驶方案 采用双目视觉与低算力平台 [4] - 2023-2024年在10万级车型实现无图高速领航与城市记忆领航 [4] - 产品线覆盖低中高三档算力平台 新增带激光雷达的"激目"系统方案 [4] - 提供从7V+32TOPS到激目+高算力(400~1000TOPS)的多级别方案 [4] - 开发基于高通8775P平台的舱驾一体方案 [4] 市场竞争 - 行业从技术试验加速转向规模化商用 智能驾驶成为重要购车影响因素 [5] - 2024年4月发布基于英伟达Thor平台的VLA大模型 参与新一轮技术竞争 [5] - 针对Thor平台开发的供应商较少 最先量产者将占据先发优势 [5] - 公司提供多样化合作模式 可交付软硬一体/部分软硬一体/纯软件等方案 [5] 运营发展 - 新一轮融资将增强资金储备 支持新技术开发投入 [5] - 2024年重点建设销售与商务能力 引入博世与华为背景的销售负责人 [5] - 重整销售体系以更灵活应对行业变化 [5]
理想汽车-W(2015.HK):I8上市在即 看好VLA模型上车
格隆汇· 2025-05-31 01:57
一季度业绩表现 - 公司25Q1收入259亿元,同环比+1%/-41% [1] - 归母净利润6.5亿元,同环比+9%/-82% [1] - 25Q1销售新车9.3万辆,同环比+16%/-41% [1] - 汽车毛利率19.8%,同环比+0.5/0.1pct [1] 毛利率与费用分析 - 25Q1整体毛利率20.5%,同环比-0.1/+0.3pct [1] - 单车ASP/毛利分别为26.6/5.3万元,同比-11.9%/-10.0% [2] - SG&A/研发费用率9.8%/9.7%,同比-1.9/-2.2pct [2] 产品与销量展望 - 25Q2预计交付12.3~12.8万辆,营收325~338亿元 [2] - L系列和MEGA智驾焕新款上市后表现平稳 [2] - i8预计7月上市,定价35万元起,目标稳态月销5000台以上 [2] 技术研发进展 - Thor-U芯片增强车端算力 [3] - 自研芯片进展提速,智驾硬件成本有望降低 [3] - VLA司机大模型7月升级,提升自动驾驶能力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5-27年GAAP归母净利103/158/178亿元 [3] - 2025E Non GAAP净利润130亿元 [3] - 目标价140.34港币,基于25年21x PE估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