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氢”装上阵 新能源加速驶入新蓝海
长江日报· 2025-08-05 02:46
"喝"氢"吐"水,动力强劲又不产生污染排放,氢燃料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 7月30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拿下"氢燃料电池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专利。这项专利技术可 以保证氢离子与氧离子均匀混合,提高氢燃料电池的放电能效。 长江黄金水道扬起"氢帆"、科技园区屋顶铺满光伏板、蒸汽余热跨市使用……当前,武汉正在进行城市 能源转型焕新,为高质量发展装上"绿色引擎"。 ■ "氢"风已起,氢能产业加速跑 8月2日清晨,司机刘师傅轻点智能加注键,5分钟即完成氢能重卡燃料补给,仪表盘显示续航里程500公 里。 这种东风氢能重卡,正是横跨武汉、仙桃等6市的"汉宜氢走廊"主力军。今年3月投运以来,首期投放的 30辆氢能重卡累计安全行驶160万公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柴油车降低92%,相当于在长江边种下8.9 万棵树。 氢能动脉正加速延伸。湖北交投重点推进"沪汉蓉""京港澳""汉襄十"3条主干氢走廊建设,武汉都市圈 连接五大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武汉全力打造全国氢能流通核心枢纽。 从2013年起步研发,东风汽车已实现20—400千瓦氢燃料电池电堆全覆盖。 质子交换膜,类似手机和电脑上的CPU,是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此 ...
000716,停牌,国资拟入主
中国基金报· 2025-08-04 09:34
控制权变更 - 控股股东黑五类集团拟转让公司总股本约20%的股份给广西文旅及大健康行业国有企业 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 [1] - 交易完成后广西国资将成为新控股股东 公司从民营控股企业转变为广西国资控股企业 [5]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 黑五类集团持有公司30.25%股份 交易后仍保留部分股权 [5] - 公司股票自8月4日起停牌 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个交易日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4.42亿元 同比下降3.74% [15]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225.11万元 同比下降29.61% [15] - 2018年至2022年净利润连续下滑 其中2021年亏损1.09亿元 2022年亏损1.40亿元 [8] - 停牌前8月1日股价上涨4.81% 报收6.54元/股 总市值达49.28亿元 [16] 业务转型 - 传统食品业务增长乏力 曾试图通过跨界新能源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4] - 2022年10月计划对天臣新能源增资5亿元 获得59.09%股权 但交易于2023年4月终止 [8] - 2023年4月宣布投资35亿元建设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其中银行贷款将占22亿元 [8] - 2024年10月暂缓储能锂电池项目投资建设 集中资源聚焦大健康食品产业 [9] 公司治理 - 2024年8月韦清文卸任董事长职务 由李玉珺接任 [11] - 2025年6月收到广西证监局警示函 涉及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和违规对外担保 [13] - 具体存在1053.85万元资金支付转至关联方构成资金占用 以及未披露的6,553万元股权担保事项 [13] - 2025年4月深交所就担保问题对公司及韦清文等人予以公开谴责 [14]
铜价暴跌后仍被看好,美国铜关税“反转”,或对铜材加工企业影响较大但范围有限
华夏时报· 2025-08-04 06:16
美国铜关税政策调整 - 美国对进口半成品铜产品及铜密集型衍生品征收50%关税 但将精炼铜、铜矿石、铜精矿及废铜等原材料豁免在外[2][3] - 政策要求25%美国产高质量废铜本地销售 2027年起要求25%美国产铜矿石和精矿本地销售 2029年比例提高至40%[4] - 政策调整导致纽约铜期货价格暴跌超20% 从溢价20%转为价差消失[4] 铜价市场反应及展望 - 铜价暴跌主因市场预期落差及多头头寸集中平仓 此前预期对所有铜征收50%关税 实际精炼铜关税延期至2027年[2][4] - 长期铜精矿供应紧张仍为主旋律 新能源转型(光伏、风电、电动车)对铜需求形成长期支撑[5] - 短期国内社会库存维持低位 政策效应释放叠加旺季预期 预计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初铜价偏强运行[5] 企业影响分析 - 洛阳钼业自有产品阴极铜属豁免范围 且全球多地销售 关税政策调整对业务基本无影响[2][8] - 中国精炼铜产能利用率70%-80% 对美出口渠道保持畅通 但需考虑比价问题[8] - 铜材加工企业受影响较明显 中国铜材加工产能占全球超50% 但2025年上半年铜板带出口美国量仅0.2万吨(占比4%)同比减少45% 实际影响有限[8] 企业业务布局 - 江西铜业中国大陆营收占比87.39% 铜陵有色国内华东地区营收占比74.60%[6] - 海亮股份境外业务占比40.95% 通过全球23个生产基地(含美国、德国、法国)及非关税区域供货策略规避贸易摩擦冲击[6] - 铜陵有色无对美出口铜业务 关税政策不构成直接影响[6]
东风汽车深化“研产供销服”一体化改革 奕派科技整合资源聚焦自主乘用车发展
环球网· 2025-08-04 05:48
公司战略 - 东风汽车推出东风奕派科技,整合商企、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及服务等全价值链优质资源 [1] - 东风奕派科技是"跃迁行动"的战略升级,对东风风神、东风奕派、东风纳米三大品牌实施一体化管理 [3] - 新公司通过一体化运营模式推动全价值链资源整合,覆盖商品企划、研发、制造、采购、销售等职能 [3] 组织与技术 - 商品企划环节建立用户需求驱动的逆向开发流程,整合三大品牌资源形成统一市场洞察能力 [3] - 研发与生产协同依托东风集团资源,共享量子架构、马赫E动力等核心技术,缩短研发量产周期 [3] - 与华为在智能化领域深度合作,应用乾崑智驾ADS 4和鸿蒙座舱5技术,三电系统整合马赫E动力、固态电池等技术 [3] 市场表现与产品 - 公司成立一个月销量26,089辆,环比增长48.8%,2025年上半年累计交付110,703辆,同比增长43.7% [5] - 已形成eπ007、eπ008等主流市场产品矩阵,计划到2028年推出10款车型,覆盖A0到C级 [5] - 全价值链整合为新能源转型探索新路径,一体化管理经验或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5]
“氢”装上阵,新能源加速驶入新蓝海
长江日报· 2025-08-04 03:12
氢能产业发展 - 武汉打造全国氢能流通核心枢纽 推进"沪汉蓉""京港澳""汉襄十"3条主干氢走廊建设[4] - 东风汽车集团取得氢燃料电池控制方法专利 提高氢燃料电池放电能效[5] - 国内首条全自主可控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在汉投产 成本降低50%[6] - 武汉绿动氢能建成7条产线 年产30万平方米质子膜及5000套燃料电池系统[6] - 氢能重卡累计安全行驶160万公里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柴油车降低92%[4] - 预计2027年形成氢能产业集聚格局 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00亿元[6] 光伏发电应用 - 佛祖岭及高新六路供水加压站屋顶光伏年发电量达206万千瓦时 年减碳1010吨[9] - 岚图汽车工厂1.5万块光伏板年发电2000万千瓦时 清洁能源占比超40%[9] - 蒙牛高科乳制品光伏停车场年发电300万千瓦时[10] - 东风猛士科技园区光伏年发电570万千瓦时 相当年节约标准煤1750吨[10] - 武汉经开区329家工业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 总装机容量26.83万千瓦[11] 能源体系优化 - 汉川电厂至武汉蒸汽管道延伸50公里 供应蒸汽占电厂总量1/3[16] - 蒸汽利用使下游企业年减少燃煤3万吨 节省成本4100万元[16] - 武昌热电厂构建智慧热网 年均减碳10万吨[16] - 武汉设立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20蒸吨以上锅炉更换环保燃料[17] - 氢能重卡装卸效率提升30% 阳逻港实现水陆联运[6]
梅赛德斯-奔驰今年Q2财报丨净利润同比下滑68.7% 中国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9%
财经网· 2025-08-03 14:42
财务表现 - 2025年Q2营收331.53亿欧元,同比下滑9.8% [1][5] - 净利润9.57亿欧元,同比大幅下滑68.7% [1][5] - 调整后息税前利润19.88亿欧元,同比减少50.9% [5] - 上半年营收663.77亿欧元同比下滑8.6%,净利润26.88亿欧元同比下滑55.8% [5] - 汽车业务收入241.62亿欧元同比下跌11.1%,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下跌55.6%至12.28亿欧元 [5] 销量数据 - Q2全球销量54.71万辆同比下滑9%,纯电车型4.19万辆同比下滑18% [4][6][8] - 中国市场销量14.04万辆同比下滑19%,上半年销量29.32万辆同比下滑14% [4][11] - 纯电车型EQE和EQE SUV月销量不足千辆 [8] - 欧洲销量15.97万辆同比增长1%,德国销量5.28万辆同比增长7% [6] - 北美销量8.06万辆同比下滑14%,美国销量7.46万辆同比下滑12% [6] 市场挑战 - 燃油车市场萎缩导致生存空间受挤压 [4] - 新能源转型滞后,产品竞争力不足 [8][12] -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68.5%,同比提升6.6个百分点 [12] - 关税政策打击汽车销售,预计2025全年营收将大幅低于去年 [5] 渠道调整 - 多家4S店授权终止,包括北京鹏龙瑞星等8家门店 [9] - 计划在国内削减超过100家经销商 [10] - 优化经销商网络布局以提升盈利水平 [10]
东风日产N7最新排产计划曝光 力争月度产能与交付双破万
证券时报网· 2025-08-02 13:13
新能源市场竞争态势 - 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 新车频出 合资品牌展现出强劲势头 [1] - 东风日产N7作为合资新能源代表车型之一 销售火爆 50天累计大定突破20000台 [1] - 东风日产N7在45天内交付量突破1万台 7月单月交付量达6455台 [1] 东风日产N7市场表现与策略 - 公司积极调整策略 通过提产能 保交付 拉销量方式加速消费者提车 [1] - 8月排产计划达10013台 较7月交付量几乎翻番 以保障快速交付 [1] - 公司启动供应链 物流 交付中心专项保障机制 全链路协同 资源向交付一线倾斜 [1] - 东风日产N7定位11-14万级中大型高级纯电轿车 以产品与价格诚意打动消费者 [2] 未来市场展望 - 公司在金九银十前率先拉升产能 展现强大市场潜力与竞争力 [2] - 随着8月产能爬坡 东风日产N7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2] - 业内人士认为东风日产N7未来销量更为可期 [2]
东风汽车整合出新,奕派科技正式登场
钛媒体APP· 2025-08-02 06:46
公司整合与战略调整 - 东风汽车集团成立东风奕派科技有限公司 整合旗下东风风神 东风纳米和东风奕派三个自主乘用车品牌 下设风神与合并纳米品牌后的奕派品牌两个子品牌 [2] - 奕派科技在一个多月内快速完成人事任命 内部流程整合和阶段性目标设定 行动速度超越传统车企 [2] - 奕派科技总经理汪俊君表示 奕派品牌将肩负"品牌向上"使命 与华为深度合作 风神品牌负责探索Robotaxi和海外业务等新业务 [2] 品牌定位与产品规划 - 奕派品牌主攻主流市场 覆盖A0-D级新能源汽车 风神品牌面向全球市场打造节能燃油车 包括Robotaxi运营车系列 [5][9] - 产品线分为四个系列:主流科技系列(eπ007 eπ008等) 智能精品系列(与华为合作的三款新车) 节能全球车系列和运营车系列 [9] - 未来两年产品发布节奏紧凑 每年推出两款全新车型 包括eπ007+ eπ008等6款产品 2028年产品矩阵扩张至20款 2030年目标年销量百万辆 [9][10] 技术研发与创新 - 聚焦一体化大压铸 固态电池 超快充和智能辅助驾驶技术 计划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上车 能量密度达350Wh/kg以上 推出1700V高压架构支持12C快充 [7] - 智能驾驶方面 将推出天元T500激光雷达方案实现全场景NOA 2027年发布天元T1000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和全速域NOP [7] - 现有技术平台包括量子架构 天元智驾 天元智舱和马赫动力 [7] 运营优化与市场拓展 - 工厂排产已调整 武汉一厂日下线560台 二厂日下线350台 生产模式从"6+1"变为"1.5班" [11] - 实施新的人员激励机制 围绕PM项目管理方式进行改革 [11] - 海外市场计划2027年销售30款以上车型 建成2000+全球网点 2030年海外本地制造占比达50% [10] 用户服务与品牌建设 - 将"用户口碑"列为一号工程 要求10分钟内回应客户诉求 1小时内拿出解决方案 1天内解决问题 [6] - 通过OTA升级为eπ007 eπ008新增哨兵模式等功能 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6] - 与华为在研发 营销 生态等多方面深度合作 智能精品系列首款车型为2026年上市的高端智能全尺寸SUV [9]
沃尔沃渠道变革背后的焦虑:降价带不动销量,Q2首现季度亏损
凤凰网财经· 2025-08-01 13:48
新能源崛起下的应对 - 公司宣布下半年改革经销商管理流程,考核重点从销量转向服务质量,并推出全国统一"一口价"模式[2] - 采用"以零代批"方式实现售后流程线上化与透明化,摒弃传统批售模式[2] - 经销商经营压力加剧,上规模4S店初期投入达数百万至数千万,广汇集团旗下多家4S店关闭[2][3] - 经销商退网导致车主售后权益缩水,品牌形象受损,此前爆出使用假冒音响事件[4][5] 经营承压与全球裁员 - 公司启动全球裁员3000人,其中中国区涉及上海技术研发中心员工[6] - 裁员是180亿瑞典克朗成本削减计划核心部分,旨在优化成本结构应对销量下滑[6] - Q1营收下降11.7%至829亿瑞典克朗,营业利润暴跌59.5%至19亿瑞典克朗[6] - Q2出现上市以来首次季度亏损,息税前利润亏损100亿瑞典克朗,含114亿非现金减值支出[7][8] - 公司不再发布2025-2026年财务指引,反映业绩预期悲观[8] 新能源转型困境 - 中国市场销量持续下滑,上半年累计7.03万辆同比下降10%,2024年销量跌至5年低点15.64万辆[9] - 新能源车全球销量占比43.82%,但中国市场仅9.97%,纯电车型销量暴跌57%至940辆[10][11] - 产品迭代滞后,智能功能与国产新能源品牌差距明显[9] - 203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从100%下调至90%-100%,推出超级混动架构SMA弥补纯电短板[12][13] - 2026款XC60上市两周降价13.8万元,S90终端价跌破30万元仍难提振销量[9]
隆盛科技(300680):EGR老牌供应商混动再成长,马达铁芯、机器人布局加速正当时(机器人系列深度报告之三十)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01 12:10
投资评级与估值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市值111亿元对应2025年38倍PE,较当前有36%上涨空间 [8]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2.96/3.67/4.37亿元,同比增速32.1%/24.0%/19.0% [2] - 当前2025年PE为28倍,2026-2027年PE为22/19倍 [2] 业务布局与成长曲线 - 形成EGR系统、新能源电驱动铁芯、精密零件三大业务板块,布局航空航天和人形机器人潜力业务 [15] - EGR业务2024年收入7.3亿元占比30%,新能源板块10.34亿元占比43% [18] - 三条成长曲线:EGR基本盘稳定、新能源进入收获期、机器人/航天打开远期空间 [7] EGR业务分析 - 国内轻柴EGR市占率40%,产品覆盖柴油商用车及混动乘用车 [17] - 混动EGR收入2024年达3.21亿元,2022-2024年CAGR 375.8% [83] - 预计2027年EGR市场规模46.6亿元,2024-2027年CAGR 9.04% [66] 新能源马达铁芯业务 - 2024年收入10.34亿元,2021-2024年增长6倍 [97] - 绑定联合电子、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客户,前十大电驱厂商覆盖4家 [110] - 半总成业务将配套价值量从500-800元提升至1500-2000元 [112]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23.97亿元同比+31.2%,归母净利2.24亿元同比+52.8% [26] - 毛利率企稳回升,2024年整体毛利率18.0%,EGR业务毛利率21.1% [34] - 2025Q1营收6.06亿元同比+7.1%,净利0.59亿元同比+11.4% [27] 产能与技术优势 - 马达铁芯产能将达432万套,采用黑田"Glue FASTEC"粘胶技术 [101] - 在建工程从2023年3.1亿元降至2025Q1的1.4亿元,capex高峰期已过 [39] - 精密冲压工艺延伸,具备高端模具设备技术优势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