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

搜索文档
《洞见ESG》9月刊:我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14:00
监管声音|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9月19日,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表示,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 【点击查看详情】 监管声音|生态环境部李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9月24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现场发布了《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5)》,介绍了2024年以来全国碳市场的进展和成效。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下 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稳步扩大市场 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主体和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更 好发挥市场功能,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和创造力。 【点击查看详情】 《洞见ESG》9月刊 我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监管声音 监管声音|央行副行长陆磊:强化金融机构碳核算并披露可持续信息要求 9月24日,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 碳市场是形成碳定价的 重要基础制度,合理碳价能够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从全球碳市场发展经验来看,金融部门参与 ...
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碳中和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13:53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宣布2035年新国家自主贡献,覆盖全经济领域,彰显减 排雄心,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经验。 2、生态环境部李高: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稳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中国碳市场经过四年运行,已经成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已经成为碳定价的主要方式。"9 月24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现场发布了《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 (2025)》,介绍了2024年以来全国碳市场的进展和成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实习生王怡茵 北京报道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 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一、碳中和政策 1、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 9月24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下称"NDC")。到2035年,中 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 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 ...
“国家标准走基层”甘肃行 让国标扎根黄土
中国经济网· 2025-09-29 06:56
为充分体现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标准建设成果,展示甘肃省企业积极通过标准抢占行业制高点 的生动实践,首次"国家标准走基层"活动在兰举行。沿黄河一路西行,记者看到一条条"硬标准"变成企 业"真收益"——碳排降下去、收入提上来、投资引进来、标准立起来。 基层实践:国标落地绘就甘肃绿色化实景 初秋的甘肃土丘泛起点点绿意,如新生的"胎毛"覆于黄土之上。"今年雨水足,黄土坡都长草了, 前几年可看不到。"当地人的话语,映照的不仅是生态降水的偶然馈赠,更是甘肃以国家标准为笔绘制 的绿色转型实景。 在碳市场建设中,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环科院)深谙"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生 命线"。该院协助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监管时,以引导、监督、帮扶重点企业执行碳排放核算标准为核 心:通过建立企业数据定期核查机制、统一档案管理模板、开展数据质量专项帮扶,严保数据真实准 确,为碳市场规范运行筑牢根基。 碳排放"硬约束"正转化为企业绿色发展的"内动力"。"甘肃多数电厂是早年建设,机组规模小、设 备老旧,节能水平有限。现在省内22家电厂多数亏损,我们要做的是严格执行标准,避免因管理疏漏造 成损失。"省环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机构对企业进行 ...
3个履约周期成交474亿!碳市场新政释放信号
中国电力报· 2025-09-29 06:10
碳市场进入新阶段释放新信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以下简称"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 《意见》明确,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我国碳市场已完成3个履约周期的配额交易与清缴工作。截至2025年8月22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亿吨,成交额474.1亿元人民币, 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 作为我国碳市场领域的首份中央文件,《意见》的发布释放了哪些信号?将为发电企业参与交易、推进绿色转型以及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完善带来哪些影 响? 发电企业稳定履约 行业减排效果显著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首阶段聚焦发电行业,覆盖20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 经过3个履约周期的运行,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明确自 2024年度起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重点行业,实现 ...
专家共探零碳园区建设路径
中国化工报· 2025-09-29 02:31
中化新网讯 9月21日,2025零碳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洪堡零碳论坛在山东威海临港区举行。与会专家共 探零碳园区建设和传统园区绿色升级路径。 洪堡零碳论坛主席、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蒋庆哲表示,2025年堪称零碳园区建设元年,国家 层面已走过"早期探索—孕育发展—重点推进"三大阶段,先后推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 园、低碳园区、绿色工业园区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多类试点,从"小切口"协同降碳减污,到系统治理 全面铺开。 李毅中表示,建设低碳零碳园区,要用碳监测摸清"家底",锁定重点单元和环节,建立专业碳核算 和"碳账目",把直接、间接和关联排放全部纳入碳足迹管理,并为主要产品贴上碳标识。随后主动进入 全国碳市场,利用自愿减排碳交易机制实现碳平衡并变现收益;电力行业已先行,钢铁、有色、建材、 石化、化工等行业也将陆续纳入,园区须提前布局、抢占先机。 在蒋庆哲看来,零碳园区建设需通过系统路径、多模式发展与多主体协同治理,实现能源结构转型与市 场化机制创新,推动园区全面零碳化。为此,他建议零碳园区必须让政府、管委会、企业、服务商等多 主体各就其位。政府负责基础制度与公共服务,用碳市场、激励约束机制清除共 ...
中金 • 联合研究 | 解读我国最新国家自主贡献:减排力度不降,彰显大国担当
中金点睛· 2025-09-29 01:4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 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 风光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36亿千瓦)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 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12][13] - 新目标意味着达峰后减排力度不减反增 碳强度年均降幅需从过去十年的3.3%提升至5%左右 到2035年碳排放量预计降至102-105亿吨(回归2022年水平)[6][17] - 实现新目标需2026-2035年绿色投资规模36-38万亿元(年均3.6-3.8万亿元) 可拉动GDP年增长1.5-2% 目前年融资规模仅2.5万亿元 绿色金融需持续扩张[6][26] 总量目标与减排路径 - 首次设定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相对总量目标 涵盖非二氧化碳气体(占温室气体总量20.1%)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战略[12][19][20] - 碳强度与总量双控制度衔接:"十五五"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 达峰后以总量控制为主[7][28] - 非二氧化碳气体管控聚焦能源活动(46.44%甲烷排放)、农业活动(41.4%氧化亚氮排放)和工业生产过程 通过协同控制技术提升减排效率[20][24] 行业投资与市场机遇 公用事业 - 新能源装机目标战略预留充足:2025年末累计装机预计18-19亿千瓦 2026-2035年需新增13-18亿千瓦(年均1.3-1.8亿千瓦) 低于"十四五"年均新增规模[8][34] - 结构优化:新能源聚焦大基地和海上风电(经济性优) 煤电/储能/抽水蓄能迎调峰机遇 核电核准高峰后密集投产(2035年发电量占比目标10%)[8][35][36] - 消纳为核心:电气化率预计2035年达35% 政策压实高耗能行业绿电消纳责任 绿氢/绿氨技术拓宽非电应用场景[8][36][37] 电力设备新能源 - 风光装机2035年目标3600GW以上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迫在眉睫 储能与电网成为核心环节[9][37] - 储能规模化发展: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目标180GW 2024年装机42.37GW/101.13GWh 商业模式成熟推动经济性提升[9][38] - 电网投资强劲:"十五五"期间复合增速预计5-7% 重点投向特高压外送通道和配电网智能化改造[9][39] 汽车及出行设备 - 新能源汽车2035年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 2025年渗透率已突破50% 8M25纯电增速32%快于混动[10][41] - 政策持续支持:中央政府1380亿元支持以旧换新 2026年新能源销量增速预计10-15% 2030年渗透率有望达70%[10][42] - 出海加速:中国车企凭借成本与性能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预计2030年海外销量超900万辆(新能源占550万辆)[42] 碳市场发展 - 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延伸至2035年 2027年聚焦行业覆盖度 2030年完善基础设施与交易制度 2035年发展碳金融[7][30] - 温室气体种类可能扩大 当前覆盖发电/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 新增碳计量规范为非二氧化碳气体纳入提供基础[7][31]
扩容和配额
四川日报· 2025-09-28 22:33
□川观智库研究员 燕巧 9月24日,在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 《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到181.14亿元,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 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 碳市场作为激励低碳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通过直接或间接提高碳排放密集型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和价 格,激励企业和个人转向低碳替代品。今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的《2025年碳定价现状和趋势》报告显 示:占全球经济产出近三分之二的经济体已经实施了碳税或排放交易制度。 碳市场在中国建立时间尚短。我国于2021年和2024年分别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 愿减排交易市场。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梁朝晖发文表示,"十五五"时期,中国碳市 场将处于加速发展、完善阶段,其管理方式的转变、价格信号的有效传导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期投资决 策。这一过程中,扩容和配额是关键。 碳配额是政府或监管机构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下,分配给企业、组织或国家的一定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许 可。一些创新举措在区域性的碳市场先行先试。广东、湖北、上海等地金融机构已推出碳配额质押融资 业务,但由于 ...
欧盟征收碳关税对中国高耗能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9-28 03:26
欧盟碳关税政策概述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于2021年提出,2023年10月进入过渡期,2026年正式征税,覆盖钢铁、铝、水泥、化肥等高耗能行业[1][4][7] - 中国2022年对欧盟出口占比16%,其中超50%为高耗能产品,政策对相关行业出口影响深远[1][5][15] 成本影响分析 - 在四类行业未纳入中国碳市场情景下,碳关税将使高耗能产品出口成本最终上升6%-19%[1][5][13] - 钢铁行业受冲击最大,2034年免费配额归零后成本上升约19%,需缴碳关税近200亿元[1][25] - 化肥行业成本上升超9%,铝和水泥行业均超6%[1][26] - 若中国碳价升至307元/吨,各行业成本增幅大幅降低,钢铁行业可降至10%以下[1][27][29]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 钢铁行业变化最为显著:2034年中国、俄罗斯钢铁价格上升14%-16%,欧盟对其进口规模分别下降285亿元、101亿元[2][47] - 美国、土耳其因采用短流程炼钢(碳排放强度仅为中国一半),价格增幅仅8%-10%,将占据竞争优势[2][47][52] - 化肥行业价格较低但对欧出口依赖度低,市场份额调整有限[2][34] - 水泥出口占比极低(0.06%)且单价过高(533欧元/吨),受影响微弱[2][16][36] - 铝行业价格本就偏高(5410欧元/吨),碳关税将进一步压缩其市场空间[2][39][40] 行业应对建议 - 优先推动钢铁行业碳减排,目标实现24%碳减排量,提升短流程炼钢比重至2030年20%以上[2][52] - 完善碳市场建设,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纳入进程,建立兼容欧盟标准的核算体系[2][22] - 优化贸易结构,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深化与土耳其、日韩等国产业合作[2] 数据与方法论 - 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欧盟统计局及国泰安数据库[20] - 计算采用2023年中国碳价79元/吨和欧盟碳价78欧元/吨作为基准参数[21] - 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达2吨二氧化碳/吨钢,远高于美国土耳其的1吨二氧化碳/吨钢[47][52]
中碳登董事长尹俊:碳价正成为技术进步与能源革命的新定价工具
上海证券报· 2025-09-25 18:14
碳价正成为新定价工具 电力行业是首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尹俊介绍,自2021年7月开始交易运行以来,覆盖发电行业 的碳市场已进入第四个履约周期,对发电行业减排增效的作用不断显现。 在江西,国家电投集团所属的一家发电企业,原本的能耗远高于排放基准值,于是通过对机组进行通流 改造,将汽轮机内部的叶片及气缸进行升级,提高机组的运行功率。节能技改后,企业能耗降低至排放 基准值以下。从经济效益来看,技改完成后的第二年,企业的碳履约成本就降低了约1000万元,机组效 率的提升也让燃料成本同步下降。 尹俊 ◎记者 荆淮侨 9月24日,由上海市政府、湖北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上海举行。今 年大会主题为"完善碳定价机制,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碳登")董事长尹俊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 示,碳价作为碳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关键信号,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市场激励机制的成效。要构建 符合产业特征的碳配额储备管理体系,并构建与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长效运行、预期明确的调节机 制,以保障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碳市场是国际通行的碳减排政策工具 ...
中国提出全经济减排目标,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2:0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据新华社消息,在9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 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 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 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国家自主贡献(下称"NDC目标")是各国根据各自国情和发展阶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多名 受访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新一轮NDC目标,详细阐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自主承 诺,将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碳市场是行业碳排放管控的重要手段,有了总量 目标,会使得全国碳市场更高效地实现价格发现。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已有四年多。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以来,全国碳市场已覆盖电力行业2200 余家重点排放单位,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3个履约周期,碳市场的制度体 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愈加成熟。2025年,全国碳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