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核算
icon
搜索文档
《碳核算概论》 新书发布
金融时报· 2025-09-26 03:30
会议概况 - 2025年长三角绿色低碳学术研讨会暨《碳核算概论》新书发布会于9月20日在南京举行 参会单位包括江苏省委金融委办公室 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及全国20多所高校 科研机构 第三方认证机构 金融机构 约150位专家学者及企事业单位人员参与[1] 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优势 - 长三角地区拥有全国领先的绿色产业集群 密度最高的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及持续深化的区域协同机制 正以"一盘棋"思维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路径[1] - 碳核算作为"双碳"工作的"计量标尺"和"数据基石" 其重要性日益凸显[1] 碳核算技术工程中心设立 -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江苏银行 南京银行 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 擎天互工 联合赤道 华测认证集团 江苏大学等产学研金机构共同发起设立"长三角碳核算技术工程中心"[1] - 该中心旨在精准落地"凝聚学术共识 链接实践资源"的初衷 首批专家包括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南京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教授及行业核算与认证机构专业人士[1] 碳金融学科体系建设 - 《碳核算概论》作为高等学校碳金融"十四五"规划教材系列第三部 与前期出版的《碳交易市场概论》《碳金融概论》构成从理论到实践最全面介绍碳金融的系列教材[2] - 该系列教材将进一步完善碳金融学科体系建设[2]
全国碳市场首份中央文件释放强信号!企业ESG信披迫在眉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07:49
政策框架与监管要求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1] - 政策要求重点排放单位 注册登记机构 交易机构 技术服务机构 金融机构等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全链条信息[2] - 沪深北交易所要求部分A股上市公司2026年强制披露ESG报告 当前A股已有2523家披露2024年ESG报告 披露率达46.49%[1] 企业碳数据管理现状与挑战 - 企业碳数据管理存在三大挑战:数据基础薄弱导致准确性存疑 核算标准不统一导致可比性差 技术能力不足导致误算漏算[3] - 中小企业面临碳盘查成本压力和数据风险 排放量与营收关联可能暴露财报问题[5] - A股上市公司中61.25%披露了碳排放数据 但整体碳数据管理能力仍需提升[7] 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 - 企业可通过自建碳核算体系或依赖第三方服务 自建需配备关键计量器具并借助物联网技术 第三方服务可降低门槛和成本[5] - 建议通过园区统筹形成规模经济 采购区块链 AI感应设备 智能电表等降低成本并统一管理数据[5] - 需加强碳排放数据采集 监测和核查机制 确保数据准确性与可追溯性[13] 供应链碳管理协同 - 供应链碳数据协同需链主引领全链配合 链主企业可要求上下游配合数据上报[8] - 阿迪达斯80%碳排放来自供应商 正与合作伙伴开展清洁能源使用等减排工作[8] - 国际机构如CDP和Ecovadis已将供应链碳排放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链主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范围三排放数据[10] 碳市场建设与交易动态 - 全国碳市场交投活跃度攀升 8月CEA日均成交量55.26万吨 较7月上涨9%[11] - 政策提出推行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11] - 全国碳市场将于2027年前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12] 企业碳资产管理实践 - 美锦能源开展碳盘查近4年 化工板块提前筹备碳排放核算与履约工作[12] - 大型发电企业 钢企 水泥企业设立碳资产管理公司 通过减排出售配额获得显著收益[12] - 企业可通过碳配额质押融资 碳回购等方式盘活碳资产[12] 国际规则适配与出口导向型行业 - 欧盟CBAM进入过渡期 钢铁 汽车 电子等出口企业需规范碳排放核算数据以避免绿色贸易壁垒[10] - 出口导向型行业需在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型中率先试点 适配国际规则[7] - 产品碳足迹标识试点可能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法规体系 成为出口企业合规要求[7] 能力建设与披露渠道优化 - 企业应参与政府与行业组织培训 推动标准化工具落地 加强与国际资质第三方机构对接[6] - 披露渠道应从静态年报向动态实时更新转型 利用国家碳市场平台 交易所平台 国际认证体系等多渠道提升可信度[9] - 第三方核证是提升可信度的核心环节 建议采用ISO 14064等国际认证标准[9] 技术投入与减排路径 - 企业应优先投资技术成熟度高 减排效益显著 投资回收期短的节能改造项目[7] - 可布局分布式光伏 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7] - 对CCUS等前沿技术需理性评估技术经济成熟度及政策支持程度[7]
CBCSD第二十一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 AI浪潮推动能化行业可持续转型
中国化工报· 2025-08-27 06:42
人工智能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 人工智能已成为各行业实现环境目标、提升资源管理效率和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工具 [1] - AI技术浪潮将推动工商行业转型升级并助力行业迈向智能化新阶段 [1] - 通过AI技术解决能源和公用工程管理问题对企业节能减碳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某石化公司引入相关工具后每年可节约物料价值3000万美元 [1] 零碳工业园区建设重点 - 需重点建设数字化碳资产管理系统和多元协同资源利用机制 [1] - 需整合政府、企业及金融力量推进能源系统示范和商业模式创新 [1] - 应围绕国际化零碳贸易园区建设和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推进零碳目标实现 [1] 能源系统数智化转型实践 - 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可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 - 需协同构建多能融合数字基座并联合攻关能源转型核心技术 [2] - 通过提升电气化水平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2] 碳核算体系创新与国际衔接 - 正探索应用AI和实时数据结合新型碳核算框架减少范围3排放 [2] - 通过释放ESG投资价值构建共同脱碳方法加速全球气候行动 [2] - 需建立全球统一碳核算体系并将中国实践与国际标准衔接以释放创新价值 [2]
“三新”经济正成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去年占GDP比重为18.01%
证券日报· 2025-07-31 16:12
"三新"经济规模与增速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达242908亿元 同比增长6.7%(现价计算) 增速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 [1] - "三新"经济占GDP比重为18.01% 较上年提升0.43个百分点 [1] "三新"经济定义与构成 - 核心内容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1] - 新产业指应用新科技成果形成的新型经济活动 [1] - 新业态指依托技术创新衍生的新环节/链条/形态 [1] - 新商业模式指整合内外要素形成的高效独特运行模式 [1] 发展态势与特征 - 形成三大新态势:增速领先(高于GDP 2.5个百分点)、领域拓展(低空经济/空天信息/算力网络加速布局)、区域协同(京津冀/长三角创新集群) [2] - 技术/知识/数据等新型要素重要性上升 催生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 [2] - 雄安新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已覆盖物流/城市管理领域 [2] 经济影响 -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消费升级 扩大有效投资空间 [1] - 改变传统产业竞争格局 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1] 发展建议 - 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完善确权/定价/流通机制 [2] - 强化监管制度创新 建立跨区域协同监管体系 [2] - 对接国际标准 将ESG披露/碳核算纳入评价体系 [2]
绿金委主任马骏:绿色金融的下一个突破口是转型金融
证券时报网· 2025-07-05 03:37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0.61万亿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一[1] - 绿色金融已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及金融业创新发展主流业务[1] 转型金融框架推进 - 绿金委将推动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和落地以解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资金需求[1] - 配合人民银行支持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落地并启动第二批标准编制工作[1] 可持续信息披露建设 - 财政部2024年12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三大交易所2025年1月出台上市公司披露指南[2] - 绿金委协助修订《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以衔接ISSB标准强化碳中和相关信息披露[2] 国家气候目标规划 - 中国正制定2035年NDC目标计划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3] - 金融机构需编制运营及投融资碳排放转型规划湖州银行已率先试点[3] 金融产品创新方向 - 绿金委支持通过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工具推动可再生能源及高碳行业转型[4] - 计划促进碳金融市场扩容提升国际分类目录兼容性并扩大生物多样性研究[4] 政策协同与改革深化 - 生态环境部与金融部门联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支撑美丽中国建设[3] - 绿金委将持续为绿色低碳转型创造新动力聚焦务实成果落地[4]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满两月,专家建言建立严格的减碳责任机制
华夏时报· 2025-05-30 04:16
全国碳市场扩围与绿色转型进展 -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高耗能高排放工业行业,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60% [2] - 碳市场"双轮驱动"制度框架已搭建完成,未来将促进绿色转型进展 [2] - 钢铁行业纳入碳市场有助于加速低碳转型,推动减量重组和产能结构优化,短期中小企业面临成本压力但长期将形成"投资-减排-收益"良性循环 [6] 中国低碳绿色产业发展路径 - 中国走出源头治理、直接激励创新、交易成本低、与增长兼容的低碳绿色技术和产业发展路径,区别于欧盟的需求侧激励模式 [2] - 市场力量在中国低碳绿色产业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双碳"目标引导创新资源进入各类市场 [3] - 民营企业成为主要参与者,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快速迭代,如光伏发电成本十年下降90% [4]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前景 - 2024年全球新增新能源装机约5.7亿千瓦,占新增装机的90%,中国贡献超60% [3] - 中国新能源装机3.6亿千瓦,风光发电占比近20%,距离碳中和目标80%以上占比仍有很大空间 [5] - 建议提高可再生能源增长指标,响应COP28提出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产能增长两倍目标 [5] 碳市场机制建设与成效 - 2024年全国CCER交易市场上线,首批9个项目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完成登记 [6] - 碳市场配额、交易量和交易额显著提升,碳价一度破百,整体呈稳中有升趋势,2024年履约率达99.98% [7] - 建议探索碳替减交易机制,将高碳企业对配额付费转化为对低碳绿色企业创新活动的直接激励 [7] 电力系统绿色转型挑战 - 中国电力需求2020年7.5万亿千瓦时,2060年预计翻番,需将全球最大供电网络从高比例化石能源改造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支撑 [4] - 能源系统是绿色转型关键,电力系统是重中之重 [4]
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北外滩并购重组生态联盟将建立并购项目发现、撮合和服务机制
IPO早知道· 2025-03-31 04:07
论坛背景与核心观点 - 2025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在上海虹口举办,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财富与文化:开放、创新与合作",吸引金融、文化等领域约300人参会[4][5] - 核心观点:金融与文化相互赋能,金融为文化提供资金支持,文化为金融校准价值坐标,形成"美美与共、双向奔赴"的协同效应[2][5] - 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8072.73亿元,同比增长7.9%,文化领域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吸引观众2545万人次[5] 区域经济与产业动态 - 虹口区GDP增长8.2%,实到外资增长35.8%,增速均居全市首位[5] - 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引进东方汇理、长江证券资管、鸣石等60余家企业,金融资管机构超2100家,入选上海首批"股权投资集聚区"[5] - 文体娱乐业营收增长37.8%,增速中心城区第一,5家单位/个人入选市文化企业"十强十佳十人",新增海派文化中心等文化地标[5] 重点项目与政策发布 - 三大项目启动:沪上金融家北外滩会客厅、财富与文化融合发展案例征集、北外滩并购重组生态联盟[7] - 发布上海首个碳金融产业政策《虹口区关于推动碳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已入驻绿色低碳企业800余家[8] - 北外滩定位为上海绿色金融枢纽核心承载地及碳金融集聚区,推动绿色信贷与转型贷款贴息政策落地[8] 行业专家观点 -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屠光绍提出上海应在金融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带头、示范作用,建议编制金融文化指数[8] - 上海财经大学刘元春指出中国资产表现领跑全球,A股计算机、电子行业涨幅居前,港股强势上涨[8] - 东方汇乐萨奇强调财富管理需结合文化底蕴与科技素养,警惕金融产品风险误判(如2008年MBS案例)[10] - PCAF主席弗里什伯格提出碳核算标准重要性,全球580余家金融机构已加入,覆盖融资排放等三项标准[10] 资产管理专题 - 虹口资管规模超8万亿元,打造上海全球资管中心核心承载区[12] - 专题论坛聚焦"信义责任",启动"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展示活动及资本市场智库[12] - 行业讨论涵盖信义义务、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议题,涉及银行、基金、信托等多领域机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