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比亚迪(002594)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汽车品牌巴西市场份额突破10%
商务部网站· 2025-09-28 00:08
中国汽车品牌巴西市场份额 - 中国品牌汽车在巴西乘用车市场销量占比达11% [1] - 2025年中国品牌汽车在巴西销量预计超过26万辆 [1] - 中国品牌进入巴西市场不足四年即实现份额突破 [1] 销售网络扩张 - 比亚迪 长城 奇瑞 广汽等品牌在巴西经销商数量达347个 [1] - 中国品牌经销商数量已超越丰田 本田 雷诺 现代 [1] - 中国品牌经销商规模仅次于斯特兰蒂斯 通用和大众 [1] 市场地位变化 - 中国品牌在巴西市场份额突破10%门槛 [1] - 咨询公司K Lume和Bright Consulting共同确认销售数据 [1] - 市场扩张速度被Neocom公司调查认定为"惊人" [1]
重塑大六座SUV市场新格局,腾势N8L预售价仅31.98万元起
格隆汇· 2025-09-27 19:48
产品发布与定价 - 腾势N8L于9月26日开启预售 预售价31.98万至34.98万元 [2] - 限时预购赠送价值10000元双色车身焕彩礼和价值5000元基础保养 [2] 产品定位与矩阵策略 - 腾势N8L定位家庭安全豪华SUV 与科技安全旗舰SUV腾势N9构成旗舰豪华双子星矩阵 [2] - N8L聚焦家庭豪华舒享 N9追求旗舰科技性能 分别瞄准不同细分市场 [2] 设计与美学 - 延续家族"优雅之势"设计语言 提供六款华夏文明灵感外观颜色和三种内饰配色 [3] - 单色外观包括典雅红 雪玉萤 玄璟墨 石影澜 高定双色包括霜云墨和翠华墨 [3] - 内饰采用云锦米 金山棕 铂檀灰三款配色 搭配舒缓线条和亲肤材质 [3] 空间与舒适性 - 腿部 肩部 头部空间全面领先同级 第三排支持100mm前后滑移且配备加热和独立空调出风口 [5] - 三排标配电动座椅 支持4+N种灵活组合 拥有49处储物空间 [7] - 隐藏式多功能暗格容积51升 后备厢容积可扩展至1128升 [7] 性能与驾控 - 全系标配易三方技术 搭载插混专用2.0T发动机加三电机 零百加速3.9秒 [8] - 采用六活塞定钳 刹车距离35.4米 配备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和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 [8] - 转弯半径4.58米 配备后轮双电机独立转向技术 [10] - 拥有下车泊入 易三方泊车等辅助功能 比亚迪承诺智能泊车场景安全全面兜底 [10] 安全技术 - 高速爆胎稳定控制系统支持180km/h爆胎稳定控制 高速避让通过速度达210km/h [11] - 横风稳定控制系统可抑制40%横风偏移 笼式车身关键区域采用2000MPa材质 [11] - 单边车顶最大承压14.3吨 配备全铝防撞梁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和9个安全气囊 [11] 智能配置 - 配备17.3英寸娱乐吸顶屏 20扬声器帝瓦雷音响 无麦K歌和AI智能体接入DeepSeek大模型 [13] - 智能冷暖三开门冰箱冷暖可调 AR投影感应尾门支持感应开启 [13] - 搭载端到端天神之眼B-辅助驾驶激光版 支持城市领航 高快领航和泊车辅助 [15] 生态合作 - 与好孩子联合打造智能儿童座椅和智能宠物安全座椅 与倍轻松开发车载按摩系统 [15] - 接入支付宝智能点单加车载支付功能 实现车内咖啡奶茶订购 [15]
31.98 万元起:比亚迪腾势 N8L 大六座 SUV 预售,230km 插混、易三方、冰箱彩电大沙发
新浪财经· 2025-09-27 15:05
产品发布与定价 - 比亚迪腾势N8L正式开启预售 定位大六座安全豪华SUV[1] - 尊荣型预售价31.98万元 旗舰型预售价34.98万元[3] - 预售限时赠送6年或7次基础保养[5] 外观设计与配置 - 提供4款单色外观及3款内饰色[5] - 双色外观选装价10000元 预售期间限时免费选装[5][7] - 配备21英寸六叶草轮毂、21英寸多福星冕轮毂及20英寸多辐星芒轮毂共3种轮毂选项[8] - 采用悬浮式车顶设计 B/C/D柱黑色涂装[11] - 前脸采用"门"式设计 配备双平行日行灯及激光雷达[13] - 车身尺寸为5200x1999x1820mm 轴距3075mm[15] 动力性能与续航 - 搭载插电混动系统 配备200kW前电机及180kW左后/右后双电机[15] - 2.0T发动机最大功率152kW 零百加速3.9秒[15] - CLTC纯电续航230km 综合续航1300km[15][19] 内部空间与舒适性 - 纵向乘坐空间2679mm 优于友商8系(2588mm)及友商8(2675mm)[18] - 二排肩部空间1571mm 三排肩部空间1348mm 均领先同级竞品[18] - 配备49处收纳空间及51升隐藏式多功能暗格[23][26] - 采用三排六座布局 副驾及二排配备十点按摩零重力座椅[31] - 第三排支持靠背调节及10cm前后滑动 配备独立空调出风口及座椅加热[31] 智能科技与互联 - 后排搭载17.3英寸吸顶屏 支持90°-110°角度调节及DeepSeek AI大模型[23][29] - 支持手机UWB车钥匙、双侧NFC车钥匙及HiCar/Carlink/荣耀车联[34] - 配备双50W手机风冷无线快充[23] 安全与操控技术 - 搭载易三方技术 最大转向角度±10° 转弯半径4.58米[37][40] - 配备天神之眼-B辅助驾驶激光版 传感器数量达5R12V[37][39] - 云辇-A车身控制系统与双腔空气悬挂组合[37][41] - 百公里制动距离35.4米 优于友商9系(37.03米)及友商8系(37.99米)[41] - 前防撞梁覆盖率80% 后防撞梁覆盖率73% 均为同级领先[42] - 高速爆胎测试通过时速180km/h 鱼钩测试通过时速210km/h[42]
2025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发布(附独家解读)
中国能源报· 2025-09-27 12:43
全球新能源企业总体增长态势 - 2025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总营业收入达9.55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仅增长0.10%,增幅同比大幅下降10.06个百分点 [3] - 企业平均规模为190.94亿元,增幅仅0.07%,较上年10.12%的增幅下降10.0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大幅下滑 [4] 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对比 - 新兴市场国家企业数量增至302家,发达国家企业减少至198家 [6] - 新兴市场国家企业总营业收入5.75万亿元,同比下降0.05万亿元,发达国家企业总营业收入3.80万亿元,同比增加0.05万亿元 [9] - 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平均规模190.27亿元,同比下降2.77%,发达国家企业平均规模191.96亿元,同比增长4.48% [13][15] 区域市场表现 - 亚洲企业数量增至319家,总营业收入6.02万亿元,同比下降0.08万亿元 [16][17] - 欧洲企业数量减至106家,但总营业收入2.19万亿元,同比增加0.08万亿元 [16][17] - 前十强企业中亚洲占8席(含中国7家),欧洲占2席(法国TotalEnergies和丹麦Vestas) [19][21] 主要国家竞争力变化 - 中国企业总营业收入5.20万亿元,占比54.50%,增速从13.56%降至2.60% [22][28] - 美国企业总营业收入1.09万亿元,占比11.37% [22] - 德国总营业收入3990亿元重回第三,日本降至第五(3343亿元,占比3.50%) [22] - 日本企业平均规模123.81亿元,远低于德国的234.71亿元和中国的197.85亿元 [23][25] 产业链结构分化 - 储能企业总营业收入2.17万亿元,同比下降0.10万亿元,占比降至22.76% [34][38] - 原材料企业总营业收入1.38万亿元,同比下降23.76% [39][41] - 中游制造企业总营业收入5.46万亿元,同比增长17.67%,下游应用企业总营业收入2.71万亿元,同比增长26.05% [39][41] 企业规模分层特征 - 前十强企业平均规模1947.7亿元,增速从16.79%降至9.69% [42][46] - 营业收入超千亿企业数量从14家减至12家,总营业收入2.16万亿元 [45][47] - 401-500名企业总营业收入4081亿元,同比下降1.59% [48][50]
17年3890%回报!巴菲特清仓比亚迪背后:新能源行业变局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9-27 12:31
伯克希尔哈撒韦清仓比亚迪 - 伯克希尔哈撒韦于2025年第一季度完全清仓比亚迪股份 结束长达17年的投资 [1][3] - 清仓时投资回报率达3890% 初始投资为2.3亿美元认购2.25亿H股(持股比例9.89%) [1] - 减持过程自2022年8月开始 首次减持133万股 2024年7月减持139.55万股使持股比例从5.06%降至4.94% [3] 比亚迪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712.8亿元 同比增长23.3% [7]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63.56亿元 同比下降29.87% [7] - 第二季度毛利率16.3% 同比环比均下滑 [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资产负债率达71.08% 营运资金缺口达千亿级 [7]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超200家 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 [5][9] - 特斯拉持续降价加剧价格战 行业呈现"一超多强"竞争形态(比亚迪/吉利/五菱/特斯拉/长安/理想) [5][15]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0.9% 月销量可能首次超过燃油车但增速放缓 [11][12] - 行业技术迭代加速 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308亿元同比增长53% [9] 市场表现与压力 - 比亚迪1-7月全球销量249.03万辆 仅完成全年550万辆目标的45.28% [8] - 国内销量连续三个月(5月/6月/7月)下滑 7月产量出现17个月来首次同比负增长 [5] - 高管与核心人员增持48.82万股(金额5232.78万元)以传递信心 [4] 投资逻辑分析 - 清仓时比亚迪动态市盈率约30倍 高于特斯拉的20倍 [4] - 行业从高增长转向存量竞争 扶持政策力度可能减弱 [12][13] - 清仓资金可能重新配置至更具性价比标的 符合资产调整策略 [7]
矿业巨头发力绿色转型,徐工获史上最大绿色矿山机械出口订单
华夏时报· 2025-09-27 12:15
福德士河集团脱碳目标与合作协议 - 全球第四大矿业巨头福德士河集团宣布2030年实现澳大利亚铁矿石陆地运营真正零排放目标 [2][3] - 集团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宣布与比亚迪、隆基绿能、徐工集团及远景能源达成绿色技术合作 [2][3] - 合作涵盖储能解决方案(比亚迪)、绿色能源方案(隆基绿能)、纯电动矿卡(徐工)及风电集成技术(远景能源) [3][4] 徐工集团订单与市场表现 - 徐工集团获得福德士河150-200台240吨纯电动矿卡订单 计划2028至2030年交付 [2][4] - 订单金额超过去年同期30亿元人民币合作规模 创中国最大绿色矿山机械出口纪录 [2][4] - 徐工新能源产品收入占比在今年上半年已达22.2% 产品应用于力拓、必和必拓等全球矿业巨头 [6] 矿业巨头绿色转型举措 - 力拓投资30亿澳元建设皮尔巴拉矿区风光储系统 预计2026年满足80%电力需求并年减排90万吨CO₂ [5] - 必和必拓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研发矿卡电池方案 目标2050年运营净零排放 [5] - 淡水河谷在巴西引入72吨电动矿卡及240吨氢燃料电池矿卡 配套绿氢制备厂 [5] 电动工程机械行业前景 - 全球电动工程机械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5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500-70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20% [7] - 矿用卡车及大型挖掘机等高频耗设备电动化需求占比超60% 配套充电及电池服务市场同步增长 [7] - 中国供应链企业可能占据全球40%以上电动设备供给 主要需求来自澳大利亚、智利及欧美市场 [7]
破壁垒、筑通途 以协同创新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生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7 11:43
全球汽车产业合作现状 - 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需通过坚定国际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1] - 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于9月27-29日召开 聚焦深化国际合作议题 [1] 中外合作模式演变 -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从市场产能合作升级为技术生态合作 [3] - 欧洲购车者对中国汽车品牌考虑度从2024年31%升至47% [3] - 2024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7875亿美元 [5] - 2025年慕尼黑车展有116家中国企业参展 [5] 中德产业互补优势 - 德国企业在工厂安全标准领域专业积累深厚 [5] - 中国企业在市场应用 技术迭代和充电设施建设方面表现突出 [5] - 两国产业优势高度互补 可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5] 中英合作进展 - 中英在交通脱碳领域构建双向赋能 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5] - 英国在设计质量创新领域有基础 中国具备制造能力和供应链优势 [6]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且发展速度超预期 [6] 跨国企业在华本土化战略 - 北京奔驰合作涵盖乘用车商用车全领域 进入深度融合新阶段 [9] - 梅赛德斯-奔驰建立北京上海双引擎创新中心 加强本土研发投入 [10] - 大众汽车通过提升本土研发速度 平台战略深耕和智能化自主开发适应中国市场 [10] 技术合作方向 - 中德建议在全固态电池 AI大模型 车路协同等前沿技术领域共享资源共担风险 [9] - 协同推动自动驾驶数据安全 电池碳足迹等国际标准制定 [9] - 宝马集团认可中国新能源汽车生态化发展模式对全球市场的借鉴意义 [11] 出海挑战与对策 - 欧盟反补贴调查和美国关税政策增加全球汽车运营风险 [14] - 国际化合作面临多元化能源需求 全生命周期低碳达标等技术痛点 [14] - 企业出海需注重文化融入 建立小生态场景并借助行业组织力量 [15] - 应以谦卑心态面对出海挑战 避免过度计算短期成本 [15] 国际合作建议 - 持续深化战略共识 全面加强各层面沟通交流 [16] - 推动中外企业在开放创新环境下联合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16] - 共建开放发展环境 反对贸易壁垒维护供应链稳定 [16] - 竞争是产业常态 合作可丰富竞争内容并实现共同发展 [16]
GGII:1-8月国内锂电池产业链总投资4000亿元
高工锂电· 2025-09-27 10:51
行业扩产总体情况 - 2025年1-8月中国锂电产业链新签约及开工扩产项目达183个 计划总投资额4000亿元 呈现高端扩产提速、低端产能出清特征 [4][7] - 锂电池环节扩产项目54个 占比30% 固态电池扩产项目23个 占比13% [4] - 锂电池环节投资额占比超40% 头部企业主导扩产 跨界企业大幅收缩 [7] 各环节扩产特点 - 固态电池领域规划投资额达350亿元 成为新兴增长极 主要受技术迭代及量产加速驱动 [7] - 磷酸铁锂正极及上游规划总投资额超800亿元 受三个百亿级项目拉动 包括贵州磷化331亿元项目、青山集团243亿元项目及云图控股159亿元项目 [7] - 负极材料规划投资额286亿元 呈现技术升级与海外扩张双主线 硅碳负极成扩产热点 海外建厂加速 [8] - 三元正极和锂电设备环节因产能相对饱和且市场增量较小 投资规模收缩 [8] 投资主体特征 - 传统环节扩产由宁德时代、比亚迪、恩捷股份等头部企业主导 [7] - 新兴赛道如固态电池、钠电池、硅基负极吸引跨界资本与初创企业入场 例如东驰新能源规划52亿元钠电池项目 固态电池初创企业签约数十亿元产业化项目 [7] 区域分布特征 - 国内扩产项目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中地区 华东依托化工资源与产业链配套优势布局材料及电池制造 华中打造资源加制造一体化基地 [10] - 海外市场以马来西亚、印尼、匈牙利项目居多 马来西亚因地缘政治风险低及政策友好吸引亿纬锂能等企业布局 欧洲受电动化需求及政策驱动吸引中国企业设厂 [10][11] 重大扩产项目 - 宁德时代在山东济宁投资140亿元建设30GWh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 [14] - 比亚迪在浙江台州投资100.2亿元建设22GWh动力电池项目 [14] - 中创新航在葡萄牙投资151.684亿元建设15GWh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 [14] - 宁德时代在印尼投资60亿美元建设6.9GWh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 [14]
利好来袭!刚刚,重大突破!
券商中国· 2025-09-27 10:30
技术突破 - 清华大学张强团队开发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 通过热引发原位聚合技术增强固态界面物理接触与离子传导能力 解决固-固材料刚性接触和电解质兼容性问题[1][3] - 该电解质使富锂锰基聚合物电池能量密度达604Wh/kg 远超商业化电池水平 并通过针刺和120摄氏度热箱安全测试[4] - 武汉大学杨培华课题组构建阳离子-两性离子聚合物电解质 通过原位聚合离子液体提升锂离子迁移数和电导率 已成功驱动无人机[5][6] 产业前景 - 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2030年达614.1GWh 市场规模迈入千亿元级别 其中全固态电池市场空间为1138亿元[8][10] - 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预计16.4GWh 均为半固态电池 对应市场空间144亿元 2030年需求预计270.8GWh 对应市场空间2180亿元[10] - 多家车企计划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量产装车 比亚迪计划2027年前后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 一汽集团计划2027年实现小批量应用[9] 政策支持 - 工信部等八部门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 支持锂电池、钠电池向固态化发展 提出2027年前打造3至5家全球龙头企业[8] - 《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持续支持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的基础研究[8] - 行业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2027年前后有望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9]
30年前中国企业有多野?四大行业的同年觉醒,如今命运天差地别
搜狐财经· 2025-09-27 08:37
传统商业转型 - 亚细亚商场以创新服务模式颠覆国营商场的僵化模式 曾通过央视广告引发全国商业观摩潮[4] - 亚细亚制定500亿销售额目标并实施激进扩张 三年内在15个城市铺开连锁店并涉足房地产等领域 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和管理失控导致负债数亿元[6] - 同期舜宇光学专注光学技术深耕 采用隐形冠军策略 30年后成为全球车载光学镜头领导者[9] 汽车产业变革 - 嘉陵摩托年销量突破百万辆 成为国民品牌并完成A股上市[11] - 力帆攻克电启动发动机技术 为国产摩托崛起奠定基础[11] - 比亚迪通过半人工半机械模式将镍镉生产成本降至日本同行三分之一 两年内占据全球40%市场份额[11][13] - 合资品牌桑塔纳2000主导商务市场 奥拓以1.8万元首付开启家庭购车时代[13] - 本田CR-V于1995年研发 2004年引入中国后推动SUV市场进入黄金时代[13] 互联网产业萌芽 - 瀛海威设立中国首个民营科教馆 开展互联网启蒙运动但未能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15][17] - 瀛海威累计亏损1.4亿元 网上延安项目和缴费系统因技术兼容性问题失败[17] - 1998年新浪通过四通利方与华渊网合并成立 搜狐和网易同期进入市场探索门户与邮箱业务[19] - 马云在杭州创立中国黄页 开始电子商务领域早期探索[19] 半导体产业突破 - 中国考察三星半导体工厂后启动909工程 政府投资100亿元建设8英寸晶圆生产线[21][24] - 华虹微电子1997年与日本NEC合资成立华虹NEC 推动身份证芯片与SIM卡芯片国产化[22][24] - 工程确立政府引导加市场运作模式 成为半导体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分水岭[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