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诚健华(688428)

搜索文档
诺诚健华(09969):公司2025年半年报业绩点评:收入增长强劲,自免即将步入兑现期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9-22 12:38
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诺诚健华"增持"评级 [1][5][9] - 目标价设定为24.53元人民币/26.70港元(汇率1港元=0.92人民币) [9] 核心财务预测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14.43亿元(同比增长43%),2026年18.59亿元(增长29%),2027年26.91亿元(增长45%) [4][9] - 预计2025年净利润-3.08亿元,2026年-2.42亿元,2027年实现盈利1.95亿元(同比增长181%) [4][9]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31亿元(同比增长74.26%),归母净利润-0.30亿元(亏损收窄88.51%) [9]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3.50亿元(同比增长37.91%),归母净利润-0.48亿元(亏损收窄59.76%) [9] 血液瘤业务进展 - 奥布替尼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6.37亿元(同比增长52.84%) [9] - 奥布替尼一线治疗CLL/SLL的NDA申请于2025年4月获批 [9] - 坦昔妥单抗不适合ASCT r/r DLBCL适应症于2025年4月获批,预计2025年Q3末至Q4初启动销售 [9] - ICP-248国内1L CLL/SLL和BTKi经治后MCL适应症患者招募中,美国AML和MDS研究推进中 [9] 自身免疫疾病管线 - 奥布替尼PPMS和SPMS两项III期试验预计2025年下半年启动患者招募 [9] - 奥布替尼ITP中国III期试验完成患者入组,预计2026年上半年提交NDA [9] - 奥布替尼SLE数据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读出 [9] - ICP-332的AD临床III期患者加速招募中,白癜风II/III期于2025年5月启动招募 [9] - ICP-332的PN全球II期试验预计2025年下半年启动 [9] - ICP-488斑块性银屑病III期试验正在招募患者 [9] 市场表现与估值 - 当前股价16.44港元,市值290.11亿港元,股本1.765亿股 [6] - 52周股价区间5.18-20.00港元 [6] - 基于2025年30倍PS倍数设定目标价 [9] - 可比公司平均2025年PS为24.34倍(亚盛医药50.22倍、艾力斯9.77倍、百济神州13.04倍) [12] 财务指标分析 - 毛利率预计2025年90.51%,2026年88.86%,2027年87.40% [11] - 研发费用2025年预计10.68亿元,2026年13.57亿元 [11] - 现金储备2024年末46.79亿元,2025年预计43.50亿元 [11] - 经营活动现金流2025年预计-0.84亿元,2027年转正至2.25亿元 [11]
诺诚健华(688428) - 港股公告:2025年中期报告

2025-09-22 10:45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于2015年11月3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9] - 公司股份于2020年3月23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9] - 公司初步发行不超264,648,217股人民币股份[12] - 人民币股份自2022年9月21日起在科创板上市[12] - 股份面值为每股0.000002美元[12] 业绩总结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核心产品奥布替尼收益为6.373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52.8%[19][66] - 2025年上半年收益为7.314亿元,较2024年增加74.26%[44][170] - 2025年上半年总运营开支为7.885亿元,较2024年增加17.8%[45] - 2025年上半年期内亏损为0.35638亿元,较2024年减少86.7%[46] - 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相关账户结余约为77亿元[46] - 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亏损为0.15504亿元,较2024年减少[44] 产品进展 - 2025年上半年奥布替尼获批用于治疗一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16] - 2025年上半年坦昔妥单抗加来那度胺联合疗法获批用于治疗不符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条件的成年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16] - 2025年公司BCL - 2抑制剂ICP - 248进入两项注册性临床研究[16] - 公司专有的ADC平台首次提交IND并获得临床试验批准[16] - 奥布替尼三个已获批适应症均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19] - 奥布替尼获批成为中国首且唯一用于治疗复发难治MZL的BTK抑制剂[19] - 奥布替尼治疗1L CLL/SLL的新药申请于2025年4月获药品审评中心批准[23] - 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末至第四季度初在中国内地开始销售[24] 临床数据 - 截至2024年7月30日,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疗法经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的整体缓解率为73.1%[21] - ICP - 248联合奥布替尼治疗42名初治患者II期研究中,36周的ORR为100%[26] - ICP - 248在针对CLL/SLL、MCL及其他NHL类型的I/II期试验中,复发性难治CLL/SLL及复发性难治MCL的ORR分别为100%及87.5%[26] - ICP - 488在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II期研究中,每日一次6毫克组及9毫克组的PASI 75应答率分别为77.3%及78.6%[32] - ICP - 332推进至AD的III期注册性试验,患者招募加速进行[32] 合作与付款 - 2025年1月公司与Prolium达成合作探索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的全球潜力[16] - 北京诺诚健华和成都康诺亚按各50%所有权合计获得1750万美元的首期及近期付款,最高可获得5.025亿美元额外里程碑付款[26] 未来展望 - 奥布替尼SLE的IIb期试验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披露数据[27] - 新型TYK2抑制剂ICP - 332于2025年5月启动白癜风II期试验[28] - 奥布替尼PPMS及SPMS的III期试验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始招募患者[29] - 奥布替尼治疗ITP的中国III期注册性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预计2026年上半年提交NDA[29] 市场规模 - 全球自身免疫治疗药物市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850亿美元[27] 其他数据 - MZL占所有淋巴瘤的8.3%,入组的中国患者中IV期占75.9%[72] - 65名接受RMO方案治疗的初诊pCNSL患者中,四个RMO周期结束时ORR为92.3%[78] - 接受奥布替尼维持治疗的初诊pCNSL患者2年后的估计DoR、PFS及OS率分别为75.0%、75.0%及91.7%[78] 研发设施建设 - 广州小分子生产设施面积83,000平方米,具备十亿片剂年产能[166] - 广州基地二期和三期建设新增21,541平方米生产面积[167] - 公司选定北京70,381平方米土地兴建研发中心及大分子生产设施[168]
诺诚健华(09969)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9-22 09:1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名称为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1][9] - 公司注册成立于开曼群岛[9] - 公司股份代号为9969[1][9] - 公司股份于2020年3月23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9] - 公司于2022年9月2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不超过264,648,217股人民币股份[12] - 公司采用人民币及港元作为主要报告货币[7][9][12] - 报告期为2025年中期[2][3][4] 业务与研发重点 - 公司主要研发领域涉及BTK抑制剂、SHP2抑制剂及泛TRK抑制剂等[9][10][12] - 公司候选药物包括ICP-105、ICP-022(奥布替尼)[9] - 公司主要适应症覆盖血液肿瘤(如CLL、MCL、DLBCL)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7][9][12] - 公司下一代BCL-2抑制剂ICP-248进入两项注册性临床研究[16] - 公司专有ADC平台首次提交IND并获得临床试验批准[16] - 公司首款自主研发B7-H3靶向ADC候选药于2025年7月获临床试验批准,预计同年启动临床试验[35] - 公司于2025年1月与Prolium达成合作探索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的全球潜力[16] - 公司于2025年1月与Prolium订立开发及商业化ICP-B02的独占许可协议[51] - 公司附属公司就ICP-B02获得1750万美元首期付款及最高5.0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26] - 根据协议条款,公司有权合计获得最高5.025亿美元额外里程碑付款[98] - 广州小分子生产设施年产能达十亿片剂[166] 奥布替尼表现与进展 - 奥布替尼2025年上半年产品收益为人民币6.373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2.8%[19] - 奥布替尼治疗一线CLL/SLL的新药申请于2025年4月获CDE批准[23] - 奥布替尼三个已获批适应症均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19] - 奥布替尼成为中国首个且唯一用于治疗复发难治MZL的BTK抑制剂[19] - 奥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MZL的客观缓解率(ORR)达58.9%[72] - 奥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MZL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34.3个月[72] - 奥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MZL的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2.8%[72] - 奥布替尼联合方案治疗初诊pCNSL的ORR达92.3%(65名患者)[78] - pCNSL治疗组2年总生存率(OS)估计为91.7%[78] - 奥布替尼已完成1,500多名患者的临床试验给药[71] - 复发难治MZL适应症于2023年4月获中国NMPA批准[72] - 奥布替尼用于治疗1L CLL/SLL的新药申请(NDA)于2025年4月获CDE批准[75] - RMO方案4个周期结束时的ORR为92.3%,CRR为37.7%[79] - RMO方案6个周期时CRR达到72.2%[79] - RMO方案2年PFS≥75%,2年OS≥85%[79] 坦昔妥单抗表现与进展 - 坦昔妥单抗联合疗法II期临床研究显示整体缓解率为73.1%,其中完全缓解率为34.6%[21] - 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疗法于2025年5月获NMP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难治DLBCL患者[21] - 坦昔妥单抗联合疗法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用于复发难治DLBCL的CD19靶向抗体疗法[21] - 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治疗DLBCL的ORR为73.1%,其中CR率为34.6%,PR率为38.5%[87] - 坦昔妥单抗已在中国内地超过34个省市获纳入境外特殊药品目录[88] - 公司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末至第四季度初开始销售坦昔妥单抗[88] - 坦昔妥单抗于2025年5月获得BLA批准[53] ICP-248 (mesutoclax) 表现与进展 - ICP-248 (mesutoclax)联合奥布替尼治疗42名初治患者的II期研究显示36周ORR达100%、CRR达57.1%、uMRD率达65%[26] - ICP-248在复发难治CLL/SLL患者中ORR达100%,在复发难治MCL患者中ORR达87.5%[26] - 在25名BTKi耐药复发难治MCL患者中,ICP-248的ORR达84%、CRR达36%[26] - ICP-248联合azacytidine治疗一线AML的I期研究显示CR达70%、uMRD转化率达57%、6个月OS率达100%[26] - ICP-248联合奥布替尼治疗初治患者36周ORR达100%,靶病灶CRR达57.1%,uMRD率达65%[90] - ICP-248治疗复发难治CLL/SLL的ORR达100%,复发难治MCL的ORR达87.5%[90] - ICP-248对BTKi耐药的复发难治MCL患者ORR达84%,CRR达36%[90] - ICP-248联合azacytidine治疗AML的CR率达70%,uMRD转化率达57%,6个月OS率达100%[91] - ICP-248正开展CLL/SLL一线治疗的III期患者招募,并启动针对BTKi治疗失败套细胞淋巴瘤(MCL)的II期注册性临床试验[53] 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进展 - 奥布替尼ITP III期试验已完成患者招募,SLE IIb期数据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披露[27] - 奥布替尼治疗ITP的中国III期试验预计2026年上半年提交NDA,II期数据显示50mg QD剂量组40%患者达主要终点,既往敏感患者75%(6/8)达终点[29] - 奥布替尼治疗SLE的IIb期临床试验2024年完成患者招募,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披露数据[29] - 奥布替尼用于治疗ITP的III期注册试验已完成患者招募,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提交NDA申请[54] - 奥布替尼用于治疗SLE的IIb期试验完整数据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得出[54] - 奥布替尼中国ITP注册性III期试验已完成患者入组,计划2026年上半年提交NDA申请[103] - 奥布替尼中国SLE IIb期试验于2024年10月完成186名患者入组,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读出数据[103] - ITP治疗II期试验中,50毫克QD剂量组40%患者(15名中6名)达到主要终点(血小板计数≥50×10⁹/L)[115] - ITP治疗II期试验中,总体36.4%患者(33名中12名)达到主要终点,其中83.3%(12名中10名)实现持久缓解[115] - ITP治疗II期试验中,曾对GC/IVIG有反应的患者在50毫克组有75.0%(8名中6名)达到主要终点[115] - SLE治疗IIa期试验中,100毫克奥布替尼组第12周SRI-4应答率达64.3%,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5.7%[119] - 奥布替尼ITP注册性III期试验计划2026年上半年提交新药申请[117] - 奥布替尼IIb期研究于2024年10月完成中国患者招募,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公布完整数据[123] 多发性硬化症管线进展 - 奥布替尼治疗PPMS的全球III期试验预计2025年下半年启动患者招募,SPMS III期方案2025年2月与FDA敲定[29] - 奥布替尼用于PPMS的III期研究于2024年9月获FDA批准,SPMS的III期试验方案于2025年2月获FDA同意[102][107] - 奥布替尼用于治疗PPMS及SPMS的III期试验目标在2025年年底前达到首例患者入组[54] - 奥布替尼80毫克剂量被确定为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III期临床试验剂量[107] -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II期试验中,每日一次80毫克奥布替尼组第12周时Gd+T1累计新发病灶较安慰剂组减少90.4%[108] -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II期试验中,每日一次80毫克奥布替尼组第24周时Gd+T1累计新发病灶较安慰剂组减少92.3%[108] - 每日两次50毫克奥布替尼组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试验中第24周病灶减少83.3%(p=0.0114)[111] ICP-332 (特应性皮炎/白癜风) 表现与进展 - ICP-332特应性皮炎III期试验进行中,2025年5月启动白癜风II期试验[28] - ICP-332中重度特应性皮炎II期试验取得积极疗效,已进入III期注册临床试验[105] - ICP-332的II期研究显示80mg剂量组EASI评分较基线改善78.2%,120mg组改善72.5%(安慰剂组16.7%,p<0.0001)[128][132] - ICP-332的80mg剂量组EASI 75应答率达64%,120mg组达64%(安慰剂组8%,p<0.0001)[128][132] - ICP-332的80mg剂量组瘙痒数字评定量表(NRS)从第2天起快速改善(p<0.01)[130][132] - ICP-332的80mg剂量组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DLQI)在第4周较基线变化-10.8(p<0.0001),120mg组变化-8.9(p<0.0001)[131] - ICP-332治疗中重度AD的II期研究纳入75名患者,80mg QD、120mg QD和安慰剂组各25名[126] - ICP-332的III期注册试验针对AD加速推进中,白癜风II/III期试验于2025年5月启动中国患者招募[133] - ICP-332治疗AD进入III期试验,白癜风II/III期试验2025年5月在中国启动患者招募[32] ICP-488 (银屑病) 表现与进展 - ICP-488治疗银屑病II期试验显示:6mg组PASI 75应答率77.3%,9mg组78.6%,安慰剂组11.6%(p<0.0001);sPGA 0/1分数分别达70.5%和71.4%,安慰剂组9.3%(p<0.0001)[32] - ICP-488基于II期积极结果启动银屑病III期试验,目前正在招募患者[32] - ICP-488在II期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12周时6毫克和9毫克剂量组PASI 75应答率分别为77.3%和78.6%,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11.6%[138][136] - 12周时6毫克和9毫克剂量组PASI 90应答率分别为36.4%和50.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0%[140][139] - 12周时6毫克和9毫克剂量组PASI 100应答率分别为11.4%和11.9%,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0%[140][139] - 12周时6毫克和9毫克剂量组sPGA 0/1应答率分别为70.5%和71.4%,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9.3%[143][142] - 公司已启动斑块状银屑病的III期注册性试验,目前正在招募患者[145] - ICP-488已启动斑块状银屑病III期临床试验,正进行患者招募[105] ICP-723 (NTRK融合实体瘤) 表现与进展 - ICP-723治疗NTRK融合实体瘤II期试验IRC评估ORR达85.5%(95% CI:73.3–93.5),纳入55名受试者[38] - ICP-723的NDA于2025年4月获NMPA受理,5月纳入优先审评,针对2-12岁儿科患者的NDA计划2025年提交[38] - ICP-723用于治疗NTRK融合阳性癌症的NDA正处于优先审评,预计2025年稍后提交儿童剂型上市申请[56] - ICP-723 II期试验中IRC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为85.5%,置信区间95% CI: 73.3-93.5,基于55名受试者[150] - 公司NTRK抑制剂ICP-723的新药申请已获受理并获得优先审评资格[146] 其他候选药物进展 (ICP-189, ICP-B794, ICP-B02) - ICP-189在Ia期研究中剂量递增至160mg,1名宫颈癌患者实现持续14个治疗周期的部分缓解[37] - ICP-189在Ia期剂量递增研究中未观察到160毫克剂量下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且无3级或以上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152] - ICP-189单药治疗中,20毫克剂量组别中1名宫颈癌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并持续17个治疗周期[152] - ICP-189联合firmonertinib的Ib期剂量发现研究中,9名入组患者中8名达到疾病稳定,其中2名患者仍在接受ICP-189 160毫克加firmonertinib 80毫克剂量组治疗[153] - ICP-189联合firmonertinib的扩展组已招募14名患者入组[153] - ICP-B794在临床前研究中单剂量0.3mg/kg即可实现接近100%的肿瘤生长抑制[42] - ICP-B794的IND已获批,临床试验将于短期内开始[56] - ICP-B794在NCI-H1155 NSCLC CDX模型中,低至0.3mg/kg的单剂量给药即可引起接近100%的肿瘤生长抑制率(TGI)[157] - ICP-B794在NCI-H1155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即使肿瘤体积达约700mm³,5mg/kg单剂量给药即可消退全部肿瘤[163] - ICP-B794的药物抗体比值(DAR)为8[156][158] - ICP-B794在大型肿瘤(体积达约700mm³)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162][163] - ICP-B794在临床前研究中表现出优于竞争对手平台的抗肿瘤活性,在NSCLC CDX模型中单剂量0.3mg/kg即可引起近100% TGI[157][160] - ICP-B02在复发难治NHL患者I/II期临床试验中诱导外周B细胞深度持续耗竭,骨髓受累患者达到CR后CD19或CD20阳性B细胞完全耗竭[97] - 公司附属公司与Prolium就ICP-B02达成独占许可协议,获得1750万美元首期及近期付款[98] 收入与利润表现 - 总收益从2024年上半年的4.197亿元人民币增长74.3%至2025年上半年的7.314亿元人民币[44] - 总收益从2024年上半年的419.7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731.4百万元人民币,增长74.3%[170] - 奥布替尼收益从2024年上半年的4.17亿元人民币增长52.8%至2025年上半年的6.373亿元人民币[44] - 奥布替尼同期收益为人民币6.373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2.8%[66] - 药物销售净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417.8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641.2百万元人民币,增长53.5%[170] - 奥布替尼销量同比增长52.8%[170] - 业务合作收益为88.1百万元人民币,占总收益的12.0%[170] - 期内亏损从2024年上半年的2.68亿元人民币减少86.7%至2025年上半年的3560万元人民币[46] - 期内经调整亏损从2024年上半年的2.4299亿元人民币改善至2025年上半年的1550万元人民币[49] - 毛利从2024年上半年的359.6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654.7百万元人民币,增长82.1%[171] - 毛利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85.7%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89.5%,提升3.8个百分点[171] 成本与费用表现 - 总运营开支从2024年上半年的6.695亿元人民币增长17.8%至2025年上半年的7.885亿元人民币[45]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4年上半年的1.5715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2.4407亿元人民币[45]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4年上半年的157.2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244.1百万元人民币,增长55.3%[174] - 研发开支从2024年上半年的4.2082亿元人民币增长6.9%至2025年上半年的4.4969亿元人民币[45] - 研发开支从2024年上半年的420.8百万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449.7百万元人民币,增长6.9%[176] - 行政开支从2024年上半年的9151万元人民币增长3.6%至2025年上半年的9476万元人民币[45] - 行政开支总额为9476.2万元,其中雇员开支占比46.3%达4387.5万元[179] - 政府补助从202
特应性皮炎专题报告:掘金百亿AD蓝海:现有疗法仍可优化,双抗药物有望破局
国金证券· 2025-09-16 09:16
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特应性皮炎(AD)赛道市场潜力 未来AD领域小分子及生物制剂药物的发展 [4] 核心观点 - 特应性皮炎患者人群庞大 全球约6-7亿患者 国内约6700万患者 未满足需求巨大 [1][10][18][20] - 小分子JAK抑制剂疗效优异但存在安全性问题 TYK2抑制剂因高选择性有望成为新选择 [2][11][47] - 生物制剂中IL-4Rα和IL-13在皮损改善上表现优异 IL-31缓解瘙痒能力较强 TSLP部分产品疗效待验证 [3][12][90] - 双抗/多抗可融合不同靶点优势 有望解决当前AD疗法在疗效、瘙痒缓解和给药间隔方面的局限 [4][13][40] 按目录总结 特应性皮炎疾病负担与市场 - 全球AD患者约6-7亿人 国内2020年患者数达6700万 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18][20] - 疾病负担重 美国AD年治疗花费约52亿美元 患者工作效率下降10%-40% [22] - 患者就诊意愿强烈 亟需疗效好、安全性高的药物 [1][10][22] 发病机制与临床评估 - AD发病机制以2型炎症反应为核心 涉及IL-4R/IL-13等多靶点 [21][23] - 临床评估以EASI-75和IGA 0/1为主要终点指标 瘙痒评分NRS/VAS作为疗效指标 [25][27][28] 治疗路径与现有疗法 - AD需长期管理 分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两个阶段 [29][30] - 传统疗法(糖皮质激素、TCI等)安全性不佳 [32] - 全球已上市十余款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 包括JAK、IL-4R、IL-13等靶点 [33][35][36] 小分子药物进展 - JAK抑制剂(如乌帕替尼)疗效优异但存在FDA黑框警告 需临床监测 [2][11][47] - TYK2抑制剂(如ICP-332)安全性更优 疗效数据优异 口服给药便利性高 [2][47][53] 生物制剂单抗靶点分析 - IL-4Rα单抗(如度普利尤单抗)2024年销售额超140亿美元 适应症广泛 [35][59][62] - IL-13单抗(如来金珠单抗)展现长期疗效潜力 给药间隔有望延长至8周 [66][68] - IL-31单抗(如尼莫利珠单抗)止痒效果突出 1周即可显著改善瘙痒 [75][78] - OX40/OX40L单抗(如amlitelimab)疗效一般 24周IGA0/1较安慰剂仅提升15% [83][85] - TSLP单抗在AD疗效待验证 主攻哮喘和COPD适应症 [87][90] - IL-22和IL-25等新兴靶点临床改善有限 需更多数据验证 [92][94] 双抗/多抗研发进展 - 双抗/多抗可融合IL-4Rα、IL-13、TSLP、IL-31等靶点优势 解决现有疗法局限 [4][13][40] - 全球超30项双抗在研管线 近60%处于临床前期 [39] - 重点在研产品包括赛诺菲Lunsekimig(IL-13/TSLP)、康诺亚CM512(IL-13/TSLP)、信达IBI3002(IL-4Rα/TSLP)、辉瑞三抗(IL-4/IL-13/TSLP和IL-4/IL-13/IL-33) [4][13][40][45] 相关公司布局 - 康诺亚:司普奇拜单抗已上市 布局CM512、CM336等多款双抗 [46][61] - 三生国健:SSGJ-611等产品处于临床III期 [47] - 智翔金泰:GR1802已递交NDA 国内第三款IL-4Rα单抗 [49][50] - 信达生物:IBI3002(IL-4Rα/TSLP双抗)处于I期临床 [52] - 诺诚健华:TYK2抑制剂ICP-332疗效优异 处于III期临床 [53]
淋巴瘤诊疗加速突破:创新药与规范诊疗共筑健康防线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22:50
淋巴瘤疾病负担 - 淋巴瘤是全球第十大常见癌症且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1] - 中国每年新发淋巴瘤患者约10万人 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50% 年轻患者比例有所增加[1]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中国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比35%-50% 中位发病年龄50-70岁 男性略多于女性[3] 国家防治体系建设 -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印发淋巴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通知 2023年遴选出60家首批试点单位[1] - 2023年发布《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 目标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4] - 淋巴瘤病理诊断与分型、分期和治疗方法取得较大进展 国家积极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1] 创新药物审批进展 - 国家药监局2022年11月附条件批准林普利塞片上市 用于复发或难治滤泡性淋巴瘤成人患者[2] - 诺诚健华靶向CD19的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治疗方案2023年5月获上市批准 商品名明诺凯[2] - 坦昔妥单抗将在全国多省市陆续供药 为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提供新选择[2] 临床疗效数据 - 全球L-MIND研究显示坦昔妥单抗联合方案全人群ORR达57.5% CR率41.3% mPFS 11.6个月[3] - RE-MIND2研究表明坦昔妥单抗生存获益与CAR-T相似且OS显著优于其他方案[3] - 中国II期研究ICP-CL-00901显示中国患者ORR高达73.1% 开启R/R DLBCL治疗新格局[3] 行业发展前景 - 坦昔妥单抗为DLBCL精准治疗和联合治疗提供新方向 推动中国淋巴瘤诊疗迈向国际化水平[3] - 政策支持、诊疗规范完善及创新药物加速落地推动淋巴瘤防治体系迈向更高水平[5] - 创新药物为患者带来强获益、早获益、久获益以及更好的安全性[3]
中新健康丨淋巴瘤诊疗加速突破:创新药与规范诊疗共筑健康防线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2:48
淋巴瘤疾病负担 - 淋巴瘤是全球第十大常见癌症且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1] - 中国每年新增约10万名淋巴瘤患者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50%且年轻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1]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中国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比35%-50% 中位发病年龄50-70岁且男性略多于女性[3] 国家防治体系建设 -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印发淋巴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通知 2023年遴选出60家首批试点单位[1] - 2023年健康中国行动方案设定2030年癌症防治目标 要求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4] - 政策支持与诊疗规范完善推动淋巴瘤防治体系迈向更高水平[5] 创新药物进展 - 国家药监局2022年11月附条件批准林普利塞片用于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成人患者[2] - 诺诚健华靶向CD19的坦昔妥单抗2023年5月获上市批准 商品名为明诺凯并即将全国多省市供药[2] - 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在全球L-MIND研究中显示全人群ORR达57.5% CR率41.3%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1.6个月[3] - 中国II期研究显示坦昔妥单抗联合方案ORR高达73.1% 生存获益与CAR-T相当且安全性更优[3] 临床治疗突破 - 坦昔妥单抗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精准治疗提供新方向 开启复发难治患者治疗新格局[3] - 该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使国内外患者获得堪比CAR-T的疗效获益 推动中国淋巴瘤诊疗迈向国际水平[3]
化学制药板块9月15日跌0.34%,诺诚健华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11.9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15 08:42
板块整体表现 - 化学制药板块当日下跌0.34%,表现弱于上证指数(下跌0.26%)但优于深证成指(上涨0.63%)[1] - 板块内个股分化显著,涨幅最高为德展健康(10.02%),跌幅最大为诺诚健华(-8.20%)[1][2]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11.9亿元,游资与散户资金分别净流入6.08亿元和5.82亿元,显示机构资金撤离而零售资金接盘[2] 领涨个股表现 - 德展健康以10.02%涨幅领涨,成交105.71万手,成交额达4.92亿元[1] - 盟科药业上涨9.57%位列第二,成交35.31万手,成交额2.77亿元[1] - 图华药业涨幅6.07%,成交27.71万手,成交额7.887亿元(原文单位疑似笔误)[1] 领跌个股表现 - 诺诚健华下跌8.20%领跌,成交17.56万手,成交额4.96亿元[2] - 新诺威下跌5.11%,成交11.93万手,成交额6.12亿元[2] - 能特科技下跌5.01%,成交量达111.38万手为板块最高,成交额4.92亿元[2] 资金流向特征 - 德展健康获主力资金净流入1.28亿元(净占比25.96%),但遭游资和散户分别净流出6194.58万元和6574.96万元[3] - 复星医药获主力净流入1.26亿元(净占比7.54%),但散户资金净流出1.50亿元[3] - 广生堂获游资资金净流入1.58亿元(净占比7.52%),同时遭遇主力净流出1.92亿元[3]
创新药翻倍大牛股曝光,单周疯涨超205%!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提前埋伏,多头持续推高溢价!
新浪基金· 2025-09-14 11:46
市场表现 - A+H创新药板块9月12日大面积回暖 药ETF(562050)及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盘中双双冲高逾1% [1] - 港股通创新药ETF(520880)全天溢价交易 早盘溢价率持续飙高 昨日超1.6亿元资金逢跌增仓 连续8日吸金 [1] - 成份股集体上涨 康方生物涨超6% 中国生物制药、百济神州、石药集团齐涨超2% 诺诚健华与和黄医药大涨超10% [3] 个股表现 - 药捷安康-B单日收涨77.09% 本周累计涨幅逾205% 核心产品替恩戈替尼乳癌II期试验获批 [3] - 港股通创新药ETF成份股涨幅前列包括:药捷安康-B(77.09%)、诺诚健华(14.09%)、和黄医药(11.20%)、再鼎医药(7.43%)及乐普生物-B(6.29%) [4] 指数调整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完成"提纯"调仓 明确剔除CXO企业 选样范围放宽至全部港股通公司 [4] - 新纳入药捷安康-B、映恩生物-B、MIRXES-B等3只9月8日新入通的创新药研发公司 [4] - 调整后指数100%聚焦创新药研发 剔除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药明合联等CXO企业 [5] 行业动态 - 中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比例超20% 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第二位 [6] - 舒格利单抗、恩沙替尼、谷美替尼等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 泽布替尼在多个国家获批 [6] - 创新药BD授权持续活跃 小核酸、口服GLP1等赛道授权金额高企 [6] 机构观点 - 方正证券认为创新药长牛行情或未结束 中国工程师红利尚未充分兑现商业化价值 [6] - 港股创新药板块估值较低 BD落地数量多且确定性高 看好板块爆发力 [6]
年内17家药企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第一财经· 2025-09-12 10:33
创新药板块市场表现 - 港股创新药概念股全线反弹 诺诚健华涨超14%报19.19港元逼近历史高点 和黄医药涨超11% 再鼎医药涨超7% 康方生物涨超6% 药明合联涨超5% [2] - A股创新药板块同步上涨1.08%至1641点 诺诚健华-U涨超12% 苑东生物/塞力医疗/昂利康涨超10% [3] - 自4月9日触底以来 A股创新药指数累计大涨62% 港股创新药指数涨幅超130% 17家企业在2025年内刷新股价高点 [4] 个股表现与催化剂 - 诺诚健华因奥布替尼获新加坡批准治疗淋巴瘤而领涨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因半年报业绩向好创股价新高 [6] - 荣昌生物A股年内累计上涨超250% 港股上涨超650% 科伦博泰生物-B市值达1170亿港元 为上市首日9倍 [5] - 百利天恒创414元年内最高价 诺诚健华-U创34.02元年内高点 博瑞医药/艾力斯等13家A股企业创历史新高 [5][4] 行业基本面改善 - 港股18A医药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449亿元 同比增长31.48% 归母净利润27.27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28.4% [8] - 62%公司实现收入正增长 其中32%企业收入增速超50% 28%企业利润实现正增长 [8][9] - 百济神州营收190.95亿港元增44.7% 信达生物营收67.9亿港元增50.6% 两家企业首次实现盈利 [11][12] 创新药出海进展 - 中国对欧美license-out总额达943亿美元 远超2024年全年519亿美元 出海成为关键增长驱动力 [12] - 企业认为美国设限传闻不影响出海预期 产业化能力提升和产品线扩张推动更多Biotech步入盈利周期 [2][4] 政策环境优化 - 国家药监局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 符合要求的申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 支持国家重点研发品种 [3] - 集采政策引入"备供企业"机制 未来有望推动"不唯低价论"评价标准 利好创新药企业可持续发展 [13]
年内17家药企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第一财经· 2025-09-12 10:24
港股创新药板块反弹表现 - 港股创新药概念股全线反弹 诺诚健华涨超14%报19.19港元/股逼近历史高点 和黄医药涨超11% 再鼎医药涨超7% 康方生物涨超6% 药明合联涨超5% [3] - A股创新药板块同步上涨1.08%至1641点 诺诚健华-U涨超12% 苑东生物/塞力医疗/昂利康涨超10% [5] - 反弹前日板块受美国设限传闻影响下跌3.82%至2324点 [4] 个股表现与催化剂 - 17家创新药企业在2025年内刷新股价高点 A股13家(含百济神州/百利天恒)港股4家(含信达生物/康方生物) [6] - 荣昌生物A股年内累计上涨超250%港股上涨超650% 科伦博泰生物-B市值达1170亿港元为上市首日9倍 [7] - 股价上涨多伴随关键催化剂:诺诚健华奥布替尼获新加坡批准 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半年报业绩向好 [8] 行业盈利拐点与业绩表现 - 港股18A医药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449亿元同比增长31.48% 归母净利润27.2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8.4% [11] - 62%公司实现收入正增长(31家) 28%公司利润正增长(14家) 其中16家收入增速超50% [11][14] - 大市值企业表现突出:康诺亚-B营收5.47亿元同比增812.10% 诺诚健华/信达生物/荣昌生物/百济神州营收增幅均超40% [16][17] - 百济神州营收190.95亿港元同比增44.7%盈利7.50亿港元 信达生物营收67.90亿港元同比增50.6%盈利9.15亿港元 [17][18] 创新药出海与政策支持 - 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金额突破性增长 2025年前9月对欧美license-out总额达943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519亿美元 [18] - 国家药监局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 符合要求申请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 支持全球同步研发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5] - 集采政策持续优化 第七批引入"备供企业"机制 未来有望推动"不唯低价论"评价标准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