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防治

搜索文档
淋巴瘤诊疗加速突破:创新药与规范诊疗共筑健康防线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22:50
淋巴瘤疾病负担 - 淋巴瘤是全球第十大常见癌症且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1] - 中国每年新发淋巴瘤患者约10万人 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50% 年轻患者比例有所增加[1]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中国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比35%-50% 中位发病年龄50-70岁 男性略多于女性[3] 国家防治体系建设 -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印发淋巴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通知 2023年遴选出60家首批试点单位[1] - 2023年发布《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 目标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4] - 淋巴瘤病理诊断与分型、分期和治疗方法取得较大进展 国家积极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1] 创新药物审批进展 - 国家药监局2022年11月附条件批准林普利塞片上市 用于复发或难治滤泡性淋巴瘤成人患者[2] - 诺诚健华靶向CD19的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治疗方案2023年5月获上市批准 商品名明诺凯[2] - 坦昔妥单抗将在全国多省市陆续供药 为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提供新选择[2] 临床疗效数据 - 全球L-MIND研究显示坦昔妥单抗联合方案全人群ORR达57.5% CR率41.3% mPFS 11.6个月[3] - RE-MIND2研究表明坦昔妥单抗生存获益与CAR-T相似且OS显著优于其他方案[3] - 中国II期研究ICP-CL-00901显示中国患者ORR高达73.1% 开启R/R DLBCL治疗新格局[3] 行业发展前景 - 坦昔妥单抗为DLBCL精准治疗和联合治疗提供新方向 推动中国淋巴瘤诊疗迈向国际化水平[3] - 政策支持、诊疗规范完善及创新药物加速落地推动淋巴瘤防治体系迈向更高水平[5] - 创新药物为患者带来强获益、早获益、久获益以及更好的安全性[3]
专家解析淋巴瘤防治:推进规范诊疗 提升全程管理
人民网· 2025-04-29 01:38
淋巴瘤发病率与高危人群 - 淋巴瘤发病率显著上升 2022年数据显示北京每年约10/10万人患病 全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4万例 [2] - 预计2030年淋巴瘤发病率将与欧美国家持平 进入恶性肿瘤发病率前8位 [2] - 60岁以上患者占比达70% 老年人多发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惰性淋巴瘤 [2] - 年轻人易患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高危人群包括有家族史者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免疫缺陷人群及EB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2] 淋巴瘤诊断与误诊率 - 症状多样性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持续低热 盗汗或血液指标异常 [3] - 诊断需多学科协作涉及皮肤科 耳鼻喉科 消化科等 [3] - 检查方法包括自我检查 影像学检查和活检 活检为确诊关键手段 [3] - 专科医院误诊率从78%降至12% [3] 淋巴瘤治疗方式与疗效 - 综合疗法为主 手术用于病理取样或解除压迫 化疗如ABVD方案对霍奇金淋巴瘤治愈率80%-90% [4] - 靶向药物如利妥昔单抗及CAR-T疗法在B细胞淋巴瘤中疗效显著 [4] - 城市医院五年无病生存率47% 基层医院仅37.6% [4] - 联合治疗可克服耐药 如化疗联合靶向药物 免疫治疗联合靶向药物 [4] 预防与生活质量管理 - 预防措施包括减少环境污染 保持健康作息 适度体检 避免滥用保健品 [5] - 个体化治疗方案可平衡疗效与生活质量 需控制肿瘤进展并缓解治疗副作用 [5] - 建议合理饮食 适度运动 充足睡眠和心理平衡以降低患病风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