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银行(601328)

搜索文档
事关个贷贴息,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答复
金融时报· 2025-09-06 09:08
政策实施范围与机构参与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 持续至2026年8月31日 [1] - 政策覆盖6家国有大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1] - 贴息适用于实际用于消费且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识别消费交易信息的贷款部分 不含信用卡业务 [1] - 六大国有银行均在手机银行APP设置明显宣传提示并推出"贴息专区" [1] 贴息资格认定标准 - 消费行为时间窗口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 [2] - 政策执行前发放的未使用贷款 在政策期内消费仍可享受贴息 无需"还旧借新" [2] - 系统自动识别消费交易类型包括POS机刷卡、扫码支付、线上交易支付及向对公商户直接转账 [3] - 第三方支付平台绑定支付(微信、支付宝)功能于9月6日上线 [3] - 系统未识别交易可通过手机银行APP上传消费发票申请人工认定 自9月6日起实施 [3] 协议签署与操作流程 - 新签约客户在手机银行申请成功页签署《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服务协议》 [4] - 政策前签约但政策后支用贷款的客户在支用成功页签署协议 [4] - 上传发票时未签署协议的客户可通过手机银行专区补签 [4] - 贴息业务办理渠道包括手机银行APP和营业网点 明确禁止第三方中介参与 [5] - 贴息详情通过短信通知和手机银行APP自动推送 无需额外操作 [5] 费用结构与合规要求 - 银行在贴息业务办理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 [6] - 严禁提供虚假证明材料、虚构交易背景及通过不法中介申贷行为 [8] - 对套取贴息资金行为将追回贴息资金并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8]
多家银行高管发声!下半年息差形势如何应对?
券商中国· 2025-09-06 02:16
行业净息差现状 - 2025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中38家净息差较2024年下滑,1家持平,3家回升 [3] - 国有六大行净息差普遍收窄:工商银行1.30%(同比下降13个基点)、建设银行1.40%(降14bp)、农业银行1.32%(降13bp)、中国银行1.26%(降18bp)、邮储银行1.70%(降21bp)、交通银行1.21%(降8bp) [3] - 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1.42%,较一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1.31%(降0.02pp)、股份制银行1.55%(降0.01pp)、民营银行3.91%(降0.04pp) [4] 息差收窄驱动因素 - 资产收益率下行是息差边际收窄主要驱动因素,负债端成本改善支撑降幅趋缓 [4] - LPR利率持续下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及美联储降息导致资产收益率下降快于负债成本 [3] - 贷款定价调整快于存款,政策性因素(如存量房贷调整)及有效需求疲弱持续施压资产端收益率 [6][7] 银行应对策略 - 通过主动资产负债管理优化结构:工商银行采取综合研判及主动管理措施使息差降幅同比收窄6个基点 [5] - 邮储银行通过业务布局优化与精细化管理使二季度息差边际表现优于同业 [4] - 华夏银行双向发力资产与负债端:提升优质资产占比,加强负债精细化管理与客户链式开发 [8] - 中国银行发挥全球化优势加大外币债券投资,招商银行优化定价管理保持息差合理区间 [6][8] 下半年趋势展望 - 多家银行管理层预计净息差降幅将逐季收窄并边际趋稳 [5][6] -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释放及同业负债成本下行有望带动负债端付息成本下降 [6] - 广发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银行业息差收窄幅度趋缓,整体表现优于2024年 [6] - 浦发银行预计未来两年内净息差可能触底反弹,降幅进一步收敛 [9]
稳中提质显韧性 交通银行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中国经营报· 2025-09-05 18:29
核心财务表现 - 集团资产总额达15.44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3.59% [2][3] - 营业收入1333.68亿元 同比增长0.77%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60.16亿元 同比增长1.61% [2][3] - 净经营收入1334.98亿元 同比增长0.72% 其中利息净收入852.47亿元 同比增长1.20% [4] - 净利息收益率保持在1.21% 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9.16% [4] 业务规模与结构 - 客户贷款余额9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4434亿元 增幅5.18% [4][7] - 长三角 粤港澳 京津冀三大区域贷款增幅5.57% 境内民营企业贷款增幅9.04% 个人消费贷款增幅18.06% [4] - 科技贷款余额突破1.5万亿元 获贷企业数量较上年末增长11.12% [7] - 普惠贷款余额8524.01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2.96% [8]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 - 不良贷款率1.28% 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5] - 拨备覆盖率209.56% 较上年末提高7.62个百分点 [5] - 上半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78.3亿元 同比增长27.9% 其中实质性清收203.7亿元 同比增长54.3% [5] 战略发展举措 - 顺利完成向中国烟草 双维投资等发行A股约141亿股 募集资金1200亿元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6] - 连续第二年实行中期分红 每10股分配现金股利1.563元 总分配138.11亿元 占上半年净利润30% [6] - 聚焦科技金融 绿色金融 普惠金融 养老金融 数字金融五大领域 [7][8][9]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超2860亿元 互联网贷款较上年末增长8.52% [9] 行业定位与未来规划 - 唯一总部在沪的国有大行 发挥区位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7][11] - 提出六大重点任务:深化五篇大文章 夯实上海主场优势 推进数字化建设 优化业务结构 提升客户基础 守牢风险底线 [11][12] - 绿色金融债券累计发行1450亿元 节能降碳产业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58% [8] - 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1.39% 养老金托管规模居行业前列 [9]
交通银行(601328):资产质量指标趋势优于同业
长江证券· 2025-09-05 10:13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报告认为交通银行A股/H股PB估值分别为0.56x/0.47x 明显被低估 基于低估值修复和红利稳定逻辑 推荐并维持买入评级 [2][11] 核心观点 - 资产质量指标趋势优于同业 不良率环比下降2BP至1.28% 拨备覆盖率环比提升9个百分点至210% 回升至近十年新高 [1][2][6][11] - 净息差降幅在国有行中最低 上半年净息差较Q1下降2BP至1.21% 较2024全年下降6BP 支撑利息净收入保持正增长 [2][11] - 盈利稳定性增强 上半年营收增速+0.8% 归母净利润增速+1.6% 净利润增速位居国有行前二 [2][6][11] 业绩表现 - 营收增速转正 上半年营收增速+0.8% 其中Q1增速-1.0% Q2单季增速+2.6% [2][6] - 利息净收入保持正增长 增速+1.2% 去年以来持续领先国有行 [11] - 非利息净收入同比持平 主要受益于去年汇兑损益低基数 [11] - 信用成本小幅下降叠加税率显著降低 推动利润增速回升 [11] 规模增长 - 总资产较期初增长3.6% 贷款较期初增长5.2% 贷款增量同比明显多增 [11] - 对公贷款较期初增长6.6% 上半年增量已超过去年前三季度 [11] - 零售贷款较期初增长2.8% 其中消费贷增长16.8% 经营贷增长6.2% [11] 息差表现 - 息差降幅优于同业 资产端贷款收益率较2024全年下降45BP 金融投资收益率下降17BP [11] - 负债成本改善明显 存款付息率较2024全年下降27BP 同业负债付息率下降45BP [11] - 对公贷款收益率优于国有行同业 且未兑现存量AC类债券浮盈 [11] 资产质量 - 不良率持续改善 较期初下降3BP至1.28% 降幅在国有行中最显著 [2][6][11] - 不良贷款净生成率0.49% 较2024全年下降4BP 绝对值仅高于建行 [11] - 对公不良率显著改善 较期初下降17BP至1.30% 其中房地产对公不良金额降低25亿元 不良率下降53BP至4.32% [11] - 零售不良率上升 较期初上升26BP至1.34% 其中信用卡不良率上升63BP至2.97% [11] 估值与配置 - 当前估值水平 A股PB 0.56x H股PB 0.47x 明显被低估 [2][11] - A股股息率4.58% 在A股指数权重里位居银行前五 机构配置比例低 [11]
上市银行1H25业绩总结:营收利润边际改善,看好板块配置价值有限
东兴证券· 2025-09-05 09:3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继续看好银行板块配置价值 [4] 报告核心观点 - 上市银行1H25营收利润边际改善 主要得益于二季度债市回暖及非息收入改善 [4][5] - 净息差同比降幅收窄 负债成本加速改善 [4][37] - 资产质量整体平稳 但零售业务不良压力上升 [4] - 对公贷款为信贷投放主力 零售贷款增长疲弱 [4][14] - 中长期看好国有大行及优质区域银行 [4] 业绩概览 - 1H25上市银行营收同比+1.0% 归母净利润同比+0.8% 环比1Q25分别回升2.8pct和2pct [4][5] - 其他非息收入同比+10.8% 中收同比+3.1% 净利息收入同比-1.3% [5] - 国有行营收同比+1.9% 净利润同比-0.1% 环比改善显著 [10] - 城商行盈利增速领先 营收同比+5.3% 净利润同比+7.0% [10] 资产端表现 - 1H25末生息资产同比+9.7% 环比提升2.1pct [4][11] - 贷款同比+8.0% 金融投资同比+14.9% 同业资产同比+17.0% [11] - 城商行贷款增速领先(同比+12.9%) 股份行偏弱(同比+3.8%) [11] - 新增对公贷款占比85% 主要投向基建(39%)和制造业(16%) [14][19] - 零售贷款同比+4.3% 新增个贷仅占12% [14] 负债端表现 - 1H25末存款同比+8.3% 环比提升2.1pct [20][23] - 国有行存款同比+7.7% 股份行同比+8.6% 城商行同比+13.3% [23][24] - 存款定期化趋势缓和 1H25日均定期存款占比63% [27][29] - 个人定期存款贡献主要增量 占新增存款75% [29] 净息差分析 - 1H25净息差1.33% 同比-13bp 降幅较1H24收窄 [4][37] - 2Q25单季净息差1.34% 环比下降3bp [37] - 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45bp 计息负债付息率同比下降34bp [37] - 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28%/1.45%/1.32%/1.44% [38] 非息收入与资产质量 - 中收增速转正(同比+3.1%) 国有行改善明显(同比+4.7%) [4][10] - 其他非息收入同比+10.8% 环比改善13.9pct [4] - 不良率平稳 但关注、逾期及不良生成率上升 零售业务压力显著 [4] - 拨备覆盖率平稳 拨贷比环比下降 [4] 投资建议 - 短期看好优质中小行及低估值股份行 [4] - 中长期看好国有大行及区域龙头银行 [4] - 高股息和业绩稳定性凸显配置价值 [4]
交通银行亮相第十五届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银行-金融界
金融界· 2025-09-05 09:16
核心观点 - 交通银行以"数智交行 模塑未来"为主题参展智博会 展示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手段服务实体经济及提升金融便利性的最新成果 [1] 金融科技创新应用 - 运用AI大模型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于金融领域创新 [4] - 通过"数据+智能"双轮驱动打造主动授信服务模式 打通银政银企数据壁垒 运用大数据分析和隐私计算技术为企业精准画像并核算预授信额度 [4] - 推出线上纯信用个人经营贷产品"惠商贷" 支持在线申请和随借随还 提升小微客户金融服务便捷度 [4] 区域经济服务案例 - 创新打造"航运管家"智慧航运贸易区块链生态 打通海关保险物流仓储税务等航运贸易数据 提供多币种运费在线收付和运费发票数字化管理功能 [5] - 推出"科创知易贷"突破传统银行看抵押看现金看资产的思维定式 根据公积金人才资质政府补贴及知识产权多元化增额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线上纯信用融资服务 [5] - 在宁波推出首款公积金租房消费贷产品"金惠租赁贷" 针对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需求解决租房资金难题 [5] 数字人民币应用推广 - 设立数字消费体验专区 通过购物场景体验数字人民币支付高效便利 [4] - 开展"一分钱购冰淇淋"和"一分钱购咖啡"优惠活动吸引观众参与 [5] - 举办"玩转数字人民币"少儿科技研学活动 [5] 科技助残与公益项目 - 与宁波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建"科技助残"智能康养体验馆 [6] - 发起数字人民币支付"1分购"活动助力"小黄车"公益项目 为需要关爱人士传递温暖 [6]
15.53亿元资金今日流出银行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09:07
市场整体表现 - 沪指9月5日上涨1.24% [1] - 申万行业分类中30个行业上涨 电力设备行业涨幅7.19%居首 通信行业涨幅5.49%次之 [1] - 银行行业下跌0.99%成为当日唯一下跌行业 [1] 资金流向概况 - 两市主力资金全天净流入445.30亿元 [1] - 20个行业实现主力资金净流入 电力设备行业净流入210.17亿元居首 电子行业净流入107.78亿元次之 [1] - 11个行业出现主力资金净流出 商贸零售行业净流出15.95亿元最多 银行行业净流出15.53亿元次之 [1] 银行行业个股表现 - 行业42只个股中仅2只上涨 37只下跌 [2] - 10只个股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 其中6只净流入超千万元 [2] - 光大银行净流入3619.43万元居首 紫金银行净流入2474.45万元 上海银行净流入2457.04万元 [2][3] 银行行业资金流出明细 - 6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出超亿元 [2] - 招商银行净流出3.74亿元最多 农业银行净流出2.80亿元 交通银行净流出1.62亿元 [2] - 宁波银行虽然股价上涨1.74% 但仍出现1.24亿元资金净流出 [2] - 建设银行净流出1.13亿元 民生银行净流出1.08亿元 [2]
国有大型银行板块9月5日跌2.12%,邮储银行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6.32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05 08:56
板块表现 - 国有大型银行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下跌2.12% [1] - 邮储银行领跌板块 跌幅达2.97% [1] - 农业银行下跌2.93% 中国银行下跌1.78% 建设银行下跌1.63% 工商银行下跌1.33% 交通银行下跌0.95% [1] 市场对比 - 上证指数报收3812.51点 上涨1.24% [1] - 深证成指报收12590.56点 上涨3.89% [1] - 银行板块表现显著弱于大盘指数 [1] 成交情况 - 农业银行成交624.12万手 成交额45.89亿元 [1] - 工商银行成交441.71万手 成交额32.95亿元 [1] - 中国银行成交367.03万手 成交额20.30亿元 [1] - 交通银行成交173.81万手 成交额12.64亿元 [1] - 邮储银行成交183.06万手 成交额11.44亿元 [1] - 建设银行成交136.76万手 成交额12.40亿元 [1] 资金流向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6.32亿元 [1] - 游资资金净流入5.61亿元 [1] - 散户资金净流入7102.99万元 [1] - 农业银行主力净流出2.47亿元 游资净流入2.23亿元 [2] - 交通银行主力净流出1.49亿元 游资净流入1.16亿元 [2] - 建设银行主力净流出9508.26万元 游资净流入5867.32万元 [2] - 中国银行主力净流出5466.04万元 游资净流入1.01亿元 [2] - 工商银行主力净流出5423.72万元 游资净流入2776.01万元 [2] - 邮储银行主力净流出3203.26万元 游资净流入3515.99万元 [2]
交通银行2025年中报:以“稳”筑根基 以“质”创价值
证券日报· 2025-09-04 22:5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33.68亿元 同比增长0.77% 归母净利润460.16亿元 同比增长1.61% [1][2] - 资产总额达15.44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3.59% 客户贷款余额突破9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4434亿元 增幅5.18% [1][2] - 拟派发现金股利138.11亿元 占归母净利润30% 连续第二年实施中期分红 连续14年分红比例保持30%以上 [1][3] 资产质量与风险控制 - 不良贷款率降至1.28% 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升至209.56% 较上年末上升7.62个百分点 [1][3] - 上半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378.3亿元 同比增加27.9% 其中实质性清收203.7亿元 同比增加54.3% [3] - 子公司资产总额7847.31亿元 占集团5.08% 实现归母净利润45.61亿元 占集团9.91% [3] 零售业务发展 - 境内银行机构零售客户数达2.02亿户 较上年末增长1.30% 个人手机银行月度活跃客户数同比增长8.63% [2] - 达标沃德客户较上年末增长6.76% 私人银行客户较上年末增长8.94% [2] 五篇大文章业务进展 - 科技贷款余额突破1.5万亿元 获贷企业数量较上年末增长11.12% 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2.93% [6] - 绿色金融债券累计发行1450亿元 节能降碳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58% [6] - 普惠贷款余额达8524.01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2.96% 民营企业贷款增幅达9.04% [7] - 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1.39% [7]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超2860亿元 互联网贷款较上年末增长8.52% [7] 区域发展与创新布局 - 上海地区人民币实质性贷款增量市场排名前列 参与60个市级及118个区级重大项目 [9] - "债券通"交易规模超4880亿元 "互换通"交易规模超4910亿元 获批"南向通"托管清算银行资格 [9] - 设立23家科技特色支行 在上海新增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超27亿元 [9] - 推出"交银航贸通"区块链平台 创新大宗商品全线上贸易融资模式 [10] - 实施"1+1+N"人工智能框架 覆盖信贷风险、科创普惠、跨境金融等领域 [10]
山东交行: 精准识别异常交易 保护群众财产安全
中国证券报· 2025-09-04 22:46
电信诈骗行业趋势 - 诈骗手法不断翻新且隐蔽性增强 特别是结合情感诱导和投资诱惑的复合型诈骗频发[1] - 长流程诈骗通过情感绑定和利益诱惑双重操控受害者 使其深信为共同未来投资或获得高额回报[2] - 受害者抵触情绪极强 常将银行劝阻误解为阻碍发财[2] 监管与政策动态 - 公安机关持续推进断卡行动 强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前端监测和拦截作用[1] - 金融机构需严格落实账户风险防控要求[1] 交通银行风险防控措施 - 不断加强员工反诈识诈培训 完善应急预案与银警协作流程[1] - 深化与公安机关协作机制 落实金融为民理念[2] - 通过银警联动机制成功拦截15万元诈骗案件 对异常账户实施保护性管控[1] 具体诈骗案例特征 - 诈骗分子假扮军官通过社交平台建立亲密关系 诱导至虚假投资平台进行投资[1] - 受害者年龄较小但以孩子结婚为取现理由 与实际不符[1] - 操作过程中佩戴蓝牙耳机持续回复信息 情绪异常急躁且拒绝提供配偶联系方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