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

搜索文档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国家能源局· 2025-09-08 02:57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能发科技〔2025〕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拓展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 应用场景为重要依托,以提升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技术水平为主攻方向,以推进智能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为必要支 撑,以健全能源智能化发展的创新体系为关键保障,着力提升能源系统安全可靠与灵活高效运行能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 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能源核心技术取得 显著突破,应用更加广泛深入。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挖掘十个以上可复 制、易推广、有竞争力的重点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培育一批能源行业人工智能技 ...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答记者问
国家能源局· 2025-09-08 02:57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答记者问 问:《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 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能源是创新创业高度活跃的领域,具有数字化基础好、数据质量高、应用场 景丰富等比较优势,应走在人工智能应用前列。特别是能源央企积极布局,围绕资源勘探、 生产运维、安全监测等环节 , 已经成功研发应用了 电力、油气、煤炭等多个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专业 大模型 。 总的看, 我国能源领域已形成了场景覆盖 广泛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相比于 能源行业的高安全性与强专业性,以及对决策容错率和知识体系完备性的严苛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在能 源领域应用仍然存在着技术可靠性不足、数据基础较为薄弱、电算供需逆向分布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 大模型 "黑 箱"特性导致的可解释性缺陷和潜在幻觉风险,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在涉及核电站安全决策、电网实时调度等核心领域尚无法 满足行业级可靠性要求 。随着越来越多场景融入人工智能应用, 亟需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
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家谈丨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责任 “十四五”煤炭行业实现跃升发展
国家能源局· 2025-09-07 10:55
核心观点 - 煤炭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优化生产布局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科技创新 深化改革和提升安全治理能力 全面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并推动产业现代化 [3][12] 煤炭供给保障能力 - 全国煤炭储量增至2186亿吨 2024年产量达47.8亿吨 较2020年增加8.8亿吨 [4] - 四年累计生产煤炭181.8亿吨 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66.6% [4] - 煤炭铁路发运量从23.6亿吨提升至28.2亿吨 多式联运体系更加畅通 [4] 生产开发布局优化 - 西部地区原煤产量从23.2亿吨增至30.4亿吨 占比提升4.2个百分点 [5] - 晋陕蒙新四省区产量达39亿吨 占全国81.6% 较2020年提升3.4个百分点 [5] - 新疆产量达5.4亿吨 较2020年增加2.7亿吨 "疆煤外运"突破1.3亿吨 [5] 产业结构现代化 - 煤矿数量降至4300处以内 平均单井规模提高至170万吨/年 [6] - 千万吨级煤矿达83处 产能13.6亿吨/年 较2020年增加31处和5.4亿吨产能 [6] - 企业布局新兴产业集群 包括算力、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型储能等领域 [6] 绿色低碳发展 - 大型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率74.1% 矿井水综合利用率74.2% 土地复垦率57% [8] - 原煤生产综合能耗降至7.9千克标准煤/吨 综合电耗降至23.7千瓦时/吨 [8] - 煤炭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 煤基特种燃料和可降解材料产业取得进展 [8] 科技创新驱动 - 智能化产能占比超55% 人工智能应用于百余场景 露天矿无人驾驶车辆年均倍速增长 [9] - 数字产业主要指标保持30%增长 发明专利年均增长超25% [9] - 行业科技贡献率提至60% 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和中国专利奖85项 [9] 行业改革深化 - 电煤市场化改革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 [10] - 26家煤炭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 6家上榜财富世界500强 [10] 安全生产治理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完善 推进灾害超前治理和职业病防治 [11] - 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建设 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1]
媒体报道丨新能源汽车如何加速驶向新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怎样补齐?
国家能源局· 2025-09-07 08:55
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实施成效 - 政策覆盖范围有序拓展 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入选车型不断丰富 [2] - 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开展以来 更多优质新能源汽车进入广袤乡村 [2] 农村消费需求特征 - 售后服务便利性 优惠补贴享受 充电设施健全度成为购车关键考量因素 [2] - 农村用户关注车辆实用性 包括装载能力 平稳性 空调性能及多用途需求 [6][8] 具体车型应用案例 - 上汽大通新能源6座纯电物流车货仓实际利用率达98% 百公里电耗15.9千瓦时 续航305公里 [6][8] - 农村适用车型包括微面 皮卡 家用SUV等多样化选择 [8] 财政补贴效果 - 江苏省以旧换新补贴1万元 叠加厂家优惠4000元 使新车到手价降至7万元级别 [8] - 江苏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达27万辆 补贴资金超41亿元 新能源车占比58% [8] 服务模式创新 - 经销商提供24小时免费救援 上门试驾 接送服务及交通费报销 [9] - 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推广 联合充电服务商推动家门口充电解决方案 [9]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广西平果市采用科学规划策略 重点布局四好农村路 乡镇物流节点 覆盖12乡镇54村屯 [14][16] - 充电桩采用分时收费机制 搭建监管系统实现实时体检和坏桩报修 [16] 市场销售表现 - 广西平果市上半年新增公用充电桩超200个 带动新能源汽车销售328台 同比增长25.7% [16] - 湖南累计建成充电桩42.15万个 公共汽电车达3.14万辆 绿色公交占比97.32% [11]
媒体报道丨中国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国家能源局· 2025-09-06 03:46
中国新型储能规模全球领先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 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 规模跃居世界第一[3][7] - 截至2024年6月底装机规模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 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年均增速超130% "十四五"以来规模增长20倍[7] - 内蒙古和新疆装机规模均超1000万千瓦 山东/江苏/宁夏均超500万千瓦[7] 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 - 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储能实现工程化突破[10][11] - 全球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高压直挂储能系统在青海投运 单机容量2.5万千瓦/10万千瓦时 系统效率提升4%-6% 10毫秒内快速响应[5] - 全国最大"煤电+熔盐"储能项目在安徽投产 为首台吉瓦时级煤电熔盐储换热成套装备[10] 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完善 - 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明确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8] - 2024年颁布《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将储能确立为新型经营主体[15] - 国家电网经营区新型储能交易电量达71.2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7倍[15] 应用场景与运行效能 - 2024年浙江/江苏/重庆/新疆等多省份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1000小时以上[8] - 迎峰度夏期间新型储能实时最大放电电力达44.53吉瓦 较去年同期峰值增长55.7%[14] - 夏季晚高峰时段平均顶峰时长约2.4小时 顶峰能力相当于近3座三峡水电站容量[14] 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建设 - 形成"应用一代/示范一代/预研一代"梯次发展生态 56个试点项目涵盖十余种技术路线[11] - 2024年超过20项电化学储能标准发布实施 覆盖规划设计/接入电网/运行控制等环节[12] - 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氢储能等前沿技术加速发展[11]
媒体报道丨可再生能源替代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
国家能源局· 2025-09-06 03:46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政策与战略 - 国家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为碳达峰碳中和及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2] -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降低公共治理成本 提供清洁安全环境基础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构建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 [2] - 转型增强本土能源供给能力和系统安全性 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2]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规模 - 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同比增长18.2% [3] - 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1亿千瓦 同比增长50.8% [3] - 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 同比增长22.1% [3] 具体项目案例与产出 - 甘肃11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年均发电17亿千瓦时 满足57万户家庭年用电 [3] - 云南金沙江上游水电站年均发电104亿千瓦时 年节约标准煤347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3万吨 [3] - 山东威海2.8万块光伏板年均发电2347万千瓦时 满足2万户家庭用电 减排二氧化碳2.25万吨 同时光伏板为鱼虾遮阳降温使亩均增产10%以上 [4] - 浙江宁波梅山港区风光储一体化项目2024年累计发电超4000万千瓦时 减少碳排放约2.4万吨 港区用电成本显著降低 [4] 转型挑战与解决方案 - 面临可再生能源波动性 部分地区化石能源依赖 关键技术瓶颈 制度与市场机制不完善等挑战 [5] - 需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释放可再生能源潜力 通过产业与社会政策化解转型阻力 强化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5] 未来发展目标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推动能源消费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满足 [5] - 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5%左右 支撑双碳目标任务 [5] 跨区域协同发展 - 通过特高压输电和跨省区电力交易优化可再生能源全国配置 缓解能源供需错配 [4] - 能源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绿色产业培育相互促进 [4] - 多地形成绿电加绿色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4]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开展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工作(第一批)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 2025-09-05 13:41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能源局启动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工作 旨在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可持续柴油、生物燃料乙醇、绿色甲醇、绿氨等低碳燃料发展 [2][3] - 试点工作目标为保障能源安全 促进绿色转型 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并增强发展新动能 [3] 试点项目与规模 - 首批试点包含9个项目 其中国投生物纤维素燃料乙醇项目规模达3万吨/年 [3] - 试点项目需在2026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 2027年6月底前实现高负荷稳定生产 [4] 实施要求与监管 - 能源主管部门及能源央企需加强项目组织指导 协调解决建设运行问题 对进度缓慢项目加强督促 [4] - 严格监管原料收集、生产加工及终端产品绿色属性 防范化石基产品冒充绿色液体燃料 [5] - 试点期间禁止开展授牌、命名等活动 [5] 政策支持与保障 - 优先将符合条件的试点项目纳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 技术装备优先纳入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 [6] - 支持试点项目承担科技攻关任务及制定绿色液体燃料相关标准 [6] 评估与推广机制 - 需在次年2月底前提交年度评估报告 国家能源局将组织专家评价并调整成效不佳项目 [7] - 第一批试点工作需在2027年12月底前完成验收 根据成效和推广前景进行宣传推广 [7]
能源高质量发展专家谈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国家能源局· 2025-09-05 13:30
行业政策与战略定位 - 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核电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承载重要使命 [2][3] - "十四五"期间核电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为行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 [3] 安全运行与装机规模 - 核电机组安全运行业绩稳居世界前列 运行指标综合指数平均值达97.61分 满分机组36台均居世界第一 [4] - 770项单项指标中94.03%处于世界中值以上 83.64%达到优秀值 [4] - 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在运和核准在建机组共112台 总装机容量达1.25亿千瓦 [4] - "十四五"期间新核准机组46台 新增装机5450万千瓦 运行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增长约30% [4] - 核能综合利用取得突破 热电联供供暖面积超1300万平方米 工业供汽达每年480万吨 [4] 技术突破与产业能力 - 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实现批量化建设 四代高温气冷堆建成全球首座商业示范电站 [5] - 小型堆、快堆、熔盐堆等新一代核能系统研发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5] - 装备制造形成每年10台(套)主设备加工能力 新建项目国产化率超90% [5] - 具备同时建设40台以上核电机组能力 打造完整核电工业体系 [5] 供应链与标准体系 - 建立天然铀多措并举供应保障体系 海外铀矿基地取得突破性进展 [6] - 建成匹配的铀纯化转化、铀浓缩及燃料组件生产能力 [6] - 颁布2023年版先进压水堆标准体系 强化产业创新支撑 [6] - 发布核电工程定额管理办法及2025版预算定额 规范建设市场秩序 [6] 国际发展趋势 - 全球核电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国际原子能机构连续四年上调核电发展预测 [8] - 31国签署《三倍核能宣言》 承诺2050年装机容量提升至2020年三倍 [8] - 美国计划将核电装机从1亿千瓦提升至2050年4亿千瓦 法国通过加速核电发展法案 [8] 国内战略价值 - 核电能量密度高且稳定可控 适合承担电力基荷 改善能源与负荷分布空间结构 [9] - 2024年核电发电量4469亿千瓦时 占总发电量4.5% 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7亿吨 [9] - 每两台核电机组投资约400亿元 建设高峰期可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 [9] 未来发展重点 - 坚持最先进技术和最严格标准 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10] - 保持稳定建设节奏 重点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环渤海等负荷中心布局 [10] - 推进三代技术优化升级 加强小堆、四代堆及可控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研发 [11] - 深化"一带一路"核电国际合作 规范企业境外投资行为 [11]
媒体报道丨能源合作缘何成为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务实合作的平台之一?
国家能源局· 2025-09-05 07:05
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平台成立 -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设立包括能源在内的三大合作平台和三大合作中心 [2] -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平台于9月2日在北京揭牌成立 [2] 能源合作项目规模 - 自去年7月以来中国企业在上合组织国家新签、开工、投产电力及可再生能源项目超160个 油气等领域项目超60个 总金额约3800亿元人民币 [5] - 可再生能源项目数量达104个 签约总额接近1950亿元 装机规模超60GW [6] 可再生能源领域全球地位 - 截至2024年底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3亿千瓦 约占全球总装机的50% [6] - 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4.2亿千瓦 占全球新增装机的72% [6] 合作基础与互补优势 - 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中亚南亚风能突出 中亚沙漠带南亚干旱区太阳能优势显著 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8] - 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全球领先 工程建设能力强 产业链制造链完备 可与上合组织国家形成能源资源、产业技术、市场空间的多元互补 [8]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国家能源局将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实措施推动能源合作再上新台阶 [4] - 下一步将深化能源领域务实交流合作 拓展清洁能源合作新空间 提升区域能源治理能力 [8]
媒体报道丨以能源视角看全球治理“中国担当”
国家能源局· 2025-09-05 07:05
全球治理倡议与能源合作 - 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 强调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4] -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 积极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4] - 倡议彰显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作为 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4] 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平台建设 - 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 绿色产业 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6] - 未来5年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6] - 中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18.89亿千瓦 占发电总装机56.4%[6] - 中国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41% 过去10年风电光伏装机增长近12倍[6] - 全球风电和光伏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60%和80%[6] 项目投资与建设成果 - 中国企业在上合国家新签 开工 投产电力及可再生能源项目超160个[7] - 油气及煤炭领域项目超60个 项目金额大涉及种类多[7] - 中国能源转型投资额达8180亿美元 占全球39%[6] - "十四五"期间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6] 国际合作项目案例 - 尼泊尔上塔马克西水电站总装机456兆瓦 年发电17.27亿千瓦时[10] - 哈萨克斯坦阿克莫拉州风电场41台机组年供电超8亿度[10] - 埃及康翁波光伏电站总装机500兆瓦 可为25.6万户家庭供电[10] 区域合作与发展潜力 - 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12] - 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风能太阳能水能开发潜力巨大[13] - 中国与上合国家形成能源资源 产业技术 市场空间的多元互补[13] 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构建 - 发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5] - 推动三方面合作:促进务实合作 推动科技创新合作 开展能力建设[15] - 打造6大区域能源合作平台包括中国—东盟 中国—阿盟等[17] - 深度参与能源国际组织和多边平台建设[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