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Costco第四财季营收超6000亿;名创优品分拆TOP TOY上市;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清空社交账号|品牌周报
36氪· 2025-09-28 08:46
H&M第三季度业绩表现 - 第三季度营业利润达49亿瑞典克朗 远超分析师预期的37亿克朗[1] - 净销售额为570亿瑞典克朗 毛利率52.9% 营业利润率8.6%[1] - 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客户服务改善 毛利率提升和良好成本控制[1] - 财报公布后H&M欧股大涨超10%[2] - 第四财季首月(9月)销售额预计与去年同期持平[2] H&M中国市场拓展 - 2025年第三季度在中国新增三家重磅新店[1] - 深圳大悦城店全新开业 华南地区最大旗舰店深圳1234space购物中心焕新升级[1] - 上海淮海中路开设全国首个品牌体验中心"House of H&M" 占地近3000平方米[1] - 新店融合零售 咖啡 花艺 直播空间与展览空间 首次引入H&M HOME家居产品[1] 开市客Costco第四财季业绩 - 第四财季净销售额844.32亿美元 同比增长8%[3] - 总营收861.56亿美元(约6143.2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1%[3] - 净利润26.1亿美元 同比增长10.9%[3] - 剔除汽油和外汇波动后同店销售增长6.4% 高于预期的6.21%[3] - 会员费同比增长14% 电商业务增长13.5%[3] 开市客区域业绩表现 - 美国市场第四季度可比销售额增长5.1% 全年增长6.2%[3] - 加拿大市场第四季度增长6.3% 全年增长5.0%[3] - 其他国际市场第四季度增长8.6% 全年增长4.8%[3] - 电商渠道第四季度增长13.6% 全年增长15.6%[3] 开市客供应链与关税策略 - 30%业务来自国际市场 美国约三分之一销售额来自进口商品[3] - 通过全球采购优势抵消部分关税影响[3] - 与供应商合作调整生产国 整合全球采购资源降低商品成本[4] - 调整商品品类 加大自有品牌投入和增加本土采购比例[4] - 整体通胀率处于低至中等个位数区间[4] 万辰集团上市申请与业绩 - 9月23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4] - 2024年总收入323.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47.9%[5] - 2024年GMV达42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82%[5] - 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8.2亿元人民币[5] - 2025年上半年收入225.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06.9%[5] - 经调整净利润9.2亿元人民币 全国29个省份超15,000家门店[5] 万辰集团业务发展 - 起初从事食用菌业务 2021年4月在深交所上市[5] - 通过合资和收购整合来优品 好想来 吖滴吖滴 老婆大人等品牌[5] - 2023年将四大品牌统一合并为"好想来品牌零食"[5] - 量贩零食行业形成"两超多强"竞争格局[5] TOP TOY上市进展与业绩 - 名创优品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6] - 7月完成A轮融资5940万美元 投后估值约13亿美元(102亿港元)[6] - 2022-2024年度营收分别为6.79亿 14.61亿 19亿元人民币[6] - 同期利润分别为-3838万 2.12亿 2.94亿元人民币[6]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3.6亿元 经营利润2.43亿元 期内利润1.8亿元[6] 品牌合作与新品发布 - 耐克与Kardashian合作推出NikeSKIMS系列 9月26日正式上架[8] - 首发系列包含7大系列58款单品 覆盖多元场景穿搭[8] - 橘朵推出首个植萃妆养副线「橘朵A标JUDYDOLL AWAKE」[9] - 首发「永夜松露」系列采用避光生长的永夜松露[9] 品牌营销活动 - 酵色在上海延庆路打造「Happy Me Day」限时快闪空间活动[9][10] - 活动于9月23日-10月17日对公众开放[10] - 奇梦岛作为中网官方合作伙伴在国家网球中心设立快闪店[11] - 推出"WAKUKU×中网"系列限定潮玩10款[11] 品牌代言与研究报告 - HOKA ONE ONE官宣井柏然成为品牌代言人[12] - 阿迪达斯官宣金晨为品牌代言人并推出SOFT LUX轻柔雅系列[12] - lululemon发布《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13] - 报告由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正式发布[13] 企业动态与IPO进展 - 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清空社交账号内容[15][16] - 抖音仅保留一条2024年9月30日发布的视频作品[16] - 野人先生创始人回应预制质疑 称冷冻奶浆比奶粉等原料更健康[17] - 百利食品通过广东证监局IPO辅导验收[17] - 2024年营收19.12亿元 归母净利润2.76亿元[17]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0.39亿元 归母净利润1.55亿元[17] 国际品牌业绩 - 德国鞋履品牌Birkenstock第四季度营收至少5.2亿欧元 同比增长18%[18] - 全年营收将超20.9亿欧元 增速超17% 高于此前指引[18] - 重申2025财年经调整EBITDA利润率目标31.3%至31.8%[18]
2025下半程,广告主们在哪里加速落子?
36氪· 2025-09-28 08:06
NO.1下半年调查总览 2025下半年,消费市场呈现出积极信号,超过半数的广告主认为市场活跃度将保持稳定或有所提升。在此背景下,广告主 经营延续稳健态势,选择维稳策略的广告主占比较年初预期增长5个百分点;同时,仍有近半广告主的营销推广费用占销售 额比例保持不变,在市场投入与成本控制之间寻求平衡。 CTR《2025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报告(下)》显示,中国广告主愈发重视品牌的抗风险能力和长期价值,持续打造产 品的差异化优势。此外,广告主也更加关注现有渠道的深耕,积极探索更多元化出海路径,并通过强化绩效管理与引入AI 技术,提升整体经营效率,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 | | | | ct | | --- | --- | --- | --- | --- | | | | 应对挑战举措排名 | 25W1 | 25W2 | | | | 持续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竞争力 | 1 | 1 | | 三三十 | | 产品差异化优势打造 | 2 | 2 | | | | 现有渠道深耕 【 | 6 | 3 | | 三元 1000 BBB | בלסחל | 加强技术和数据赋能 | 3 | 0 | | | | 新品研发 | 4 | ...
餐饮微利时代,哪些赛道大有“钱景”?
36氪· 2025-09-28 08:06
拿着2018年的经验,打不赢2025年的商战。本文为中国餐饮营销专家、百亿增长操盘手申晨在"2025中国餐饮品牌节"上的演讲实录,红餐网整 编发布。 创业是条不归路,不下战场才不会输。 餐饮行业的老同志们如果再不提升自己的话,可能会在2025年告别这个舞台,因为市场一直在变,拿着2018年的经验,打不赢2025年的商战。 这几年,很多企业都出现了一些大问题,原因不是餐饮人不够努力,而是用老的经验无法解决新的问题。 那么,如今市场上到底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里面又藏着哪些餐饮生意机会? 餐饮人,到底怎么抓住银发经济的红利? 现在市场上的"红利期行业"已经不多了。什么叫红利期的行业?比如20年前开始的房地产,15年前开始的电商,10年前开始的微商,5年前开始的直播。 在这些行业里面发展就像坐电梯,很多人进了电梯后什么都没有干,依然能取得增长。餐饮行业同样如此,过去25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迅猛,很多餐饮 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因为他只是坐上了一个名字叫"餐饮"的电梯。但现在,餐饮行业似乎已经不在红利期了,进入了需要精耕细作的时代。 对于不在红利期的行业,我建议关注两个点,一是"老行业结合新趋势",二是"关注小人 ...
OpenAI被指欺诈,用户输入可能会被秘密路由到新模型GPT-5-Chat-Safety
36氪· 2025-09-28 08:05
今年 8 月,GPT-5 发布,其在多个任务和基准上都表现卓越,但几乎和人世间的所有事物一样,并不是所有人都满意。尤其是 GPT-5 发布后「OpenAI 移 除 ChatGPT 中模型选择器」的做法更是备受诟病(尤其是移除了情感表达更佳的 GPT-4o),甚至引发了诸多用户的「网上请愿」,详见我们的报道《用 户痛批 GPT-5,哭诉「还我 GPT-4o」,奥特曼妥协了》。 一位用户在 Reddit 愤怒发帖表示 OpenAI 的做法让他直接取消了订阅,并称「OpenAI 失去了我所有的尊重」。他指出,这些模型本有特定用例。「什么 样企业会连夜删除 8 个功能各异的模型,连付费用户都不提前通知?…… 就我个人而言,4o 负责创意发散,o3 处理纯逻辑问题,o3-Pro 用于深度研究, 4.5 专职写作…… 尽管 OpenAI 声称系统会自动分配模型,但这仍剥夺了用户直接掌控权。」 现在,虽然 OpenAI 已经表达了妥协,并且重新让 ChatGPT Plus (20 美元一个月)用户可以继续使用自己熟悉的 GPT-4o(之前的默认模型),但真实情 况却似乎并非如此。 用户 Lex @xw33bttv 昨天发帖 ...
ChatGPT“开窍”了,新Pulse功能上线,你的AI不再坐等指令
36氪· 2025-09-28 08:05
9月26日凌晨,OpenAI扔出一枚重磅炸弹,为旗舰产品ChatGPT推出名为"Pulse"的新功能。这标志着ChatGPT正从一个被动的问答工具, 正朝着能主动思考、预测用户需求的私人助理飞速进化。 目前,这项新功能已向移动端的Pro用户开放预览,它旨在通过每晚的"异步研究",在清晨为用户推送一份量身定制的"每日简报",内容 涵盖个人兴趣、工作日程、生活琐事等多个方面。 Pulse的问世,不仅是OpenAI在"智能主体AI"(Agentic AI)领域的重要布局,更预示着人与AI交互的范式即将迎来深刻变革。 目前,这项新功能已向移动端的Pro用户开放预览。 举例来说,经常与ChatGPT讨论太空和育儿话题的用户,可能会在早晨看到关于NASA火箭发射的新闻,以及适合其孩子年龄的万圣节服 装建议。 为了提供更具相关性的建议,用户还可以选择连接Gmail和Google Calendar等外部应用。这些集成功能默认关闭,用户可以随时在设置中 开启或关闭。一旦连接,ChatGPT便能主动发挥更大作用,例如起草会议议程、提醒用户购买生日礼物,或为即将到来的旅程推荐餐厅。 二、背后黑科技:"异步学习"与"用户反馈" 一、 ...
业界嘉宾齐聚2025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共探“AI+精益数智化”赋能制造业转型
36氪· 2025-09-28 08:00
2025年9月27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企业管理工作委员会与天津爱波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中国核工 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特别支持的"2025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在天津隆重开幕。大会以"精益数智化驱动新型工业化,共创 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汇聚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顶尖高校、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领军企业及新闻媒体的千余名代表,共商AI大模型、大数据等技 术浪潮下,中国制造业精益管理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前景。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天津爱波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天津财经大学联合制造企业编写的 《2025中国制造业精益数字化发展报告》在大会主论坛上隆重发布,大会总结数十个重点行业、百余家企业的实践经验,剖析AI驱动下的精益管理趋势与 挑战,为制造业精益数字化转型及发展提供指南。 大会系列活动环环相扣,丰富多元,涵盖2025中国精益数智化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一场开幕式暨主论坛、六场主题闭门会、十二场平行论坛以及多场资源 对接沙龙,并通过《2025中国制造业精益数字化发展报告》发布仪 ...
天猫品牌出海东南亚,为什么第一步是Lazada?
36氪· 2025-09-28 07:53
核心观点 - Lazada将品牌化作为最高战略 通过阿里电商事业群整合实现与天猫系统级打通 借助天猫品牌资源提升东南亚市场竞争力 [1][2][3] - 东南亚中产用户达1.5亿且持续扩容 Lazada在该区域拥有最高客单价和品牌用户渗透率 [2][6] - 通过Lazada Brand Co-Pilot模式为出海品牌提供本地化运营支持 重点发展消费电子和美妆等短尾品类 [11][13][15] 战略布局 - 2018年推出LazMall线上品牌商城 引入Wardah欧莱雅斯凯奇等国际品牌 现为东南亚最大线上品牌商城 [1] - 与天猫实现系统级库存营销价格一键镜像 首批入驻品牌包括韶音蕉下babycare飞利浦乐扣乐扣 [3][8] - 组织整合后可通过天猫行业小二规模化对接商家 替代传统点对点BD模式 [3][9] 市场定位 - 聚焦东南亚7亿人口市场 品质用户成为主流消费群体 消费力与中国中产相当 [2][6] - 区别于速卖通的全球跨境定位 Lazada专注东南亚本地化电商 为品牌提供明确增量阵地 [11] - 双11将作为品牌化战略首次验收节点 评估商家端和用户端成效 [4] 品类策略 - 短期优先发展消费电子和美妆等标准化短尾品类 因其易规模化且链路搭建快 [13][15] - 消费电子类需求旺盛 影石防水摄像机几素手持风扇等性价比产品受欢迎 [13][14] - 美妆品类需适应本地化需求 如卡姿兰持妆散粉针对东南亚湿热气候开发 [14] - 服饰等长尾品类因退换货率高选品复杂 后续将提供个性化服务 [15] 运营支持 - 通过LazRun等本地化IP活动与泡泡玛特合作 建立品牌情感链接 [16] - 提供三种物流方案:国内中心仓集单配送本地备货已有海外物流能力诊断 [17] - 品牌出海需经历从轻量化出海口到本土定制研发的演进 平台提供全链路赋能 [18]
慕思睡魔方,睡眠生态的“极简”与“极智”革命
36氪· 2025-09-28 07:43
行业背景与市场规模 - 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逼近7000亿元 但全屋智能一体化家庭仍属少数[1] - 中国睡眠经济2024年市场规模超5300亿元 2027年预计增长至约6500亿元[3] - 智能床在中国渗透率不足1% 远低于美国的14%[1] - 寝具产品规模约2000亿元 智能床份额未来或达50% 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00亿元[12] 产品技术突破 - 睡魔方实现鼾声识别准确率高达80%-90% 并通过床垫抬升15度进行无感干预[4] - 搭载睡眠检测仪与二类医疗器械传感器 可实时捕捉心率呼吸等指标生成符合金标准的睡眠报告[6] - 首创"拍一拍"交互方式 突破传统APP/语音/遥控器操作限制[6] - 采用华为星闪互联技术 将配网时间从3秒缩短至毫秒级[6] 企业战略与合作 - 慕思2023年营收56.03亿元 在软体家具行业整体承压下实现逆势增长[8] - 2024年研发投入2.11亿元同比增长13.5% 拥有300余人研发团队及1800余项专利[8] - 2015年启动工业4.0智造工厂 生产效率提升约40%[8] - 与华为鸿蒙合作接入其生态渠道 包括线上电商及线下智慧生活馆[9] - 上半年与喜马拉雅合作推出AI声场引擎升级"慕思晚安电台"[11] 市场趋势与商业模式 - 25-45岁群体中62%消费者愿为改善睡眠付费 智能床关注度从28%提升至57%[12] - 政策端《健康中国2030》重点提及睡眠健康与消费品智能化升级[12] - 商业模式从硬件售卖转向"健康睡眠服务+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双驱动[12] - 未来计划接入更多鸿蒙生态设备 实现卧室窗帘温湿度等全系统智能化[14] - 拟与高校医院合作建立睡眠健康档案 提供监测到干预的全流程服务[14]
奔驰13亿砸向重庆AI明星,身体还德国,灵魂得中国
36氪· 2025-09-28 07:37
奔驰战略投资 - 奔驰子公司梅赛德斯-奔驰(上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以每股9.87元价格(较前日收盘价折让25%)收购力帆控股持有的1.356亿股千里科技股份,总交易金额13.39亿元人民币[2] - 交易后奔驰持股比例达3%,成为千里科技第五大股东并承诺12个月内不减持,力帆控股持股比例从13.68%降至10.68%[2][3] - 奔驰此前已投资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2017年参与B1轮融资并于2024年追加7500万美元(约5.35亿元人民币)投资[15][17] 千里科技背景与变动 - 公司前身为力帆科技,经重整后引入吉利控股,董事长变更为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并更名为千里科技[7] - 印奇持股19.91%,因奔驰入股消息单日身价最高增长约20亿元,公司股价当日涨超19%,市值单日增长超99.5亿元[4][5] - 公司与吉利合资成立千里智驾,主导吉利智能辅助驾驶业务,被视为"吉利自己的车BU"[9] 合作与战略意义 - 千里科技预计为奔驰在华推出的纯电C级或GLC车型提供智能驾驶技术支持[13][14] - 奔驰与Momenta联合研发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将搭载于国产全新纯电CLA车型,支持高速、城区及泊车全场景智能驾驶[19][21] - 奔驰与字节跳动合作,在纯电CLA车型中接入豆包大模型,实现拟人化语音交互及情绪识别功能[23] 行业动态与资本运作 - 千里科技于2025年9月12日通过发行H股赴港上市议案,待股东投票及证监会批准[11] - 奔驰投资被视为与吉利的深度绑定,双方曾于2018年及2020年通过股权收购及合资建立smart全球公司合作[11][12] - Momenta获丰田、上汽、博世等主流车企投资,2021年C轮融资达5亿美元[18]
通用计算时代已经结束,黄仁勋深度访谈,首次揭秘投资OpenAI的原因
36氪· 2025-09-28 07:37
AI计算需求与增长动力 - AI计算需求正经历双重指数级复合增长:AI用户使用量呈指数级爆发,同时AI推理方式从简单一次性回答升级为复杂"思考"过程,导致每次使用所需计算量呈指数级增长,预计将带来10亿倍的推理需求增长 [2][4][11] - AI基础设施市场当前年规模约为4000亿美元,未来总体潜在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少10倍 [2][6][22] - AI推理收入占比已超过40%,且由于思维链出现,推理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10] AI工业革命与市场转型 - AI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一场工业革命,全球数万亿美元现有计算基础设施(包括搜索、推荐引擎、数据处理等)正从使用CPU迁移至AI加速计算 [2][6][19] - 通用计算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属于加速计算和AI计算,这一转型涉及数万亿美元规模的市场机会 [19][20][24] - 传统数据处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目前绝大多数仍在CPU上运行,未来将全部迁移至AI,这是一个庞大且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市场 [31] OpenAI合作与投资逻辑 - OpenAI有望成为下一家万亿美元级超大规模公司,将同时提供消费级和企业级服务 [3][5][14] - 对OpenAI的1000亿美元投资被视为"能想象到的最明智投资之一",投资逻辑基于对其成为下一代超大规模公司的预期 [3][5][14] - 合作涵盖多个层面:加速Microsoft Azure构建、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构建,以及直接帮助OpenAI首次自建AI基础设施(涉及芯片、软件、系统和AI工厂) [15][16] NVIDIA竞争优势与战略 - 采用"极致协同设计"战略,在算法、模型、系统、软件、网络、芯片等整个堆栈上进行同步创新和优化,构建强大竞争壁垒 [3][8][36] - 通过全栈设计实现性能飞跃(例如Hopper到Blackwell性能提升30倍),这种深度优化使单位能耗性能达到最优,即使竞争对手芯片免费,客户因机会成本过高仍会选择NVIDIA系统 [3][8][49] - 年度发布周期(如2024年Blackwell、2026年Vera Rubin、2027年Ultra、2028年Feynman)使竞争对手难以跟上,供应链锁定效应显著增强 [35][36][39] 行业前景与华尔街预期 - 华尔街分析师预测公司增长将在2027年趋于停滞(8%增长),但公司认为市场上的计算资源仍处于短缺状态,供应过剩可能性极低 [7][18][29] - 直到所有通用计算转换为加速计算、所有推荐引擎基于AI、所有内容生成由AI驱动,供给过剩情况才可能发生 [7][28] - AI驱动收入预计将从2026年的100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万亿美元,增长动力来自现有超大规模计算基础设施的AI转型和新应用场景的爆发 [24][27][28] 技术演进与系统复杂度 - 摩尔定律失效导致晶体管成本和能耗不再有显著改进,传统计算无法继续提供必要性能提升,必须通过系统级创新实现性能跨越 [2][8][36] - AI工厂是极其复杂的系统,涉及芯片、软件、网络、电力等多维度协同,目前没有任何公司能跟上NVIDIA的产能和研发节奏 [38][39][52] - 公司定位从芯片公司转变为AI基础设施合作伙伴,提供从芯片到系统的全方位解决方案,这种定位转变扩大了市场机会和客户合作范围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