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海口“清凉城市”建设实践值得借鉴
中国环境报· 2025-07-27 23:18
生态筑基 - 海口通过"湿地+"模式构建全域冷源网络,包括美舍河"湿地+水体治理"、五源河"湿地+水利工程+海岸带保护"、潭丰洋"湿地+土地整治"、东寨港"湿地+红树林保护"等多元化治理模式 [3] - 截至2024年,海口湿地总面积超过3.2万公顷,湿地率为13.32%,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座国家湿地公园、5座省级湿地公园和45个湿地保护小区 [3] - 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形成1300公顷生态空间,夏季气温比市中心低3℃—5℃,相对湿度提高15% [3] - 通过"见缝插绿"策略将城市边角地转化为174个"口袋公园",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2639.3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平方米 [4] - 城市道路绿化选用琼崖海棠、秋枫等本土树种,截至2024年林荫道覆盖率达89%,376.63公里高绿化覆盖率的人行道与自行车道 [4] 空间再造 - 《海口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优先保护南渡江、五源河等重要水体,修复城市内河湿地,构建全域生态冷源网络 [5] - 强化通风廊道建设,预留海陆通透的自然风道,确保海风顺畅进入城市核心区 [5] - 海南省委党校新校区借鉴传统园林造园理念,建筑呈院落式半围合分布,主入口位于上风侧,与开敞空间联通形成通风廊道 [5] - 上邦百汇城—友谊阳光城项目通过1.3公里清凉漫游路径串联商圈,将通风廊道、绿化景观与遮阳设施有机融合 [5] 科技赋能 - 海南能源交易大厦采用中庭中空设计利用"烟囱效应"促进自然循环,垂直绿化覆盖超1万平方米 [6] - 海南省委党校新校区70%以上的建筑外墙、屋顶及道路反射系数不低于0.4,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吸收 [6] - 国贸片区友谊国贸城通过"三改"策略实现转型,改造后客流量增长35%,空调能耗下降20% [6] 系统治理 - 海口将分散的降温措施整合为"湿地—绿地—通风廊道—建筑"的全域冷源网络系统工程 [7] - 将气候因素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标准、生态保护制度等全流程,从顶层设计层面保障建设持续性 [7] -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结合,使"清凉"成为群众可感知、可共享的发展成果 [7] - 以"清凉"为抓手撬动城市能源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系统性转型,为"双碳"目标提供新动能 [8]
碳中和专业体现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中国环境报· 2025-07-25 05:42
碳中和专业设立背景 -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新增"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 首批本科生将在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就读 [1] - 碳中和领域存在显著人才供需矛盾 "十四五"期间相关行业人才缺口接近百万 现有从业人员仅十万人左右 且多数从其他领域转行而来 [1] 碳中和专业培养特点 - 专业强调系统性思维和跨学科融合 整合能源 环境 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 设置碳排放监测评估 碳汇与生态修复等核心课程 [1] - 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开展差异化培养 北京科技大学结合材料冶金学科优势融入计算机和经济管理内容 昆明理工大学依托冶金环境学科基础侧重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方向 [1] 碳中和专业就业方向 - 毕业生可从事新能源研发 工业低碳技术改造 碳足迹核算 碳资产管理等工作 [2] - 北京科技大学与宝武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昆明理工大学人才培养对接云南省绿色能源发展和有色金属产业低碳转型需求 [2] 碳中和专业发展前景 - 碳中和专业设立标志着高校开始系统培养该领域专门人才 [2] - 随着"双碳"工作深入推进 具备跨学科背景的碳中和专业人才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2]
环境执法如何实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中国环境报· 2025-07-25 03:09
生态环境执法规范化 - 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要求科学统筹行政检查计划 实行清单化管理 明确企业检查频次上限 从源头避免重复检查 [1] - 推行"综合查一次"模式 加强部门内部及跨部门协同 实现"进一次门 查多项事" 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1] - 以排污许可管理类别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为基础 动态调整监管等级 综合考虑污染物排放类型 规模 环境风险等因素 [1] 执法标准化建设 - 制定标准化现场检查指引和操作手册 确保同类型企业检查尺度一致 明确检查内容 方法 要点 [2] - 精简整合执法文书 优化填报流程 聚焦核心环境问题发现与处置 减轻基层负担 [2] - 检查须出具行政检查通知书或行政检查码 主动出示执法证件 检查结果及时告知企业 [2] 监管技术升级 - 利用污染源自动监控 视频监控 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合规企业实行"远程体检" 强化风险预警 [2] - 全面推行移动执法系统 实现检查信息现场录入 实时上传 精准识别异常线索和高风险对象 [2] - 配齐现场快速检测仪器 提升执法人员新技术应用能力 集中力量打击恶意环境违法行为 [2]
协商排放让企业“抱团打通关”
中国环境报· 2025-07-25 01:51
合肥经开区食品行业污水排放管理改革 - 安徽省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食品行业污水排放管理改革,建立企业与污水处理厂协商排放新模式,目前已推动2家企业改革落地,5家正在推进中,预计每年节省治污成本410万元[1] - 该模式精准匹配企业废水预处理需求与污水处理厂碳源补给需求,实现污染防治从"各扫门前雪"转向"抱团打通关",探索出排污不增量、发展添动能的新路径[1] - 创新模式既降低企业废水预处理成本,又为污水处理厂提供稳定碳源,彰显生态环境部门惠企温度,具有借鉴推广价值[1] 喷水织机行业废水处理现状 - 喷水织机行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废矿物油和化学需氧量,当前企业需安装预处理设施达到接管标准才能接入污水处理厂[1] - 该行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环境管理能力弱,预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不到位,导致自动在线监测系统频繁预警[1] - 实际该行业废水经简单处理即可去除废矿物油,化学需氧量指标经混合稀释后污水处理厂完全可消化,具备协商排放条件[2] 协商排放模式的多方效益 - 对企业:免除预处理设施建设维护成本,减少资金投入和违法风险,可集中精力开展生产经营[2] - 对污水处理厂:根据污染物种类与浓度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促进资源合理调配并保障运行效益[2] - 对执法部门:监管重心转向污水处理厂尾水达标情况,提升执法效率[2] 协商排放实施要点 - 禁止协商排放含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等污水处理厂无法消纳的污染物,严防稀释排放[2] - 污水处理厂需加强在线监控预警,发现浓度异常时及时调整排放管理,采用"细水长流"等方式防范工艺冲击[3] - 需加强废水毒性检测,避免有毒废水毒害菌群导致处理工艺瘫痪[3] 环保惠企措施延伸应用 - 企业事故应急池建设可参照协商理念,对难以建设自流式地下应急池的企业,可与邻近企业预设应急专管、共建合用事故应急池[3] - 该方式既能确保事故状态下污水有效拦截,又能为企业应急池建设维护减负[3] - 环保政策应在守住环境底线前提下探索创新,通过试点验证后推广,兼顾政策刚性与柔性[4]
金石山矿山公园如何实现“生态修复+文旅融合”?|“两山”理念地方探索与经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7-25 00:19
生态修复工程 - 累计投入2.58亿元对1278亩废弃矿坑实施生态修复,成功转型为多功能矿山公园[1] - 植被覆盖率从80%提升至95%,新增林地220亩、草地360亩,区域空气优良率提升至92%[1][2] - 采用"全面立体"修复策略:山上地形整治+边坡修复,山下填筑沟壑+生态挡墙,消除地质灾害隐患[1] 清洁能源与土地再利用 - 山北山南利用光伏发电实现土地再利用,融合清洁能源生产、生态修复与文化旅游[1] - 地上微地形改造+植被恢复,平面用于光伏发电,地下建设雨水收集池实现灌溉循环利用[2] 文旅融合与产业开发 - 建成24个特色区域,包括矿洞体验馆、高空组合塔等,涵盖亲子游乐、地质研学、极限运动项目[3] - 原创IP形象"旷仔"与石灰石景观雕塑强化文化标识,打造全国最高游乐综合体地标(100米高空组合塔)[3] - 改造废弃窑洞为文化地标,开发矿洞研学课程还原石灰石开采工艺[3] 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 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带动周边观光采摘、餐饮购物等服务业发展[4] - 与昌坊古镇联动形成"矿山旅游+古镇度假"业态,改造闲置建筑为非遗工坊和特色民宿[4] - 构建"矿山游玩+古镇食宿+特色体验"闭环路线,提升游客黏性并促进三产融合[4]
补齐设施短板 让城市更具韧性更加宜居∣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②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23:13
城市基础设施现状与挑战 - 城市基础设施存在老化问题 地上和地下建设失衡 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严重破损或缺失 老城区未实现雨污分流 [1] - 基础设施短板导致城市安全隐患 污水收集处理不到位影响黑臭水体整治效果 雨污不分流导致雨天污水溢流 [1] - 极端天气频发加剧基础设施风险 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 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1] 韧性城市建设方向 - 中央要求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推进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 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强化自然灾害防治 统筹防洪和内涝治理 [1] - 北京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城市规划 构建"三环八廊多支点"支撑体系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 - 深圳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实现治水与治城结合 达到"小雨不积水 大雨不内涝 水体不黑臭 热岛有缓解"目标 [2] 环境基础设施升级 - 需提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 改造老旧管线与新建设施需与城市发展同步 [2] - 要求全面评估环境基础设施 提高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 解决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 [2] - 亮马河改造案例显示成功更新需结合文旅融合 避免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 [4] 城市更新策略 -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城市更新行动 要求全面排查基础设施隐患 推动老旧管线改造 [3] - 城市更新需实现结构优化 功能完善 文脉赓续 品质提升 避免简单拆旧建新 [4] - 强调平衡"面子"与"里子" 筑牢地下基础设施 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4] 韧性城市综合效益 - 需保障供水排水供电能源系统安全 增强极端气候防护能力 [3] - 通过生态系统建设提升宜居性 如城市森林湿地公园改善小气候 [3] - 韧性城市可增强长期竞争力 吸引投资和人才聚集 [3]
甘南藏族自治州常务副州长杨光龙:守护黄河上游绿水青山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9:21
生态保护政策与法规 - 将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1] - 制定16份政策性文件,颁布7部地方性法规,编制30个专项规划及26份政策性文件 [1] - 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2341个,覆盖全州88%的自然村,惠及39.7万农牧民群众 [1] 生态修复与治理 - 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10项问题整改均达到时序进度,群众举报件全部办结 [2] - 实施玛曲黄河水源涵养区建设、碌曲尕海黄河首曲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 [2] - 退化草场恢复,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动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湿地水域面积扩大 [2] 绿色产业发展 - 发展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食用菌、高原夏菜、中藏药材等特色种养业 [3] - 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 [3] - 规划建设抽水蓄能项目,装机容量达420万千瓦,总投资约266亿元 [3] 清洁能源与碳汇 - 争取光伏项目建设指标110万千瓦,推广"光伏+畜牧业"模式 [3] - 严格管控"两高"项目,强化森林、草原、湿地、土壤等要素的固碳作用 [3]
污水处理行业现绿色低碳转型怎么做?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7:07
行业现状与政策背景 - 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2%且呈上升趋势,面临"双碳"目标下的减排难题[1] - 行业正从单一污染治理向减污降碳协同转型,2021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要求推进节能降耗,2023年《实施意见》将减污与降碳目标深度绑定[1] - 传统处理方式为追求高出水标准导致能耗增加,一级A标准厂单位电耗比一级B高1.5倍,间接碳排放占比超50%[1] 技术创新实践案例 - 青岛首创啤酒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模式,节约成本6200万元,减排4万吨CO2e,实现跨行业协同减碳[2] - 北京某厂通过曝气系统优化和沼气发电技术能耗降20%,年减排5000吨CO2e;河北某厂通过工艺优化和光伏发电实现吨水电耗降4.88%,年减排超2万吨CO2e[2] - 广州试点污泥生物炭化项目年减排8000吨CO2e,形成"污水处理-资源回收-碳交易"闭环模式[3] 行业发展瓶颈 - 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健全,存在边界不清、数据获取难问题,依赖国外参数集且区域口径不统一[4] - 厌氧氨氧化等技术面临成本高、运行稳定性差等限制,对进水条件敏感,商业化推广路径不足[4] - 管网渗漏、雨污混流等问题导致碳源浓度低,智慧水务建设滞后影响能耗与排放联动调控[4] 未来发展路径 - 需制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指南和污泥能源化标准,推动厌氧消化+热电联产等模式[6] - 重点突破厌氧氨氧化、好氧颗粒污泥等技术,推广光伏+污水厂等能源自给模式[6] - 应用AI技术构建智慧水务平台,推进管网提质增效提高进水碳源浓度[6] - 设立绿色金融专项支持低碳改造,推动厂网河一体化管理和区域资源循环[6]
普洱“碳”寻绿色发展密码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2:09
国家级林业碳汇试点与碳中和产品 -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功创建国家级林业碳汇试点县 [1] - "一生一熟"普洱茶获第四届碳中和博鳌大会"区域碳足迹标识旗舰产品"认证 [1] - 零碳咖啡品牌"宁小豆"受年轻消费者青睐 [1] 绿色经济发展成效 - "十四五"期间普洱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73% [1] - 2024年以全省2.4%能耗贡献3.8%GDP 体现绿色GDP高效性 [1] - 绿电供给率达100% 建成2346个"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 [4] 碳达峰行动与能源体系 - 实施九大碳达峰行动 涵盖能源转型/节能降碳/产业提升等领域 [2] - 投产电站161座 总装机容量1072.86万千瓦 [2] - 新能源车辆推广使绿色出行比例达85.8% 满意度90.4% [2] 碳交易与碳管理创新 - "宁碳惠"平台完成63单交易 累计交易量超5300吨 [2] - 开发七大领域碳账户管理平台 覆盖林业/工业/交通等 [3] - 完成景迈山普洱茶碳足迹核算 首创文化遗产低碳融合模式 [3] 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 - 形成"种植-养殖-沼气-有机肥"农业循环产业链 [6] - 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 包括普洱工业园区/景谷林产园区 [4] - 有机认证企业335家 证书495张 基地面积77.7万亩全省第一 [4] 工业节能与技改成果 - MVR制盐技改项目使能耗降65% 年减碳3.5万吨 [5] - 安琪酵母等企业获1060万元省级资金支持绿色制造 [6] - 以旧换新补贴拉动零售额超5亿元 公共机构节能创建率100% [6]
撬动志愿服务力量建设美丽云南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2:09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 云南省成功组建115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注册志愿者4052人 [1] - 共开展431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 [1] - 与10个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动开展10余场系列宣传活动 [1] 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与形式 - 活动形式包括知识讲座、户外展览、社区互动、政策宣讲等 [1] - 开展"绿美云南 你我共创"系列活动,包含环保手工DIY、农耕文化课堂等5种特色活动 [1] - 在九湖流域5个州(市)开展"九湖环保卫士"活动,2000余名志愿者参与 [2] - 九湖活动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净滩行动、低碳骑行、生态宣讲等4种方式 [2] 活动覆盖范围与成效 - 活动覆盖学校师生、社区居民、游客等不同社会群体 [1] - 环保知识从课本延伸到实践,绿色理念从活动带回家庭 [2] - 通过净滩行动、骑行宣讲等方式将护湖意识转化为全民行动 [2] 能力建设与未来发展 - 举办全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专题培训班,提升项目策划与品牌建设能力 [4] - 计划建立"省级总队+州(市)级中队+若干分队"的三级组织体系 [4] - 未来将策划更多特色活动,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