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涉及具体产品或服务

搜索文档
如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海口“清凉城市”建设实践值得借鉴
中国环境报· 2025-07-27 23:18
生态筑基 - 海口通过"湿地+"模式构建全域冷源网络,包括美舍河"湿地+水体治理"、五源河"湿地+水利工程+海岸带保护"、潭丰洋"湿地+土地整治"、东寨港"湿地+红树林保护"等多元化治理模式 [3] - 截至2024年,海口湿地总面积超过3.2万公顷,湿地率为13.32%,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座国家湿地公园、5座省级湿地公园和45个湿地保护小区 [3] - 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形成1300公顷生态空间,夏季气温比市中心低3℃—5℃,相对湿度提高15% [3] - 通过"见缝插绿"策略将城市边角地转化为174个"口袋公园",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2639.3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平方米 [4] - 城市道路绿化选用琼崖海棠、秋枫等本土树种,截至2024年林荫道覆盖率达89%,376.63公里高绿化覆盖率的人行道与自行车道 [4] 空间再造 - 《海口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优先保护南渡江、五源河等重要水体,修复城市内河湿地,构建全域生态冷源网络 [5] - 强化通风廊道建设,预留海陆通透的自然风道,确保海风顺畅进入城市核心区 [5] - 海南省委党校新校区借鉴传统园林造园理念,建筑呈院落式半围合分布,主入口位于上风侧,与开敞空间联通形成通风廊道 [5] - 上邦百汇城—友谊阳光城项目通过1.3公里清凉漫游路径串联商圈,将通风廊道、绿化景观与遮阳设施有机融合 [5] 科技赋能 - 海南能源交易大厦采用中庭中空设计利用"烟囱效应"促进自然循环,垂直绿化覆盖超1万平方米 [6] - 海南省委党校新校区70%以上的建筑外墙、屋顶及道路反射系数不低于0.4,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吸收 [6] - 国贸片区友谊国贸城通过"三改"策略实现转型,改造后客流量增长35%,空调能耗下降20% [6] 系统治理 - 海口将分散的降温措施整合为"湿地—绿地—通风廊道—建筑"的全域冷源网络系统工程 [7] - 将气候因素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标准、生态保护制度等全流程,从顶层设计层面保障建设持续性 [7] -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结合,使"清凉"成为群众可感知、可共享的发展成果 [7] - 以"清凉"为抓手撬动城市能源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系统性转型,为"双碳"目标提供新动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