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搜索文档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以来连续十二年实现100%履约 累计成交金额55.44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10:51
此外,上海建立健全碳普惠机制,建成碳普惠管理运营平台,创新开展跨领域实时协同的"一键式"碳账 户管理体系,成为深度融合分布式数字身份认证和区块链技术的碳管理应用场景。碳普惠管理运行体系 基本建成。 中新网上海9月22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方面22日透露,自2013年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 称:上海碳市场)开市以来,上海碳市场现货(含拍卖)累计成交2.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55.44亿元,是全 国唯一连续十二年实现100%履约的试点地区。 上海推出"电-碳"协同机制。2025年1月至9月,上海绿电交易超过80亿千瓦时。上海还创新减污降碳协 同增效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0.3%或0.5%的免费配额奖励。 据悉,作为全国七个试点地区之一,上海碳市场开市以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现已覆盖钢铁、化工、 汽车、航空、水运等28个行业400余家企业,碳配额总量约1亿吨。 据介绍,上海已建立了配额总量、配额分配、监测报告核查、履约等制度,配套制定了注册登记及交易 等规则,构建了由政府部门、交易所、核查机构、执法机构等组成的多层次监管构架,形成了由法律手 段、行政措施和技术平台组成的多维度监管和保障体系。 ...
五部门: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
第一财经· 2025-09-22 02:53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其中提出,推 进落实《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支持 钢铁企业实施能效提升改造,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推动开展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路径研究。 支持氢冶金等低碳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绿电、绿氢、纯氢冶金一体化工艺技术和装备中试验证和产 业化。推动行业企业建设一批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加快构建钢铁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加强碳计 量管理,提高碳核算数据质量,做好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的配额交易与清缴工作。 ...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0:19
关联内容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溯 源,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在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方面,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部署开展非法 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整治,组织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 题得到有效解决。 黄润秋表示,生态环境部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的煤电机组和9.5 亿吨的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并稳定 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 生态环境部李高:我国碳市场累计成交近490亿元 9月19日,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 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 黄润秋介绍,在蓝天保卫战方面,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 户;"十四五"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聚焦重点区域开展攻坚行动,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 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 ...
生态部环境部: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07:41
(原标题:生态部环境部: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生 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会上表示,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截至目前, 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的煤电机组和9.5亿吨的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者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 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 易市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升。 ...
借鉴稳评制度建设经验,推进政策环评制度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9-16 00:31
202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 行)》,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对环境影响和环境效益进行分 析预测",这一规定进一步为政策环评工作开展提供了直接依据。为此,应积极推进政策环评工作,为 健全政策评估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保障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 有效、更加直接、更加系统的治理手段。 笔者认为,在政策环评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参考借鉴类似制度的建设经验,比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 度,即稳评制度。稳评是指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正式出台前,对其可能引发的社会 稳定风险进行评估预测,提出防范和化解措施,并形成评估报告的活动。在政策事前评估工作中,稳评 属于社会影响评估范畴,而政策环评则是针对政策草案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估,二者都是决策科学化、民 主化的重要保障。当前,稳评已成为重大政策制定的必经程序,分析稳评制度的建设经验,对于政策环 评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回溯稳评制度建立的经过,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时间节点。2005年四川省遂宁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重大 工程建设项目稳定风险预测评估 ...
助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三部门“小切口”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第一财经· 2025-09-02 05:48
政策背景与目标 - 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旨在通过完善政策和技术创新提高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回收利用和排放控制水平 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3] - 目标到2030年实现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政策进一步完善 减排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排放管理能力明显加强 氧化亚氮回收利用和排放控制水平有效提高 己二酸行业、硝酸行业、己内酰胺行业单位产品氧化亚氮排放量持续下降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 - 氧化亚氮是第三大温室气体 增温潜势约为二氧化碳的300倍 大气寿命在百年以上 2021年中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为210.2万吨 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3% 其中工业生产过程排放58.0万吨 占比27.6% [3] 行业现状与减排潜力 - 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主要来自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的生产过程 己二酸行业是工业氧化亚氮最主要的排放源 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相对集中且行业聚集程度较高 [4] - 中国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产能占全球总产能一半以上 未来预计产能还将持续增长 [4] -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 如能在全球范围实现高情景减排 仅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每年就有1.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潜力 [4] 协同效益与技术路径 - 工业领域氧化亚氮与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同源 控排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热能和高压蒸汽可回收利用 高浓度氧化亚氮尾气经提纯后可用于其他领域 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兼具气候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6] - 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控排能直接降低排放强度 激励相关企业革新生产工艺、优化反应条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助力工业产业链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6] - 政策提出研究利用资金渠道支持建设氧化亚氮回收提纯装置和减排装置 鼓励开展气候投融资 推荐具有氧化亚氮减排效益的项目纳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和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库 加快推进利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等市场机制鼓励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减排 [6] 技术研发与制度保障 - 持续开展源头和过程控制、资源化利用、监测和减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 开展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支持相关技术申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 [7] - 加强工业领域氧化亚氮与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的协同控制 研究探索建立协同控制制度 建立重点企业氧化亚氮排放报告制度 研究制定工业领域氧化亚氮监测标准和排放相关标准 在工业领域探索开展氧化亚氮排放源自动监测 [7] - 在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胺等重点行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氧化亚氮排放评价 推动氧化亚氮控排从末端治理向全生命周期管控转型 [7]
助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三部门“小切口”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第一财经· 2025-09-01 03:46
鼓励开展气候投融资,推荐具有氧化亚氮减排效益的项目纳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和气候投融资试 点项目库。 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将开展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完善配套政策,加强技术创新,以有效提高 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回收利用和排放控制水平,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研究制定的《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 案》(下称《行动方案》)日前公布。《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政策 进一步完善,减排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排放管理能力明显加强,氧化亚氮回收利用和排放控制水平 有效提高。己二酸行业、硝酸行业、己内酰胺行业单位产品氧化亚氮排放量持续下降,达到国际领先水 平。此后,逐步加强工业领域氧化亚氮管控力度。 氧化亚氮(N2O)是仅次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第三大温室气体、重要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其增温潜 势约为二氧化碳的300倍,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大气寿命在百年以上。根据最新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数 据,2021年我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为210.2万吨,约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3%,其中工业生产过 程58.0万吨,占27.6%。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 ...
从转变工作理念入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中国环境报· 2025-08-24 23:19
文章核心观点 -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1] - 生态环境部门需通过重塑工作理念 转变治理方式 发展环保产业等系统化举措 深度融入并有效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1][2][7] 工作理念重塑 - 生态环境部门需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引领 超越传统"约束—应对"模式 构建"引导—赋能"新范式[2] - 配合开展全面深化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 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大规模设备更新 消费品以旧换新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等跨部门工作[2] -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全覆盖的营商环境工作方案 将优化理念渗透到环评审批 执法效能 智慧监管 数据共享 政务公开 企业诉求回应 宣传教育等业务领域[3] - 推行"七个一"环评审批措施 包括一张蓝图 一张表单 一个专员 一体推进 一个机制 一网通办 一张清单 实现全链条监管和服务提质增效[3] 治理方式转变 - 通过生态环境标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促进生态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 以环境标准作为创新催化剂[4] - 山东省以"四减四增"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减少落后产能 减少煤炭消费 减少公路运输量 减少化肥使用量 增加新动能 增加清洁能源比重 增加铁路运输量 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4] - 发挥绿色金融引导作用 强化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 烟台市构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 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性[5] - 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要素资源配置政策 打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平台与产业招商系统 实现项目选址—环境合规—政策匹配一键研判[5] - 完善能耗 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效率标准 推动高耗能设备绿色替代 探索"环境执法+帮扶"服务路径 利用大数据 物联网 人工智能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6] 环保产业发展 - 环保产业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支撑 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近年来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7] - 2023年烟台市环保产业营收达1929.20亿元 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7] - 推动环保产业向智能化 绿色化 高端化 集群化转型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8] - 发展膜技术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高效催化剂 先进监测设备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8] - 发挥环境咨询 碳资产管理等绿色生产性服务业作用 为全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专业化服务[8]
大别山深处的英山县如何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中国环境报· 2025-08-18 02:04
生态环境建设 - 深入开展蓝天行动 强化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2] - 推进碧水行动 整治白莲河流域水库岸线及排口19个[2] - 实施净土行动 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98个 治理率达63.67%[2] - 建立大别山五针松保护长效机制 建设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繁育园[2] - 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全县无化工企业及"两高"项目[3] 农业产业升级 - 新建生态茶园2560亩 智慧茶园1820亩 出口茶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万亩[4] - 改造老茶园9200亩 推广宜机化茶园改造及生态增效栽培技术[4] - 红花村和杨家庄基地获生态低碳茶园认证 彭畈村基地通过欧盟认证[4] - 实施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 新建出口茶种植基地两万亩[5] - 构建"茶园直达全球"物流体系 2025年首批出口创汇160万美元[5] 品牌价值提升 - 英山云雾茶品牌价值达51.23亿元 较2024年增长16.44亿元 涨幅47.25%[5] - 英山茯苓 天麻 苍术 桔梗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5] - 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总计160亿元 其中茯苓品牌价值88.15亿元[5] 生态旅游发展 - 孔家坊乡神峰山庄打造生态康养 休闲度假 文化体验综合服务体系[4] - 形成"神峰模式" 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4] 区域经济合作 - 实施"品牌共建+产业集聚"战略 加速形成大别山茶叶集散中心[5] - 举办茶叶出口开门红 乡村音乐潮 品茶赏花季等品牌推广活动[5]
污水处理行业现绿色低碳转型怎么做?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7:07
行业现状与政策背景 - 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2%且呈上升趋势,面临"双碳"目标下的减排难题[1] - 行业正从单一污染治理向减污降碳协同转型,2021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要求推进节能降耗,2023年《实施意见》将减污与降碳目标深度绑定[1] - 传统处理方式为追求高出水标准导致能耗增加,一级A标准厂单位电耗比一级B高1.5倍,间接碳排放占比超50%[1] 技术创新实践案例 - 青岛首创啤酒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模式,节约成本6200万元,减排4万吨CO2e,实现跨行业协同减碳[2] - 北京某厂通过曝气系统优化和沼气发电技术能耗降20%,年减排5000吨CO2e;河北某厂通过工艺优化和光伏发电实现吨水电耗降4.88%,年减排超2万吨CO2e[2] - 广州试点污泥生物炭化项目年减排8000吨CO2e,形成"污水处理-资源回收-碳交易"闭环模式[3] 行业发展瓶颈 - 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健全,存在边界不清、数据获取难问题,依赖国外参数集且区域口径不统一[4] - 厌氧氨氧化等技术面临成本高、运行稳定性差等限制,对进水条件敏感,商业化推广路径不足[4] - 管网渗漏、雨污混流等问题导致碳源浓度低,智慧水务建设滞后影响能耗与排放联动调控[4] 未来发展路径 - 需制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指南和污泥能源化标准,推动厌氧消化+热电联产等模式[6] - 重点突破厌氧氨氧化、好氧颗粒污泥等技术,推广光伏+污水厂等能源自给模式[6] - 应用AI技术构建智慧水务平台,推进管网提质增效提高进水碳源浓度[6] - 设立绿色金融专项支持低碳改造,推动厂网河一体化管理和区域资源循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