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镁合金
icon
搜索文档
上证早知道|央行,最新操作;“AI+交通运输”,七部门部署;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方案来了
上海证券报· 2025-09-28 23:13
今日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9月28日公告称,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1817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 率为1.4%。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数据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 局、国家邮政局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供销合 作总社联合印发《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2026 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交通运输部预计,国庆中秋8天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23.6亿人次,平均每天大概2.95亿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左右。 ·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1—7月同比下降1.7%转为增长0.9%,扭转了自今年5月份以来企业累 计利润持续下降态势。 ·9月27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座谈会,与雅戈尔、美团、中天科技、东软集团、 宝丰能源等民营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听取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的真实情况、面临的困难和对经济形势的 ...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开展“人工智能+有色金属”行动 建设行业大模型
证券日报· 2025-09-28 16:08
《方案》明确了五方面工作举措。 一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提高资源保障水平。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学有序投放矿业权。支 持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资源绿色高效采选冶技术及装备攻关。强化废铜、废铝等废有色金属综合利 用,以及废旧动力电池、废旧光伏组件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 二是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推动超高纯金属等高品质原料、铜合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 料、贵金属功能材料、高端稀土新材料等攻关突破。深入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引导企业提升产品 品质。支持有色金属新材料、低碳冶炼工艺等中试平台建设,发挥重点新材料平台作用,加快材料应用 验证及迭代升级。 三是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快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建设进程。科学合理布局氧化铝、铜冶 炼、碳酸锂等项目。推进氧化铝、电解铝、铜冶炼等行业节能减污降碳改造。推进碳足迹管理体系建 设。开展"人工智能+有色金属"行动,建设有色金属行业大模型。加快研制高端新材料标准以及重点产 品质量管理标准,制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标准,开展铜、铝、铅锌、镁等行业规范公告管理。 四是拓展消费需求,激发市场消费潜能。推动大宗金属消费升级,积极拓展高端铝材、铜材、镁合金应 用。 ...
利好!八部门,重磅发布!
证券时报· 2025-09-28 07:31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推动大宗金属消费升级。围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积极拓展高强、高韧、耐腐蚀铝材应用,加快推广高强高导铜线缆、 5G基站用铜散热器、超低粗糙度铜箔、高精度铜齿轮等高端铜材,持续扩大镁合金在新能源汽车锻造轮毂、一体化大型铸件、电机壳体等部件的应用。 支持上下游企业通过签订长期采购协议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担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合力维护供应链畅通稳定。 统筹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有色金属资源开发、高端材料攻关、节能减污降碳、数字化改造等。用好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等政策, 支持初期市场培育。发挥人民银行信贷市场服务平台、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精准有效支持符合行业规 范、自律公约等条件的项目建设和升级改造。用足用好现有减税降费政策。适时丰富重要有色金属期货交易品种和金融衍生品种。做好重要品种国家储 备。加强相关国有企业考核引导,更多鼓励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建好用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培育一批高 水平技术、技能 ...
八部门:2025-2026年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
格隆汇· 2025-09-28 07:10
推动大宗金属消费升级。围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积极拓展高强、高 韧、耐腐蚀铝材应用,加快推广高强高导铜线缆、5G基站用铜散热器、超低粗糙度铜箔、高精度铜齿 轮等高端铜材,持续扩大镁合金在新能源汽车锻造轮毂、一体化大型铸件、电机壳体等部件的应用。支 持上下游企业通过签订长期采购协议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担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合力 维护供应链畅通稳定。 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 本文来自:工信部 促进高端产品创新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需求,推动超高纯金属等高品 质原料、铜合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贵金属功能材料、高端稀土新材料等攻关突破,提升铝合金及镁 合金结构材料、硬质合金及制品等产品综合性能。深入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 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落实《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支持有色金 属新材料、低碳冶炼工艺等中试平台建设。发挥重点新材料平台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工艺"一条龙"应用 计划,加快材料应用验证及迭代升级。 9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 ...
新能源车轻量化激发镁合金需求
证券日报· 2025-09-26 15:39
镁合金材料特性与优势 - 镁合金是最轻金属结构材料 密度为1.74g/cm³ 是铝的三分之二 不足钢的四分之一 具有显著轻量化优势[1] - 材料具备高比强度 优异电磁屏蔽性能 高导热性及减震特性 可解决设备散热和结构振动问题[2] - 耐腐蚀性技术突破推动应用场景拓展 从潜力材料向主流材料加速转型[2] 应用领域拓展 - 新能源车轻量化需求推动镁合金市场增长 在支撑结构和结构件领域渗透[1] - 人形机器人行业对轻量化高强度材料需求与镁合金性能高度契合[3] -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无人机 消费电子及航空航天领域应用逐步扩大[1][3] 产业链企业布局 - 伊之密开发半固态镁合金注射成型机 覆盖400T至10000T全系列机型 满足新能源汽车高性能铸件需求[3] - 星源卓镁构建完整镁合金压铸核心技术体系 具备模具开发至精密加工全链条技术积累 开展机器人领域技术储备[3] - 鑫源智造与高校合作研究镁合金在智能机器人 无人机等新兴领域的替代应用机会[3]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国家政策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 人形机器人等领域镁合金应用[3] - 材料回收特性符合绿色工程材料定位 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绿色工程材料[1] - 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定制化应用成为市场竞争关键[4]
中金 | 人机系列03:量产背后的硬件创新
中金点睛· 2025-09-25 23:57
中金研究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原型验证"向"量产筹备"跨越的关键节点。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小脑运控能力显著提升,但硬件可行性仍受瓶颈制约。本 篇报告聚焦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围绕"轻量化、抗冲击"等多矩阵创新。 摆线针轮减速器或打开重载场景。 现有人形机器人旋转减速器方案(如谐波、行星减速器)尚未收敛,现有设计难以满足制造业重载场景需求。通过 小型化设计,摆线针轮减速器可适配人形机器人腰髋、下肢等高负载关节。摆线针轮与RV减速器具有技术同源性,国产RV减速器龙头具备工程迁移经 验。 轻量化材料:降本与性能平衡推进。 1)镁合金:密度仅为铝合金的2/3、钢的1/4。国产半固态压铸技术进步,降低镁合金加工端燃爆风险。2)PEEK材 料:位于工程塑料金字塔的顶端,商业化程度受制于材料成本和制造壁垒。 加工工艺:MIM存在于小型复杂件加工。 金属注射成型(MIM)技术结合了粉末冶金与注射成形两大技术优点。MIM适合大规模量产形状复杂件, 与人形机器人存在适配度。我们认为MIM在人形机器人连杆、身体连接件等成本敏感&中小件有加工优势。 材料层面,我们认为镁合金、PEEK(聚醚醚酮)等凭借各自优势,在关节模组、结构 ...
人形机器人材料需求-轻量化迈向“镁”好
2025-09-17 14:59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人形机器人行业和工业机器人行业[1][10] * 镁合金材料行业[1][6] * 宝武镁业(镁合金行业龙头,全产业链覆盖)[4][11] * 新源卓美(专注于镁合金加工)[4][13] 核心观点和论据 人形机器人轻量化趋势和重要性 * 人形机器人减重趋势明显 头部企业新品重量显著下降 例如特斯拉二代机器人相较于前代减轻10千克[2] * 轻量化显著提高机器人灵活度和续航能力 提升全方位性能[2][5] * 结构优化减重空间有限 未来减重重点转向镁合金等轻量化材料应用[1][3] 镁合金的材料优势和应用前景 * 镁合金密度低(仅次于ABS工程塑料) 强度高 散热好 价格较铝合金和复合材料更具竞争力[6] * 在汽车零部件应用中证明卓越减重效果 与铝合金相比可减少1/3重量 与钢铁相比可减少60%重量[6] * 阻尼性能有效控制噪音 增强结构稳定性 提供良好避震效果[7] * 散热性能适用于关节外壳及电机散热需求 类似于汽车行业应用(如方向盘 散热板 车灯)[7] * 美业联合新型机械臂采用镁合金后整体减重33% 整机减重11% 节拍速度提高5%[3] 机器人领域对镁合金的需求潜力 * 工业机器人全部替换为镁材料版本总重量可达2600多吨[8] * 工业机器人数量快速增长(2024年同比增速达40%) 采用镁材料将大幅拉动需求[9] * 大型机械臂单机镁合金用量有望超10公斤 全球工业机器人数量翻倍计算对镁消费拉动可达万吨以上[10] * 人形机器人外壳镁合金用量约为14千克/套 100万台套需求对镁消费拉动可达万吨级别[10] * 人形机器人减震 散热等功能诉求与镁合金特性高度契合[14] 主要镁合金企业情况 * 宝武镁业拥有10万吨原镁和20万吨镁合金产能 计划扩建至50万吨以上[4][11] * 宝武镁业下游业务占比提升(2024年上半年接近50%) 应用广泛(建筑模板 汽车 低空机器 机器人)[11][12] * 新源卓美专注于镁合金加工20年 营收盈利稳步增长 毛利率较高(整体超过30%)[13] * 新源卓美主要收入来自压铸件(60%以上为镁合金压铸件) 产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如显示系统零部件 座椅)[13] * 新源卓美具备一体化生产能力 客户集中度下降 2024年及2025年获大量项目定点 计划扩产和拓展海外市场[13] 其他重要内容 * 镁合金价格优势明显 能降低人形机器人成本[6] * 镁合金强度不足问题能够较好规避[14] * 汽车 低空经济等行业对镁合金用量持续增长 行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15] * 宝武镁业大股东加大股权比例 利于公司远期发展[12] * 新源卓美非常适合作为未使用过镁材料企业的供应商[13]
宝武镁业20250911
2025-09-11 14:33
**宝武镁业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总结**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镁合金材料、人形机器人、汽车制造 [1][2][3] * 核心公司为宝武镁业 提及的合作伙伴与客户包括优必选、图灵公司、南京艾斯顿、赛力斯、华为、特斯拉(通过宁波拓普)、吉利、奇瑞、比亚迪等 [2][3][11][15][18] **核心观点与论据:镁合金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与优势** * 公司正积极推动镁合金在机器人尤其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与优必选合作探索替代铝合金 其机器人京东售价约29万元/台 [2][3] * 客户选择材料主要考量成本与轻量化 镁合金仅需改进模具即可替代铝合金 设备无需更换 表面处理可解决防腐问题 综合性价比高 [2][3][4] * 镁合金密度约1.8克/立方厘米 轻量化优势明显 整体成本具竞争力 公司承诺其价格不高于原铝合金价格 [5][6] * 单台人形机器人镁合金最高用量约5公斤 主要分布于胸腔、背部罩壳、手臂及腿部关节等位置 [7][8] * 部分部位应用成功后具强可复制性 5公斤并非用量上限 [9] * 当前推广侧重于外观件/覆盖件 主要受客户开发策略而非技术限制 [10] * 公司是首家采用压铸工艺生产镁合金结构件以替换材料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 [11] * 从图纸冻结到量产周期约45-60天 [12] * 与多家客户接洽 包括艾斯顿、深圳某公司及海外公司 但暂无法提供明确预期数量 [13][14] **核心观点与论据:镁合金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 赛力斯在车用镁领域推进迅速 源于其对镁特性的深入研究及与华为的紧密合作 预计明年中或年底可实现单车用镁100公斤的目标 [15] * 汽车行业推广镁合金曾面临耐腐蚀性、力学性能及成本三大问题 目前主流车企如赛力斯、吉利、奇瑞、比亚迪等对其认知已无短板 [18] * 镁合金单价目前低于铝合金 且轻约三分之一 加工费与铝合金基本一致 CNC加工难度较低节省的成本可覆盖表面处理增加的费用 在电驱壳体等部件上对标压铸铝ADC12成本且价格不高于它 [19] * 赛力斯大件厚地板零部件装车反馈成功 但行业推广需解决商业模式问题(如运输成本高需主机厂内设车间生产) [19][20] **其他重要内容:公司经营与镁价动态** * 镁价近期上涨至17,000元/吨 主因行业反对价格内卷及企业停产保价 当前供求关系略好转但总体供过于求 [3][21] * 在17,000元/吨价格下 公司除青阳厂外其他厂区均盈利 例如2025年上半年五台山厂区利润近4,000万元 巢湖厂区成本约16,500元/吨也实现盈利 [3][21] * 2025年远美和白云石预计出货量约1,100万吨 但盈利能力较低(每吨净利润仅几块钱) [3][22] * 巢湖地区2025年全年销量预计近300万吨 较2024年有显著增长 [22][23] * 圆煤2025年出货量预期维持在12-13万吨 [2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6,000多万元 镁及其深加工业务与铝业务的毛利贡献基本相当 [3][25] * 镁业务利润较往年减少(2024年价格从2.2万元/公斤降至1.6万元/公斤 2025年在1.5-1.7万元/公斤波动) 当前每公斤利润与铝基本持平甚至铝略高 [25]
宝武镁业(002182) - 2025年9月1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1 08:24
行业概况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原镁产量47.68万吨,同比下降2.19% [1] - 上半年镁产品出口量22.15万吨,同比减少6.18% [1] - 镁价区间15,000-17,000元/吨,镁铝比降至0.8-0.9历史低位 [1] 矿产资源储备 - 巢湖宝镁白云岩矿储量0.9亿吨(已开采) [1] - 五台宝镁白云岩矿储量5.8亿吨(未投产) [1] - 安徽宝镁白云岩矿储量13亿吨(未投产) [1] - 甘肃宝镁石英岩矿储量295万吨,预计2025年四季度开采 [2] 汽车领域应用 - 新能源车企单车用镁量达20kg以上 [3] - 未来大型压铸件可使单车用镁量提升至50-100kg [3] - 仪表盘支架、电驱壳体、后地板等部件加速镁应用 [3] - 赛力斯、吉利、上汽等车企加大镁产品渗透 [3] 机器人领域优势 - 镁合金具备"轻、快、稳、省"四大优势 [4] - 重量减轻、节拍速度提高、热传导性能优异 [4] - 减震能力提升精准度,电磁屏蔽抗干扰 [4] - 已成立机器人业务工作小组开展客户对接 [4] 电动自行车应用 - 爱玛、雅迪等头部企业采用镁合金轮毂及车架 [6] - 实现车身减重、续航提升和减震效果优化 [6] - 新国标推动镁合金替代塑料件进程 [6] - 与行业头部车厂建立合作关系 [6]
轻量化材料深度:铝合金、镁合金、玻璃纤维和碳纤维(附94页PPT)
材料汇· 2025-09-10 15:29
轻量化材料概述 - 轻量化材料能够实现产品减重,具备经济和环保的双重效益 [2] - 主流且具备成长潜力的轻量化材料包括铝合金、镁合金、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等 [2] - 轻量化概念的应用场景已从赛车运动横向拓展至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风力发电和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9] - 轻量化的目的不仅追求性能提升,还着眼于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和提升成本效益 [10] - 实现轻量化的途径包括轻量化材料、轻量化结构和轻量化制造工艺,其中轻量化材料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手段 [18] 轻量化效益 - 汽车领域:重量减少25%可使加速时间从10秒缩短至6秒,质量下降10%可使油耗下降8%、碳排放减少约4% [13] - 风电领域:叶片质量减小可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降低对机塔和轮轴的负载,提高风机输出功率和运行效率 [13] - 航空航天领域:飞机减少2500kg可降低20%油耗,民用飞机每减轻1磅重量可节约使用成本约200美元 [13] - 轨道交通领域:车辆减重10%可降低能耗5%-7%,轻量化设计可减小轨道磨损与变形,降低线路维护成本 [13] - 机器人领域:采用轻质材料制造的水下机器人电机主轴减少1.0-1.5kg总重,电机效率提高4%-5%,年用电量减少5.2×10^9至7.8×10^10kW·h [13] - 电动汽车领域:减重100kg可节省约20%的电池成本和日常损耗成本 [13] 铝合金 - 铝是地壳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密度为2.7g/cm³,远低于普通碳素钢的7.85g/cm³ [27] - 2023年全球原铝产量为7058.1万吨,同比增长2.24%,中国原铝产量为4159.40万吨,同比增长3.61% [28] - 2023年全口径国内铝消费量达到4786万吨,创历史新高,较2022年增长7.6% [28] - 交通运输领域是铝合金最大的应用板块,2022年占比达26.5%,较2020年的23%提升3.5个百分点 [31] - 纯电动汽车的单车用铝量为292kg,较传统燃油汽车的206kg高出42% [48] - 预计2025年国内汽车用铝量有望达642.6万吨,较2022年增长68.65%,2030年汽车用铝量约为1008万吨,较2022年增长164.55% [50] - 中国铝合金行业集中于低端领域,市场集中度较低,2021年铝型材行业CR5仅6%左右 [55] 镁合金 - 镁是目前商用的最轻金属结构材料,密度为1.74g/cm³,是铝的2/3、钢的2/9 [64] - 镁合金较铝合金轻15%-20%,且具备更强的减震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机械属性 [59] - 2023年我国镁合金产量为27.60万吨,同比下降2.47% [64] - 汽车工业是镁合金最大的应用领域,占比约为70% [64] - 2022年中国单车用镁量仅为6.84kg,占整车重量的0.57%,与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制定的2025年单车用镁25kg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76] - 镁价自2023年10月起持续下探,截至2024年3月27日,镁价已下探至19260元/吨,镁铝价格系数比仅为1.00 [59] - 预计2022年全球车用镁合金市场规模为33亿美元,2032年将达77.8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10% [79] - 中国镁合金市场集中度高,2021年前五大厂商市场份额占八成以上,其中云海金属占比达35% [84] 玻璃纤维 - 玻璃纤维是一种具有性价比优势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传统产品价格约在4000-6000元/吨 [3] - 风电纱和电子纱等中高端玻纤产品的售价约为传统产品的两倍,单位价值量提升明显 [3] - 2023年风电领域玻纤增速约达18.2%,电子电器领域玻纤增速约达7.14%,均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3] - 玻璃纤维在复合材料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的84% [16] 碳纤维 - 碳纤维密度为1.5-1.8g/cm³,在复合材料市场中约占6%的份额 [16] - 碳纤维在风电叶片、光伏热场和氢能储运等领域加速渗透 [3] - 预计2021-2025年碳纤维在风电领域的需求量年复合增速约为25%,在压力容器领域增速为20%,在碳碳复材领域增速为30% [3] - 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的发展突破有望为碳纤维带来新的应用方向 [3] 投资建议 - 建议优先关注在轻量化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或需求增长潜力较大的材料(如铝、镁、玻璃纤维、碳纤维等)的公司 [3] - 具备一定业务稀缺性或细分龙头优势的公司更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