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SU7 Ultra

搜索文档
雷军千亿豪赌转型硬核科技 小米“基因重塑”市值增万亿
长江商报· 2025-09-28 22:59
公司战略转型 - 2020年公司启动五年千亿研发投入计划 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 [2][4] - 战略调整源于外部质疑和内部焦虑 包括被指"组装厂"及面临苹果三星华为竞争压力 [3] - 重构管理团队并押注造车与造芯 雷军称押上全部身家勇往直前 [4] 芯片研发历程 - 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 2017年澎湃S1芯片仅售出五六十万台 2018年暂停SOC研发 [4] - 2021年重启芯片研发 定位高端并死磕3nm工艺 [5] - 2022年受地缘政治影响营收降14.7% 净利润骤降87.2% 芯片团队士气动摇 [5][6] - 2023年OPPO放弃造芯后 公司重申坚持芯片研发 [6] - 2024年初玄戒O1芯片投片成功 投片费超2000万美元 [7] - 2025年5月搭载自研芯片的手机平板正式发布 [8] 汽车业务发展 - 2021年9月宣布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 打造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 [10] - 2022年因资源不足暂停Ultra项目 后通过团队激励重启 [11] - SU7 Ultra电机功率达1300马力 百公里加速1.98秒 [11] - 2025年6月以6分45秒刷新纽北赛道量产车纪录 [11] 人才与组织建设 - 雷军将"找人"作为首要任务 第一年80%时间用于组建创始团队 [14] - 引进多位行业高管 包括卢伟冰等四人成为新十年合伙人 [14] - 2025年引进法拉利F1空气动力学专家及宝马工程师等海外人才 [15] - 以千万元级薪酬挖角DeepSeek-V2关键开发者 [16] - 设立百万美元技术大奖 2024年奖金升至1000万元人民币 [16] 研发与财务表现 - 截至2024年底研发人员21190名 占比48.5% 全球专利超4.2万件 [17] - 2022年启动非核心业务优化 收缩边缘产品线并减少营销费用 [18]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2024年收入1041亿元 同比增长30% [18] - 2025年第二季度互联网业务毛利率达75.4% [18] - 截至2025年6月底资金规模达1927.68亿元 [19] 市场价值变化 - 市值从2020年10周年时2454亿港元增至1.42万亿港元 增长超万亿港元 [2][19] - 折合人民币市值增加约1.08万亿元 [19]
雷军的敌人正在变多
盐财经· 2025-09-28 09:48
作者 | 吴阳煜 编辑 | 江江 视觉 | 顾芗 置顶微博从《勇气》换成了《改变》,雷军的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在9月25日晚到来。 今年的演讲聚焦在小米玄戒芯片和小米汽车背后的故事。按雷军事前透露的,造车同时,重启造芯,把 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家底全押上了,他的压力巨大。 ,, 9月25日,雷军进行了2025年度演讲 在年度演讲上,雷军回顾了小米汽车造车历程,称"造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从连续两年将自家汽车产品定为演讲主题,再到近期小米二季度财报公布后,雷军在微博单拎出来特别 表扬——不难看出,曝光度更高的汽车业务,正成为小米流量的突破口。 小米2025年二季度财报公布后,雷军在个人社媒上谈及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数据 然而,9月26日,年度演讲结束后的第二天,市场的反应却很冷淡—— 其股价一度跌超8%,市值蒸发超 千亿港元。 另一边,从官宣造车伊始,在互联网上,伴随着小米汽车泼天流量而来的,还有关于"抄袭还是致敬"等 诸多关注。 尤其是小米在9月以远程OTA升级的方式,对超过11万辆SU7标准版宣布召回,在车圈内外,又引起了关 于小米汽车产品质量和品控的热议。 雷军转发小米汽车召回SU7相关回应 回顾过去,一 ...
当「悦己」走入汽车市场,小米定制服务想要玩点不一样的
36氪· 2025-09-27 13:3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主流汽车市场在30-40万元价格区间陷入"效率优先"的规模化竞争 导致产品高度同质化 [2][3] - 车企为控制成本和快速交付 普遍采用单一外观、内饰和配置的固定套餐模式 [3] - 行业普遍仅提供4-5种车身颜色选择 且以黑白灰银等安全色为主 [4][18] - 汽车设计语言因过度追求风阻系数而日趋相似 [4] - 定制服务长期被保时捷、法拉利、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垄断 普通消费者需额外支付30-50万元选装费用 [12][13][14] 小米汽车定制服务创新 - 在30-40万元区间首次推出超豪华品牌级别的定制服务 打破行业空白 [5][15] - 首批推出26项个性化配置 涵盖车漆、车标、座椅、饰板材质、轮毂配色、卡钳等 [5][25] - 量产版提供8-9种车漆选择 定制服务目标提供超100款色漆 [18] - 采用手工精细工艺 如紫水晶配色需5次人工打磨抛光 整个工艺耗时近50小时 [20][21] - 单款车漆开发成本超200万元 [18] 技术挑战与供应链管理 - 车漆开发涉及艺术审美、材料科学和工业制造的复杂工程 [19] - 需实现柔性生产模式 在自动化产线中穿插定制化生产 [26] - 定制服务SKU零碎化且供应链更长 对供应商管理和质量验收要求极高 [26] - 公司凭借手机、智能设备及家电领域的制造经验 具备强韧的工业管理能力 [27] 市场战略与消费趋势 - 消费决策核心从"是否实用"转向"是否悦己" 情绪价值和个性表达成为新消费支点 [32][33] - SU7打破国外品牌在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领域的垄断地位 [36] - YU7车型1小时大定量超28万单 创中国汽车工业史纪录 [36] - 通过定制服务挖掘产品价值点 重构行业竞争逻辑 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赛 [52][55] 商业模式创新 - 在效率性价比与高溢价稀缺性之间寻找第三条发展路径 [52] - 将奢侈品经营模式、材质用料和服务体验与消费品融合 [54] - 通过提升产品价值替代压低价格 超越传统爆品逻辑 [54] - 为行业提供转向"价值竞赛"的新发展范式 [55]
雷军揭秘小米SU7 Ultra纽北挑战内幕:项目曾被砍,邮件石沉大海
凤凰网· 2025-09-25 12:50
公司战略与目标 - 小米汽车自2021年9月启动之初便设立打造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的宏大计划 [1] - 项目由一群对汽车充满热情的工程师驱动 包括首席测试车手阿灿(任周灿)从业余车手成长为冠军得主 [1] - 团队选择自研自产小米V8S超级电机以实现性能目标 [1] 项目发展历程 - SU7 Ultra项目在2022年春节后因资源聚焦一度被取消 [1] - 三个月后工程师团队内部会议提出"在纽北上干翻保时捷"的提议使项目重启 [1] - 2023年8月首次联系纽北官方遭遇三个多月已读不回 官方质疑中国手机公司为何刷纽北赛道 [1] - 团队用详尽计划和雄心打动赛道官方获得测试机会 [1] 测试挑战与突破 - 团队预定了2023年10月9日和10日连续两天包场时间但因下雨全部取消 [2] - 经过不懈争取最终在10月28日获得仅十分钟的跑圈机会 [2] - SU7 Ultra原型车抓住唯一机会创下惊人纪录 [2] 赛道成绩表现 - 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官方圈速总榜名列历史第三 [2] - Ultra量产车成为全球量产电动车在纽博格林赛道榜首 [2] - 成绩正在改变全球汽车工业对中国汽车的固有印象 [2]
小米汽车SU7系列新增支持4K云台摄像头等生态件
环球网资讯· 2025-09-21 04:56
产品生态扩展 - 小米汽车通过Xiaomi HyperOS 1 10 0系统升级新增对4K云台摄像头、磁吸物理按键、AI空间交互传感器及车载磁吸/无线充电手机支架四个生态件的支持 [1] - 4K云台摄像头支持车内儿童看护、远程宠物看护及旅途视频记录功能 并可通过小爱语音控制转动和开关 [4] - 磁吸物理按键可通过联动小米超级任务实现一键开启空调、一键全览地图等自定义功能 [5] 智能交互功能 - AI空间交互传感器通过六个特定手势联动小米超级任务 例如一个手势控制音乐或进入特定场景 [5] - 车载磁吸/无线充电手机支架提供手机便捷充电功能 并配备遗忘提醒防止手机遗落车内 [5] 未来发展规划 - 所有新增生态件均支持与小米超级任务智能联动 公司计划未来为SU7系列和SU7 Ultra增加更多生态件产品 [5]
又有人和小米开撕?为什么小米的“敌人”越来越多?
36氪· 2025-09-14 23:27
事件概述 - 汽车圈知名博主闫闯公开宣布出售YU7车辆并停止使用小米产品 理由是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 涉及产品质量 宣传诚信和用户体验等问题 [1][2] - 事件引发广泛讨论 支持者认为其揭露了小米产品的真实问题 反对者质疑其动机可能涉及流量炒作或商业利益 [13] 产品具体问题 - 车辆存在普遍异响问题 用户反馈后排左侧异响现象非个例 且官方未有效解决 [1][2] - 碳纤维前舱盖选配件被指宣传与实际效果不符 该部件售价42000元 但用户实测缺乏宣传中的下压力和刹车降温功能 [4] - 车规级标准应用存在双标嫌疑 小米强调纸巾盒等配件为车规级 但核心部件如芯片仍使用消费级 引发诚信质疑 [4] - 驾驶辅助系统事故案例被提及 但行业普遍存在智驾能力夸大问题 该问题需结合行业背景看待 [6] 公司运营与品牌风险 - 宣传与实测一致性不足 高端配置如双风道碳纤维前舱盖缺乏透明数据支撑 易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9] - 质量控制存在缺陷 异响等细节问题反映整车调校与装配细腻度不足 影响用户日常体验 [9] - 用户反馈机制效率低下 问题响应和修复不及时 导致不满情绪积累和口碑恶化 [9] - 核心零件可靠性受质疑 车规级芯片等基础安全部件未达标可能引发信任危机或法律风险 [10] 行业与产品特性影响 - 汽车作为高单价和高信任度消费品 用户对安全 质量和体验的敏感度远高于电子产品 问题易被放大 [12] - 产品力是品牌信任根基 营销无法掩盖基础瑕疵 若问题持续未解 价值观不一致标签可能扩散 [15] 潜在改进方向 - 需加强宣传严谨性 提供高端配置的透明实测数据以避免用户实测落差 [9] - 应提升质量控制 重点优化异响等细节体验 强化整车调校与装配工艺 [9] - 须完善售后响应 建立高效问题沟通和修复机制 防止口碑恶化 [9] - 需推动核心零件标准化 确保车规级芯片等基础部件可靠性以重建信任 [10]
有车企缺订单,小米汽车缺产能丨一分钟财报
晚点LatePost· 2025-08-21 13:45
小米汽车业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集团总收入达1160亿元,连续五个季度创新高,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4] - 汽车业务交付8.1万辆新车,营收206亿元,占集团总收入近两成 [4] - 单车均价(不含税)环比提升1.6万元至25.4万元,季度毛利率上升至26.4% [4] 交付目标与订单情况 - 截至7月底未交付订单超过40万辆,YU7标准版交付周期为55-58周,Pro版为47-50周,Max版为41-44周 [4] - 全年交付目标为35万辆,上半年累计交付15.7万辆,下半年需交付近20万辆,月均超过3.3万辆 [5][6] - 7月交付量首次突破单月3万辆,接近北京一期工厂产能天花板 [6] 产能与工厂情况 - 北京一期工厂每月分配2万至2.5万产能给YU7,二期工厂额定年产能15万辆但尚未投产 [6] - 从零到月产3万辆对新工厂是巨大挑战,销售、交付、售后体系扩张带来管理挑战和效率损耗 [6] 销售渠道与门店情况 - 截至6月底国内开设335家汽车销售门店,计划继续开店并升级至500平方米以上旗舰大店 [7] - 部分门店自然客流下降,销售人员反映工作量巨大但收入增长有限,准车主抱怨服务滞后 [7] 业务盈利目标 - 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经营亏损在二季度收窄至3亿元,目标下半年实现单季或单月盈利 [7] - 全面盈利或累计盈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7] 行业背景与竞争 - 小米造车成功得益于全球电动车产业集群红利,后发优势压缩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 [8] - 未来竞争将回归制造业本质,包括单车毛利持续性、费用管控、供应链管理等 [8]
有车企缺订单,小米汽车缺产能丨一分钟财报
晚点Auto· 2025-08-21 10:54
财务表现 - 集团第二季度总收入达1160亿元 连续五个季度创新高 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 同比增长75.4% [3] - 汽车业务营收约206亿元 占集团总收入近两成 [3] - 单车均价(不含税)环比提升1.6万元至25.4万元 季度毛利率升至26.4% [3] - 汽车及创新业务经营亏损收窄至3亿元 目标下半年实现单季或单月盈利 [6] 交付与订单 - 当季交付8.1万辆新车 截至7月底未交付订单超过40万辆 [3][4] - YU7标准版交付周期55-58周 Pro版47-50周 Max版41-44周 [4] - 上半年累计交付15.7万辆 下半年需交付近20万辆才能达成全年35万辆目标 [4] - 7月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辆 其中YU7仅6042辆 [4] 产能与供应链 - 北京一期工厂月产能约3万辆 已接近产能天花板 [4] - 额定年产能15万辆的二期工厂仍未投产 [4] - 从零到月产3万辆对新工厂是巨大挑战 存在管理效率损耗 [5] 销售与服务网络 - 截至6月底国内开设335家汽车销售门店 [5] - 部分门店自然客流下降 销售人力闲置现象显现 [5] - 渠道建设坚持三方向:继续开店 位置调优 开设500平米以上旗舰店 [5] - 交付服务能力滞后 客户关系维护工作量巨大 [5] 战略定位 - 明确不参与价格战和内卷 核心是保障订单交付 [3][4] - 利用后发优势接入全球最成熟电动车产业集群 压缩试错成本 [6] - 承接平台经济增长放缓后的人才溢出 享受行业先驱红利 [6] - 最终回归制造业本质:毛利持续性 费用管控 供应链稳定 [6]
小米集团-W(1810.HK):25Q2经营创新高 汽车规模效应加速释放
格隆汇· 2025-08-21 10:4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H1总营收2272亿元 同比增长38.2% 经调整净利润215亿元 同比增长69.8% [1] - 2025Q2总营收1160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 同比增长75.4% [1] 汽车业务 - Q2智能电动等创新业务收入213亿元 同比增长234% 环比增长14% [2] - Q2汽车交付量8.1万辆 同比增长198% 环比增长7% ASP达25.4万元 同比增长11% [2] - Q2汽车业务毛利率26.4% 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 环比提升3个百分点 [2] - Q2智能电动业务经营亏损3亿元 环比收窄 6月YU7上市推动交付量提升 [2] 智能手机业务 - Q2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55亿元 出货量4240万台 连续8个季度同比增长 [2] - 中国大陆4000-5000元价位市占率24.7%排名第一 5000-6000元价位市占率15.4%同比提升6.5个百分点 [2] - 自研3nm旗舰SoC玄戒O1实现规模化量产 [2] IoT与生活消费 - Q2 IoT业务收入387亿元 同比增长45% 毛利率22.5%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3] - 智能大家电营收同比增长66% 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超60% [3] - 冰箱出货量超79万台同比增长超25% 洗衣机出货量超60万台同比增长超45% [3] - 平板出货量同比增长42.3% 6月发布小米AI眼镜拓展业务空间 [3]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4744/5887/6964亿元 同比增长30%/24%/18% [3] - 预计归母净利润437/567/714亿元 同比增长85%/30%/26% [3] - 三年EPS复合增长率45% 人车家生态实现闭环 [3]
21调查|二手车价坚挺:小米“催收尾款”的锅,“黄牛”们不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3:37
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因要求客户在车辆下线前提早支付尾款引发争议 部分车主认为该条款不合理且存在风险 而公司解释该政策旨在打击黄牛和减少订单流失 [1][2][12] - 公司交付政策与行业惯例存在差异 行业普遍采用提车时支付尾款的模式 [3][4] - 二手市场数据显示SU7 Ultra和YU7订单及二手车价格虽较上市初期炒作高点有所回落 但保值率仍保持较高水平 [10][11] 交付政策争议 - 公司要求部分车主在车辆下线前7天内支付尾款 否则将取消订单且不退定金 [1][2] - 该条款被写入《购车协议》 涉及车型包括YU7、SU7和SU7 Ultra [2] - 有车主在车辆显示3-6周下线时被催款 且面临车辆到店前支付全款的风险 [1][13] 公司政策解释 - 在两种情况下要求提前付款:客户希望推迟提车时需支付2-3万元保证金 客户存在较高不提车可能性时需支付尾款或1-2万元首付 [5] - 公司通过客户拒不配合办理手续或在官方渠道流露不想要车意向来判断"较高不提车可能性" [7] - 公司规定如订单被判定为异常有权取消订单且不退定金 [8] 黄牛订单影响 - 公司曾受黄牛订单困扰 SU7 Ultra订单最高被炒至65万元 YU7订单被炒至2万元 [9] - 目前二手SU7 Ultra平均价格45.61万元 保值率86.07% 较上市初期最高64.88万元下降5.08万元 [10] - 二手YU7平均价格36.81万元 甚至高于现价32.99万元的Max版 [11] 产能与交付挑战 - 公司上市15个月交付量达31.17万台 达到该交付量较蔚来缩短三年多时间 [2] - YU77月仅售出6042台 居SUV销量第48位 标准版交付最长需60周 Max版需30-40周 [17] - 公司下架SU7和SU7 Ultra部分配置以优化生产流程 [18] - 大量SU7 Ultra车主转配YU7 造成YU7产能压力 [15][17] 车主反应 - SU7 Ultra挖孔版车主因无法获得具体提车时间且被催款而感到失望 [15] - 有车主付款三周后仍未提车 公司最终退回尾款 [13] - 部分车主被误判为黄牛 遭受网络攻击 [15] 行业对比 - 蔚来采用提车时支付尾款的模式 [3] - 其他品牌通过赋予首任车主专属权益(如免费换电、三电终身质保)来抵制黄牛 [6] - 特斯拉要求客户承诺一年内不转让车辆否则支付违约金 [6] - 问界对超70天交付周期的车主每天发放200元补偿 上限1万元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