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雷军千亿豪赌转型硬核科技 小米“基因重塑”市值增万亿

公司战略转型 - 2020年公司启动五年千亿研发投入计划 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 [2][4] - 战略调整源于外部质疑和内部焦虑 包括被指"组装厂"及面临苹果三星华为竞争压力 [3] - 重构管理团队并押注造车与造芯 雷军称押上全部身家勇往直前 [4] 芯片研发历程 - 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 2017年澎湃S1芯片仅售出五六十万台 2018年暂停SOC研发 [4] - 2021年重启芯片研发 定位高端并死磕3nm工艺 [5] - 2022年受地缘政治影响营收降14.7% 净利润骤降87.2% 芯片团队士气动摇 [5][6] - 2023年OPPO放弃造芯后 公司重申坚持芯片研发 [6] - 2024年初玄戒O1芯片投片成功 投片费超2000万美元 [7] - 2025年5月搭载自研芯片的手机平板正式发布 [8] 汽车业务发展 - 2021年9月宣布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 打造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 [10] - 2022年因资源不足暂停Ultra项目 后通过团队激励重启 [11] - SU7 Ultra电机功率达1300马力 百公里加速1.98秒 [11] - 2025年6月以6分45秒刷新纽北赛道量产车纪录 [11] 人才与组织建设 - 雷军将"找人"作为首要任务 第一年80%时间用于组建创始团队 [14] - 引进多位行业高管 包括卢伟冰等四人成为新十年合伙人 [14] - 2025年引进法拉利F1空气动力学专家及宝马工程师等海外人才 [15] - 以千万元级薪酬挖角DeepSeek-V2关键开发者 [16] - 设立百万美元技术大奖 2024年奖金升至1000万元人民币 [16] 研发与财务表现 - 截至2024年底研发人员21190名 占比48.5% 全球专利超4.2万件 [17] - 2022年启动非核心业务优化 收缩边缘产品线并减少营销费用 [18]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2024年收入1041亿元 同比增长30% [18] - 2025年第二季度互联网业务毛利率达75.4% [18] - 截至2025年6月底资金规模达1927.68亿元 [19] 市场价值变化 - 市值从2020年10周年时2454亿港元增至1.42万亿港元 增长超万亿港元 [2][19] - 折合人民币市值增加约1.08万亿元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