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

搜索文档
2025年,盘一盘中国智驾的自动驾驶一号位都有谁?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0 23:33
行业技术趋势 - 2023年起自动驾驶领域迎来以端到端为主导的技术转向 2024年成为行业公认的新一代量产主流方案 2025年VLA和世界模型成为下一代量产突破方向[1] - 技术架构迭代伴随研发路径 人才结构与竞争格局重新洗牌 领军人物技术判断决定团队在重构期能否站稳脚跟甚至超车领先[1] - 端到端架构正逐步成为智能驾驶新基座 大模型 世界模型 VLM方案等技术加速从学术界走向工业界[53] 理想汽车 - 郎咸朋2018年加入理想汽车担任自动驾驶负责人 职位从自动驾驶业务总经理转变为自动驾驶副总裁[5] - 2023年年底全场景NOA推送标志理想辅助驾驶从高速向城市场景延展 2024年7月15日推送无图NOA功能首次实现对先验信息依赖突破[5] - 去年E2E+VLM双系统成为业界智驾方案标杆 今年主攻VLA司机大模型已量产[5] 小米汽车 - 叶航军2021年初被雷军点将主持小米自动驾驶业务 小米SU7爆火后智能技术能力快速提升[7][8] - 1000万Clips版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出厂即搭载 学术界推出VLA 强化学习 世界模型 3DGS等前沿工作[9] - 小米不惜代价做好辅助驾驶 正努力跻身智驾第一梯度[9] 蔚来汽车 - 任少卿2020年8月加入蔚来担任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 曾担任Momenta研发总监兼联合创始人[11] - 大力推动蔚来智能驾驶技术发展 特别在城区NOA规模铺开和全域领航辅助NOP+功能发布做出重要贡献[11] - 今年主推世界行为WA自动驾驶路线 核心思路是海量使用云端仿真数据让大模型理解世界而学会驾驶[11] 小鹏汽车 - 李力耘2019年6月加入小鹏汽车 2023年8月2日接班吴新宙成为小鹏智驾总负责人[14][15] - 负责小鹏汽车高速和城市自主导航辅助驾驶系统NGP研发 是国内为数不多纯视觉方案拥簇[14][15] - 算力算法数据域控制器线控底盘全链路布局 传感器以外采为主坚持纯视觉方案[15] - 近期小鹏G7 Ultra将迎来OTA升级 AI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融入全场景VLA大模型[16] 比亚迪 - 杨冬生现任比亚迪副总裁兼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 2005年加入比亚迪[18] - 作为DM-i超级混动系统总设计师 主导研发技术助力比亚迪新能源销量自2022年起多次夺取月度销量冠军[18] - 2024年比亚迪全系车型都将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 开启全民智驾新时代[20] 地平线 - 苏箐2022年加入地平线担任高阶智能驾驶项目总负责人 曾任华为汽车BU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22] - 地平线端到端HSD方案搭载J6P量产上车 自研芯片+智驾方案双管齐下[22] - 大众汽车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 苏箐担任CTO[22] Momenta - 曹旭东2016年创办Momenta 提出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 飞轮是数据驱动 两条腿是量产自动驾驶L2和完全无人驾驶L4[25] - 战略核心理念是通过L2量产车收集数据反哺L4技术迭代 形成数据→算法→产品→数据正向循环[25] - 技术路线选择端到端大模型和无图方案 2025年已跻身智驾第一梯队成为全球品牌共同选择[26] - R6飞轮大模型频繁现身公众视野 2019年把核心精力投入数据领域布局进入成果初现阶段[26] 大疆车载(卓驭) - 沈劭劼担任大疆车载总负责人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 科大-DJI联合创新实验室主任[30] - 截至2025年5月卓驭已与9家主流车企达成合作 包括大众汽车 上汽通用五菱 比亚迪等[31] - 已有20余款车型量产 还有30多款车型即将量产落地 预计2025年有200万台车型搭载大疆车载智驾系统上路[31] 英伟达 - 吴新宙2023年加入英伟达现任自动驾驶团队总负责人 曾担任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35][36] - 在小鹏汽车期间带领团队完成高速NGP和城市NGP量产落地 推动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发展[35] - 英伟达自动驾驶推出覆盖从数据 感知到大模型智能体的全栈技术[36] 百度 - 王亮现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首席研发架构师 IDG技术委员会主席 阿波罗智能技术董事[40] - 2024年主导VTA基础大模型和纯视觉智驾路线在极越01车型实现量产应用[40] - 带领团队推出支持全国300城覆盖的领航辅助驾驶方案[40] 博世中国 - 吴永桥2024年1月出任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事业部中国区总裁 推动博世城市NOA产品落地[42] - 2024年5月发布首款城市NOA产品并计划年底覆盖24个城市[42] - 主张主机厂聚焦用户体验而供应商承担标准配置开发 提出智能驾驶技术趋同 特斯拉算法领先等观点[42] - 博世坚定推进一段式端到端技术 与文远知行联合基于英伟达Orin Y打造一段式端到端方案8月底在奇瑞高端车型量产[43] 小马智行 - 楼天城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中国公认大学生计算机编程第一人 算法领域卓越成就[45] - 主导开发世界模型技术 使小马智行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建立独特技术优势[45] 元戎启行 - 周光2021年正式任职元戎启行CEO 公司完成阿里巴巴战略领投3亿美元B轮融资[48] - 近日发布最新一代搭载VLA模型的辅助驾驶平台DeepRoute IO 2.0[49]
“汽车恒大论”是一场难解的阳谋
36氪· 2025-06-03 02:04
行业现状与风险预警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警示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类似"恒大"的潜在风险,指出部分主机厂过度追求市值与股价而忽视商业逻辑,并提议对主机厂进行全面审计[1] - 行业出现新车大幅降价现象,魏建军认为降价与质量保证不可兼得,同时批评2025年初出现的过度宣传和夸张怪象损害用户权益[1] - 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从2017年的7.8%降至2024年的4.4%,全行业利润总额从6833亿元跌至5086亿元,显示行业盈利能力持续恶化[13] 市场反应与股价表现 - 魏建军讲话引发汽车板块集体下跌:比亚迪A/H股分别跌5.93%/8.60%,赛力斯跌4.23%,长城A/H股跌2.69%/5.52%,上汽跌2.49%[2] - 造车新势力同步下跌:小鹏跌4.44%,蔚来跌3%,理想跌3.17%,吉利控股暴跌9.46%[2] - 截至5月28日市值排名:比亚迪1.12万亿居首,赛力斯2281.81亿第二,长城1950.72亿第三,上汽跌破1900亿滑至第四[3] - 2024年股价涨幅:比亚迪45.03%,赛力斯76.80%,上汽57.75%,长城仅5.66%;但2025年内长城与上汽分别下跌13.86%和21.48%[3] 财务指标深度分析 - 资产负债率:赛力斯87.38%最高,比亚迪74.64%,吉利69.8%,上汽63.77%,与国际车企61%-84%区间基本相当[6] - 有息负债规模:上汽945亿元(占比15%),吉利860亿元(17%),比亚迪285.8亿元(5%),赛力斯仅7亿元(0.8%)[6] - 流动性负债:比亚迪4960亿(同比+9.33%),上汽5119亿(-6.49%),吉利901.68亿(+21.42%),赛力斯762.65亿(+102.96%)[8][9] - 应付账款异常:比亚迪应付票据及账款达2440亿(+22.95%),其中应付账款2416亿(+24.28%);赛力斯应付票据及账款684.51亿(+127.04%)[8][9] 价格战与市场动态 - 2025年1-4月新能源车仍是降价主力:纯电动车降价28款(同比减少24款),平均降幅2.7万元(力度13.3%)[14] - 比亚迪促销策略:3月对10款非智驾车型降价约1万元,5月对22款智驾车型最高补贴5.3万元,带动4月销量同比增21.3%至38万辆[14][15] - 行业库存压力:4月末全国乘用车库存350万辆(环比+15万),库存销售天数达57天,创近年新高[17][18] 行业治理与监管动向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倡议维护公平竞争,反对低于成本价倾销和垄断行为,整治"零公里二手车"等乱象[16] - 比亚迪回应经销商资金链断裂事件,称乾城集团因盲目扩张导致问题,部分4S店已被收购[15] - 魏建军揭露部分企业通过"零公里二手车"虚构销量,监管部门已开始整治行业乱象[16]
车企都想成为中国的沃尔沃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22 13:2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行业存在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的现象,部分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L2.9级"、"全场景智驾"等模糊概念,暗示接近L3级自动驾驶能力[6] - 实际应用中,L2级辅助驾驶在复杂路况下无法替代驾驶员操控,但部分车企宣传"开智驾可睡觉工作"、"全场景零接管"等误导性内容[6] - 中国乘用车NOA渗透率不到20%,但行业无序竞争导致营销变形,各大车企抛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和卖点[7] - 部分车企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暗示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安全警示置于冗长的用户协议中或通过"一键同意"规避告知义务[6] 安全事件与政策影响 -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车祸致3人死亡,事故前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进入人驾状态,3秒后发生碰撞[5] - 2025年有多起司机开启智驾后打瞌睡事件被报道,如广东一男子在高速上开智驾睡觉超速行驶100多公里[7] - 4月16日工信部对"智能驾驶辅助"宣传提出规范要求,严禁夸大、虚假宣传[14] - 在政策与事故警示下,小米将"智驾"改名为"辅助驾驶",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集体"降级"宣传话术[14] 企业战略调整 - 比亚迪在2020年提出"安全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2025年补充"智驾是安全出行的最强的守护"[17][19] - 华为余承东提出"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鸿蒙智行全系车型全向防碰撞系统已避免170万次可能碰撞[19] - 沃尔沃坚持"安全是一种信仰"的品牌理念,强调智驾技术应为人服务不给消费者增加负担[24] - 车企从盲目追求新奇卖点转向深耕安全领域,回归产品本质[30] 行业反思与建议 - 专家呼吁企业应踏踏实实做好保障智能驾驶汽车安全性的系统工作,少造概念,避免误导消费者[3] - 行业存在浮躁情绪,重数量轻效益质量,专家强调要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15] - 资深专家建议规范企业宣传用语,采取渐进式发展战略,避免技术不成熟时搞大跃进[27] - 安全重回造车的底线和底色,成为行业共识[20]
未知机构:脱水研报丨Q1需求、订单甚至业绩出现明显好转迹象,此行业利润率向上空间较大;国产算力佼佼者,一文梳理昇腾产-业链——0507-20250508
未知机构· 2025-05-08 03:5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军工、国产算力、金属材料、智能驾驶 - **公司**:中简科技、泰嘉股份、宝钛股份、西部材料等众多军工产业链公司;昆仑技术、华鲲振宇等昇腾产业链公司;久立特材、西部超导等金属材料公司;比亚迪、吉利、奇瑞等智能驾驶相关车企,以及晶方科技、电连技术等智能驾驶产业链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军工行业 - **核心观点**:25Q1行业基本面或已处于复苏态势,看好全年业绩表现,利润率向上空间大,有望迎来高景气周期 [1][3] - **论据**: - 军贸方面,国际局势复杂,25年起多国提升国防预算,全球军费开支大幅增长,军贸市场活跃 [1][3] - 国内方面,25年是“十四五”末年,积压需求将快速释放,2月起部分企业基本面改善,航天、导弹细分方向明显,部分上游企业订单好转 [3] - 24年多因素致业绩下滑,25Q1虽行业因素影响仍在,但部分上游领域标的需求、订单和业绩好转,或进入反弹阶段 [4][5] - 近两年装备采购价格下降等致盈利能力下滑,24Q4为“十四五”以来最低点,25Q1毛利率和净利率环比改善,采购节奏回归正轨、招标模式优化为利润率提升创造空间 [7] - 近两年产业链推进能力建设,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增长,国内外需求共振下,后续需求放量时能力建设将发挥效用 [10] 国产算力行业(昇腾产业链) - **核心观点**:2024 - 2028年中国智算中心市场投资规模预计大幅增长,昇腾产业链将显著受益 [12] - **论据**: - 昇腾构建涵盖多方的强大生态体系,软硬件协同,硬件体系以达芬奇架构为基石,软件有对标英伟达CUDA的昇腾CANN和开源框架MindSpore,应用使能的MindX降低开发门槛 [13][14] - 昇腾产品矩阵完善,能适配多种模型,华为CloudMatrix384超节点集群上线,算力规模提升,性价比高,UB - Mesh架构降低成本、提升性能 [15] - 昇腾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良好,整机有众多伙伴基于其产品二次开发;芯片性能升级带动电源价值量增长;单机柜功耗增加推动液冷技术应用;AI背板连接器需求旺盛 [19][20] 金属材料行业 - **核心观点**:AI融入材料研发体系,高端需求与AI技术双重驱动,关注具备数据沉淀优势与AI融合创新潜力的金属材料龙头 [21][24] - **论据**: - AI通过智能算法突破传统试错模式限制,提升研发效率,OMat24等开源材料大模型加速推动AI赋能材料发现 [21] - 行业层面,钢铁、有色行业部署专用工业AI大模型,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工厂转型 [23] - 需求端,高端制造前沿领域对金属材料性能要求升级,推动行业演进;技术端,AI为研发提供新工具,“技术—需求”共振使研发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24] - AI可帮助企业应对“五新”挑战,形成创新闭环,推动强者恒强,核心优势升级为综合实力 [24] 智能驾驶行业 - **核心观点**:比亚迪按下智驾下沉加速键,各车厂积极跟进,智驾下沉至中低端车型放量区,智能化硬件成长空间广阔,国产供应链有望深度参与 [2][27] - **论据**: - 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厂商积极发布智能化战略,多款中低端车型搭载高阶智驾,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智驾配置向中低端渗透有望打开硬件成长空间 [28][29] - 智驾硬件产业链由感知、传输、计算构成,车载摄像头CIS成长空间广阔,高阶智驾车型CIS价值量高,高频高速连接器需求大,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增长,中国市场机会好 [30][3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军工行业24年业绩下滑明显,国防军工(中信)板块2024年营收4191.79亿元,同比 - 12.85%,归母净利润152.58亿元,同比 - 45.03%;25Q1收入773.29亿元,同比 - 14.36%,归母净利42.01亿元,同比 - 28.87% [4] - 2026年中国液冷数据中心规模有望达180亿元,2025年通信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 [20] - 2025年1 - 3月,新能源车销量为341.9万台,同比提升63.76%;2025年3月,新能源轿车5 - 10万、10 - 15万、15 - 20万售价车型占整体销量占比分别为34.8%、33.7%、8.7%;新能源SUV对应价格段占比分别为2.7%、25.0%、32.2% [29] - 到2025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4.52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达23%,规模约为44.68亿美元 [31]
车企集体“改口”,智能驾驶“降级”背后,行业面临新变局?
36氪· 2025-05-06 10:58
行业营销策略转变 - 多家车企将"智能驾驶"宣传话术更名为"辅助驾驶" 包括理想 小米 蔚来 小鹏等品牌[1] - 销售人员转而强调空间 座舱等传统配置 仅在用户主动询问时解释辅助驾驶细节[2] - 小米调整SU7新车定购页面措辞 Xiaomi Pilot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 Xiaomi HAD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2] 政策监管与责任界定 - 工信部 公安部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 建议使用"辅助驾驶"表述[2] - 明确L2级系统责任边界 驾驶员需保持接管准备 "L2.5""L2.9"等概念无标准依据[3] - 小鹏销售在介绍城区NOA能力时同步推荐"智驾险"等附加服务 提示用户保持注意力[3] 技术发展与市场渗透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达60% 乘用车L2及以上辅助驾驶普及率预计达65%[1][5] - 乘用车NOA渗透率预计2025年底达20% 较2024年上半年近乎翻倍[5] - 高阶智驾加速向10万至20万元主流价格区间渗透[5] 企业战略布局 - 比亚迪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4] - 长安汽车发布"北斗天枢2.0"计划 2025年起不再开发非数智化新产品 未来3年推35款数智新汽车[4] - 吉利发布"千里浩瀚"智驾系统 规划五个层级智驾方案[4] 技术竞争差异化 - 小鹏通过端到端技术提升接管流畅度[5] - 华为ADS强化城区NCA自动红绿灯识别 避让行人等细节功能[5] - 理想瞄准家庭用户以舒适性差异化突围[5] 数据驱动与迭代 - Momenta智驾大模型通过量产数据-全流程数据驱动-闭环自动化迭代形成飞轮效应[5] - 远程OTA不断优化智能驾驶体验[5] 行业盈利与成本压力 - 新势力中仅理想 零跑实现盈利 蔚来单季亏损超50亿元[7] - 行业共识年销40万辆为盈亏平衡线[7] - 消费者仅接受一定程度上的智驾功能溢价[6] 生态布局与跨界协同 - 知行科技进军机器人领域 复用自动驾驶感知算法[8] - 小鹏机器马共享XNGP导航决策系统 技术复用率超60%[8] - 华为构建"车-机-人"全场景互联 地平线打造"征程+旭日"芯片矩阵[8] 基础设施建设 - 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快速展开 武汉项目投入约170亿元 北京等项目总投资达270亿元[8] - 车路云协同体系推动单车智能与路侧感知融合[8] 出海与地缘政治挑战 - 欧盟 美国加征关税迫使中国车企转向东南亚 中东市场[8] - 比亚迪抢占东南亚市场 蔚来在欧洲建换电站但面临欧盟反补贴调查[8] - 特斯拉通过本土化生产维持在华份额[8]
在上海车展找到汽车新消费的密钥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6 02:26
行业核心趋势 - 智能化成为2025年上海车展核心主题 被行业公认为"智驾元年" 自主、新势力及合资外资品牌均推出高阶智驾系统 [3] - 插混/增程技术因兼顾纯电静谧性与燃油长续航优势成为主流方向 多家车企推出新车型 [7] - 补能技术革新显著 快充、换电、半固态电池及氢燃料电池等多路径并行发展 充电效率提升近4倍 [14][15] - 车企通过细分场景应用打造差异化产品 涵盖家庭户外、儿童出行、越野及城市通勤等多元化需求 [11][12] - 整零合作深化 科技企业与车企联合推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本土与国际供应链企业参展数量显著增长 [17][18] 智能化技术突破 - 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通过3个版本实现10万~20万元级车型全覆盖 [3] - 小鹏XNGP 5.0系统复杂立交场景通过率提升至98% [3] - 奔驰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覆盖95%以上中国城市道路 [3] - 蔚来第三代NAD系统结合神经拟态芯片与量子计算技术 0.1秒内模拟1000种应对策略 [4] - 华为盘古大模型3.0融入鸿蒙智行系统 支持复合指令理解与脑机接口交互 [4] - 地平线发布算力560TOPS的征程6P芯片 Momenta推出基于强化学习的R6飞轮大模型 [18][19] 插混/增程车型性能数据 - 别克GL8插混MPV系统总功率292kW 综合续航1420km 纯电续航142km [7] - 问界M8纯电续航310km 综合续航1526km 馈电油耗6.6L/100km [8] - 江淮悍途PHEV系统功率380kW 扭矩1000N·m 综合续航超1000km [8] - 长安启源A07增程版纯电续航200km 综合续航超1200km [8] - 深蓝S7插混版纯电续航超150km 综合续航超1100km [9] 补能技术进展 - 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5分钟补能超350km [14] - 华为1.5MW方案每分钟补能20度电 电流达2400A [14] - 小鹏G7搭载5C超充电池 12分钟补能80% [14] - 蔚来乐道L90换电仅需3分钟 充电19分钟可从10%充至80% [15] - 上汽智己L6半固态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400km [15] - 氢燃料电池车型续航超800km 加氢仅需3分钟 宝马i7氢电版综合续航1200km [15] 细分场景产品创新 - 理想MEGA 2代支持6.6kW外放电 露营空调可持续运行48小时 [11] - 吉利银河E8亲子版集成体温监测与紫外线消毒功能 [11] - 宝马Skytop概念车搭载4.4T V8发动机 限量50辆售价或达415万元 [11] - 坦克品牌覆盖从紧凑型到旗舰豪华越野全系车型 [11] - 奇瑞QQ纯电微型车定位城市通勤 最高车速100km/h [12] - 本田烨GT纯电轿跑采用溜背设计与AI沉浸式运动座舱 [12] 产业链合作动态 - 华为与上汽集团联合发布"SAIC尚界"品牌 [18] - 高通展示ADAS、数字座舱及车载连接领域合作成果 [18] - Momenta与通用别克、一汽丰田等六大品牌合作 量产车型超130款 [19] - 三星、黑芝麻等近百家芯片及自动驾驶企业参展 [19]
多家车企祭出“杀招”,智驾免费,噱头还是新范式?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6 01:23
智能驾驶行业趋势 - 2025年智能驾驶热度持续,行业讨论焦点从"智驾平权"转向"智驾安全" [2] - 零跑汽车宣布智驾软件全面免费,包括高速智能领航辅助(NAP)功能,并对已付费用户退款 [3] - 比亚迪、奇瑞、小鹏、理想等车企也采取类似策略,全系标配智驾功能 [3][4] 车企智驾策略 - 零跑推出三电终身质保覆盖全系用户,并计划7月对2021~2023款C11/C01进行OTA升级 [3] - 比亚迪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全系标配,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降至4000元以内 [3][5] - 小鹏取消Max和Pro版本区分,全系标配图灵AI智驾 [4] - 理想汽车所有车型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完全标配,不收取软件激活或订阅费用 [4] 智驾成本与商业模式 - 高速NOA成本已下探至千元级别,企业可通过销量增长分摊成本 [5] - 蔚来、特斯拉、华为等仍采用订阅制或一次性买断模式,但面临"免费"压力 [6][7] - 特斯拉推出FSD免费试用30天,华为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限时优惠至2025年6月30日 [7] 行业观点分歧 - 蔚来李斌认为智驾是长期服务,需预提费用,不应盲目免费 [8] - 小鹏何小鹏认为标配高阶智驾是未来增值服务的基础 [8] - 中科院鹿文亮指出智驾收费模式取决于企业发展阶段和成本回收需求 [8] 消费者态度与市场反馈 - 部分消费者对零跑智驾功能实用性表示不满,认为功能不稳定 [9] - 岚图调查显示90%用户愿为高阶智驾付费,30%愿支付超1万元 [10] - 消费者更关注智驾功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非是否免费 [9][10]
2024、2025Q1总结:板块景气度上行,龙头盈利能力修复
国盛证券· 2025-05-05 11: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Q4至2025Q1,以旧换新平稳过渡,2025Q1智驾平权带动板块强势,4月出口、机器人皆有边际利好,头部车企重磅新车陆续上市&交付,叠加2024Q2行业低基数,板块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 [1][2] - 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显示车企分化加剧,龙头车企盈利修复,未来头部车企在销量与盈利端有望持续跑赢行业 [2] - 全年内需有保障,北美以外地区出口有望边际改善,中长期龙头车企智能化与全球化逻辑验证,带动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建议关注强车型和华为系相关车企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4Q4&25Q1回顾 - 行业复盘:以旧换新平稳过渡,2025Q1智驾平权带动板块强势,4月出口、机器人皆有边际利好,2024Q4各月均有超额收益,2025Q1累计超额收益12.7% [9][10] - 政策方面:2024年以旧换新补贴力度大幅提升,全年汽车报废更新超290万辆、置换更新超370万辆;2025年1月延续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并保持金额不变 [12] - 智驾方面:2025年2月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首发21款车型,10万级以上车型全系标配 [12] - 出口与机器人方面:2025年4月中欧有望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年内试生产,上海车展小鹏、奇瑞等车企机器人首秀 [12] - 分车企表现:比亚迪、吉利汽车、小鹏汽车等因智驾、新车等因素股价表现强势,上汽、东风受益于国企改革催化,华为系受益于问界车型热销等 [13][14] - 新车上市情况:2024Q4以来各车企重磅新车密集上市,覆盖50万元以下各价格带,竞争激烈 [16] - 折扣率情况:2024年初行业折扣率高,下半年因以旧换新政策缓和,2025年新车密集上市使竞争加剧,折扣率重新上升 [18] - 出口情况:2025Q1乘用车出口维持在37 - 41万辆,海外需求稳健,部分车企海外布局产能陆续投产 [19] 2024&2025Q1财报总结 - 销量端:2024年行业内需受益以旧换新,销量2755万辆,同比+5.9%;2025Q1受季节性与政策切换影响,销量642万辆,同/环比分别为12.9%/-27.7%,2025Q2销量同比有望维持高增速 [22] - 分车企销量:自主龙头比亚迪、吉利汽车销量强势,合资占比较高的上汽集团、广汽集团承压 [23] - 利润端:行业受价格战等影响业绩分化,头部车企盈利逐步修复,比亚迪、吉利汽车净利润增长,小米汽车盈利能力提升 [25] - 毛利率:大部分传统车企受价格战影响毛利率环比承压,比亚迪2025Q1毛利率环比+3.1PCT [26] - 期间费用率:2025Q1行业销售&管理费用率环比略有上行 [28] 投资建议 - 全年内需有保障,北美以外地区出口有望改善,行业景气度预计持续上行,中长期龙头车企智能化与全球化带动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提升 [31] - 短期关注内需侧以旧换新政策、重点新车上市交付节奏与机器人落地进展 [31] - 建议关注强车型(吉利汽车、小鹏汽车、比亚迪、小米汽车、长安汽车)和华为系(赛力斯、上汽集团)车企 [3]
比亚迪(002594):BYD的全球SHENZHEN时刻
太平洋证券· 2025-04-30 12:0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一季报营业总收入1703.60亿元,同比+36.35%;归母净利润91.55亿元,同比+100.38%,扣非净利润81.72亿元,同比+117.8% [4] - Q1毛利率20.1%,环比大幅提升3.1pct,单车盈利进入向上周期 [4] - 新能源汽车Q1销量100.08万辆,同比增长59.8%,海外销量20.6万辆,同比+110%,高端品牌矩阵持续发力 [5] - 坚持技术为王,一季度研发投入142.23亿元,累计研发投入超1900亿元,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6] - 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9326.78亿元、10894.62亿元、12804.50亿元,同比增长20.02%、16.81%、17.5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0亿元、640亿元、804亿元,同比增长32%、21%、26%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票数据 - 总股本/流通为30.39/11.62亿股,总市值/流通为10788.68/4126.57亿元,12个月内最高/最低价为403.4/206.58元 [3]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777,102|932,678|1,089,462|1,280,350| |营业收入增长率(%)|29.02%|20.02%|16.81%|17.52%| |归母净利(百万元)|40,254|53,002|63,957|80,382| |净利润增长率(%)|34.00%|31.67%|20.67%|25.68%| |摊薄每股收益(元)|13.84|17.44|21.04|26.45| |市盈率(PE)|20.42|20.36|16.87|13.42| [8]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项目|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货币资金(百万)|109,094|102,739|93,570|73,842|103,910| |应收和预付款项(百万)|64,081|66,273|90,005|102,807|119,653| |存货(百万)|87,677|116,036|142,783|162,691|189,304| |流动资产合计(百万)|302,121|370,572|472,803|532,808|664,762| |固定资产(百万)|230,904|262,287|350,725|434,750|500,552| |资产总计(百万)|679,548|783,356|973,827|1,116,776|1,314,835| |负债合计(百万)|529,086|584,668|735,837|831,513|970,168| |归母公司股东权益(百万)|138,810|185,251|222,335|267,103|323,369| |股东权益合计(百万)|150,462|198,688|237,990|285,263|344,667| |营业收入(百万)|602,315|777,102|932,678|1,089,462|1,280,350| |营业成本(百万)|490,399|626,047|752,500|872,560|1,010,342| |营业利润(百万)|38,103|50,486|65,319|80,546|107,706| |利润总额(百万)|37,269|49,681|65,819|79,246|99,606| |净利润(百万)|31,344|41,588|55,219|66,462|83,520| |归母股东净利润(百万)|30,041|40,254|53,002|63,957|80,382| |毛利率|18.58%|19.44%|19.32%|19.91%|21.09%| |销售净利率|4.99%|5.18%|5.68%|5.87%|6.28%| |销售收入增长率|42.04%|29.02%|20.02%|16.81%|17.52%| |EBIT增长率|63.52%|44.49%|39.16%|22.41%|26.98%| |净利润增长率|80.72%|34.00%|31.67%|20.67%|25.68%| |ROE|21.64%|21.73%|23.84%|23.94%|24.86%| |ROA|5.34%|5.69%|6.28%|6.36%|6.87%| |ROIC|14.74%|17.49%|20.75%|21.20%|21.24%| |EPS(X)|10.32|13.84|17.44|21.04|26.45| |PE(X)|19.19|20.42|20.36|16.87|13.42| |PB(X)|4.15|4.44|4.85|4.04|3.34| |PS(X)|0.96|1.06|1.16|0.99|0.84| |经营性现金流(百万)|169,725|133,454|128,102|125,072|157,327| |投资性现金流(百万)|-125,664|-129,082|-126,456|-133,912|-133,641| |融资性现金流(百万)|12,817|-10,268|-10,935|-10,889|6,383| |现金增加额(百万)|57,329|-6,255|-9,169|-19,728|30,069| [9][10][11]
雷军缺席的这次车展:喧嚣褪去,回归底色
第一财经· 2025-04-28 12:26
车展回归本质 - 2025上海车展呈现"返璞归真"趋势,流量营销减少,技术展示成为核心焦点,法雷奥展台客户更关注产品且外国访客比例显著提升[3][4] - 车企营销转向理性,工信部规范智能驾驶宣传用语,比亚迪、华为、小米等企业明确标注"辅助驾驶",吉利发布会20分钟内61次提及"安全"[6][9] - 全球车展普遍式微(底特律参展商腰斩、日内瓦取消),上海车展逆势成为行业标杆,吸引Momenta等企业首次参展[6] 智能化与安全平衡 - 行业共识L2级为当前主流技术,广汽董事长冯兴亚强调需明确区分L2/L3/L4级别宣传以避免消费者误解[9][12] - 安全议题重回核心,莲花开源底盘技术并启动安全驾驶训练营,蔚来提出智能芯片/操作系统/底盘为"新三大件"[11] - 技术发展未停滞,小马智行L4方案成本降70%,广汽埃安与滴滴推出搭载10颗激光雷达的L4车型[11][12] 国际化与开放合作 - 上海车展含"外"量创纪录,现代起亚派出千余人参会,奇瑞邀请5000名海外经销商并组织多国媒体混动长测[13][16] - 跨国供应链深度联动,采埃孚CEO称中国为创新引领者,蔚来ET9采用其首款量产线控转向技术[13] - 零跑通过Stellantis合作实现轻资产出海,2024年海外销量目标5-8万辆,法国前总理及高通高管到访展台[16] 供应链与全球商机 - 首次设立10万平米供应链展区,Momenta与六大品牌达成合作,意大利供应商米多称中国为电子制造关键市场[17][18] - 展会成为跨国交易平台,中东/东南亚订单需求旺盛,奇瑞捷途在卡塔尔市占率达全品牌第二[18] - 中国供应链技术输出重构产业价值,AR座舱展示吸引海外经销商现场下单,贸易商借机寻找新兴市场车源[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