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

搜索文档
根本没必要慌!张忆东今日交流细谈机会:这次是“小白兔式”长牛,现在更应关注资产本身的价值……
聪明投资者· 2025-09-04 08:52
牛市宏观背景与驱动因素 - 中国权益资产(A股和港股)可能迎来持续20多年的超级长牛,核心驱动是经济增长方式从债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10][11][15] - 政府债务率仅26%(国债余额34.5万亿人民币),远低于美国的124%,且地方政府债务率约40%,系统性风险可控[12] - 居民部门债务率从2008年的18%升至2024年的60%(美国同期70%),企业部门债务率达142%(美国74%),债务扩张空间有限[13][14] - 资本市场将通过盘活社会财富(如162万亿居民储蓄存款和30多万亿银行理财)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和新消费领域发展[20][28] 政策与市场机制特色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强调"有形之手"引导,避免2014-2015年疯牛重演,实现震荡向上长牛[39][40][44] - 央行通过汇金等机构增持股票型ETF(持股比例从5%升至37%),提供流动性支持[90] - 中国特色的"做空机制"通过IPO、再融资和资产注入抑制市场亢奋,维护稳定[49][50] -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金融模式转向"以义取利",肩负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使命[47] 港股市场机遇与特征 - 港股将受益于居民财富从避险资产向权益资产再配置(7月居民储蓄减少1.1万亿)[56][57] - 投资逻辑从外资主导的离岸市场转向泛中资主导的在岸市场,投资风格更多元化[63][64] - 恒生指数11月有望站上28000点,四季度可能跑赢全球市场[6][84] - 港股生态环境改善:民营企业在科技、新消费等领域崛起,吸引境内外资金流入[61] 重点行业配置方向 - 互联网板块(阿里巴巴、美团、腾讯等)被错杀,卖空占比超20%后往往迎来反转,9月上旬是布局时机[68][75][81] - 创新药兼具消费和科技属性,国际化进程加速,BD项目和多场行业大会将成为催化剂[96][100] - 新消费聚焦服务型和精神型消费(如泡泡玛特),出海和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是增长支柱[95] - 价值股中重点关注化工、有色(黄金、稀土、钨等),股息率超6%且具战略重估空间[103][105][106] - 出口链和非银板块(券商、保险)因数字资产等因素受益[108][109] 资金面与流动性 - 全球资金回流潜力大,美联储降息(预计9月17日)将改善港股流动性,人民币升值至7.0进一步提升吸引力[76][83] - 内资通过南下资金主导港股增量,外资平仓和加仓可能形成共振[77][79][91]
降息预期升温,港股科技修复行情可期
搜狐财经· 2025-09-04 03:20
美联储政策与市场预期 - 美联储褐皮书显示近几周美国大部分地区经济活动几乎没有或没有变化 [1] - 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持续攀升 [1] - 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市场流动性边际改善有望为港股注入增量资金 [1] 港股市场结构与行业特征 - 港股市场汇聚互联网、医药、新消费等领域龙头企业且科技含量极高 [1] - 港股企业与全球前沿科技发展紧密相连 [1] - 近期AI技术、芯片、半导体等领域突破为相关企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1] 港股科技板块近期表现 - 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今日盘中跌超1% [1] - 地平线机器人、中芯国际、信达生物等个股领跌 [1] - 尽管市场波动剧烈但各类资金跑步进场 [1] 资金流向与机构观点 - 中泰证券认为港股资金正从新能源车、消费等传统赛道流向低估待修复的科技产业 [1] - 短期市场波动较大但港股科技板块长期热度依然不减 [1]
拥抱市场机遇,理性为舵、稳健前行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9-04 02:32
过去一年A股市场走出"慢牛"行情,低估值是基本条件,驱动力来自中国新经济 崛起、无风险利率系统性下沉以及资本市场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赚钱效应吸引 资金跑步进场,加之中国经贸关系边际缓和及美联储降息预期带来全球流动性宽 松前景,近期市场乐观情绪洋溢。 站在当前时点,市场机会与风险并存,我们再 提"理性投资" ,希望投资者摒弃"追涨杀跌"思维,在市场噪音中寻找确定性, 通过深度研究、长期持有和均衡配置实现长期财富增值。 1 一是,估值整体可控、内部分化,利于板块轮动良性循环。 以万得全A指数PEttm表征整体估值 水平,当前位置(PEttm16-17倍)处于均值附近,未达2007、2009或2015年历史高位。分 行业看,新能源、半导体、医药、新消费等"新经济"板块估值上行,银行、地产、传统基建 等"旧经济"板块为估值洼地,在稳增长预期下具备高切低轮动基础。 二是,新经济占比提升, 老经济压舱,提供长期上涨动能。 一方面,随着科创板、北交所设立和注册制改革,一大批代 表"硬科技"、三创四新、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提供向上弹性。另一方面,在碳 中和、反内卷等政策下,传统领域龙头公司强者恒强,盈利稳定性和 ...
中欧瑞博吴伟志:投资中最困难的事 踏空后该怎么办?
中国证券报· 2025-09-03 22:49
投资者踏空心理分析 - 踏空带来的痛苦比市场下跌亏损更强烈 属于损失厌恶心理表现 投资者更痛苦于本可赚到却未赚到的心理损失[1] - 专业投资者踏空时挫败感特别强烈 因强势行情中别人赚钱而自己没赚到 心理落差大[2] - 业余投资者因无法持续跟踪股市行情 踏空属于正常现象[2] 专业投资者踏空原因 - 对市场走强缺乏信心 长期调整形成共识认为上涨只是反弹减仓机会 非强势行情开端 这种共识形成时往往接近变盘时刻[3] - 没有在个股或行业做好研究准备 缺乏根据地 无法在能力圈内理解好公司[3] - 投研团队需持续满负荷运转 确保每位成员都有根据地 覆盖优质创新药公司 AI细分领域龙头 化工行业竞争力企业 黄金股等[4] - 踏空主因包括对市场信心回归偏慢及缺乏研究储备 没有根据地即便看好市场也不知买什么行业和公司[5] 市场调整认知 - 市场调整不仅指宽基指数大幅下跌 还包括风格轮动等丰富形态[6] - 强势行情初期往往非全面普涨 而是少数基本面优秀行业率先领涨 如本轮行情的创新药 AI产业链 贵金属 新消费 反内卷政策受益等多条主线[6] - 宽基指数与个股表现未必同步 指数上涨时个股未必涨 指数调整时个股未必跌 调整形态还包括日内大幅换手震荡和风格轮动[7] - 若仅将调整认知局限于指数系统性下跌 可能错过板块或个股的真实调整机会[8] 当前投资策略 - 市场呈现健康态势 成交量稍大存在调整可能 但未见市场拐点迹象[9] - 保持较高仓位运作 持仓结构无重大调整需要 根据市场动向及时微调优化组合[9] 踏空后投资选择 - 空仓等待调整是强势行情中最不可取策略 应高仓位运作避免颗粒无收[10] - 可积极买入估值洼地品种 这些品种足够便宜 而热门品种涨幅大估值不便宜[11] - 错过领涨行业后 可参与中周期或后周期发力行业 类似农民错过水稻季节改种其他作物[10] - 估值洼地品种如晚季节作物 在热门品种先涨后仍有机会 野百合也会有春天[11]
中欧瑞博吴伟志: 投资中最困难的事,踏空后该怎么办?
中国证券报· 2025-09-03 22:44
投资者踏空心理分析 - 踏空带来的痛苦比市场下跌亏损更强烈 属于损失厌恶心理表现 投资者更痛苦于本可赚到却未赚到的心理损失 [1] - 专业投资者踏空时挫败感特别强烈 因为强势行情中别人赚钱而自己没赚到 心理落差巨大 [2] - 早期投资生涯中多次经历踏空困境 但目前已彻底解决该难题 [2] 专业投资者踏空原因 - 对市场走强缺乏信心 经历漫长调整后形成共识认为上涨只是反弹而非行情开端 这种共识形成时往往接近变盘时刻 [3] - 没有在个股或行业做好研究准备 缺乏根据地 无法在市场最悲观时保持信心并明确投资方向 [3][5] - 成功投资者通过深度基本面分析自下而上挖掘个股 不关心市场强弱周期 专注能力圈内估值不高的好公司 越跌越买不止损 这类投资者基本不会踏空 [3] 投研团队运作模式 - 无论市场上涨下跌 投研团队都满负荷运转 每个研究员和基金经理都必须有自己的根据地 [4] - 根据地涵盖多个行业领域 包括优质创新药公司 AI细分领域龙头 化工行业竞争力企业 黄金股等 [4] - 团队根据地空间充裕 使踏空现象与团队无关 [5] 市场调整认知 - 市场调整不仅指宽基指数大幅下跌 还包括风格轮动等重要方式 [6] - 强势行情初期往往少数基本面优秀行业率先领涨 本轮行情包括创新药 AI产业链 贵金属 新消费 反内卷政策受益等多条主线 [6] - 宽基指数与个股表现未必同步 指数上涨时个股未必涨 指数调整时个股未必跌 调整形式还包括日内大幅换手震荡和风格轮动 [7] - 若仅关注指数系统性下跌 可能错过板块或个股的真实调整机会 [8] 当前投资策略 - 近期市场呈现健康态势 成交量稍大存在调整可能 但未见市场拐点迹象 [9] - 保持较高仓位运作 持仓结构无重大调整需要 根据市场动向及时微调优化组合 [9] 踏空后应对策略 - 空仓等待调整是强势行情中最不可取策略 即便等待调整也要高仓位运作 [10] - 错过领涨行业后 可参与中周期或后周期发力的行业与标的 类比农民错过水稻季节可改种其他作物 [10] - 估值洼地品种最大优点是足够便宜 热门品种虽然行业景气和业绩亮眼但涨幅大估值不便宜 [11] - 一路踏空到行情后期再入场可能重复低谷转身而去顶峰慕名而来的悲剧剧情 [11]
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突破万亿港元说明什么
证券日报· 2025-09-03 16:21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9月3日南向资金净流入55.08亿港元 恒生指数站稳25000点 [1] - 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达10057.29亿港元 突破万亿港元大关 [1] 流动性贡献 - 南向资金成为港股流动性关键驱动力 港股通2025年上半年日均成交金额1110亿港元 接近2024年同期三倍 [2] - 年内南向资金日均流入63.4亿港元 远超2024年日均34.7亿港元水平 8月15日单日净流入358.76亿港元 [2] - 南向资金在港股总成交额占比持续攀升 2025年上半年达23% 高于2024年17.3%/2023年14.1%/2022年11.8% [2] 投资偏好特征 - 南向资金偏好高股息/低估值/高成长板块 持股比例超20%个股共81只 集中在医疗保健/金融/工业/信息技术领域 [2] - 持仓路径从信息技术转向新消费 再转向医疗保险和金融板块 体现战略性配置提升 [3] 港股市场吸引力 - 港股拥有互联网平台/创新药企/新消费/AI概念等稀缺性优质资产 长期受资金关注 [3] - 2025年59只港股新股中13只纳入港股通 集中在消费/科技/医药等热门板块 增强结构性吸引力 [3]
中欧瑞博吴伟志:投资中最困难的事,踏空后该怎么办?
中国证券报· 2025-09-03 11:52
投资者踏空心理分析 - 踏空带来的痛苦比市场下跌时亏损更强烈 这是损失厌恶的典型表现 投资者更痛苦于本可赚到却未赚到的心理损失 [1] - 专业投资人在强势行情中踏空的挫败感特别强烈 因为别人都在赚钱而自己没有 这种心理落差远超弱势行情中共担的痛苦 [2] 专业投资人踏空原因 - 对市场走强缺乏信心是核心原因 长期调整形成共识认为每次上涨只是反弹而非行情开端 这种共识往往出现在市场转折前夕 [3] - 缺乏个股和行业研究准备 没有建立投资"根据地" 成功投资人通过深度基本面分析自下而上挖掘个股 不理会市场涨跌持续买入 [4] - 投研团队必须持续满负荷研究 每个研究员和基金经理都需明确各领域最佳公司 包括创新药 AI 化妆品 互联网 茶饮咖啡 化工和黄金等行业 [4][5] 市场调整认知 - 市场调整不仅指宽基指数大幅下跌 还包括风格轮动等丰富形态 强势行情初期往往由少数基本面优秀行业率先领涨 [6] - 本轮行情包含创新药 AI产业链 贵金属 银行股 新消费 反内卷等多条主线 这些主线呈现轮动式调整而非齐涨齐跌 [6] - 投资者不应仅关注宽基指数调整 更需关注具体公司和行业的真实调整 包括日内大额换手震荡和风格轮动等形式 [7] 当前投资策略 - 市场保持健康态势 成交量较前期放大存在调整可能 但未见市场拐点迹象 [8] - 维持较高仓位水平 持仓结构无需重大调整 仅需及时微调优化组合 [8] 踏空后应对策略 - 空仓等待调整是强势行情中最不可取的策略 正确做法是高仓位等待调整 [9] - 错过领涨板块后应及时转向中周期或后周期行业 类比农业种植 错过水稻可改种红薯玉米或花生 [9] - 估值洼地公司最大优点是足够便宜 虽然存在各种缺点 但相比涨幅巨大估值昂贵的明星公司具备投资价值 [10] - 市场从一花独放向百花齐放发展时 各行业都会轮动表现 估值洼地公司同样存在投资机会 [10]
恒指收跌0.60% 恒生科技指数跌0.78%
新浪财经· 2025-09-03 09:56
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下跌0.60%至25343.43点 恒生科技指数下跌0.78%至5683.74点 国企指数下跌0.64%至9050.02点 [1] - 主板成交额超2676亿港元 港股通南向资金净流入超55亿港元 [1] - 上涨股票935只 下跌1248只 收平985只 [1] 板块涨跌情况 - 生物医药 AI医疗 黄金 有色金属板块多数上涨 [1] - 科网 煤炭 电力 新消费板块涨跌互现 [1] - 房地产 新能源车企 银行 保险 券商板块多数下跌 [1] 个股表现 - 长飞光纤光缆大涨12.61% 恒瑞医药涨8.32% 昊天国际建投涨5.77% 福耀玻璃涨4.36% 招金矿业涨4.03% [1] - 国泰君安国际跌3.98% 招商证券跌2.55% 中国太保跌2.49% 金山云跌2.41% 小鹏汽车跌2.23% 龙湖集团跌1.99% [1] - 阿里巴巴成交额141亿港元居首跌0.45% 腾讯控股成交93亿港元跌0.33% 小米集团成交74亿港元跌2.06% [2] 交易特征 - 恒指低开164.10点开盘报25660.65点 午后在25374点附近震荡 最终跌153.12点 [1] - 成交额前三个股均为科技巨头 合计成交超308亿港元 [2]
投资中最困难的事:踏空后该怎么办?
雪球· 2025-09-03 08:23
市场表现与趋势 - 8月A股市场呈现加速上涨态势,万得全A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10.93%和10.33%,中证1000和国证2000指数表现与万得全A相当,市场呈现普涨格局 [4] - 港股市场8月涨幅显著低于A股,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涨幅分别为1.23%和4.06%,但年初至今恒生指数上涨25.01%,万得全A上涨22.98%,两者差距在8月收窄 [4] - 市场上涨速度逐渐加快,赚钱效应彰显,投资者心态从熊市转向牛市共识,场外资金出现从存款和理财产品向股市转移迹象 [4] 投资者踏空原因分析 - 业余投资者踏空主要因缺乏对股市持续关注及对市场运行规律的理解 [7] - 专业投资者踏空主要因"牛心已死"(即熊市后期形成无牛市共识,错过初期上涨)和缺乏个股或行业研究储备(无投资根据地) [9][11][12][14] - 深度基本面投资者通过自下而上研究个股,避免踏空,不关注市场牛熊周期,聚焦能力圈内估值合理的公司 [13] 调整认知与市场轮动 - 调整不仅指宽基指数大幅下跌,还包括风格轮动、日内大额换手震荡等多种形式 [15][17] - 牛市初期上涨通常由少数基本面优秀、共识强的行业领涨,如创新药、AI产业链、贵金属、银行股、新消费、反内卷等多条主线,板块轮动调整时宽基指数整体呈大涨小回态势 [16] - 个股表现与宽基指数未必同步,需关注具体行业和公司的调整机会而非仅等待指数下跌 [17] 踏空后应对策略 - 空仓等待调整是牛市中最不可取策略,应高仓位等待调整或拥抱估值洼地 [19] - 错过领涨板块后,可转向中周期或后周期行业及估值洼地公司,如红薯、玉米、花生类比低估品种,虽存在不足但估值足够便宜 [19][21] - 避免在牛市后期人声鼎沸时入场导致成为财富再分配受损方,需及时参与估值合理领域 [20] 当前市场策略 - 市场态势健康,成交量稍大存在调整可能,但无牛熊拐点迹象 [22] - 策略上保持较高仓位,持仓结构无重大调整需求,仅微调优化组合 [23]
全球科技浪潮席卷,新兴行业扛起港股增长大旗
36氪· 2025-09-03 02:27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恒生指数累计涨幅达20% 创近三年半年度最佳成绩 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8.68% 国企指数上涨19.05% [2] - 港股主要指数上涨主要受AI热潮推动中国资产重估及南向资金净流入7311.93亿港元影响 [2] - 新兴行业高增长有效对冲传统行业压力 科技、消费、医药三大领域表现突出 [2] 科技行业表现 - AI企业商汤-W上半年营收约17.4亿元 同比增长21% 生成式AI业务收入10.5亿元 同比增长256% [2] - 腾讯控股上半年营收3645.3亿元 同比增长14% 通过AI与现有业务融合实现增长 [2] - 科技硬件企业中芯国际上半年营收44.6亿美元 同比增长23% 归母净利润23亿元 同比增长39.8% 14nm制程工艺进入客户导入阶段 [3] - 互联网电商板块集体增长 美团上半年营收1555亿元 同比增长22% 净利润167亿元 同比增长107% 拼多多营收1839亿元 同比增长105% 净利润600亿元 同比增长182% [3] 消费行业表现 - 泡泡玛特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 同比增长204.4% 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 同比增长362.8% 通过IP联名与线下体验策略增长 [4] - 蜜雪集团上半年营收148.7亿元 同比增长39.3% 净利润27.2亿元 同比增长44.1% 凭借高性价比与下沉市场策略扩张 [4] - 老铺黄金上半年营收123.54亿元 同比增长251.0% 期内利润22.68亿元 同比增长285.8% 通过古法黄金与奢侈品结合实现增长 [4] 医药行业表现 - 创新药企业映恩生物ADC药物DB-1303进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 预计2025年下半年向FDA提交加速审批 [5] - 医疗器械企业迈瑞医疗上半年国际业务收入83.32亿元 占整体收入50% 监护仪、麻醉机等产品全球市占率维持前三 [5] IPO市场动态 - 2025年上半年港股42家企业IPO 募资1070亿港元 位居全球榜首 科技、消费、医药行业占比75% 募资额占比超80% [7] - 新上市企业重塑行业格局 宁德时代带动锂矿与新能源车产业链 蜜雪集团门店数量从1.5万家增至5.3万家 推动消费行业竞争 [7] - 港交所排队IPO企业超200家 新兴行业占比超60% 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为主力 [7] - 上半年12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递交招股书 39家医疗健康企业排队等待上市 10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 [8] 行业展望 - 2025年下半年科技板块受益AI商业化加速与大模型应用落地 半导体国产替代需求推动估值修复 [8] - 消费行业聚焦悦己经济 新茶饮与潮玩赛道持续扩容 医药板块以创新药出海与技术突破为核心驱动 [8] - 新兴行业以技术创新与需求升级为驱动 继续引领港股结构性行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