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金融

搜索文档
A股内生动力较强 上行趋势有望延续
期货日报· 2025-08-18 01:11
市场表现与资金动向 - A股市场重拾升势,上证综指突破3700点创年内新高3704点,沪深两市成交额回升至2.2万亿元以上,两融余额突破2.05万亿元 [1] - 两融余额升至20551.9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仅为2.3%,明显低于2015年4.7%的水平,显示杠杆资金风险可控 [2] - 7月新增非银机构存款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反映私人部门金融投资活跃和居民存款搬家趋势 [3] 行情驱动因素与结构特征 - 本轮指数上行由内资增量资金入市与市场赚钱效应正反馈驱动,而非宏观基本面或政策重大变化 [1] - 行情表现为板块轮动推动的结构性行情,包括政策转向驱动的顺周期板块、AI产业趋势及行业成长逻辑强化等多轮驱动 [5] - 资金正反馈循环降低基本面对行情的影响,趋势改变主要取决于流动性预期变化 [5] 外部环境与政策影响 - 中美暂停实施24%关税90天,美国7月CPI数据好于预期加大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对中国资产形成正向支持 [6] - 俄乌冲突局势缓和暂缓对俄制裁,但美国扩大钢铁铝衍生品关税至50%并计划征收芯片关税最高达300%,对A股影响有限 [6] 短期风险与操作策略 - 短期需关注中报业绩披露和部分公司减持压力,可能引发市场震荡调整 [4][6] - 建议重点关注军工、半导体、AI(国产算力芯片、AI应用)和机器人等科技方向 [7] - 期指操作建议持有IF、IC、IM多单底仓,若遇较大回调可加仓IM多单,成交额低于1.5万亿元暂停开仓,低于1.2万亿元且无赚钱效应时止盈离场 [7]
廖市无双:“中场休息”何时到来?
2025-08-18 01:00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A股市场、银行、非银金融(保险、证券)、科技成长(军工、计算机、传媒、电子、电芯、创新药)、消费、地产、化工等[1][2][13][21][31][32][33][37] * 公司未明确提及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逼近四年高点(2024年10月8日高点3,674点),但成交量萎缩,需关注放量上涨持续性[1][4] * 中长线看好,压力位在3,750-3,800点(2007年与2015年高点连线)及国运线上沿[1][5] * 当前为"系统性慢牛",类似2020年牛市主升浪,60日均线为中线入场点[1][6][9] * 小盘股(中证1,000、国证2000)表现优于大盘股,反映游资和散户主导行情[1][8][10][11][22] **行业表现与配置** * 科技成长(通信、电子、计算机、电芯)涨幅居前,金融(非银)表现强劲,银行板块因性价比降低被抛售(本周跌3%)[13][14][15][16][21] * 推荐组合策略:大金融(银行20%、非银20%)+科技成长(军工15%、计算机10%、传媒10%、电子10%、创新药10%、新能源5%)[21] * 化工板块新进前十(橡胶制品、膜材料、氟化工等细分领域强势)[31][33] * 军工板块短期动量回落但中长期基本面预期反转[38] **风险与策略** * 主要担忧:持续上涨后的回调风险及美方关税政策到期影响[1][3][4] * 牛市主升段通常在20日均线上方运行,跌破则可能回调至60日均线(中线买点)[17][18][19][20] * 短期压力位:3,731-3,750点(2021年高点)[16][19] * 选股建议:贴近年线、关注低位有潜在利好标的(如前期券商、近期地产)[24][26] 其他重要内容 **宏观环境影响** * 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利好A股/港股成长股,红利型股票受压[2][28][29] * 大盘成长风格受青睐,主动权益基金偏好推动储蓄搬家[27] **细分领域动态** * 三级行业分析体系新增(如化工板块的橡胶制品、电子化学品)[34] * 强势主题:双创100指数、半导体(国产算力)、汽车配件、互联网金融[35][36] * 非银金融(证券、保险)动量排名靠前,基本面预期改善[37] **数据与趋势** * 中证1,000指数自2024年10月8日以来四次创新高,上证指数仅两次[11] * 创业板补涨迹象明显,追赶2024年10月高点[12] * 22个行业中14个上涨(通信+电子+计算机领涨),地产爬升至第七[13]
银河证券:市场量能迈上新台阶 有望围绕AI产业链、反内卷、非银金融等板块轮动
证券时报网· 2025-08-18 00:02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一度突破3700点 [1] - A股单日成交额连续三个交易日站上2万亿元水平 [1] - 两融余额持续增长 [1] 板块轮动机会 - 市场成交活跃状态下有望围绕AI产业链轮动 [1] - 市场成交活跃状态下有望围绕反内卷板块轮动 [1] - 市场成交活跃状态下有望围绕非银金融板块轮动 [1] 行业配置机会 - 中报集中披露期重点关注上游有色金属行业 [1] - 重点关注中游钢铁行业配置机会 [1] - 重点关注中游机械设备行业配置机会 [1] - 重点关注中游电力设备行业配置机会 [1] - 重点关注非银金融行业配置机会 [1] - 重点关注农林牧渔行业配置机会 [1] - 重点关注电子行业配置机会 [1]
银行逆势确认日线级别下跌
国盛证券· 2025-08-17 23:30
根据提供的量化周报内容,以下是总结的量化模型和因子相关内容: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模型名称:A股景气度高频指数;模型构建思路:以上证指数归母净利润同比为Nowcasting目标构建景气度指数[37];模型具体构建过程:通过跟踪宏观经济指标和行业数据,构建高频更新的景气度指数,反映A股整体盈利周期变化[37][38];模型评价:能够有效捕捉景气周期转折点 2.模型名称:A股情绪指数;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市场波动率和成交额变化方向划分四个象限构造情绪指标[42];模型具体构建过程:将市场状态分为波动上/下×成交上/下四种组合,其中波动上-成交下区间为显著负收益,其他为正收益[42][43];模型评价:提供直观的量价情绪判断 3.模型名称:中证500增强组合;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多因子选股构建指数增强组合[53];模型具体构建过程:采用量化选股模型,持仓分散在多个行业,单票权重控制在5%以内[54][55][56] 4.模型名称:沪深300增强组合;模型构建思路:基于量化模型构建指数增强策略[57];模型具体构建过程:采用因子模型选股,持仓包含金融、消费、科技等多个板块[59][60]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因子名称:BARRA十大类风格因子;因子构建思路:参照BARRA因子模型构建市场风格因子[62];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包括市值(SIZE)、BETA、动量(MOM)、残差波动率(RESVOL)、非线性市值(NLSIZE)、估值(BTOP)、流动性(LIQUIDITY)、盈利(EARNINGS_YIELD)、成长(GROWTH)和杠杆(LVRG)[62] 2.因子名称:行业因子;因子构建思路:构建行业层面的风格因子[63];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包括证券、房地产、电子、国防军工、钢铁、银行等行业因子[63][66] 模型的回测效果 1.A股景气度高频指数,当前指数值22.29,相比2023年底上升16.87[38] 2.中证500增强组合,本周收益2.92%,跑输基准0.96%,2020年至今超额收益50.58%,最大回撤-4.99%[53] 3.沪深300增强组合,本周收益2.28%,跑输基准0.09%,2020年至今超额收益35.61%,最大回撤-5.86%[57] 因子的回测效果 1.Beta因子,本周超额收益较高[63][66] 2.价值因子,本周呈显著负向超额收益[63][66] 3.证券行业因子,本周相对市场跑出较高超额收益[63][66] 4.银行行业因子,本周回撤较多[63][66]
中信建投:后续市场走势或将延续中期慢牛格局 重点关注红利、液冷服务器、AI等
智通财经· 2025-08-17 22:54
本轮慢牛行情特征 - 结构性景气是主要推动力,全A整体盈利复苏不明显但细分产业如美护、电子、非银的业绩修复及产业动态变化带来惊喜 [1][2] - 内外部不确定性限制短期资金快速涌入,宏观预期受灰犀牛事件影响,投资者对整体经济预期不高 [1][2] - 市场做多方向明确但节奏稳健,上半周表现强于下半周 [1][2] 中期市场演化可能 - 市场回调整固并放慢上涨节奏,慢牛格局有望延续 [1][2] - 市场加速赶顶,因交易过热或交易结构恶化出现大幅回调,导致慢牛行情结束 [1][2] 行业配置建议 - 红利板块因高股息特点可作为底仓,适合低利率环境 [3] - 新赛道如液冷服务器、AI、创新药、人形机器人等受事件催化及中报业绩预喜赋能,可扩大进攻 [3] - 若市场交易过热应及时兑现新赛道收益,若交易结构恶化可调仓至红利及低位赛道品种 [3] 重点关注板块 - 包括红利、液冷服务器、AI、创新药、人形机器人、美护、电子、非银、有色、军工等 [1][3]
南下资金爆买港股创历史新高
深圳商报· 2025-08-17 22:42
南下资金加速流入港股 - 2025年1月1日至8月15日南下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9389.21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并创历史新高 [1] - 8月15日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打破4月9日355.86亿港元的原纪录 [1] - 8月1日至14日合计净流入362.04亿港元,但8月15日单日占比达99% [1] 资金重点配置标的 - 单日净买入前三:盈富基金(127.88亿港元)、恒生中国企业(53.56亿港元)、南方恒生科技(21.77亿港元) [1] - 近一个月净买入前十个股包括盈富基金、阿里巴巴、小米集团-W、腾讯控股等,金额区间29.55-112.51亿港元 [2] - 持仓市值前三:腾讯控股(5824.96亿港元)、中国移动(2683.55亿港元)、建设银行(2677.85亿港元) [2] 行业配置偏好 - 近一个月净买入前三行业:非银金融(359.34亿港元)、医药生物(256.97亿港元)、电子(113.08亿港元) [1] - 资金集中配置高股息红利、科技成长、医药生物板块 [1] 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恒生指数经历6年调整后部分优质个股跌幅显著 [2] - 港股包含腾讯、阿里巴巴等稀缺平台公司资产及泡泡玛特等新消费类标的 [2]
十大券商一周策略:这是一轮“健康牛”,A股仍有充足空间和机会
证券时报· 2025-08-17 22:21
反内卷与出海逻辑结合的投资线索 - 稀土、钴、磷肥、制冷剂等行业因出口管制或配额导致出口利润贡献激增,历史上通过控制供给或出口提升全球市场价格和稳态利润可行,但需生产国拥有极高全球份额和议价能力 [1] - 铝材、铜材等行业取消出口退税后出现价格转嫁现象,本质是稀缺资源和战略优质产能从份额争夺步入利润变现阶段 [1]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超30%,但利润率逐年下降,未来需利用全球份额变现利润,供给端"反内卷"与需求端出海是中长期重要投资线索 [1] - 短期配置建议聚焦创新药、资源、通信、军工和游戏五大行业 [1] A股市场趋势与资金面 - 居民财富向金融资产加速再配置趋势明确,资金面流入成为行情向上重要推动力量 [2] - 市场成交活跃下,板块轮动围绕AI产业链、"反内卷"、非银金融等展开 [2] - 增量资金平缓流入与盈利预期逐步筑底下的震荡慢牛延续,若有回调则是布局机会 [7] - 居民存款向上偏离趋势线50万亿元以上,潜在增量资金充裕,A股总市值/居民存款处于历史低位,居民存款搬家仍处早期阶段 [9] 行业配置建议 - 上游有色金属、中游钢铁/机械设备/电力设备、非银金融/农林牧渔/电子等行业存在配置机会 [2] - 红利板块作为底仓,新赛道进攻注重轮动,关注液冷服务器/AI/创新药/人形机器人/美护/电子/非银/有色/军工等 [3] - 券商、AI扩散、军工、"反内卷"是当前重点关注方向 [4] - 光伏、化工、部分电气机械关键零部件等中国全球市占率高的制造业细分领域可构建价格联盟挺价 [6] - 顺周期资产盈利预期改善带来弹性机会,关注上游资源品(铜/铝/油)、资本品(工程机械/重卡/叉车)、中间品(钢铁/基础化工) [11][12] 市场风格与结构 - 科技成长(科创200/创业板指)+小盘风格(中证1000/中证2000)占优,预计该风格延续 [8] - 成长内部从小盘向盈利驱动的大盘切换,但权重资产仍在低位 [11] - 港股科技因相对低估值和滞涨可能迎来补涨 [10] - 新技术方向如国产算力/机器人/固态电池/医药,以及大金融受益于股市流动性宽松 [9]
从“合规答卷”到“价值引擎” ESG评级冲A竞速赛升温
中国证券报· 2025-08-17 22:06
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 - 北京市朝阳区对在国内外主流ESG评级中获得A级及以上级别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1] - 上海、深圳、苏州、厦门、邯郸、天津等地近两年也发布了ESG相关部署和激励政策 [4] - 除资金奖励外,地方政府可在企业培育、评优推荐、税收优惠、招投标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激励措施 [10] ESG评级标准与分布 - 国内外主流ESG评级包括MSCI、标普CSA、CDP、晨星Sustainalytics、EcoVadis等国际机构,以及中证指数、国证指数、商道融绿、中诚信绿金等本土机构 [1] - 商道融绿将评级划分为A+到D共十级,A+和A级代表优秀的ESG综合管理水平,过去三年未出现或仅出现个别轻微风险事件 [2] - 截至2024年底,沪市共有342家上市公司被纳入MSCI ESG评级,其中100家公司获得等级提升,10家公司评级跃升2-3个等级,8家公司获得AAA级 [2] - 截至5月底,22%的沪市上市公司中证ESG评级较上年同期实现上升,超七成获得AAA-BB级,两成获得AAA-A级 [2] A级企业特征与行业分布 - A级企业呈现高增长、高附加值、低污染特征 [1][3] - MSCI数据显示AA级与AAA级企业占比从2020年1.4%大幅提升至2024年8.9% [3] - 高评级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以及消费与科技行业 [3] - 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公司ESG评级提升动能强劲,计算机、电子领域企业表现突出 [3] - 按照申万行业分类,ESG平均得分高的行业主要包括银行、公用事业、非银金融等 [3] 企业挑战与改进方向 - 企业在信息披露质量、治理架构、数据治理方面存在短板 [5] - 部分企业未开展气候情景分析、缺乏量化目标、未盘查温室气体范围3排放情况 [5] - 披露技巧需提升,部分企业仅提及政策制度而无具体执行情况描述 [5] - 企业现有制度流程多未针对ESG议题单独设计,员工缺乏碳核算相关经验与技能 [5] - 2025年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中开展ESG鉴证、审验的比例不足5% [5] - 碳排放数据未经第三方验证或核查,CDP评级无法达到A级 [5] 评级体系差异与问题 - 不同评级机构对A级的定义存在差异,达到该级别的难度也不同 [2] - 国内外评级机构在评级理念与指标体系设计上存在分歧,评级结果相互"打架" [6] - 国际机构的ESG评级方法和逻辑在评估中国企业时适用性有限 [6] - A股上市公司关注的乡村振兴等议题在国际ESG评级体系中权重占比较低 [6] - 市场缺乏统一、清晰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导致数据口径不一、质量参差 [7] 提升路径与建议 - 企业应采用"以管理提升为核心、信息披露为手段、ESG评级结果为目标"的策略 [8] - 关注国际前沿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在碳排放、绿色技术方面领先市场 [8] - 境内外评级机构应提升ESG评级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优化评级生态 [8] - 国际ESG评级机构应重点提升对中国市场的覆盖率,国内机构应重点增强独立性 [8] - 监管部门应持续完善出台切合中国实际的ESG信披指引,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督和规范 [9] - 政策除对表现良好的企业进行鼓励外,还应关注企业在ESG改进、低碳发展等层面的投入 [10]
从“合规答卷”到“价值引擎”ESG评级冲A竞速赛升温
中国证券报· 2025-08-17 20:07
政策支持与激励 - 北京市朝阳区对在国内外主流ESG评级中获得A级及以上或同等水平级别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1] - 除朝阳区外,上海、深圳、苏州、厦门、邯郸、天津等地近两年也发布了ESG相关部署和激励政策 [4] - 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应按照证券交易所的规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4] ESG评级现状与趋势 - 截至2024年底,沪市共有342家上市公司被纳入MSCI ESG评级,其中100家公司评级提升,10家跃升2-3个等级,8家获得AAA级,AAA-A等级公司数量增至52家 [3] - 截至5月底,22%的沪市上市公司中证ESG评级较上年同期上升,超七成获AAA-BB级,两成获AAA-A级 [3] - AA级与AAA级企业占比从2020年的1.4%提升至8.9%,主要集中在金融、新能源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以及消费与科技行业 [3] - 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公司ESG评级提升动能强劲,计算机、电子领域企业表现突出 [3] - 按照申万行业分类,ESG平均得分高的行业主要包括银行、公用事业、非银金融等 [3] A级企业特征与挑战 - A级企业呈现"高增长、高附加值、低污染"特征 [2][3] - 不同评级机构对A级的定义存在差异,商道融绿将A+、A级企业定义为具备优秀ESG综合管理水平,过去三年未出现或仅出现个别轻微风险事件 [2] - 企业在信息披露质量、治理架构、数据治理方面仍存短板,部分企业未开展气候情景分析、缺乏量化目标、未盘查温室气体范围3排放情况 [4] - 企业ESG报告第三方鉴证比例不高,2025年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中开展ESG鉴证、审验的比例不足5% [5] 评级体系差异与问题 - 不同国别、不同背景的ESG评级机构在评级理念与构建评级体系时指标侧重各异,导致评级结果相互"打架" [6] - 国内外治理体系差异导致部分国际机构的ESG评级方法和逻辑在评估中国企业时适用性有限 [6] - A股上市公司关注的乡村振兴等议题在国际ESG评级体系中权重占比较低,而供应链劳工准则、生物多样性等高权重议题在A股上市公司中受重视程度不足 [6] - 市场缺乏统一、清晰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导致数据口径不一、质量参差 [6] 提升路径与建议 - 企业应通过"以管理提升为核心、信息披露为手段、ESG评级结果为目标"的策略提升ESG评级表现 [7] - 采用第三方鉴证,提升数据治理水平是保障ESG信息披露有效和可靠的基本要求 [7] - 企业可关注国际前沿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力争在碳排放、绿色技术方面领先市场 [7] - 国际ESG评级机构应重点提升对中国市场的覆盖率,国内ESG评级机构应重点增强独立性,提升方法透明度 [8] - 监管部门应持续完善出台切合中国实际、符合资本市场需求、兼顾不同行业特点的ESG信披指引 [8] - 地方政府可在企业培育、评优推荐、税收优惠、招投标、监管审核、招商引资、企业融资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激励措施 [8]